APP下载

论教师循证教学的证据及其运用

2022-04-16崔友兴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循证证据教学活动

崔友兴

(海南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循证教学是指基于证据的教学,是教师主体基于经验、智慧与证据引导学生学习,并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锤炼思维和提高品行的实践活动。[1]证据是教师循证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教师进行教学决策、开展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行为的依据。循证教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传统的依据个体经验和主观判断进行决策造成的实践偏失,克服经验主导型教学、主观决断型教学和模仿跟风型教学的弊病,关键在于能凭借最佳的、经过验证的证据进行决策和实践。因此,廓清教师循证教学证据的内涵与特征,剖析循证教学证据的类型与功能,探讨循证教学证据运用的原则和策略,对推动教师循证教学实践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教师循证教学证据的内涵与特征

(一)循证教学证据的内涵

证据是主体进行判断并形成结论的依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有研究者指出:“能当作证据的只能是事实,物或事件只是证据的载体”,“人们确定事实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它作为论证的证据:事实是一切理论、思想、计划、方案得以产生的根据,也是鉴别一切理论、思想、计划、方案是否正确的可靠标准。”[2]这充分说明了证据与事实的内在关系,科学的证据一定是基于事实基础之上的,是能够充分论证和支撑结论的依据。

据此,教师循证教学证据是指教师在循证教学实践中进行决策和判断的事实和依据。从证据级别的角度,可以将教师循证教学的证据从高到低划分为:随机对照实验获得的证据、准实验研究获得的证据、前后测对照实验获得的证据、相关研究获得的证据、案例研究获得的证据、轶事传闻。[3]越是科学严密的实验设计,所获得的证据越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循证教学中,突破教师主体经验的局限和主观决策与判断的偏颇,走出模仿跟风型教学的误区,需要运用高级别的证据,并依据真实的证据进行教学决策和实践。所谓高级别的证据即最佳证据,是指“研究者提供的与解决所需问题最为契合的、级别最高的研究证据。这些证据往往是基于同类问题大量研究的元分析,遵循着严格的科学规范,其目的是尽可能地接近事实的真相,揭示出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4]在循证教学过程中,作为对特定问题论证的支撑,证据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相关性,即证据与所解决的问题相关,与研究主题相关;二是充分性,即某一证据与其他类型的证据具有一致性,证据与证据之间是相互支撑而非相互排斥的关系;三是真实性,即证据获取的过程具有科学性,证据是经过科学验证的。”[5]学者桑普森(Sampson)等人通过全面分析学生科学论证的评价框架,提出了科学论证评价中三个至关重要的方面:论证结构及其复杂性、论证内容、理由的性质,强调未来的研究应关注论证各成分之间的充分性、准确性和相关性。其中理由的性质即是指证据的性质:首先,要求证据收集过程是科学规范的,证据经得起检验,具有可重复性;其次,证据要体现“充分性”,即从不同角度收集多样的、全面的证据支持结论;最后,推理是连接证据和结论的桥梁,三者应该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持的,即具有“相关性”[6]。这也就意味着循证教学证据的相关性、充分性、真实性与准确性是判定循证教学证据的级别及其支撑力度的重要标准。

(二)循证教学证据的特征

循证教学证据既是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决策和判断的依据,也是推动循证教学有序运行的重要支撑。它由循证教学实践中的事实构成,但可以通过承载这些事实的具体的现象或者物件来认识,具有客观性和关联性特征。在实践中,循证教学证据往往来源于多个方面,不同教学主体与研究者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在直接或者间接地提供着循证教学的证据。教师循证教学的证据在构成上呈现出复杂性特征,需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才能获得事实意义上的证据。同时,循证教学证据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还体现出生成性的特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循证教学证据不同于科学实验中的证据。具体而言,循证教学证据的特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循证教学证据具有客观性。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证据具有客观存在的属性,或者说,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表现为证据内容的客观性,它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时,还表现为证据形式的客观性,即是人们可以某种方式感知的东西。[7]客观性表明循证教学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在循证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学证据的事实通常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普遍存在于教学实践中的隐性的事实,如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尤其是教学活动的规律。遵循规律施教,即是遵循证据施教,所以,教学主体要掌握教学规律,方能基于证据教学。另一方面是教学活动中的显性事实,它一般通过教学实践中的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等体现出来。二是循证教学证据具有关联性。关联性表明教师循证教学的证据往往不是孤证,而是与其他证据以及待证事实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一方面,这种关联性体现在循证教学活动中的证据不是单一的,多个证据之间密切相关,共同证实或者证伪;另一方面,循证教学证据与待证事实或者结论相关联,具有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三是循证教学证据具有合律性。合律性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即循证教学证据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证据获取和形成的过程是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伦理的,遵循了证据搜集、整理、分析、甄别与验证的系列过程;另一方面是证据本身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包括证据的构成、表述和呈现等。四是循证教学证据具有多样性。循证教学证据存在于循证教学实践活动的运行过程中,既包括来自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有关利益相关者等不同主体的证据,又涉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交往、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等不同活动的证据。五是循证教学证据具有复杂性。循证教学证据是借助一定载体而存在的客观事实,对循证教学证据的搜集、分析、验证和运用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在循证教学活动中,对各个证据所形成的证据链及其证据之间关系的分析也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这也就要求充分透视教学事项,明晰不同证据之间的关系,方能助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二、教师循证教学证据的类型与功能

(一)循证教学证据的类型

证据是循证教学的基点,循证教学的实施及其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证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由于教学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循证教学证据的获取和验证,除了需要借鉴自然科学所倡导的随机试验、准实验、前后测对照实验之外,还需要基于教学的特性,通过行动研究、田野研究与叙事研究等方式搜集教学证据。丹尼尔·莫兰(Daniel J.Moran)认为教育发展中的证据有三种类型:其一,结果的证据,即与教育结果或效果相关的证据。它是通过随机控制对照实验或者准实验来收集的证据。其二,过程的证据。这些证据可通过更加质性的和自然主义的方法获得,如人种学的方法、细节的观察以及面对面的访谈。例如,关于自然情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活动研究可通过对访谈的分析或者对文献的分析获得。其三,关于道德的证据,即教育过程是否符合伦理,合乎道德的证据。[8]还有研究者在研究品质学校治理证据时,指出其收集的证据包括统计数据、问卷调查数据、课堂观察数据、学生学习测评数据、权威研究数据,以及文本数据,如学生作品、教师自我报告、政府发布的政策文件等,[9]并将其概括为统计数据、测评数据、调查数据和研究证据。

一般而言,循证教学证据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是基于受教育者的个体特征、人格特质和成长背景等搜集到的关于教学对象发展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讲,个体发展的时序体现了成长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循证教学的重要证据来源,具体涉及个体年龄层次的时序性、认知方式的时序性、“教育容量”的时序性以及发展情境的时序性。这些时序特征反映了个体发展和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构成了循证教学的基本证据。其次是从教学活动过程的角度形成的循证教学证据。在复杂多样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揭示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进而遵循规律开展教学是循证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包括:一是教学内容的时序规律,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时序和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二是课程安排的时序规律,如课程设置要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时序;三是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需基于个体身心发展时序和教学过程时序。[10]据此,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即是循证教学证据的重要来源之一。最后,由于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往往是一种相关关系,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因而教学证据与教学效果之间不能遵循线性的简单推理逻辑,而需要从整体上,基于全息的原则探讨教学证据与教学结果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此,循证教学证据的获取还可以从课堂文化、师生关系、学生同伴群体与教学互动等角度进行挖掘和分析。由此从教学活动运行角度而言,循证教学的证据包括学习主体身心时序的证据、教学过程时序的证据,以及课堂情境与文化方面的证据。

(二)循证教学证据的功能

证据是循证教学活动运行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的客观事实。循证教学证据的功能主要体现为澄清教学问题,解释教学现象,形成对循证教学的合理认识,在此基础上为循证教学活动的改进和质量提升发挥支持作用。据此,循证教学证据的功能主要包括澄明功能、解释功能和改进功能。

首先,澄明功能是循证教学证据的本体功能之一,是由证据本身的证明(证实和证伪)属性决定的。在循证教学实践中,由于主体认知水平的局限及客观条件的制约等因素,难免出现关于循证教学本质、循证教学观念以及循证教学运行过程中的一些认识误区和偏差,甚至产生分歧与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循证教学主体的合力,不利于循证教学活动的运行。为此,基于理论并来自和指向于实践的客观真实的证据,能够廓清问题的本质,揭示误区、分歧和冲突的缘由,使问题得以澄明,进而消解不同主体的认识偏差,凝聚教学主体关于循证教学实践的共识,进而形成推动循证教学运行的合力。循证教学证据澄明功能的发挥主要源于证据本身的属性。经过反复验证的、客观真实的证据能够反映教学的实质,能够为循证教学问题的分析和澄明提供支撑作用。

其次,解释功能是“让证据说话”和“让事实说话”的体现,也是循证教学证据澄明功能的拓展。循证教学证据的解释功能是指证据在对循证教学现象、运行过程,以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机理等进行描述与分析,并形成合理认识和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具体而言,循证教学证据的解释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直观的、具体的、生动的教学现象与教学活动的描述、分析与解释,阐明教学现象的内容、教学活动的构成与表现,以及这些内容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基于循证教学证据,对教学现象、教学活动的解释有助于主体认识循证教学的实质,在整体上形成对循证教学活动的合理认识,为循证教学实践奠定基础。二是对循证教学的本质属性、过程逻辑、运行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发展机制等的揭示和剖析,是对循证教学的深层分析和深度阐释。基于证据,对循证教学活动的深层机理进行揭示、剖析和解释,有助于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循证教学的实质,推动循证教学活动有序运行,提升教学质量。

最后,改进功能是循证教学证据的目的所在,是对循证教学证据澄明功能、解释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指向循证教学实践的改进、循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师生发展。循证教学证据的改进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定理、理论,以及规律性认识等为主要范畴的事实性证据对循证教学活动的改进功能。这些事实性证据通常为循证教学改进提供事实支撑和理论指导。如关于学习者身心发展特征的规律、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等证据能够为循证教学改进提供理论指引和借鉴。二是以策略、方法与路径等为主要内容的证据对循证教学活动的改进功能。这类证据不同于事实性证据,更多体现为方法论证据,直接对循证教学活动改进发挥作用,如关于教学活动的策略性知识、教学过程的操作性程序、教学方法科学使用的步骤等方面的证据,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直接使用,发挥教学改进的功能。基于此,循证教学证据的改进功能主要是通过间接地提供理论指导发挥改进功能,以及直接地在循证教学活动中发挥改进作用。

三、教师循证教学证据的获取与运用

(一)循证教学证据的获取

循证教学证据来源的多样性、表现形态的复杂性使得循证教学证据的获取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获取和形成高级别、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的证据更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甄别工作。

从证据生成的过程来看,一般会经历两次转化过程:从现象中的材料、事件转化为研究的资料、数据,再转化为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证据。证据的获取要经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第一次转化是从海量的材料和信息中获取与问题、主题相关的资料,并通过分析形成数据,该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第二次转化是从研究的资料、数据,经过辨别、论证、实验分析和反复验证,转化为证据,该过程是高级思维涉入,理性分析与批判的过程。据此,循证教学证据的获取也是要经历一个从初级材料到二次资料再到证据转化的过程。首先,主体需要从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中搜集与教学实践及其效果有关的材料,并对大量的材料和信息进行汇总、分类、编码,经过筛选和整理后,形成研究的资料和数据。这些研究资料主要表现为描述性的质化研究资料,是在对大量材料进行筛检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而数据则是通过对海量信息和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形成的具有一定规律性和价值性的量化数据。其次,主体需要对研究资料和数据进行深加工,借助专业的统计软件对研究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解释其内在的本质与规律。同时,通过甄别、验证、批判与反思,将研究资料和数据转化为支撑循证教学有序运行的证据。由此可见,循证教学证据的生成与获取是一个不断深入、反复验证的过程,需要主体对教学的材料、信息、事件、数据与资料等进行归纳、分析、甄别、批判和反思,从而形成具有可靠性和实效性的推动循证教学有序运行的事实和依据。

循证教学证据的获取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才能获取和形成高级别的证据。具体而言,循证教学证据的获取方式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借鉴的方式获取循证教学证据,即通过借鉴和运用已经被证明科学有效的教学证据,遵循“为我所用”的原则,在分析其与循证教学活动的相关性、匹配度和支持力的基础上形成支撑循证教学运行的证据。如心理学领域中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心理活动过程、学习过程机理与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社会学领域中关于教学的社会性、课堂交往互动、人际关系的研究,脑科学领域中关于大脑的认知特点、神经结构与科学用脑方面的研究,以及教育学领域中关于教学本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所形成的被证明科学合理的结论和规律性认识,可以合理地转化为推动循证教学有序运行,提升循证教学质量的证据,并在循证教学实践中合理借鉴和运用。二是通过研究的方式获取循证教学证据,即教学主体通过开展研究,在大量的材料、信息、数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分析、反思验证等获取支撑循证教学有序运行的证据。教学主体可以采用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观察研究、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等方法对日常教学实践展开研究,获取一手材料和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和智慧,对这些材料和信息进行加工提取,归纳出本质性的认识,并反复验证,转化为循证教学的证据。同时,还可以通过理论演绎的方式,借助一定的理论和逻辑演绎点,基于教学实际,演绎出支撑循证教学活动运行的证据。三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获取循证教学证据,如有研究者在论述获取学生学习证据方面,指出:在科学研究的层面上,各个研究阶段需要收集多种类的、大量的、一系列的数据集合。在这样的综合性数据视角下,数据的收集包含线上与线下两部分。线上数据来源可以是记录学生的答题时间、答题准确率的学习表现数据,也可以是记录学生在线上平台的所有学习经历的学习记录仓储,抑或是借助xAPI记录的学习经历数据;线下数据则通过课堂观察等方式获取。[11]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如视频分析、图像分析和专业软件处理等,是获取和形成循证教学证据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更能够全面系统地获取和验证数据,进而形成科学有效的循证教学证据库。

(二)循证教学证据的运用

证据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会实现其价值,只有经历实践运用才能验证证据的效用。循证教学证据的运用是指将证据运用到循证教学活动中,推动循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运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发展。在循证教学证据的运用过程中,需要遵循五个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即凸显教学主体的主体性地位。循证教学主体是循证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循证教学证据的运用过程中,其目的指向于师生积极健康的发展,证据服务于教学活动和师生发展。循证教学证据的运用始终要考虑是否有助于师生主体性、能动性的发展。二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循证教学证据的运用过程中,不能为证据而证据,证据的运用旨在提升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发展。为此,循证教学证据的运用要符合教学活动的目的和旨趣。同时,循证教学证据的运用还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要基于特定的教学情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证据属性等,合理选用教学证据。因此,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在循证教学证据的运用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合理的价值导向和“按规律实践”的要求。三是关联性原则,即循证教学证据的运用要考虑到所选择的证据与教学目标、教学问题,以及教学活动的相关性。只有相关度高的证据才能为教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教学活动的运行提供支撑。具体而言,教学证据的运用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问题具有因果关系或者正相关关系,有助于问题的澄明、分析、解释和解决;能够为循证教学改进和循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运行提供依据和支撑。四是实效性原则,即循证教学证据在运用过程中要检测其产生的实际效果。根据循证教学证据的实效性,对证据级别进行划分,并分类建立循证教学证据库。遵循实效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是在循证教学证据的运用过程中检测、验证和反思证据的证明力度和实际效果,有助于循证教学证据的生成和优化。五是综合运用原则,即在循证教学证据的运用过程中,突破简单的点式思维和线性思维,跳出“一一对应”的思维方式,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对象与教学情境等综合运用多种证据,促进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教学主体熟谙教学证据的属性和针对性,能够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多种证据,推动循证教学的有序运行。

遵循循证教学证据原则,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基于证据、运用证据进行教学决策和实践。提升循证教学证据运用的质量,还需要注重通过证据推理,明晰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证据的支撑作用。有研究者指出:“可以将证据推理理解为用事实说话,有依据做判断。可见,证据推理的起点是证据,终点是结论,进行证据推理就是建构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其途径是分析、推理和模型认知。进行证据推理,明确证据的基本类型,能够找到证据是前提,能够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式充分运用证据是关键。”[12]这意味着教学主体在循证教学证据的运用过程中要善于创新方式,优化手段,促进教学证据合理高效地运用,发挥其积极功能。同时,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渗透,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推动着我国新时代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与发展。[13]因此,合理并高效地运用教学证据,还需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等,对证据进行甄别,提高证据的针对性、匹配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首先,教学主体要明晰各类证据的内涵、属性与关系,以及证据与证据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循证教学证据的运用过程中做到精准运用。因此,教学主体要研究教学证据、熟悉教学证据,并合理运用教学证据。其次,教学主体要善于进行证据推理,运用比较、归纳、演绎、反思与批判等方式揭示证据与结论的关系,能够根据证据对结论进行预测,并据此改进和优化教学实践。最后,在循证教学证据的运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批判与反思的习惯,即不仅对证据的运用及其效果进行监测和检测,而且还包括对主体的观念、思维方式与决策方式等进行深度反思和批判,总结经验教训,进而更好地将循证教学证据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循证教学的改进与有序运行。

猜你喜欢

循证证据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循证护理》稿约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手上的证据
手上的证据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