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量减负 创新增效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2022-04-16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街初级中学陈于青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街初级中学 陈于青
1 引言
在顽固僵化的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作业(包括但不限于初中数学作业)在师生、家长的认知中,俨然已经形成了“书面化、计算式、唯答案、课外性”等呆板印象,特别是数学视阈下的家庭作业设计,普遍存在“重量轻质”的题海思维.如此一来,初中数学作业如同牢牢套在初中生身上的枷锁,既不能发挥学生与教师交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作用,也不利于初中生数学兴趣、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亟待制定新的策略.
2 双减政策内涵解读及对作业设计的要求
一言概之,双减政策的内涵为“书面作业减量化、校外课业校内化”.其中,书面作业减量化是一个硬性要求,双减政策中有着清晰的界定,如初中阶段学生的书面作业设计要求“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根据相关解读,“不超过90分钟”的要求涵盖了各科书面作业的总时长,具体到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方面,控制作业量是一个必然的举措[1].而校外课业校内化是一个柔性要求,双减政策杜绝的是学科类辅导,并不限制文体艺术等方面的校外培训行为,但要求各地严格审查审批,确保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资质,倡导非盈利运营模式,同时严格杜绝资本化现象.在校外培训方面的“节流”基础上,双减政策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由此,一部分初中数学作业必须改变形式、创新内容,以适应课后服务环境.结合双减政策内涵的解读,不难发现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传统场域发生了巨大嬗变,教师身兼数学作业的设计者、引导者、管理者、评议者等多重身份,理应在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履行双减政策要求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以“初中数学作业设计适应课后服务环境”为前提,经过优化的初中数学作业,应符合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多元化形式.直观上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仍以书面形式为主,为了实现有效优化,可在书面作业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摒弃单一的“数学题目”,转向数学随笔、数学日记、数学评论、数学调研报告等多元化形式,避免学生陷入“被动答题”的状态.其次,多主体参与.传统的数学作业设计,出发点是学生独立完成,期间可获得的外部协同、协助较少.多主体的参与能打破“作业孤岛”的现象,强化数学作业的媒介作用,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之间的互动.再次,多途径实现.除了书面作业一种途径外,口头表达、社会实践、演讲辩论等也可以作为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创新方向,在学校课后服务场域内展开,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最后,多角度评价.消除教师评价数学作业的唯一性,将评价作为一种权利,释放给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主体,这样可以从多重立场检验数学教学效果[2].
3 双减政策要求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3.1 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思维
从数学的本质出发,可以将数学这门学科看作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转化”.相应地,初中数学作业作为初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也应该强调“对抽象内容的生活还原”,即在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以知行合一为目的,引导初中生数学思维逐步从浅层表象向高阶深度跃进.例如,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开篇的主题便是“我们与数学同行”,第一部分全面建构起“生活·数学”的联系,整个单元数学作业的设计,都可以跨过单一的“书面做题”形式,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掘数学要素.具体策略实践中,依据循序渐进的作业设计理念,如第一阶段侧重于“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第二阶段侧重于“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第三阶段侧重“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思维,还能够强化“抽象-具象”思维的转换能力.
3.2 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向深度学习发展
核心素养凝聚了一个学科的价值,是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必须重视和遵循的要素.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数学作业设计不仅要考虑常规的“数学运算”,还要将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渗透到作业中,以此来丰富数学作业内容、提高作业价值密度;结合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部分,在作业设计中突出对“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陷入勾股定理简单应用的桎梏[3].比如,采用“调查报告”的形式设计数学作业,允许学生自由组建调查小组,自行筛选生活中“从直观上看存在直角”的物体,再利用勾股定理验证结论.采取类似的数学作业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向深度学习状态发展,即不满足于“已知条件下的求解”,而是通过自行观察、提出假设、建立模型、收集数据、严谨计算等一系列流程,最终验证结论.对比传统数学作业仅仅是“提出问题”的方式,这种作业设计相当于建构了“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3.3 以多元智能为参照,创新数学作业的形式内容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展开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本质上是对学生数学差异的尊重,因为每个学生的天赋(即“优势性智能”)是不同的,故个体维度所喜欢的数学作业形式也必然存在差异.根据加德纳提出的八种智能,教师可以在设计初中数学作业的过程中,采用开放性、多途径的表现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例如,依据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8页“7.1 普查与抽样调查”的课后练习,将原题目改造成“调查我班同学最喜欢的影视剧”,具体调查内容、指标设计、工具选用等交给学生自行设定.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在哪一方面更擅长,就会自觉选择哪一类指标和操作形式.再例如,常规的调查方案中,一般是按照影视剧的类型(言情、动作、文艺等)设定指标,但如果学生观察能力很强,可以按照“道具种类多少、主角台词功底、戏剧情节冲突”等设定指标.
此外,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他们契合自身优势和兴趣,更有创意地完成数学作业.例如,一些学生日常操作电脑的机会较多,熟练掌握了各种作图软件、办公软件,这样就可以允许学生利用表格、图例或报告等各种形式展现作业内容;又如一些学生演讲口才较好,可以将自己的调查、分析、统计成果转化成视频,提交作业的方式转化为“录视频报告”,上传到班级公共沟通平台上(如微信群).
3.4 以家校合作为保障,健全数学作业的评价体系
作业具有桥梁、媒介的作用,在家校合作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应积极引进多主体评价机制,形成多立场评价体系,这也是打破“教师独大、唯答案论”的有效手段.在具体策略的制定上,一方面可利用互联网平台渠道,消除多主体评价的时空隔阂,这样即便教师评价缺位,学生的作业成果也不会被埋没[4].另一方面,要明确不同主体的评价范围.教师主要从数学专业角度,对数学答案、过程、方法等进行分析,加强作业评价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引领作用;而家长主要从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出学生数学作业的优势与不足.
4 结语
立足双减背景,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份内任务”是通过控制作业总量、完成作业时长、作业结构及难度等指标,有效减轻学生负担,以此保障学生身心健康,避免家长陷入教育焦虑.但同时,双减政策也强调了“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这意味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与践行,并非是对数学作业“一减了之”的简单操作,而是要进一步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以达到“控量减负”和“创新增效”的协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