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抗战时期延安交际处的外事工作及其现实启示

2022-04-16杜俊华

关键词:外事斯诺根据地

杜俊华 任 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以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为后盾,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在此紧迫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以争取国际力量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活动。中国共产党首先制定了“来去自由”的外交方针,以便更好地接待来华友人,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国际支持。其次,中国共产党积极创建外事机构,专门设立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组和延安交际处,采取各类措施与驻华使馆、外国记者、国际友人等进行广泛交流。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建立了专门的外事机构——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组,主要负责在国统区积极开展与来华外国人士的交往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南方局外事组与各国驻华人员进行联络和交往,向各国宣传中国的抗战方针、政策,以此来扩大中国抗战影响力,从而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局势的关注。延安交际处主要负责接待来延安访问的各国官员、记者团、国际友人等,开展联络和宣传工作,在接待过程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争取来访人员的支持。

延安交际处与南方局外事组的主要工作任务一致,都是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政策和其他各项方针政策,从而更好地建立、巩固和扩大抗战统战工作。但在具体的接待和宣传工作中,因其接待对象不同,工作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延安交际处的来访人员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因此能够接触和了解到更多信息,这些信息对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做出正确抗战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延安交际处的成立及其主要工作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开展对中外友好人士的抗日统战工作,并在延安成立专门的外事机构——延安交际处,接待到陕甘宁边区考察访问的国外来宾,加深其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了解。延安交际处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对外交往机构,承担大量外事接待工作,对到抗日根据地的国外人士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加强对外联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延安交际处的建立及接待原则

延安交际处,又称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最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外交部的招待科。1935年11月,党中央长征到达延安后,为了对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成立了西北办事处,下设七部一局。1936年,党中央为加强对外宣传和联络交往,便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增设外交部,外交部下设交际处。不久后,交际处又改为招待科。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对办事处进行调整,只保留招待科,主要负责接待国外来宾。外交部撤销后,党中央的对外宣传联络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因此,1938年5月,边区政府将招待科改设为交际科,金城(1)金城:原名树栋,1936年奉命参加李济深等人组织的民族革命同盟,任梧州区委会宣传部长,在上层爱国民主人士中进行统战工作。1937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留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此后十年中,任边区政府交际科长、处长,从事统战工作。担任科长,开展对外宣传和联络工作。1940年,边区政府又将交际科改为交际处,仍由金城担任处长。交际处最初的办公地址设在延安城南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招待所内。1938年夏天,因洪水淹没,交际处重建于延安城南门外半山坡上。延安交际处下设招待科、管理科、联络科、总务科4个科室;交际处的行政编制、经费开支、支部生活等由边区政府秘书处管理;政治业务方面,延安交际处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直接领导。交际处承担着接待、联络、宣传、统战工作等重要任务,所以,毛泽东、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延安交际处的工作。为了使延安交际处更有效地开展外事工作,党中央为交际处制定了“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1]的接待原则,即对访问延安和根据地的外国友好人士,延安交际处持热烈欢迎态度,并采取积极措施,妥善接待,协调和安排他们深入根据地访问;当这些外国友人离开时,交际处也热烈欢送,并欢迎他们在恰当的时候再次访问延安。毛泽东也对延安交际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统战工作一开展,我们的大门就敞开了,来延安的中、外来宾一定会越来越多,你们的工作会越来越繁重”[2]4“今后,外边来延安找我们党、政、军、民、学的中外来宾,都由你们统一接待”[2]7“对接外来宾客,接待交往,要讲民主、讲礼貌。”[2]6至此,延安交际处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要求,热情、礼貌地接待每位来访人员,并向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延安交际处的职能及主要工作

延安交际处作为重要外事机构,其承担的工作任务首先是接待来延安访问的中外来宾。所有来访延安的国际友人、外国记者等均由延安交际处最先接待。延安交际处需采用不同的方式、技巧做好来宾的接待工作。其次是做好情报搜集工作,来访延安的宾客身份复杂,他们能够带来各方面信息,通过与他们的交流能够搜集到各类情报汇报给党中央,从而增加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形势的了解,有利于党中央作出正确决策,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1.接待外国记者和记者代表团

延安交际处热情接待每一位外国记者,并积极、妥善安排他们对根据地进行考察以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采访。1937年1月,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2)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美国著名女作家、新闻记者。1929年初,史沫特莱作为自由派报纸《法兰克福日报》的记者来到中国,进行长时间的采访,足迹遍及全国。接到中国共产党到延安访问的邀请。史沫特莱的到来,交际处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协调和安排领导接见。史沫特莱到延安的当晚,朱德便接见了她,并与其就政治时局等交谈许久。在延安访问期间,史沫特莱参与了许多当地的活动,多次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人交谈。在此基础之上,史沫特莱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有了深入了解。另外,在延安交际处的安排下,中国共产党的党、政、军领导人也经常会见来访的外国记者,并主动介绍战时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对国内外问题的看法,积极回答记者们提出的问题。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3)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1936年夏,曾在宋庆龄安排下访问延安,是第一个采访陕甘宁边区的西方记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写下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很大影响。在延安访问时,毛泽东就与其进行多次交谈。斯诺对于毛泽东的观点非常认同,他说:“于我看,他是一个诚实而忠诚于他所说的人。我曾经证明他许多的主张,而我认为都是对的。”[3]1939年9月中旬,埃德加·斯诺第二次访问延安,通过与毛泽东的多次访谈,斯诺对根据地政权建设等方面情况有了深入了解,斯诺将他在根据地了解到的情况向全世界作了报道。斯诺报道后,“毛泽东的见解在重庆引起了反响”[4]。1938年,德国记者汉斯·希伯(Hans.Shippe)克服重重困难到达延安,在延安交际处组织安排下,毛泽东接见了他,并与之进行交谈。除此之外,汉斯还访问了根据地的一些干部和群众,参加了一些集会和其他活动。

抗战时期,延安交际处结合实际需要积极组织外国记者团来延安参观。1944年6月,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共21人访问延安,其中外国记者主要有来自美联社的斯坦因(Gunther Stein)、联合社的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合众社的福尔曼(Harrison Forman)以及路透社的莫里斯·武道(Maurice EldredVotriw)等人,这几位外国记者是中国共产党到达陕北后所接触到的最著名媒体记者。因此,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此次接待工作。周恩来认为应抓住此次机会,在带领外国记者参观时,不仅要展示边区工作成绩,也要展现边区工作不足之处,对参观时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做好解答工作,提高记者团对延安根据地的认识。周恩来指出:“要以诚恳、坦白的精神同他们交朋友,以利于进一步开展国内国外的统一战线。只有提出具体材料,说明具体事实,才能取信于人。”[2]200在交际处的安排下,中外记者参观团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新华社、《解放日报》社及中央印刷厂、托儿所等单位,并与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秘书长李维汉等人进行交谈。毛泽东也抽空与一些外国记者进行了深入交谈。经过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几次交谈,外国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各项政策均有了深入了解,并撰写了大量文章对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民众情况进行宣传报道。这些报道向世界展示了最真实的中国,加深了国外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抗日战争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争取国际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2.接待赴延安考察的美军观察组

抗战时期,为了增进与美军的关系,南方局外事组多次向美军表达合作意向,并欢迎美军派代表访问陕甘宁边区。经过南方局的积极争取,美军中缅印战区派赴延安观察组(简称“美军观察组”,又名“迪克西使团”)访问延安。美军观察组的访问受到中国共产党的热烈欢迎,在其到访之前就开始准备各项接待事宜。美军观察组访问前夕,恰值美国建国168周年,延安特地举行庆祝会,毛泽东同志也在《解放日报》发表《庆祝美国国庆日——自由民主的伟大斗争节日》一文。美军观察组来延访问是一件尤为重要的事,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接待美军观察组的态度和方式都比较慎重、严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也就美军观察组到延安访问一事进行专门讨论,制定了详细周到的接待计划。党中央要求延安交际处在接待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严格按照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的指示,积极主动地帮助美军观察组做好工作,“他们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凡属在我们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的事,就不要回避,要坦率、正面的回答,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2]192第二,在生活方面,延安交际处一定要热情、周到,在能力范围内对美军观察组成员给予照顾,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延安的环境。第三,在与美军观察组成员的沟通、交往中,要掌握好分寸,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气魄。1944年7月22日,美军观察组成员飞抵延安。周恩来、叶剑英、杨尚坤等同志前往机场迎接观察组的到来。观察组由戴维·包瑞德上校(David D.Barrett)、使馆二秘兼中缅印战区司令部政治顾问约翰·谢伟思(John S.Service)等人组成。

1945年8月7日,美军观察组第二批人员抵达延安。观察组人员全部汇合后,交际处因住房有限,便将观察组成员安排至外联防司令部的窑洞,方便观察组成员长期居住和办公。1945年8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日报》发表《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社论,并在社论中提到,美军观察组到达延安,“是抗战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美军观察组战友们的来到延安,对于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实有重大的意义。”[5]34-35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期间,延安交际处把“宣传出去,争取过来”当成根本任务来完成。据时任延安交际处处长的金城回忆,在接待美军观察组进行参观访问时,延安交际处还特别安排军队高级将领为其介绍敌后战场相关情况,并召开座谈会,与美军观察组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等人均与他们进行多次会谈,其中,毛泽东与谢伟思曾进行多次长谈。除了细致安排交流工作方面的具体事项,延安交际处在生活、食宿方面也尽力照顾美军观察组。延安民众也经常邀请观察组成员参加延安联欢会和舞会,大家一起观看鲁艺学生演出的《黄河大合唱》《日出》等剧目,以及群众演绎的秧歌舞,拉近了延安民众与观察组成员的距离。

3.宣传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收集各类信息

延安交际处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工作环境,以及接待对象的复杂性,其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接待来宾,还承担着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延安交际处通过接待来宾,在与其交谈相处中向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对来访人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来访的所有人员,延安交际处均进行耐心接待。毛泽东曾强调,要做好来延安访问人员的接待、宣传统一战线工作。延安交际处在接待及与来访人员进行交流时,向其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决心。毛泽东还强调,延安交际处在接待来宾时,要坦诚相待,解答好来宾的疑惑,以真诚的态度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诚心赢得来宾支持。另一方面,延安交际处安排来访人员参与根据地的各项活动,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根据地最真实的一面,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对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定意义。

例如1940年,陈嘉庚(4)原名陈甲庚(1874—1961),福建厦门集美人,伟大的爱国华桥领袖,著名企业、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抵达延安,延安交际处对其进行热情接待。陈嘉庚一行人访问延安期间与延安交际处人员和各界群众亲密接触,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领袖与其进行深入交流,向其详细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交际处更是细心安排他们参与到当地的各项活动中,展示延安根据地最真实的一面。经过实际调研了解,陈嘉庚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全面的认识,不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等方面,都大大出乎他的意料。陈嘉庚在离开延安后热情地向国内外宣传自己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宣传陕甘宁边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回到南洋后更是在当地华侨欢迎会上大声疾呼“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二、抗战时期延安交际处的外事工作成效

抗战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延安交际处人员的辛苦努力下,延安交际处外事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方面,通过延安交际处、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组的努力争取、支持和帮助,大量的外国记者深入抗日根据地和延安进行参观访问,加深了对抗日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向国际社会有效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各项方针政策。史沫特莱在延安和抗日根据地进行长期调研和访问后,写下了《打回老家去》等著作,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并为抗日伤病员呼吁争取国际红十字会帮助,以改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缺医少药状况。史沫特莱还依据1938年初的日记、书信写成了《中国在反击——一个美国妇女在第八路军》(1938年纽约出版)一书,反映了华北地区抗日形势,歌颂了八路军英勇业绩。回到武汉后,她向美国驻华大使詹森介绍了八路军在陕北的活动情况,成为美国大使馆与中国共产党接触的理想中介人。1938年6月,周恩来在武昌珞珈山公寓约见斯诺,与其畅谈。周恩来一再感谢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在中外的影响,使广大读者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希望他继续真实地向全世界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情况,欢迎他到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去采访。[6]

另一方面,在延安交际处卓有成效的外事工作下,外国记者对根据地民众进行了深入采访报道,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方针,推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力量为世界舆论所熟知。外国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的报道,成为美国、英国政府官员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成为影响其对华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有效改善英、美两国对华态度。抗战时期,英、美两国驻华大使馆经常将外国记者在抗日根据地的采访报道报告给美国国务院或英国外交部。从美国政府来讲,此前福对中国共产党的情况所知甚微,而斯诺等人通过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接触和对延安的考察,为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美国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但中国共产党并未获得美国的实际帮助。罗斯福后来成了“斯诺迷”,在斯诺回到美国后,他3次接见斯诺,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的情况。[7]斯诺等人的宣传,使得中国共产党得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成就,宣传自己的主张,为中国共产党塑造新的形象、争取美国民众的支持奠定了初步基础。1944年7月30日,谢伟思曾把斯坦因等人与毛泽东会谈的提要发回华盛顿,对中国共产党争取世界舆论支持起了重要作用。在英国方面,1937年11月11日,周恩来在抗战前线会见英国《伦敦先驱日报》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并一起走访、观看八路军一一五师平型关战役后遗留战场。在周恩来的安排下,贝特兰还访问了晋察豫根据地,写下了《不可征服的人们——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抗战》,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功绩和作用给予了较高评价。

三、抗战时期延安交际处外事工作的经验及现实启示

抗战时期,延安交际处工作人员在特殊复杂的环境中,联系实际不断探索,使外事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对当今外事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一)外事工作应秉承“求同存异、互利双赢”的原则

抗战时期,虽然中国共产党与当时到根据地的美国和英国等国官员、外国记者等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为了争取到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来访人员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采取多种方式主动出击,严格按照“宣传出去,争取过来”这个工作方针接待来访人员,在交流过程中寻找双方共同点,争取在思想上达成一致,实现“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当今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元共存的。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本质上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存在差异。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利益诉求都有所增加,在国际经济贸易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在国际交往中,应弱化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寻求双方共赢领域——经济领域,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实现互利共赢,这是双方交流的主流。当然,也应看到由于国情、历史、自然、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双方在国际事务中也有矛盾,存在着斗争,需要在斗争中不断相互磨合,相互包容,逐步达成共识,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

(二)加强“民间外交与半官方外交”,处理好争取外援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抗战时期,延安交际处积极采取对外国友好人士(尤其是访问抗日根据地的外国记者)的民间外交方式,以及与美军军事观察组的半官方外交方式,对于改善中国共产党与美英政府和民众的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时中国共产党克服抗日根据地的困难依然主要靠自己,毛泽东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中也指出:“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8]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实施的“三三制”、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等措施,立足点都是强调自力更生。在当今中国的国际交往中,必须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尤其是在中国已经快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时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等多个领域打压和遏制中国发展,在关键技术上卡我们科技发展的“脖子”,更需要我们独立自主,注重提升中国自己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当然,坚持独立自主不是闭门造车,对于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国外先进经验,我们都要虚心学习、善于借鉴。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中国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与外国接触、交流,加强多方交往,以争取更多的外资、外来人才、外来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好更快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多渠道对外宣传,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对外工作

抗战时期,延安交际处秉承“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各项对外宣传和国际交往工作,有效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赢得了国际各界人士的支持。延安交际处热情欢迎国际友人访问、记录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时,通过对延安根据地的军队、经济建设等进行广泛调查和记录,发表了多篇报道。《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更是引起了海内外的强烈反响,这也使国际友人对中国共产党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此后,更多的国际友人来到延安进行访问。对于来访的国际友人,延安交际处在热情接待的同时还主动向其宣传中国文化。金城等人在与外国赴陕甘宁边区考察的人士打交道时,非常注重文化因素,强调东方文化优点,吸引了一大批外国人士,这些人既包括英美来华国际友人,也包括斯诺、史沫特莱等学者文人和记者,他们一生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并为中美友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如今国际形势复杂,中国需不断加强对外宣传和谐世界的理念,采取接收外国来华留学生、邀请外国文化人士访问、邀请外国记者采访报道等措施,通过他们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宣传好中国,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加强国际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创新对外宣传的途径方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

(四)密切同国际友人、华侨的联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抗战时期,延安交际处的工作人员在外事接待和统一战线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抗战时期,延安交际处通过广泛的外事接待工作,更加有效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国际形象,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功绩,加强了抗日根据地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促进了中国与美、英等国的关系,增进了友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之后中国的外交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新时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更需要加强国际交往。通过积极开展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外事工作,深化各方往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培育一代代和平友好的国际友人。其次,延安交际处对新加坡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热情接待和交流,使陈嘉庚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深入了解,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高度评价,深深影响了一大批华侨青年,吸引他们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海外华侨华人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外民心相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我们应高度重视与华侨、华人的密切联系,积极开展华侨、华人统战工作,尤其是华侨、华人的聚集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有超过4000万华侨华人,他们不仅熟悉所在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对中国和家乡情况也比较熟悉,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把这个“天然桥梁和纽带”打造得更好。

猜你喜欢

外事斯诺根据地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外事之窗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戒急用忍 行稳致远——外事监管六大问题答疑
一组成功的“外事报道”出炉始末
口译不宜“任性”:基于语料库的外事翻译等效探索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