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对高丽王朝诗人及其汉诗创作的影响
2022-04-16李宝龙郭柏彤
李宝龙 郭柏彤
一、李白诗歌深刻影响高丽朝的汉诗创作
高丽(918—1392),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历经34代君主,共475年。高丽王朝的汉诗达到了相当繁荣的程度,出现了一大批汉诗诗人,著名的有李奎报、李齐贤、李仁老、郑袭明、郑知常、金富轼、朴寅亮、郭舆、金黄元、高兆基等。这些高丽诗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影响。
李白的诗歌大约在10世纪传入朝鲜半岛。据学者推测,李白诗词作品是通过当时高丽王朝派出的遣唐留学生传入朝鲜半岛的,他们在唐朝期间,极有可能接触到李白的作品,并在回国的时候带回朝鲜半岛。[1]可惜的是,现存的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且不论什么途径传入,从高丽朝一些著名诗人的汉诗创作及相关言论可知,李白的诗歌传入朝鲜半岛并对高丽朝很多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这是确定无疑的。其中尤以高丽朝的文坛领袖李奎报和李齐贤为代表。
李奎报(1169—1241),字春卿,号白云山人。博览朝鲜与中国古籍,少年中举,却因为得罪权贵未能从仕,后隐居于天麻山专心撰著。李齐贤(1288—1367),字仲思,号益斋、栎翁,一生多次往返中国,并且游历名川。李奎报生活于高丽中期,李齐贤生活于高丽末期,二人均去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生活的时代甚远,但却都借助作品跨越时空与李白产生了交集。李奎报借用诗文寻求和李白思想的神会,李齐贤更多作品借鉴李白诗歌描绘山川美景寓情于景。二人均以自己实践创作为载体接受李白,彰显李白。从李奎报和李齐贤的汉诗作品可以看出,无论是诗歌题材、创作手法,还是诗歌表现出的精神和情感等方面,都深受李白影响。他们从李白的诗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并结合自己的生平遭际去解读李白。他们的诗作和其他作品中都提到过李白,而且能看出对李白的崇敬和仰慕。如李奎报的《晚望》云:“李杜嘲啾后,乾坤寂寞中。江山自闲暇,片月挂长空。”[2]301这里的“李”指的就是“李白”,慨叹李杜之后,诗坛乾坤寂寞,再无光彩,可见其对李白敬仰至极。
另外,李奎报在《东国李相国全集·卷四》中涉及开元天宝年间事迹的诗篇中多次提到李白的故事,如《美人呵笔》云:
《遗事》云:李白于便殿,对明皇撰诏诰。时十月,大寒笔冻,莫书字。帝敕宫嫔十人,侍于左右,令各执牙笔呵之,白遂取而书其诏。其受圣睠如此!
丹口何须用意呵,君恩才煦暖先加。
谪仙才思春葩艳,却对红顔一倍多。[2]328
从序文到诗歌,盛赞李白备受帝恩,描摹其风姿神韵,突显其才华横溢。
再如同卷中有《木芍药》,记述了李白为杨贵妃写《清平调》的故事:
李白集序曰:开元中,初重木芍药,植沈香亭前,会花繁开,上乘炤夜车,大真妃以步辇从之,李白集《清平调》略曰: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又《天宝遗事》云,帝指妃子曰:“此解语花。”
香露低霑炤夜车,一枝轻拂晓风斜。
禁园桃李浑无色,独敌宫中解语花。[2]327
由上可以看出,无论是李白的集子还是当时记载其事的史籍,李奎报都非常熟稔,足见李白其人其事已深入李奎报之心。
不单单是李奎报,李齐贤的笔下也经常提及李白。如《栎翁稗说》中提到:“延佑丙辰,予奉使祠峨眉山,道赵魏周秦之地抵岐山之南……因记李谪仙《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句。”[3]12再如《中庵居士赠诗八首,务引之入道,次韵呈似》中“玉川腹里五千卷,李白手中三百杯”[3]529之句,把李白的名字嵌在诗歌之中,说五千卷的书和李白手中的酒一样,这两处直接提及李白直观表述对其喜爱之情。
李齐贤是一位具有高度概括能力的诗人,除了上文提及的直观表述,在他的更多作品中也有浓缩精华间接化用之类。如《思归》中的“穷秋雨锁青神树,落日云横白帝城”[3]508,巧妙地化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句,《至治癸亥四月二十日发京师》中的“五云回首笼金阙,片月多情照玉关”[4]37,后一句诗也妙用李白《子夜吴歌》中的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5]450寥寥几笔就表现出作者思念故乡,忧愁伤怀之情。
除此二人之外,高丽朝其他诗人的诗作也能看到李白影响的痕迹,如郑知常( ? —1135)《开圣寺》的首句 “百步九折登巑岏”[4]8,明显是化用了李白 《蜀道难》 中 “百步九折萦岩峦”。他是高丽前期成就颇高的汉诗诗人,后来因参与 “妙清之乱”[6]114而惨遭杀害,后人畏之不敢为其作传,所以郑知常的作品大多失传,留下的只有十几首诗歌,但是他才华横溢、诗名远播,时至今日读来,仍会被其诗作洒脱淡然、清丽不羁的艺术魅力所感染。郑知常的诗歌标志着朝鲜汉诗在高丽前期所达到的新的艺术高度。现存郑知常的诗歌只有十余首,散见于《破闲集》《补闲集》《东文选》《舆地胜览》等后世文献中。[6]114
此外,高丽朝著名的诗人李仁老(1152—1220)在其诗文中也经常提及李白及其诗歌,如《饮中八仙歌》中写道:“太白千篇焦遂辩,八人真个饮中仙。”[4]13从中可看出对李白的崇慕之情。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品《续行路难》更是对李白的《行路难》进行模仿而成。首先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关联,其次在内容上李仁老用 “人间寸步千里阻,太行孟门真坦途”来比喻自己仕途上的坎坷,这与李白《行路难》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意境十分相似,也是表达自己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总的来说,李白对高丽诗人的文学创作影响深广,这一点在李奎报和李齐贤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在其他一些诗人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李白对这些高丽朝诗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其对李白怀世忧民精神的传承和浪漫豪迈风格的追求。结合具体作品,这种影响痕迹会看得更为清晰。
二、怀世忧民的精神传承
李白有着浓厚的济世忧民的情怀,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俄而李公仰天长吁,谓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5]1521
这里体现了李白完整的人生观,基本上是儒家道家思想的融合,不得志时拼命想要追求仕途,得志后官海浮沉明哲保身,功成身退。“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与韩荆州书》)等诗句道出了他的心声。
李奎报在《白云小说》中也写道:
余自九龄始读书,至今手不释卷。自诗书、六经、诸子、百家、史笔之文,至幽经僻典,梵家道家之说,虽不得穷源探奥,钩索深隐,亦莫不涉略游泳,采青摭华,以为总词摘藻之具。又自伏羲以来,三代、两汉、晋、隋、唐、五代之间,君臣之得失,邦国之理乱,忠臣义士,奸雄大盗,成败善恶之道,虽不得并包并括,举无遗漏,亦莫不截烦撮要,鉴观记诵,以适时应用之备。[1]855
这里可以看出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李奎报的知识和学问是相当渊博的,熟读六经、诸子、百家,文学底蕴颇为深厚,足见其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和极度的热爱。其二,李奎报对道家、儒家、法家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颇为熟悉,并且将佛、道、儒融会到自己的文学思想中,所以说二李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是相通的,而且他们的最终目的和指向都是运用到实际的现实生活中。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也是文学思想的实践。
作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李白和李奎报,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乏流露出忧国忧民、济世救民的愿望,而这一情感的形成主要源于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试比较李奎报《次韵金秀才怀英》与李白的《北风行》:
壮士心怀未易论,一轩长啸又黄昏。鼻端莫见成风手,眼底空余泣玉痕。郁气蟠胸难自泄,狂言到吻可堪吞。青山不锁归欤路,恨我穷途独叫阍。(《次韵金秀才怀英》)[2]307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5]273
两诗均是军旅诗。李白的《北风行》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表现出李白控诉战争罪恶,同情民众,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而李奎报的《次韵金秀才怀英》也选择同样的主题和题材,描写戍边战士保卫国家的赤子忠心,然而这种壮士断腕保家卫国的决心的背后,却是一场场战乱引起的国破家亡。作者一方面盛赞壮士的英勇;另一方面也借此批判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不管百姓死活的当权者,以及对受苦难的民众的同情与怜悯。两首诗都流露出作者的爱国民本思想,究其根本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而正是这样正统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李奎报。
李白诗歌作品除了流露出积极的爱国思想之外,在他的诗中也流露着“功成还旧林”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李白前代的文人中是没有的,受其影响,在李齐贤的诗作中多有体现。李齐贤在《明夷行》中就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思想:
杨朱曾哭路多歧,鲁叟亦叹麟非时。荒鸡未鸣夜何其,丧狗独立迷所之。忆昔吾君初入相,两扶红日上咸池。功成不退古所诫,坐令西伯玩明夷。式微胡爲寓旄丘,已老曷不营菟裘。古闻骖乘致芒背,今悟曲突贤焦头。唐虞揖让冠千古,有城底事名尧囚。沧浪水清耳不洗,羞向尘编对许由。[3]516
这首诗表明,李齐贤一面不断努力向上,一面又在为自己的退隐做好了思想准备。诗中慨叹前途坎坷命运多舛,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回忆当初我们登王拜相,朝服加身何等风光,功成名就不身退,古来多有教训,然而现实残酷,无可奈何,不由得萌生隐退的心理。
李白的《古风十八首》有云:
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雠。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5]126
诗言,不舍昼夜及时行乐,以为可以永远如此,功成名就不退身自古以来没几个有好结局的。看李斯临终的叹息,不如早牵黄犬去打猎;石崇因为爱妾满门抄斩,不如像范蠡携美泛舟西湖。二者加以对比,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仕”思想与独善其身、向往隐居的“出仕”思想,也深深扎根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李齐贤的心中。诗人想要救国救民,但是无奈现实太残酷,让他不得不萌生了退隐的想法。在他看来,与其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及未来可能遭受的灾祸,倒不如放弃对功名高位的追求,保持自己的品格风度,远离是非纷扰,独善其身。
李齐贤与李白两个人都慨叹仕途艰险,都强调功成不退的隐患,因而都向往归隐生活。但从中也能看出他们的无奈,看出内心的挣扎,看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辅国济民却不可得的悲愤。在这一点上,二人明显是一致的。
三、浪漫豪迈的风尚追求
李白的诗歌带有雄放的特征,常用夸张的手法、雄奇的意象、跳跃的思维,诗境豪迈开阔,笔法大开大合。李奎报和李齐贤在这些方面都深受影响。
李奎报早年的诗歌创作,是在浪漫主义精神中发展起来的。他青年时曾经参加过三次司马试,但是都因为得罪权贵而被冷遇,这种黑暗的政治局面使他对现实产生了极大的不满,但另一方面他又恃才矜己,对自己的未来极度自信,这一点与李白极为相似,所以在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中,把大胆而奇特的幻想和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同对自己远大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彰显出一种气势磅礴、自由狂放的艺术风格。
如李奎报的《醉歌行贈全履之》:
日无胫又无翼,胡为劫劫飞走不少息。日来日去暮复朝,使我鬓发如银顔如墨。吾欲东走扶桑看日上,西入濛汜观日匿。日上时遮拥金乌拉翼坠,日匿处牵挽使我两颊更赤双鬓玄。日换美酒醉倒放颠狂,问君能有许多钱。[2]302
歌行体的运用,神奇的想象,奔放的情感,超迈的情怀,甚至连错落的句式,均与李白神似,其中的“日来日去暮复朝,使我鬓发如银顔如墨”和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形容时间流逝之快;青丝白发、“日换美酒”“醉倒颠狂”更能体现出李奎报的愤懑心境。该诗通篇恢弘磅礴、气势雄厚,可见李奎报深受李白雄奇飘逸艺术风格的影响。
再如李奎报的《双马图》有云:
騧苍二马神且奇,一飞玉勒一牵行。一马飞去可以朝燕暮秣越,夸父荷杖应难追。翠衫鞋带紫髯翁,银鞍赫赫黄金勒。跨尘奔逸电灭没,王良造父徒尔为。一马惆促自效辕下驹,俯首低徊莫纵驰。逐日霜蹄何处展,迫日逸气无由施。布袍童子牵且去,傍睐碧草行何迟。[2]383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题画诗,诗人借描写马颂扬马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但是又胸怀强烈的济世愿望。这首《双马图》所写的“飞去”之马,与李白《天马歌》“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5]234在马的形象塑造、手法、用词上都有相似之处,李奎报的诗歌中俨然有李白诗作的影子存在。
李奎报《双马图》中巧妙地运用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描绘出“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的马和“钟山暮紫老骥伏枥”的马的形象。两匹马以前都是战马骏马,可是处境不同,主人不同,后来的遭遇也不同。诗人以此作比,来感慨生不逢时,不得重用的无奈与悲凉。再看李白的《天马歌》,“天马”即来自西域的大宛马,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来两相比较曾经威风凛凛驾车载帝跃昆仑、飞西极的辉煌时刻,而如今却只能默默无闻,成了看守天门的坐骑。不难看出,两首诗是有所关联的。一前一后,一少一老,前后时段内马的变化何其大!李奎报诗中马,一日之内可朝至燕暮到越,连逐日的夸父都追赶不上;李白诗中的天马,腾迈昆仑,飞越西极,四蹄生风,从不失足。两篇诗作都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来表现青壮年时期马的意气风发,也是借此来反衬青年时期的李白与李奎报,二人朝气蓬勃,势要做出一番事业的决心。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双马图》中另一马却是不得知音,“俯首低徊”被童子牵放,草丛边伏卧浅睡;《天马歌》中少尽其力、老而被弃的天马,正是当时李白的写照。彼时的李白被皇权所排斥,他写此诗用以说明自己被系狱流放是冤枉的,他像这匹天马一样,“伏枥衔冤摧两眉”。尽管自己可能不堪大用,但是做一名宫廷文学侍臣还是可以的。两首诗看似写马,实则写人,以马起兴,比兴结合,最后表达出作者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境。
再观李齐贤,从诗歌艺术特征的角度来讲,他在汉诗中使用的地名,除了出于地理地域特点的考量,还夹杂着自己独有的感情因素,以此来表达其独有的艺术特征。和李白一样,李齐贤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描写景物,如《蜀道》:
此山从古有,此道几时开。不借夸娲手,谁分混沌肧。天形旗尾掷,冈势剑铓摧。雾送千林雨,江奔万里雷。班班穿荟郁,矗矗上崔嵬。下马行难并,逢人走却回。惊猿空踯躅,去鸟但徘徊。才喜晨光启,俄愁暮色催。金牛疑妄矣,流马笑艰哉。寄谢题桥客,何须约重来。[3]507
该诗的夸张、比喻手法用得极为生动,惟妙惟肖,把天的形状比成旗尾掷,起雾像是在下雨,而且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深的关联,例如“女娲”“混沌”“惊猿”等,都充满了中国古代神话色彩,这一点上与李白的《蜀道难》很是相似。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读罢,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就在眼前。他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情愫。李齐贤与李白一样,他们都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对自然景物不是冷眼观之,而是饱含情感,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他们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都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素材和精神养分,借以写景抒情,构成诗作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达到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齐贤与李白均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李齐贤在高丽朝,不仅是一个著名的诗人,还是一个在朝鲜半岛词史上具有开创性、影响深远的词人。李齐贤的词,在很多方面也能看出李白的影响。例如下面两首:
水调歌头·过大散关
行尽碧溪曲,渐到乱山中。
山中白日无色,虎啸谷生风。
万仞崩崖叠嶂,千岁枯藤怪树。
岚翠自蒙蒙,我马汗如雨,修径转层空。[3]606
水调歌头·望华山
天地赋奇特,千古壮西州。
三峰屹起相对,长剑凛清秋。
铁锁高垂翠壁,玉井冷涵银汉。
知在五云头,造物可无物,掌迹宛然留。[3]607
李齐贤的两首《水调歌头》对景物的描写,不但掺杂化用了李白诗的词语,而且善于极度夸张,反复渲染,以大开大合、汪洋恣肆之笔墨,去描绘那种自由奔放、奇态横生、壮丽瑰伟、超出常境的阔大画卷。不管是手法、意境,还是作品风格,都可以看出学习李白的痕迹。
除了在表达手法等艺术特征上能看出李白对李奎报、李齐贤的影响之外,在句式结构方面也可以看出李白对二人的影响。
例如,李奎报《城北杨生林园赏花吟》中“君不见翰林工部醉死名何之?诗酒风流留付吾侪嬉。对花把酒且高歌,无情风雨不肯为君留一枝”[2]312和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的“君不见……”句式,这一句式在初盛唐时期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而李白确是这一句式的发扬者,李白诗歌中多以两个“君不见”句式引起,作为一种特殊的反问句,上起下承,使得语气更加凝重,情感更加强烈。再比如李奎报《问谪仙行赠内翰李眉叟坐上作》中“我不见太白,思欲梦见之。梦亦不可见,久矣吾之衰”[2]423和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诗句,均采用第一人称句式,恣意倾吐心中所想,直白表露自我情感。这种强烈的表现自我、表达主观情绪的创作手法,可以明显看出李奎报深受李白影响。
李齐贤的词也多处化用过李白的诗句。[7]如《巫山一段云·洞庭秋月》中“举杯长啸待鸾骖,且对影成三”[3]608,化用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巫山一段云·朴渊瀑布》中“白练飞千尺”[3]610,化用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巫山一段云·白岳晴云》中“羡杀岭云闲”[3]610,化用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蝶恋花·汉虎帝茂陵》中“羽化何人一见蓬莱岛”与李白《古诗其三十》中的“但识金马门,谁知蓬莱山”、《沁园春·将之成都》中“顾去日无多来日多”与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貌合神似。
高丽朝的金克己也是受李白影响比较大的一位作家。金克己生卒年不详,是高丽中期著名的汉诗人,是一位正统儒学家。早年科举及第,但很长时间没有得到任何官职,中年才成为翰林,后作礼部员外郎。去世后,后人收集其诗文辑成135卷的《金居士集》[8]21,收有古律诗、四六文和其他杂文,但可惜《金居士集》未曾流传下来,部分存世诗文散见《东文选》《新增东国舆地胜览》等。他创作中大量借用中国历史人物和典故,使诗歌显现出丰富的中国文学涵养。
金克己诗歌受李白的影响,从他的《醉时歌》可窥一斑:
钓必连海上之六鳌,射必落日中之九乌。六鳌动兮鱼龙震荡,九乌出兮草木焦枯。男儿要自立奇节,弱羽纤鳞安足诛。炼石欲补东南缺,紫缨云孙始堕地,自谓壮大陈雄图。炼石欲补东南缺,凿石将通西北迂。嗟哉计大未易报,半世飘零为腐儒。不随冯异西登陇,不逐孔明南泸。论诗说赋破屋下,却把短布抱妻孥。时时壮愤掩不得,拔剑祈地空长吁。何时乘风破巨浪,坐立四海如唐虞。君不见凌烟阁上图形容,半是书生半武夫。[4]63
这与李白的《行路难》颇为相似。李白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世人,当然也是在自我激励:不要灰心丧意,终有一天会扬帆起航,乘风破浪,表出一种豪气。金克己的《醉时歌》同样是一首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字里行间充满了豪迈气概和登天揽月、下海捉鳖的胆魄。而且不仅“何时乘风破巨浪”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在诗句上有照应,金诗表现出的诗人极度愤懑之情,又与李白诗发映出的既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心理相契合。二者的渊源不难看出。
另外,金克己也是诗词兼擅,流传下来的词作有四首,其中有些词句,如“高下极,一握去青天。”(《忆江南》),“一眼琼田万顷宽”、 “长风忽起吹高浪,翻涌银山。”(《采桑子》)善用夸张手法,颇具豪迈之气,也能看出李白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论是李奎报大开大合的创作风格,还是李齐贤雄伟辉奇的浪漫手法,都可以看出他们二人在艺术表现上与李白的密切关联。而且不仅是李奎报和李齐贤,高丽朝的其他诗词创作,也能看到李白影响的痕迹。
结 语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其诗歌作品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精华,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珍珠。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发展,也影响了周边其他国家,特别是对朝鲜半岛高丽朝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从李白诗歌传入高丽朝之后,高丽朝文坛涌现出李奎报、李齐贤等一批杰出的诗人,他们深受李白诗作的影响。他们不仅喜爱李白的诗歌及李白本人,他们诗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李白的印记。在李白的影响下,高丽王朝诗坛李奎报与李齐贤以其敏感的诗歌笔触,敏锐的世事洞察力,独特的创作个性,卓越的艺术成就,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从与李白诗歌的比较中发现,这两位高丽诗人对和自己相差四百多年的中国大诗人李白意通神合。李奎报的汉诗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大量输入朝鲜、自己广泛涉猎吸收这一大背景下创作的,作品涉及诸多中国古代诗人诗作,作为诗仙的李白,李奎报自然对他了解更多更深。李齐贤更是作为“留学生”在中国居住26年之久,他也是朝鲜半岛古代诗人中游历中国名山大川最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等十分熟悉,中国对于他来讲可以算作第二故乡,因此他的诗词创作受李白的影响极深,其作品不仅显现出李白诗歌创作的一些特点和影子,而且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诗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李奎报与李齐贤的诗文成就与影响在高丽王朝的不同时期都达到了新高峰。高丽朝的其他诗人也或多或少都从李白的诗歌中汲取了营养,在汉诗创作上有所成就,从而一起缔造了高丽诗坛的别样风采。由此可见,李白之于高丽诗坛,泽被广远、影响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