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
——以《中国抗日战争》教学为例

2022-04-16季陈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历史课家国情怀

季陈香

(浙江省义乌市望道中学 浙江·金华 322000)

一部《战狼2》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的一个新神话。气势恢宏的场景,幽默诙谐的台词,演员精湛的表演,无疑都是该片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因素,但它能让大家在观看时热血沸腾,看完后耐人寻味,更是因为影片里折射出的国家观念以及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就流淌的家国情怀。这些让我联想到我们的历史课堂,是否也能做到让学生在上课时心潮澎湃,下课了久久不能忘怀?

笔者有幸观摩了浙江省“百人千场”名师送教活动。对石梦婷老师执教的《中国抗日战争》一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笔者就以本课为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浅谈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

1 家国情怀的含义

汉语释义:“家”是人生开始的地方,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国”是人生理想的源泉,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情怀”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之一,它与其说是心灵感触,不如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抑或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它是直抵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关于“家国情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历史、地理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新课标中十分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表现在学科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而家国情怀则是学习和探究历史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这也正是历史教学所要追求的真谛。

2 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策略

《中国抗日战争》是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我们老师上这课时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先梳理抗日战争的大事表并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剖析,课堂接近尾声时为了完成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大量日军惨绝人寰的暴行来佐证战争的残酷,最后来几句口号式的爱国教育。这种课堂的反应是学生对答如流,面对当年那段历史各个义愤填膺。貌似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可细细品味,总感觉缺失了什么?因为它留给学生的只是对一段历史的认知。而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家国情怀。所以它注定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直抵内心,形成共鸣。在这方面石老师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2.1 精心推敲教学语言,让历史课温暖起来

教学语言既包括老师的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也包括老师在多媒体中展示出来的书面语言。首先石老师对本课的教学主题和各环节的处理进行新的整合,并赋予更深的思考和解读。比如以“小人物,大时代,巨转变──从东史郎一生的轨迹观、析、悟全面侵华战争”作为本课的大课题。这就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历史课真正灵动起来,将东史郎这个人物一生的经历投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从而穿起整课的线索,以小见大,跳出书本对抗日战争简单的事实陈述,赋予历史更生动的内涵。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设计也是独具匠心。第一环节:“忆往昔,铁蹄横踏国土沦丧。”第二环节:“痛回首,日军暴行生灵涂炭。”第三环节:“明事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同时老师自身的语言也是一个巨大的亮点,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把学生拉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要让学生充满情怀,首先教师就要避免单纯的陈述历史或简单的说教模式,而要用有温度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2.2 加强史料补充,让历史课丰满起来

史料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载体。石老师的这堂课图文并茂,资料翔实。课堂伊始,老师先用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志,知古方能通今”开场。接着设问:战争是什么?(《东史郎日记》节选)让学生对战争形成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讲授七七事变时,老师除了充分用好书本的资料以外,还适当增加了一些课外的史料。如:《田中奏折》《1937年北平军队驻防图》《1937年25岁的东史郎应征入伍》。提问:假如你处在当时,面对国家危难,你会怎么抉择?此设计意在让学生明白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有国才有家,成为一名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再如:讲授日军暴行时,补充了义乌崇山村细菌战幸存者的相关资料。一下子将早已远去的那场战争拉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体现了对乡土资源的充分挖掘。让学生感受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八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忘记这段血泪的历史。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情怀,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2.3 适时引入时政,让历史课鲜活起来

时事教育是透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当今形势的一种教学。它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而且时事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途径之一。将时事资源与学科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做到以理服人,使时事教育渗透到学生思想深处,充分发挥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育人功能。石老师在讲授第三环节时紧扣主题,引入时政:日本右翼分子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争端;日本右翼分子篡改教科书;然后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

我们牢记历史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这个活动设计就很好的做到了让爱国主义教育做到理性回归。使学生感受那段岁月传承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能展望未来。

2.4 创新习题设计,让历史课灵动起来

练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巩固和延伸,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正确地理解练习的价值,更新教育观念。在内容和形式设计勇于创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大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思考中张开智慧的翅膀,放飞潜能的天空。从历届浙江省中考社会卷的命题来看,十分注重突出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积极健康的价值导向。“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比如浙江省某地区的这道中考材料题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这道题重点是考察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可在材料选择,语言表述,问题设计上都融入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家国情怀。受此启发,笔者认为在平时的历史课习题的设计上也要多点学科味道,多点家国情思。材料的选择上可以突出社会热点,聚焦社会问题。比如:“厉害了,我的国”“撸起袖子加油干”“家风传承”“央视《朗读者》”“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等都是我们历史与社会课程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此外对课本资源的充分挖掘,站在新的视角上加以分析,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潜移默化地渗透“家国情怀”,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赋予史料以新的内涵,精心设计历史课的习题,都能达到立德育人的目的。

一个民族,一种情怀,一份希望。民族发展源于对历史的传承和思考,正是因为历史的重要性,无形中赋予了我们老师更大的责任。我们有责任告诉孩子们真实的历史,有责任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感悟我们民族的精髓和灵魂。“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才有意义。家国情怀就像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的历史课堂才能温情满满,散发生命的温度。

猜你喜欢

历史课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