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在CSSCI期刊中支架研究述评(2000-2020)
2022-04-16李妮妮
李妮妮 邵 毓
(1.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南·三亚 572022;2.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景德镇 333403)
0 引言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于20世纪60年代创建了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SCT),并在研究儿童发展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概念。Vygotsky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现有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可被理解为最近发展区(Vygotsky 1978)。对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儿童而言,若要达到可能发展水平,需要借助成人或能力较强同伴的帮助,而在最近发展区内成人提供的帮助被称为支架(scaffolding)。Vygotsky并没有提出支架概念,Wood et al.最早提出了支架的概念,并在父母和儿童间展开研究,Cazden提倡将这一概念从父母对儿童的互动延伸到课堂的多人互动(刘萍张雪梅,2018)。在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国外的支架研究成果丰硕,但是国内的支架研究起步较晚,相关论文最早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21世纪这20年才得到了迅速发展。探究我国支架研究的成果和最新发展动态是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本文梳理了2000-2020年发表在CSSCI期刊中的支架研究,从课堂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及其它非正式教学三个不同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支架研究,特别是教学中的支架研究提供一定的有益补充。
1 发表在CSSCI中以支架为篇名和关键词的论文概览
在中国知网检索发表在CSSCI(2000-2020)以支架为篇名的文献为73篇,发表在CSSCI(2000-2020)以支架为关键词的文献为18篇,这两类检索的论文有重叠,本文以发表数量最多的语言学类和教育学类为基础,排除医学类、考古类、特殊教育类,筛选出总计40篇论文为基础开展了本篇综述。2000-2020年,支架研究整体呈现发展态势,2005年是一个高峰2篇,2008、2009达到3篇,2014年达到高峰4篇,2018年达到峰值5篇,论文数量呈波浪式上升态势。见图1。
图1:2000-2020年发表在CSSCI上支架研究的年份分布
2 支架概念的界定
Woodetal.(1976)最早提出支架概念,用支架比喻父母为幼儿语言发展所提供的言语帮助,随着支架研究的深入,支架内涵的进一步延伸。(陈敏2005;彭元玲2008)指出,在支架教学过程中,支架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教师提供的一种暂时性的支持,这种支持可能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工具,也可能是一种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支架可以在策略选择、问题思考、行为判断、效率提高以及如何使用工具等方面,给予学习者以适当的帮助。(王小明,2002;闫寒冰2003;周芹芹,2009;徐锦芬,2016;何克抗,2017)指出:人类认知的发展(包括语言学习)是通过新手(如儿童、学习者)和专家(如父母、教师)的社会互动产生的,在此过程中专家会根据新手的情况不断调整从而提供适合新手需求的帮助。这种专家提供的动态性的协助为支架(scaffolding)。从文献梳理看,支架的概念从父母对儿童推广到教师对学习者的帮助。姚巧红等(2018)指出专家的协助已经不仅仅来自教师或者父母,也可以是同伴、计算机或者纸质工具提供的支持。
3 不同环境下支架研究述评
文献梳理结果显示,支架的概念被研究者运用到了三种不同的环境:课堂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及其它非正式的教学环境。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现在的课堂普遍实现了信息化、多媒体教学,因此本统计中的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都包含在课堂教学环境;而网络教学环境是指完全基于网络平台开展的教学,主要是以网络空间、慕课教学研究为代表。在40篇文献中10篇是综述和理论构建型论文,没有明确的指出研究环境,不列入以下统计,因此总计30篇文献列入统计,见图二。笔者将从以上三个不同环境来深入阐述支架研究的研究结果,发展状况,并对其研究进行展望。
图2:2000-2020三种不同环境下支架研究分布
3.1 课堂教学环境下的支架研究结果及展望
闫寒冰(2003)最早提出了学习支架的五种形式:范例、问题、建议、向导(指南)、图表。陈敏(2005)以思维导图为支架进行了教案设计。胡小勇,祝智庭(2005)的研究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展开,重点阐述了教学问题的类型和特征,紧接着阐述了针对教师的教学问题设计支架形式和使用方法。盖淑华(2010)采用实验的方法调查支架式词块教学法对二语发展的影响。实验班采取支架式词块教学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结果表明,实验班的词块习得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都显著提高,但是对于语言分项能力中,只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李丹丽(2012)通过描述性研究方法,对二语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话语进行解码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师生一对一的互动中,教师支架对于学习者的正确的目标语形式输出是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的;但是教师的过度主导地位导致学习者过来依赖他人调节,不利于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郭炯,郭雨涵(2015)在某高校的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中展开行动研究以验证学习支架支持下的批判性思维模型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中的学习支架包括思维导图、模板、各种记录表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得到了提升,然而某些学习支架(如模板)的使用绝非必要,因为某些学生会过于依赖模板,但是学习支架的使用是有明显积极作用的。徐锦芬(2016)也是开展描述性研究,对二语课堂的同伴互动的支架提供情况和主要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英语课堂情景下同伴互动普遍存在同伴支架,并且具有积极作用。
从文献梳理看,在课堂环境下的支架研究在2010年前以阐述说明为主(闫寒冰2003;陈敏2005;胡小勇,祝智庭2005)。在2010年之后的研究出现的形式多样,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结合的研究,描述性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都有出现。对于支架的研究表明,支架的形式没有一定之规,随任务的不同、支架目的的不同而变化。张婷(2020)在汉英翻译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动词支架,朱龙(2020)在信息技术课中总结出问题支架。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或思维导图(闫寒冰,2003)。王海燕(2014)在对教学反思的支架设计也提出了几种类似的支架形式:范例(文本案例)、示范(视频案例)、模板、引导性问题、建议。课堂环境下的支架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支架研究的主要阵地。支架式教学在不同课堂任务、不同的学习群体的有效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大量研究者通过在不同的课堂,对于不同的任务,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构建支架来达到教学效果。然而在教学课堂对于教师如何在恰当时机,以恰当的方式撤掉支架的研究比较匮乏,值得我们去探索。同时笔者发现研究者主要以研究支架式教学的效果,却对学生潜在的情感反应缺乏探究(朱晓斌,徐玲2012),对于情感性支架这一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
3.2 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支架研究结果及展望
本研究中的网络教学是指基于网络技术开展视频授课、在线交流、慕课等。部分学者的研究以理论构建的形式,重点在于系统阐述和解释说明。张丽霞(2011)阐述了虚拟课堂学习支架的类型和功能,王海燕(2014)阐述了教师在线反思的五种形式,并指出了设计反思支架的原则。罗莎(2016)探讨了在MOOC环境下支架型同伴互评的有效性。该研究以“大学英语阅读MOOC”的五次写作为任务。该课程在UOOC(优课)联盟平台上展开。该课程已经开展了两期,第一学期没有开展支架型同伴互评机制,第二学期开展了支架型同伴互评机制。研究者对两学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支架型同伴互评机制的互评结果感到满意,能促进学习者合作,提高学生参与互评的积极性。
通过梳理有关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支架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慕课、线上授课的实践也越来越多,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的同时,如何做好网络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同时目前的研究主要探索了网络下文字性支架的有效性,对语音或视频形式的支架的研究相对较少,值得我们去探索。
3.3 其它非正式教学环境结果及展望
马兰慧(2002)开展的研究是家庭环境下的研究。通过对八组家庭的家庭亲子阅读活动进行观察,录像,录音,半结构式访谈分析其互动话语,总结出亲子阅读活动中支架类型多种多样,而家庭环境因素的父母亲子指导策略、父母自我效能、家长教养方式、幼儿的语言水平会影响阅读活动中的支架类型选择。边霞(2008)的研究是一个典型的非正式教学环境下的研究。研究对象是某大学周围社区中7-9岁儿童。研究者详细记录了某一次艺术活动,描述并分析了这次活动中支架教学对儿童美术学习的实施过程。研究者总结:教师指导(支架)提现出层次递进、细致和有效性。陈钰(2016)是又一个典型的非正式教学环境下的研究。通过对一位中国教授对其留学生的两次“一对一”的面授的论文指导进行现场观察记录,文本分析,和访谈的方法,从论文修改的效果来谈论支架策略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显性策略支架比隐形策略支架效果更有效。钱玲燕、董菁(2019)的研究是以语伴互动为主题。语伴互动是指学习者与母语者进行对话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研究表明:母语者叙事支架普遍存在,对学习者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有帮助。
家庭环境下的支架研究是国外早期支架研究的环境,随着支架研究拓展到教学课堂,这一环境的研究逐渐减少,因而此环境下的支架研究数量很少。非正式课堂的语言学习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多以及社交媒体的发展而逐渐增多,在该环境下以语伴互动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比较匮乏,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4 结语
本文从课堂环境、网络环境及非正式教学环境下梳理了发表在CSSCI上2000-2020年的支架研究,该研究整体呈现发展态势,三种环境下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
第一:在课堂环境中对于教师如何在恰当时机,以恰当的方式撤掉支架的研究比较匮乏,值得我们去探索。同时在课堂环境中学生潜在的情感反应缺乏探究,对于情感性支架这一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
第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研究主要探索了文字性支架的有效性,对语音或视频形式的支架的研究相对较少,值得我们去探索。
第三:非正式教学环境下的语言学习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多以及社交媒体的发展而逐渐增多,在该环境下以语伴互动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比较匮乏,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