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地六县”产业协作共兴之路
——长三角产业合作区“一地六县”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2-04-16张洋赵立龙

浙江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长三角产业链协同

文/张洋 赵立龙

产业为基、实业为本。推动“一地六县”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基于差异化的多区域产业协作共兴之路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打造经济增长极、构建参与全球竞争支撑力量的重要布局。2020年6月,长三角地区“一市三省”主要领导座谈会签署的《共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涉及上海白茅岭农场,江苏宜兴、溧阳,浙江长兴、安吉,安徽广德、郎溪“一地六县”区域,与辐射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东西呼应。而后,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这一先行区启动建设意味着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正式破局,其建设和发展进程必将大大加快。产业为基、实业为本,作为以产业合作为纽带和主要任务的跨行政区域协作平台,如何推动“一地六县”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基于差异化的多区域产业协作共兴之路,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这是继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之后,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创新之举。长三角生态绿色示范区地处沪苏浙产业基础最好的东部区域,产业发展定位侧重于试点探索以制度协同推进区域协同打造高端、绿色、创新的产业体系。“一地六县”作为空间意义上沪苏浙皖“要素齐全”的唯一区域,也是长三角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差异的缩影和典型。通过打造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推动“一地六县”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既是对已有示范区经验的延伸和应用,更是一体化进程将至中局时,探索更加丰富的区域一体化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的新突破口。

打破区域壁垒和行政界限约束,探索省际毗邻地区从竞争走向竞合的破局之路。区域一体化的本质是通过改革和开放,促进相互合作、竞相开放和充分竞争,逐步清除各种阻碍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一地六县”紧抓一体化历史机遇,以市场为纽带、以产业链整合为抓手,通过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有利于打破行政界限和地域分割,提高区域内生产要素与资源配置效率,探索出一条省际毗邻区域由物理空间相邻的毗邻1.0版向发展要素合作的毗邻2.0版跨越新路子,推动省际毗邻地区间的关系由原来的竞争向竞合转变。

发挥“经济腹地”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协同共赢的发展之策。区域经济是由要素高度集聚的经济中心与资源分布相对稀疏的广阔腹地组成的空间网络结构。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沿海经济带与经济腹地互动发展逐步深入,区域产业溢出、扩散效应不断增强。“一地六县”位于长三角地理中心,推动区域产业合作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发挥经济腹地的比较优势,率先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吸纳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创新人才等外溢扩散,借助长三角中心城市高端要素优化本地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实力,促进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

基础条件与瓶颈问题

先天优势提供一体化先行的先决条件。“一地六县”既是“一市三省”要素最齐全、省际特征最突出、毗邻元素最多元的地区,同时也是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交界处,各地社会习俗、文化观念、价值理念基本相通,民间交流多,合作基础好,具有地理区位相邻、人员文化相近等一体化先天基因和优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商合杭高铁与沪苏湖高铁建成联网,“接沪、融杭、连苏、通皖”的区域互联互通独特优势更加凸显,这些都为“一地六县”物流畅通、产业发展和吸引要素落地提供了先决条件。

产业梯度差异蕴含融合互补发展潜力。排名首位的宜兴市遥遥领先,2020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479.37亿元。溧阳市、长兴县处于“第二梯队”,2020年分别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578.98亿元、1244.17亿元。安吉县、广德市、郎溪县处于“第三梯队”,2020年分别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33.61亿元、571.1亿元、244.9亿元。上海市白茅岭农场则主要发挥生态绿色优势,重点发展“生态+茶林果”“生态+农旅”等。“十三五”以来,各县市立足基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产业类型差异性和互补性并存。产业梯度差异的存在为各县市从不同分工环节切入承接长三角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基础、融合互补发展的区域性产业生态网络提供了潜在空间。

多领域一体化合作探索取得积极进展。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加速推进,“一地六县”一体化发展已形成高度共识,除了贯彻落实上级政策之外,借助逐步释放的区位红利,“一地六县”内部探索一体化的步伐也在不断推进。苏皖(溧阳、郎溪、广德)合作区、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已获得批复,浙皖(安吉、长兴、广德)合作区、宜长(宜兴、长兴)产业合作示范区正加速推进;“一地六县”数字长三角试点先行区协同发展联盟成立,率先在“跨省通办”“同城待遇”等方面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和企业办事满意度。

长三角六县(市)制造业基本情况

总的来说,“一地六县”具备更高起点上推动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条件,但也面临一些问题挑战。一是“拉郎配式”产业合作缺乏内生发展动力,整体联动效应尚未形成。产业链理论表明,具有不同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区域会选择不同的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以更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成本降低和规模效应。尽管“一地六县”产业基础存在一定关联度,但受发展基础、阶段和水平以及资源禀赋等差异制约,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效益并不突出,也不存在梯度转移情况,尚未形成协同合作、共赢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

二是区域“微循环”与长三角“大循环”融合程度不深,新兴产业链培育缺乏整体合力。“一地六县”产业一体化高质量绝不是小范围区域内部的合作,而是在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潮中,协力共育新产业,激发新动能。但目前来看,各地在承接上海、杭州、南京等中心城市“溢出效应”的层次和水平还比较低,“经济腹地”向“开放高地”的转化通道尚未打开,同时,各县市在制定“十四五”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方案过程中缺乏有效对接,未形成基于区域产业链相关环节分工协作的统筹规划和整体布局,容易步入过去“各自为战”的老路。

三是由地理空间“物理聚合”向行动实施“化学融合”的一体化推进机制有待健全。自建立“一市三省”主要领导座谈会制度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寻求合作,但目前“一地六县”缺乏自上而下的顶层制度设计和配套专项政策,仍然存在保障机制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等现实挑战,市场壁垒和制度性障碍还未完全破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内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产业合作深化发展。

对策与建议

以“双链长制”为抓手,协同培育新兴产业链。当前区域间竞争已步入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竞争时代,通过产业重构打造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战略性区域产业链,已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性推动力量。由于历史发展等原因,“一地六县”原有传统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协作效益不突出,“十四五”时期,“一地六县”应面向区域新兴产业培育与互补合作,从基础条件和需求出发,坚持市场驱动、政府引导,建立跨区域政府主官担任“双链长”乃至“多链长”的新兴产业链培育机制,按照“共育一条新兴产业链、共制一个专项培育方案、共建一套招商工作专班、共绘一张精准招商图谱”原则,以承接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产业项目、创新资源等转移为重点,协同招引布局一批建链补链延链项目,合力在新兴产业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规模化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提升上汽通用广德试车场、长兴中国卫生和母婴用品研发测试中心、郎溪电镀产业园等地区特色产业资源的服务半径和服务能级,支撑合作区相关企业发展。

以“协同创新”为重点,共筑环太湖地区科创带。产业链群的深度协作融合发展,离不开协同创新体系提供的动力支撑。“一地六县”应以新兴产业链培育为导向、以生态湖湾为纽带、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发挥各自科技资源和创新优势,协同构建环太湖地区科技创新带,重点围绕联合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合力建设长三角技术转移体系、聚焦共同关注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协同构建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先行实践区。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协同,研究推进科技创新券在“一地六县”通兑通用,促进科技研发平台、科研仪器设施、人才资源等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开放共享,协同举办各类“双创”活动和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创新链协作有效黏合和促进“一地六县”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

以“交通互联”为支撑,提升区域通达性。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属性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提升运输效能,是促进区域间资源配置和一体化发展,提高产业协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基础。“一地六县”应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的原则,对内进一步打通毗邻地区“毛细血管”,加快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G50宣广段改扩建工程、宁杭铁路二通道、宜长高速北延段、安吉高铁大道等项目建设,启动宜兴湖州段铁路、国省干线改扩建等前期研究工作,对外强化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交通网络互联提速,构建对外高效联通、内部有机衔接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

以“共赢机制”为保障,提升合作紧密度。市场驱动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逻辑起点,而政府则是加速这一进程的重要保障和发展助力。要充分借力浙江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由“一市三省”联合组建由省级领导担任组长的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推动“一地六县”发展规划、改革事项、协同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坚持高起点、高站位谋划,由长三办会同“一市三省”发改、经信、科技等部门以及“一地六县”市县相关部门,共同编制“一地六县”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及行动方案,加强区域产业整体规划,减少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推进“一地六县”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建设,推动政务服务互通共融。共同根植“亲商服务”核心理念,建立一体化的公平有序市场环境,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提升区域营商环境。

猜你喜欢

长三角产业链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