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蛋糕与分蛋糕间:再思共同富裕
2022-04-16郎友兴陈文文万莼
文/郎友兴 陈文文 万莼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的充分性与高质量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与收入分配的不正当问题,由此坚实地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共同富裕有一个前提或前置条件,就是社会人群的基本富裕。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世界上只有像芬兰、瑞士这样少量的国家才讨论基本收入分配话题并进行实验。是否能够成功,当然是另一个话题。浙江中等收入人群比例高达67%(2020年数据),经济区域协调性好,人均GDP最高和最低市的倍差在全国各省区当中最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是全国省区当中最小的。同北欧等一些国家有着差不多的逻辑,这是中央支持浙江建设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为主要的原因。可是,在社会绝大数人口普遍不富裕、收入分配比较不公平的情况下,要在发展与公平上有所选择,即有个排序问题。对中国来说,发展应该依然是主轴,在发展优先取向之下,如何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和基本的、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才是当下及今后相当长时间里需要重点解决的。可是,相当奇怪的是,那些热衷于讨论共同富裕的学者或官员,对共同富裕的这个前提不关心,好像这个前提不存在似的。
对不少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来说,解决不平等问题,推进共同富裕,税收与第一、第二、第三次分配是不二选择。
分好蛋糕: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对不少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来说,解决不平等问题,推进共同富裕,税收与第一、第二、第三次分配是不二选择。面对日益严重的不平等问题,近年来,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主张用税收的办法加以解决,经济学家皮凯蒂也主张财富税可以帮助减少债务和不平等。其实,税收是老办法,西方国家不是没有用过,但并未对解决不平等问题有实质性帮助。富人避税或逃税的办法很多,而政府其实也是两难的,因为正如沃尔特·沙伊德尔(Walter Scheidel)在其著作《不平等社会》中所说的“不平等的一些原因牢固地根植于政治领域”。党中央提出共同富裕命题后,不少学者特别关注分配尤其是第三次分配对推进中国共同富裕的作用。这没有什么不对,分配对于共同富裕来说当然重要。不过,共同富裕的提出,引起了政治与社会上的一些“骚动”。在政治上,不乏“打土豪分田地”的杀富济贫式想象,在资本市场上引起一些波动,于是,中国有些富人看似相当“主动”地捐钱、捐物出来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分蛋糕的前提在于要有蛋糕可分,并且蛋糕要有一定量。只够生存的蛋糕份量就谈不上分蛋糕的事了,即便谈如何分配也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
但是,把共同富裕仅仅理解为三次分配,那就不太对了。推进共同富裕自然包括三次分配,但是不限于三次分配。现在还有学者、官员提出了第四次分配(将公共服务或公共物品的分配纳入分配的视野)。其实,三次或者四次分配未必是根本性的解决共同富裕之道,这只是表明,共同富裕有“做大蛋糕”问题也有“分蛋糕“之事,有效率问题的一面也有公平问题的一面。如果两者非选择一个的话,重要的恐怕是如何“做大蛋糕”和效率的问题。这样说,决不是否定“分蛋糕”和公平的重要性。更重要的在于,只看着几次分配,只盯着已有的“蛋糕”如何分配的问题,表明强调分配论的学者眼界不够宽。这个不宽的目光与思路其实同三四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经济学者的论调有着一样的逻辑:那时不少经济学家们只强调“做大蛋糕”和效率的问题,甚至提出了“经济学不讲道德”的说法。
所以说,只围绕分配来讨论共同富裕,似乎属于重新发明轮子之事。提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半年后,中央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2021年12月8-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有了改变,或者说回了头:“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做大蛋糕: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之路
中国又回到了“做蛋糕”的路上。分蛋糕的前提在于要有蛋糕可分,并且蛋糕要有一定量。只够生存的蛋糕份量就谈不上分蛋糕的事了,即便谈如何分配也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2020年5月28日在全国两会答记者问时,李克强总理提到中国“6亿人收入仅千元”,即刻成为热门话题冲上了热搜,并且怀疑的声音很多,认为中国GDP都是世界第二了,现在真的还有那么多的人月收入只有千元吗?中国共有14亿人口,如果说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1000元,也就是意味着中国43%的人口月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依然属于收入较低的国家。现在又碰到疫情。这次疫情凸现了中低阶层生活的艰辛。即使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相当富裕的浙江也是如此,疫情对低收入人群影响巨大。所以,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做蛋糕、给人民有充分的就业机会与渠道,给人民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对低收入人群给予帮助,等等。看来中国不只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上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即使在通向富裕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走出了一条新路,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之路,它不是经典社会主义时期的计划经济,也不是西方的完全市场经济,而是混合之路,国家与市场混合,政府主导又以市场配置资源为核心,政府统领但社会有自主空间。
中国“做蛋糕”的经验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事实上,早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时中国已经明确地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基本路线,其中“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再次强调这条基本路线的重要性,提出“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因此,经济增长是硬道理。当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如何做大蛋糕是有经验的。中国走出了一条新路,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之路,它不是经典社会主义时期的计划经济,也不是西方的完全市场经济,而是混合之路,国家与市场混合,政府主导又以市场配置资源为核心,政府统领但社会有自主空间。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不再是计划经济国家,也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就是这个混合经济将中国的蛋糕渐渐地做大,从经济体量上说已经是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得到显著的提高与改善,解决了中国的贫困问题,2020年中国宣布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历史性的解决。
结论是,要在做大蛋糕路上逐步形成公正、公平的分蛋糕机制。这正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要表达的三“要”一“支持”:“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这些其实点出了发展与共同富裕需要着力与聚焦之处。
发展与共富路上的聚焦点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充分肯定“浙江省在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备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优势”,由此浙江被赋予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2022年1月17日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明确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问题:“2022年,浙江必须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总牵引,用好‘金字招牌’,扛起政治责任,通过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通过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做大蛋糕”属于发展的议题,而“分好蛋糕”属于共同富裕的事。浙江在发展与共富路上要聚焦几件事。从反思共同富裕角度来看,“做大蛋糕”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的充分性,二是发展的高质量。而共富路上主要聚焦发展的平衡性与分配制度的正当性。不过,做大蛋糕与共同富裕紧密关联着,交织在一起。
发展,始终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当然,在不同阶段又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可见,新时代的主题同样是发展,不过面对的问题更为特殊、复杂。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充分”一词有两层含义,一为“足够”;二为副词,“尽量”之意。显然,当人们包括本文使用“充分”时,主要从“足够”之意去理解与使用。共同富裕聚焦发展的充分性,实际上就是面对发展的不充分性。发展的不充分性就是发展的不足够,即欠缺和薄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的不充分性,有量上的问题,如物质财富不足够,也有质的问题,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成果的普惠性程度不高、共享性不够,即发展成果还没有惠及更多的人,以致于还有不少人群处在贫困状态,并且发展还没有展示出巨大的包容性,发展内涵的不充分,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或不好。
没有高质量的发展就谈不上什么发展的充分性,而中国新发展阶段的主题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
解决发展的不充分性,核心议题依然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为此,需要通过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动力的转换,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的充分性提供制度保障。
面对共富路上发展的不充分性,自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以来,浙江11个设区市围绕发展的充分性议题,采取了一系列推进共同富裕的举措。例如,《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行动计划(2021-2025年)》指出,到2025年,杭州市人均生产总值将突破18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7以内;《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十百千万”产业创新行动(“十”指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百”指建设百家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千”指培育千亿级企业梯队,“万”指打造万亿级数字经济产业),为推进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做大蛋糕也更涉及到发展的高质量问题。事实上,发展的高质量是发展充分性的体现,也是发展充分性的保证。没有高质量的发展就谈不上什么发展的充分性,而中国新发展阶段的主题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过,“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为此,他特别强调了“三个要求”:“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因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旨在实现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只有各区域都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才能真正落地。可以通过提高效率和集约化程度、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等等,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努力,浙江的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22年1月17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市场主体活力的激发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推进,从而使浙江“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效提升”。
解决发展不平衡需要树立全局与协调发展理念,尤其要重视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诸方面之间的协调。
共富路上,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第一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主要是指东中西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平衡,也包括城市内部、发达地区内部、一些农村内部的不平衡现象。第二是社会群体间的不平衡。这主要表现为不同社会群体在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方面有差距,并且同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形成及其相关的公平正义的财富分配制度的建立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第三是发展领域的不平衡性。这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教育、生态文明等在发展速度与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协调甚至彼此间脱节的情况。
解决发展不平衡需要树立全局与协调发展理念,尤其要重视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诸方面之间的协调。事实上,为了贯彻与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等不平衡性,这是浙江走向共同富裕工作的三大核心目标。最引人注目的是山区26县一直是浙江区域均衡发展的“短板”。2021年7月,浙江省委召开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暨山海协作工程推进会;随后,《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印发。从数据指标看,浙江缩小城乡差距已经取得明显的实质性成效:2021年城乡收入比为1.94,比2020年缩小了0.02,并且可以看出,进一步缩小的趋势是可以预期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2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明确了通过“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久久为功推进‘四大’建设”“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推动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等举措,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差距的工作任务。而群体间的不平衡,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题为《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文章中,提出了要突出“扩中”“提低”改革,探索缩小收入差距路径。
建立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之重要性毋须多言。改善收入分配制度确实应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之一。《浙江省“扩中”“提低”行动方案》就明显涵盖了这个意思,其目标就在于推动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为此,需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石,构建共同富裕治理机制与政策体系,大力弘扬慈善捐赠文化和勤劳致富精神等制度集成创新,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与政策保障。就制度而言,需要具体地设计出科学的一二三次分配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进一步完善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能够更好地兼顾质量和公平的教育制度改革,等等。就政策而言,重点解决“同城同待遇”“医保跨地区”“低保同标准”“公租房普惠”之类直接消除不合理“待遇”措施做起,逐步实现优质共享,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基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的充分性与高质量为第一“要”,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与收入分配的不正当问题,由此坚实地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共同富裕的路子其实是多条的,也不见得条条都是高大上的路,也不见得非回到二、三次甚至四次分配制度不可。对探索共同富裕之路,人们的眼界可以更宽些。例如,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常山县等多地出现的共同富裕菜园。在柯城区石梁镇麻蓬村,由村委会将闲置的空地收回后无偿地交给村里收入较低的农户打理,种上时令蔬菜,以增加他们的收入。岩头村2018年开始引导农户通过“一米菜园”模式来打造美丽庭院,成为衢江区最先开展“一米菜园”的村庄,以此来推进共同富裕。无独有偶,在海宁市许村镇,也有一个出色的“共富菜园”。据报道,许村镇茗山村“共富菜园”到2021年底,每户结对农户可增收5000元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将增收更多。从衢州、海宁的例子可以看出,其背后实际上有共同体支撑的问题。这涉及到共同富裕的结构性或基础问题。村庄集体经济是中国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结构性因素,是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总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的充分性与高质量为第一“要”,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与收入分配的不正当问题,由此坚实地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结语
在“做蛋糕”和“分蛋糕”的选择上,我们似乎游走于两者之间,但是主轴显然还是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做蛋糕”上。但是,如果不戴有色眼镜,不抱着过多的先入之见的意识形态,那么相信走在“做蛋糕”和“分蛋糕”间的中国,会找与一条平衡的道路,在解决贫困问题上为全球提供经验之后,可以再次为解决人类财富分配不平等问题提供借鉴。此外,只要不抱着过去那种的思维定势,只要眼睛向下,只要扎根于中国城乡大地,那么在解决作为国家战略问题的贫困之后,总会看到、总会找到通向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是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