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机场在疫情常态化冲击下的应对之策

2022-04-16深圳市机场股份有限公司

民航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旅客机场疫情

□ 深圳市机场股份有限公司 张 哲/文

疫情以来,全球机场业遭受重创,尽管各国政府纷纷施以援手帮助机场渡过难关,但机场赖以生存的航班量和旅客量的大幅下滑导致经营状况持续恶化。比如英国政府为每家机场和地面服务商提供不高于1100万美元的援助,用于弥补机场运营成本、劳务服务和商业费率等;德国允许各级政府以直接拨款、贷款担保、利率补贴和税收延期等形式为机场运营商弥补收入损失;美国政府为国内各地机场拨款80亿美元,用于机场支付运营成本、对债务还本付息,或用于与防疫有关的新支出等。以上种种举措虽然起到了临时缓解机场压力的作用,却无法彻底恢复机场的自身造血能力。

相比之下,我国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方针下,自2020年3月起,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并呈现好转趋势,各地各行业企业相继复工复产,伴随而来的国内民航市场迅速恢复,领先于全球其他主要民航市场。在2020年,广州白云、成都双流、深圳宝安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列全球第1、3、5名,创下历史新高。国内航空公司将大量国际航班时刻转投向国内市场,尽管在部分时间段,国内航班量超过了2019年同期水平,但国际航班量的恢复依然乏力。虽然国内市场运力供给大幅上升,但受到局部疫情波动干扰、旅客消费需求降低等综合影响,市场总体上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客座率、票价水平明显低于2019年同期。2021年,全国前十大机场旅客吞吐量合计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约六成左右(见图1)。长期以来主要收入严重依赖航空主业的国内机场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机场面临运营成本与防疫支出双重压力

一方面,机场具有公共基础设施属性,要求机场必须维持所在城市与外界的连通性不中断。与此同时,机场又属于重资产企业,航站楼运营一天的成本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至少包括人工、水电、保洁、绿化、设施设备折旧等。为了保证航空器运行安全,跑道、机坪、助航灯光的日常维护甚至除草作业也都是必不可少的。简言之,机场运营成本不会随业务量的减少而发生显著降低。另一方面,随着新冠病毒出现变异毒株,全球疫情仍然不断反复,2021年以来,由于新冠肺炎的变种病毒超强的传播性,欧洲、美洲、亚洲地区先后迎来一波又一波疫情反弹。我国执行的“动态清零”政策成为对抗疫情的重要法宝,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作为城市门户和“外严防输入、内严防反弹”前沿阵地的机场,在旅客和员工定期核酸检测、国际航班保障和进口货物消毒处置、备齐备足员工个人防护装备、对从事高风险岗位作业人员严格实施闭环管理措施等方面投入巨大,特别是中大型机场,动辄以亿计,且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预计将持续发生。

图1:2021年国内前十大机场月度合计旅客量与2019年对比

机场运营收入面临缩水的局面

国内机场收入主要由航空性业务和非航空性业务两部分组成,其中航空性收入与业务量息息相关,近两年接近腰斩。非航收入则主要由商业、广告、办公用房和柜台租金等所组成。在机场从事商业零售和广告投放的客户,看中的往往是机场这个平台的大流量和高净值人群。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佼佼者,上海浦东机场非航收入占比一度超过60%。在其非航收入中,又以免税业务为主,2019年免税店租金收入达37.88亿元。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造成浦东机场国际旅客量下降90%,进而导致免税业务暴跌,上市公司市值大幅蒸发,至今仍未恢复元气。

其实,国内其他大型机场莫不如此。疫情下旅客出行习惯发生变化,在航站楼停留时间减少、与他人交互频次降低、电商的蓬勃发展等都对机场的商业零售造成了一定冲击。旅客量减少意味着广告受众低于预期,这对于广告投放商是难以接受的,部分广告投放商由于自身经营困境而撤展的比比皆是。至于办公用房和柜台租金,在航空公司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背景下,几乎没有上涨空间,很多航空公司考虑成本压力甚至在缩减租赁面积和数量。

民航客运市场总体形势中期看好,但短期依然严峻

业界普遍认为,2022年国内民航客运市场有望持续恢复,但国际市场仍不乐观。疫情爆发后,到目前为止,全球民航客运市场的恢复都是以国内市场为主要驱动力,其中,2020年以中国国内市场的恢复为引领,2021年美国国内市场接力引领全球民航恢复。就国内民航客运市场而言,疫情扰动尽管难以完全消除,但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和药物研发取得新进展,疫情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也极低。在这个背景下,国内民航客运市场有望持续恢复,对于国内大部分机场而言无疑是利好。国际市场的恢复取决于外界复杂的环境条件,不确定性强,尽管欧、美等重要市场倾向于开放国际市场且正在逐步推进,但客观条件决定国际市场旅客量的恢复仍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疫情前国际旅客占比较高的国内大型枢纽机场可能还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寒冬”。

应对之策

结合工作实际,就国内民航机场在当下阶段如何开源节流、打破思维定势、携手走出困境等进行思考,提出一些建议。

(一)优化保障资源,推行降本增效

“十三五”期间,我国民航发展驶入快车道,国内机场发展迅猛。为匹配快速增长的业务量,机场、航空公司以及地面服务代理机构大量招聘人员、采购特种车辆设备,由于运行分散,各家保障自家代理的航班,导致很多机场飞行区运行管理难度加大、安全风险提升,机坪资源紧张等。疫情造成业务量大幅下降,保障人员及车辆设备普遍出现冗余或忙闲不均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打破归属壁垒,通过实施保障人员统一排班、特种设备集中共享以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不啻为一种思路。比如根据车辆运营性质,在保持司机与车辆归属主体一致性的前提下,实行“分区共享”、“整体共享”等特种车辆调度运营模式,由保障主体承担作业相应的安全责任,力争实现机坪特种车辆设备的“集中调度、按需停放、就近保障”。机场范围内能耗“大户”当属航站楼和飞行区。针对航站楼内旅客集中,对环境温度要求高的特点,将注意力集中在降低单位旅客量能耗,实现中央空调系统的能源高效利用尤为关键。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实时信息,加强现场巡查,对空调系统实施更多的人工干预以节约能耗。飞行区助航灯光数量多、开启时间长、灯具管控要求高,可以考虑通过灯具节能改造降低单灯能耗、通过控制系统优化减少照明时间,在确保运行安全的基础上降低能耗、节约成本。

近年来,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成为国内机场降本增效的重要举措,大量业务外包给专业承包商,使得机场各种业务朝着专业化的道路上发展,机场则借机优化人力资源,将精力集中到日常监管上。但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外包业务反而成为沉重的“包袱”。一方面,由于业务量的下降,机场自身一线作业员工出现不同程度冗余。另一方面,受合同约束仍然要承担外包项目的成本支出。如在疫情下,伦敦希思罗机场5座航站楼就暂停了其中的2座。对于有条件的机场,可以尝试根据航班量和旅客量分区域使用航站楼,换言之,在业务量不饱和的前提下适当关闭部分区域,以减少外包作业量,或将外包项目按区域和类型进行整合,与外包商友好协商实施动态计费,在降低外包成本支出的同时维系好与外包商的合作关系。

资料图片

(二)强化产业协同,挖掘新增长点

民航企业在当前阶段必须仰仗国内市场的复苏才能熬过“寒冬”,不管是机场、航空公司还是依托民航流量生存的商业、酒店等实体,都应携手密切合作,践行全域营销。机场作为平台方,更要主动围绕旅客出行链条,整合各方资源,打造有竞争力的“机+X”组合产品,为旅客提供高效、便捷、丰富的出行体验,也包括针对特殊群体研发个性化产品、大力推广红色旅游、抓住社会热点借势营销等,充分利用中国地域范围广、人口基数大、消费潜力较充足、服务品质要求高的特点,构建“干支通、全网联”的航空运输网络体系和服务产品,激发国内航空市场潜力,加快国内航空出行大循环。

非航收入方面要摒弃惯性思维,力求突破创新。全面评估航站楼的公共空间价值,对主流程区域旅客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商业价值较高的空间进行梳理挖掘,用于引进商业展销及短期广告等业务以实现盈利。对既有商业和广告布局也要有针对性的整理优化,如旅客办完安检进入隔离区,应设置香化、服饰等相对高端的零售店铺,实现旅客的冲动型消费。相对理性的餐饮消费则集中退居一些相对偏僻的区域或夹层等。效仿大型商超搭建常旅客体系,通过积分、会员专属折扣等多种方式聚集人气、增加“粉丝”,定期举办促销活动,增强旅客消费粘性,逐步构建机场商业网上购物商城,实现旅客手机购物、机场提货功能,同时辅以社交媒体大力推广机场商业形象与品牌,增加商业收入的同时全面提升了旅客体验。

(三)突出技术引领,驱动运营变革

坚定不移走数字化转型之路。疫情给民航机场的业务量快速发展按下了暂停键,但也给了企业苦练内功的难得机会。近年来在民航局的大力推动下,国内机场纷纷走上了数字化转型之路。数字化转型夯实了机场发展品质,实现了基础设施更安全、机场运行更高效、旅客体验更便捷。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机场防疫模式在技术手段的支撑下得以全面升级,包括信息在线申报、实时获取健康数据、旅客员工绿码高效核验、开发保护机场员工和航空公司机组人员免受新冠病毒感染的创新技术及措施等,切实提升了机场在应急状态下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开展数字化建设,短期内难免要增加投入,但从长远看,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提升机场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提高一线作业效率、管理效率和协同效率,改进服务质量和旅客体验,人力物力得到节省,对企业而言也是效益的体现。例如在安全方面研究可视化应急、全景飞行区、智能航站楼;运行方面结合大数据开发航班计划自动编制等、智能调度、智能派工等;服务方面将人脸识别和GIS定位等技术应用在出行场景,实现旅客便捷无感化。值得注意的是,机场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要突出重点,避免普遍扫网,重点围绕运行、安全、服务、物流四个业务领域,突出关键解决方案。在项目排序方面,对战略支撑有较大作用、业务实际效果较好的高价值项目应予以优先开展。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2022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指出,国家综合机场体系是支撑民航强国的重要基础,推动国家综合机场体系向高质量迈进更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诚然,疫情给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航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在全球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抗疫终会取得胜利。困难面前,广大机场同仁应保持战略定力,不忘初心、坚定信心、守住恒心,在危机中保稳定、开新局,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民航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猜你喜欢

旅客机场疫情
战疫情
云南:铁路圆满完成端午节旅客运输 发送旅客超96万人次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候车大厅的旅客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展开大兴机场的双翅
“最大机场”
留宿机场
我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