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对策分析
——以湖南省浏阳市大瑶镇端里村为例
2022-04-16廖雪妤彭一男
龙 彬,廖雪妤,彭一男
引言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说法,其基本要求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要落实乡村振兴中这5个方面的要求,必须从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乡村管理、城乡统筹等多方面入手,整体思考、统筹把握,以期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2022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其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要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见国家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十分重视。
自20世纪60年代道萨迪亚斯创立人居环境学以来,已逾50年,吴良镛先生著述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将人居环境科学引入中国至今也已近20年。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如何在人居环境科学的指导下来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乡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而且会提升农村的人文环境、影响乡风文明。本文将人居环境的视野放到中国的乡村,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乡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5个方面的振兴,必须对村庄的资源、环境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控,对村庄的人口、产业、发展方向有一个比较科学的预测。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应当抓住乡村振兴的大好时机,立足于乡村的整体资源,突出乡村整体特色,从而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改善。
1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乡村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山地丘陵面积占比较大,可用于耕种的面积不多,因此人均可耕种面积更少,因我国的耕地资源的稀缺,导致乡村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在如今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许多耕地被占用,变为建设用地,靠近镇区或道路沿线的耕地面积锐减,人地关系更为紧张。同时,乡村中存在着严重的土地浪费问题,乡村人均宅基地面积一般为200 m/户,但是在如今乡村人口大量流失的背景下,许多农户在建新房的时候,并未拆除以前的旧房子,建新不拆旧,不仅影响村庄景观风貌,而且造成了村庄建设用地的进一步浪费。
1.2 基础产业支撑与特色产业引导缺乏
产业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没有了产业支撑,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就如空中楼阁一般,因没有基础而得不到实施。乡村地区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缺少技术与资金支持,资源得不到开发,因此,村民分享不到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实际利益,积极性不高。乡村特色资源得不到挖掘,乡村特色风貌得不到展现。我国乡村地区的生态保护模式迟迟不能建立起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环保政策和环保举措往往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收益,反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本,这无疑增加了地方的财政负担。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过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难,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资金不足,只有立足于自身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吸引更多外来资金和目光,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1.3 历史文化风貌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政策的扶持与社会资本的进入,使乡村复兴成为可能,乡村旅游的兴起带动了一大批乡村旅游设施开发建设。与此同时,由于乡村的开发性破坏与破坏性开发,使得乡村中珍贵的传统文化正逐渐消失,比如许多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建筑被拆除,乡村所特有的石阶路被替换成方便通车的水泥路等,甚至有些村庄仿照城市小区开发模式,建造集中居住的小区,不仅使农户生产劳作不便,而且造成了乡村历史文化风貌的破坏与缺失。
1.4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当今中国十分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想富,先修路”这一口号已经被反复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如今我国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战略设想。而在交通体系逐渐完善的同时,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站、污水处理厂对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甚至城市垃圾仍然往乡村排放,造成乡村严重的环境污染。与此同时,上学难、看病难等也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问题亟待解决。
1.5 村庄规划编制及实施不到位
许多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编制科学的村庄规划,导致乡村环境治理从源头上就注定了有头无尾的结局,处处发力则处处受制。由此造成了村集体资源的浪费以及许多公共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比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很多时候做的都是表面文章以应付上级检查,污染问题并不能得到彻底根治。此外,村庄规划意识的缺失、村民对村庄规划的不重视以及参与热情不高,导致有些村庄在上一级政府机构的要求下编制了指导乡村发展的规划,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却不以村庄规划为实施准则,经常为了迎合开发商的要求而随意修改规划,从而导致村庄规划的流产。
2 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应遵循的原则
2.1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是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要以村民的根本利益为基础,充分尊重村民的发展意愿,以创造舒适便捷的人居环境为目标,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村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高村民在规划中的知情权与参与力度,围绕乡村振兴基本要求的20字诀,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与村庄的发展质量。
2.2 坚持城乡一体化
目前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城乡一体化,要坚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村民当作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市与乡村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市场信息、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体化,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市与乡村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居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福利和实惠,不断突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壁垒,使城市与乡村产生良性互动,从而形成愈发紧密的合作关系,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 坚持村庄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村庄规划是引领乡村发展、指导乡村建设的龙头。村庄规划编制必须要始终贯穿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高屋建瓴地构建整体框架,结合时代特征,坚持因地制宜、符合实际的规划原则。既要为乡村未来的长期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并预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避免因为着眼于短期利益而使得规划对未来长期发展造成阻碍,也要避免规划过于“高大上”,严重脱离乡村实际条件,导致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不强。
3 湖南省浏阳市大瑶镇端里村人居环境改善对策分析
3.1 现状分析
自2016年精准扶贫项目被列入湖南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起,大瑶镇端里村就被列为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村。2018年浏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出台实施《浏阳市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端里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得了历史性的机遇。
大瑶镇位于浏阳市南部,地处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辐射范围之内,是浏阳市南部中心城镇,北面紧邻浏阳市荷花街道,南邻金刚镇,东面与澄潭江镇相接,西面与枨冲镇相接;距浏阳市区35 km,距长沙市区65 km,长浏高速自南至北穿过该镇,交通十分便利。端里村位于大瑶镇西部,东邻南山村,南接杨花村,西依老桂新村,北至华园村。距离浏阳市中心城区22 km,距离金阳新区40 km。通过GIS分析方法,对村内地形进行分析,可见端里村东部地区崎岖不平,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征,西部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大规模种植。村内整体地理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极具特点的地形地势在产业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图1—4) 。
图1 大瑶镇端里村在浏阳市的位置
图2 村庄高程分析
图3 村庄坡度分析
图4 村庄坡向分析
端里村全村共有752户,总人口3 412人,现辖14个村民小组。村内农业经济以种植养殖为主,经济作物有锥栗、油菜、优质水稻、苗木、蔬菜、水果等;畜牧养殖以牲猪、牛、肉鸡、水鸭为主。此外,村内有鞭炮烟花厂两家,筒子加工厂一家,另有专门的仓储用地。端里村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村庄内部商业设施基础薄弱,配套设施不齐全,第三产业对该村发展无法起到较大的带动作用。
3.2 人居环境整治策略
3.2.1 整合乡村土地,集约公共资源
端里村目前各类性质的土地分布比较零散,土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要将同类型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将零散的宅基地整合在一起,建立集中居民点,同时布置更加高效的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农田、林地等产业用地集中布局,便于机械化农业的发展。
3.2.2 建立生态优势,振兴乡村产业
端里村的产业以水稻种植和鞭炮加工业为主,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因此村子里面的年轻人多选择外出务工。在整治端里村人居环境过程中,应该将保护生态环境、振兴乡村产业放在首位,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统筹山水田林理,加强乡村凸显的环境问题的整治,将乡村内部环境与乡村整体山水格局统一、协调治理,使村庄恢复原有的环境优美的风貌。将端里村现有的环境资源转化为生态优势,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手段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特色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特色生态产品和服务。在规划中应当依托端里村现状山林田地资源,提升农业发展新动能,走农业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打造一村一品发展的格局。
3.2.3 挖掘乡村文化,保存乡村风貌
注重对端里村当地乡土文化及红色文化的挖掘、继承与发扬。梳理端里村现有空间格局以及周边文化要素,在规划过程中对其进行保护以及适当复原,对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同时,继续深挖端里村地方传统文化与特色,形成文字、图片记录,在后续的乡村建设过程中适当融入相关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村庄特色的人居环境优化。
3.2.4 改善基础建设,完善公服设施
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改善水、电、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增加文化广场、健身场地、养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民生条件;对村庄建筑、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适当整治,以提升村庄整体品质与景观形象。同时,在教育及人才配置方面,端里村可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改进现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学习先进农业知识,培养新时代职业农民,更高效、更优质地振兴乡村。
3.2.5 确保规划先行,引导科学布局
建设端里村的人居环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形成法定文件,作为指导和规范乡村人居环境的保障。在编制规划时,要与上位规划中的村庄布局规划、产业规划等规划协调,因地制宜地将村庄内的自然、产业、文化、基础设施等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为乡村未来发展留足后劲。此外,要加强村委会对法定规划的执行力,使科学的规划与布局确保被执行。
3.3 人居环境整治措施
3.3.1 空间管制规划,合理划定三区三线
为落实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在资源承载力与用地适宜性“双评价”的基础上,划定“三区三线”,包括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此外,将端里村村庄用地细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从而使村庄的规划和建设都立足于村庄整体的资源禀赋之上,对合理开发资源、突出村庄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图5—6)。
图5 空间管制规划
3.3.2 整合土地资源,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
规划整合土地资源,将全村土地性质规划为村庄建设用地、非村庄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三大类,其中村庄建设用地包括村民住宅用地、村庄公共服务用地、村庄基础设施用地及村庄产业用地。整合土地资源更有利于乡村集约发展,可以节约乡村人力资源及公共设施,使乡村生产效率更高,有利于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
在整合土地资源的同时,引入宅基地退出机制,立足端里村土地管理基本现状和实际需求,制定程序规范、补偿合理、保障多元的土地征收制度;同权同价、流转通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依法公开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形成可复制、能推广、利修法的成果。将宅基地退出机制运用到端里村土地资源整合过程中,充分挖掘闲置土地资源的再开发价值,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
3.3.3 促进产业发展,打造循环农业体系
将端里村产业布局为3个大片区,分别为“梦田园”“珍禽岭”以及“富竹林”。梦田园产业区利用端里村较为发达的农田水利系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依托现状生态农业优势,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将农业与生态深度融合,打造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构建属于端里村的品牌循环农业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旅游消费等形式售卖,开发端里村互联网+产业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统一实施,通过“互联网+”途径实现品牌引领、特色引导,共同支撑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珍禽岭产业区在现状鸡蛋与土鸡养殖产业的基础上,运用循环农业理念扩大林下散养土鸡的经营并适当扩大生旺合作社富硒蛋的生产规模。打造端里村品牌主导农产品:杨花鸡、杨花富硒蛋。此外,将箬坡岭登山步道打造成一条自然风光体验道,结合游道设置热气球体验、水果采摘、林地探险等观光体验项目。
图6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图7 产业布局引导
图8 产业布局分类
富竹林产业区在保留现状鞭炮加工厂并进行改造与修复的基础上,深挖鞭炮产业的文化旅游价值,开发鞭炮周边旅游产品。随着循环农业与休闲旅游的开展,将箬坡岭下临路居民点打造成为区域性的集生态农产品、鞭炮文创产品、“互联网+”农产品服务的乡村生态集市。当地居民依托现状竹林资源发展庭院经济,让居竹、食竹、赏竹等活动为游客带来一次无竹不欢的旅程,以此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扩大产业内涵,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形成生态农业、传统鞭炮产业向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的复合产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的附加值。
3.3.4 保存传统文化,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保护端里村的传统山水格局,包括山林、农田及水体,保留原有的视线通廊。同时修补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修复缺失的空间,对被打破的村落格局进行复原修复。结合乡村人居环境的管控,继承浏阳地区尤其是端里村的文化传统,对历史年代久远、有文化价值的胡氏宗祠进行修复还原,在此打造端里村宗祠文化与传统产业文化体验场所,包含胡氏宗祠文化广场、传统鞭炮体验作坊以及夏布制作体验作坊3个项目,并定期组织祭祀活动,传承端里村传统文化。
3.3.5 完善公服设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在教育设施方面,村内已经有一所小学,可以满足村民的入学要求,但小学的建筑基础和内部硬件条件需要进行优化和更新,以使得教学环境更加优越。而村内现有的6个班幼儿园与端里小学设置在一起,规划对其进行保留的同时,根据村内人口情况,在上屋组新建一处6个班幼儿园,以解决而端里村部分留守儿童上学路程过长或无学可上的难题。
在医疗卫生设施方面,目前端里村内没有卫生室,因此规划设置两处建筑面积80 m的标准化卫生室,配置内部相应的医疗设施、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医务人员,以达到端里村医疗卫生设施全覆盖,解决村内“看病难”的问题。
在文体健身设施方面,村内并没有完善的健身设施,因此规划结合各处较为集中的居民点,就近设置5处文化健身休闲场地,具体的场地面积根据居民点人口人均面积不小于1.5 m进行设置,配备篮球场、乒乓球桌以及户外建设器材等设施,方便村民开展娱乐休闲活动。
在社会福利设施方面,端里村内的老龄化现象随着年轻人的流失越发严重,为保证村内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需求,结合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设置一处养老院,并采取村企合作的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养老院的建设及运营。
在农民素质培育方面,规划结合胡氏宗祠,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和农业发展中心,与长沙的农业院校以及农业科研所进行合作,向村里输送农业人才及技术,同时引入外来人才,可以有效提高端里村相关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心内定期开展线下培训活动,结合本地发展情况对不同农民进行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种植技术、培育技术、法律思维、社会责任等,最大程度地将农业知识培训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3.4 案例总结
自浏阳市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作为湘赣边的脱贫攻坚重点村的端里村发展面貌得到极大改变。在产业上通过产业对接,实现全部脱贫;在管理上制定村规民约,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在生态上对灌江两岸实施生态控制,保护现有山水格局;在文化上修复胡氏宗祠,传承祠堂文化;在基础设施上将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对接镇区,便利村民生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立足于乡村整体资源,抓住乡村振兴的历史性机遇,在产业、管理、生态、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共同发力,将使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4 结语
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剖析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五大问题:村庄规划编制欠缺或村庄规划实施不到位、缺乏基础产业支撑与特色产业引导、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问题日益突出。提出了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应遵循的三大原则:坚持以人文本、坚持城乡一体化、规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以湖南省浏阳市大瑶镇端里村为例,分析了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整治思路与具体的规划措施,助力端里村乡村振兴的实现与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农村问题是中国两千年以来所面对的基本问题,许多政治家与学者都为之付出过努力,比如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把改造农村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也提出了一系列改造农村的思想认识与具体做法。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应结合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从本专业出发,通过融贯的综合研究,不断改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以期能更好地引领村庄建设的发展,从而建成美丽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