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角下都市圈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
——以成渝都市圈为例
2022-04-16于代松刘琳鑫
于代松,刘琳鑫
引言
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七大城市群,推动中国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壮大都市圈、城市群,在全国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成渝都市圈位于长江经济发展带,地处中国腹地,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节点。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完善成渝都市圈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和推动西部大开发都有重大意义。
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于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从低水平态势向高水平态势的逐步转化,通过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和部分产业的发展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范围内多企业、多产业的效益提升,加强同外部市场的联系,实现从区域内部到区域之间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达到更高质量的产业协调发展,并进一步强化区域产业基底,促进产业同经济的共同进步。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滞后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冀经济区,因此通过比较分析出成渝经济区同其他三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影响要素的异质性作用,提出适合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1 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研究内容丰富,赵玉林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本概念、特征、核心动力以及表现形式进行了介绍,他提出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主要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也可称之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有探讨不同要素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影响路径。顾海峰从金融视角出发探讨了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的传导路径。Wang L F探讨了碳排放交易对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He D通过实证分析了教育产出同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严北战比较了集群式产业链升级路径的比较研究,认为不同类型的集群式产业的演进以及路径存在差异,同时在2012年也进行了不同层次空间整合的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研究。张学东通过实证手段分析研究了中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互动的研究,两者交互相互促进。魏学文从生态资源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黄河三角洲产业机构生态发展的路径。卫平对区域面板实证研究了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同样也要建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使得地方产业发展有发展的着力点,张立柱构建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评价理论体系,张冀新构建了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的评价体系以及相关的指数测算,徐仙英从合理化、高效化以及高级化3个角度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评价指标体系。也有探讨各种不同经济性以及非经济性因素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影响。高远东提出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因素包含消费需求、社会需求等。罗富政提出了宏观税负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作用以及不同产业税负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也有探讨财政政策、创新、官员的个人特质、金融聚集、人口聚集等等。在诸多研究中也存在针对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研究,但是基本针对发达区域,本文通过既有的分析框架,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行整体与部分的比较分析,厘清在成渝都市圈的现阶段产业结构高级化中所应当注重的要素,并通过数据结果分析原因,提出相关的发展路径。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来自于各市级统计年报、公报,选取2003—2018年京津冀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及成渝经济区所包含的64个市级数据指标,对于直辖市中相关数据指标是通过其所管辖区域均值作为数据,因2019年发生疫情,其后数据与之前数据存在一定波动暂时作为极端值不做考虑。其中京津冀经济区包含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河北省的保定、唐山、廊坊、石家庄、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和河南省的安阳。考虑到数据样本截至2018年,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使用2016年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囊括的26个城市。珠江三角洲包含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以及惠州9个城市,成渝经济区包含重庆市以及四川省的成都、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以及广安。
本文选择向量夹角法作为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UPG)测量方式。将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作为空间向量构成三维向量=(,,),然后分别计算不同层次产业向量=(1,0,0),=(0,1,0),=(0,0,1)的夹角,,。
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UPG)则为:
2.2 模型设定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因素可分为社会需求、人力资源供给、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影响4类。由于是探索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更应当注重成渝经济区同沿海经济区的地理区位差异,同时在现代化产业发展中区域间的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体系更为发达,强化了区域的要素流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考虑到现阶段发展的“两山”理论,生态资源的价值也要囊括其中。因此,在影响因素的讨论中要引入更多的因素。本文的基准模型为:
在该公式中UPG为期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PCGDP为人均GDP,DK为国内物质资本,FDI为外商直接投资,PCRD为人均设计研究支出,L为劳动力数量,h为人力资本水平,GE为政府支出同GDP的比值,INS为制度变量,使用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
本文在该模型基础做相应调整,依据文献综述中相关研究成果增加相关影响因素,本文重点讨论各区域之间的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因素的异质性作用,不剔除个体固定效应,仅使用时间固定模型:
文中的制度变量,将其统一视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该公式中各个变量为(表1)
表1 变量名称以及度量方式
其中使用GDP衡量当地经济发展规模,用来表示样本地区当年经济的发展程度,经济的发展程度将会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固定投资用于表示一定时期内企业在当地生产经营规模的变化,促进当地相关硬件设施的完善,有利于产业发展;同时外商投资有利于引进外部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管理理念,通过技术、知识扩散等路径提升本地产业结构调整;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将会有利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也会同物流发展交互作用增加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信息发展水平和物流发展水平对产业发展是促进还是抑制取决于该区域在数字化竞争中的地位。在“两山”发展过程中各区域不断深挖本土生态资源价值,也将会对本区域的产业发展产生影响。
3 实证检验以及结果分析
3.1 四大经济区产业结构高级化
使用向量夹角法测量四大经济区的各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并将各经济区内城市高级化指标进行算术平均用以表示整个经济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平均水平。
单比较2003年和2018年数据,京津冀经济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提升6.67%,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高级化提升5.55%,长江三角洲提升6.65%,成渝经济区提升幅度最大7.92%。仅从起止年份的比较可以看出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从数值变化上来看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波动(表2)。
表2 各经济区2018年产业结构高级化统计性描述
从图1可以看出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积累的过程,本文选取的四个经济发展区域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均是正向趋势,尽管在2018年同其他三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差距最小,但是成渝经济圈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在整个的时序上落后于其他经济区域。
图1 各经济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时间折线
图2为各经济区内高级化指标的标准差,用以衡量各经济区内各个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差异。从图中可知四大经济区中京津冀经济区内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差异最大,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最小,而成渝经济区城市间产业结构高级化差异与长三角经济区较为相似,各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差距较小,部分原因是成渝经济区内产业发展相对较为滞后,未能实现多极点协调发展。
图2 各经济区内产业结构高级化差异
尽管成渝经济区的城市间差异较小,但是从表3中可知成都、重庆两地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远超其他区域,存在较为突出的两个极点,而其他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相对滞后且水平相当。因此,在后续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成渝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表3 成渝经济圈各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
3.2 整体效应分析
考虑到在计算过程的中量纲对系数大小的影响,在后续的计量过程中均将相关指标取对数后进行分组归一化,保证计算结果的平滑和稳健,所以后文的系数只具有相对横向比较的讨论意义不具有绝对性的实际意义。通过对所用数据进行相关检验后存在组间异方差、组内自相关以及组间同期相关,因此在后续的模型实证中需要注重模型调整。
首先使用面板回归,通过对4个经济区的数据进行整体回归结果(表4):
表4 面板回归结果
在各类回归结果中以地方GDP、固定资产投资、常住人口数量作为控制变量后文不做讨论,重点讨论其他因素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同时其上的四类模型中第四个模型是考虑个违反计量模型设定假定的结果,最有效率。
人口聚集在本文的实证范围中发现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同时显著性较差,说明在本文讨论的四大区域之中人口聚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不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人口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呈现倒“U”型曲线的实证结论。技术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地方在产业结构的发展中增加科学技术支出对优化产业结构有正向作用。同时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也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呈现正相关,也就意味着地方金融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最后以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作为量化指标衡量地方环境治理水平,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同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呈现负相关并且结果较为显著,即意味区域范围内强化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将会有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
3.3 异质性分析
在本小节通过将四大经济区分为两部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成渝都市圈),设置虚拟变量d1来区分,用于探讨科研技术投入(tec1)、金融行业发展水平(flabor1)、环境治理水平(ww1)各要素在不同区域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差异。
表5上OLS_D为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经济区的实证结果,OLS_U为成渝都市圈的实证结果,最后第三列为混合回归结果主要是考虑交乘项的作用。无论是在相对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科学技术的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均具有推动作用,但是信息传输服务行业对两个类型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却有不同的影响。在发达地区数据信息产业的发展表现出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反向变动,这是因为产业结构高级化重视的产业基础结构的优化强调工业基础,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得各区域的产业产出效益提升同时也带来了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先发会进一步使得本区域的信息产业的发展相较于其他区域较为成熟,一方面使得本地的相关信息系统逐渐完善,另一方面为其他信息产业较为落后的地区提供服务,促进了区域的产业竞争,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反方向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对整体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但是存在区域异质性,而物流产业的发展对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正向作用更为显著,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成渝都市圈的产业发展,其他三区的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因此对成渝产业市场产生了挤出效应,所以物流产业的发展对成渝都市圈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作用不显著。金融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三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作用较为显著,是因为该区域的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具有较为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能有效地发挥金融体系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正向作用,但是成渝都市圈的金融体系正在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还未能有效地将金融行业的效力发挥出来。在生态治理的部分,工业废水的排放同地方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负向变动,即生态环境的治理对地方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说明四大经济区现阶段已经度过了依靠生态换产业的阶段,开始注重生态治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交乘项的讨论中只有科学技术投入水平对其他三区的发展和成渝都市圈的发展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5 差异讨论
对本文选取的4个区域进行分别实证结果(表6),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显著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别,说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异质性的差别。外商投资对成渝都市圈的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高于其他三区,原因是在成渝都市圈的产业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通过引进外商投资还能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而在发达地区形成了成熟的产业基础,自发进一步完善优化就能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而成渝都市圈由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相对较低,而更应注重对外来投资的引入,逐步实现区域产业体系的完善发展。同时科学技术水平的支出对成渝都市圈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效果显著,科学技术的支出水平不能说明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考虑支出同成果的转换效率,而科学技术水平的支出对成渝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效果显著,意味着成渝地区有较好的创新转换效率,能够通过创新成果促进本地的产业发展。物流体系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更大的作用,这是因为已经形成的产业体系在整个范围的市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成渝都市圈在该体系的发展中似乎处于劣势,但是实证的负向结果相对不显著,由于成渝都市圈的地理位置,整个大西部都需要成渝都市圈提供一定层次以上的产业服务,是西部地区市场需求转移的结果。另外中西部具有丰富的原材料以及优质的生态资源,这使得成渝都市圈又可以承载一定程度的东部市场需求,两者的相互作用,就造成了实证结果的不显著,但是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以及物流服务体系对成渝都市圈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重大意义。金融体系在两地区不同作用原因是在发达地区具备成熟的金融体系,使得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溢出到相邻地区,并且在京津冀地区尤为显著,而在成渝都市圈,其本身的金融体系还有待成长完善,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还相对薄弱。生态环境的治理提升对四个经济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均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并且成渝都市圈的生态治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动作用仅次于京津冀地区。
表6 各经济区回归结果
3.3 稳健性检验
在本文中科学技术投入支出(TEC)同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内生性,因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学技术支出的提高,因此选择前一期手机使用人数、教育行业从业人员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员数作为科学技术投入的工具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在生产中通过使用手机,加强信息在部门内部、部门间的流动能提高本部门的生产效率,并且地方教育的发展程度以及科学研究人员的数量都会影响本区域内的科学技术发展,通过检验表明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并且实证结果同上文一致,结论不改变。
4 结论以及启示
通过对既有研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模型比较,对影响因素作适当调整,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经验视角分析成渝都市圈产业结构高级化,并提出两地产业结构高级化在相关要素上的影响差异和成渝都市圈应当重点关注的影响要素。通过对2003—2018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经济区以及成渝都市圈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整体分析以及分组对比分析,得出在整体上产业既有的产业资源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地方物流体系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金融体系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都将会推动地方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而对比分析后得出结论,在产业结构高级化阶段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不同因素的影响效果具有异质性,外商投资、科学技术支出以及生态环境治理对成渝都市圈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而数字信息建设水平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因此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先发优势的经济区域将会在数字化发展中受益,也强化了市场竞争,但是数字信息产业的发展却能有效地提高产业效益。同时物流体系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各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将会有正向的作用不显著,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金融体系的完善也对欠发达经济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有正向作用,而生态环境的治理对四大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外商投资对成渝都市圈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较强正向作用,这是在后续的产业发展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中,成渝都市圈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因此,地方政府应当注重地方产业资源的积累,切不可操之过急损害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难以形成经济增长同产业结构优化的良性循环。同时,由于自有投资在各区域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作用不显著,说明固定资产的投入效率相对较差,政府一方面要注重外部投资对本地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用产业链招商等手段,逐步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对地方投资应当慎重,切不可只注重短期利益埋头发展,应当遵循地方产业规划,有步骤、有高度地持续拔高本地产业层次。因此在地方产业发展中,成渝都市圈政府应当持续性地优化地方营商环境,提升非程序性营商软环境,让本地具有良好的招商引资吸引力,形成对外商投资良好的吸聚力,利用外商投资带来的产业投资、技术以及知识的溢出效应,促进本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数字信息发展水平的整体发展对于成渝经济区产业的高级化作用效果不显著,但是一步落后切不可步步落后,强化地方数字信息产业建设,提升信息流动水平,发挥好数字经济的作用,在更大的市场范围下,着眼地方比较优势或特色产业(文化、生态等),紧扣地方主题,从而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结构。物流体系以及交通设施的发展是基础社会投资的一部分,因此地方政府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中,要注重物流体系的完善和基础设施的合理投资。完善成渝经济区内交通网络,进一步消除行政壁垒和地理隔阂,发挥好成都、重庆两个产业结构高级化极点,推动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实现成渝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金融体系的发展在几大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中都具有正向作用,成渝地区的金融体系发展滞后于其他三大经济区。因此,要完善地方正式金融体系,对非正式金融体系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助力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更大程度发挥金融体系的力量,盘活民间资本,激活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
成渝经济区的科学技术投入在投入规模劣势的情况下能显著地促进本地产业结构优化,意味着成渝经济区具有较高的创新转化效率,能够实现创新效用对产业发展的溢出。因此,成渝经济区需打造创新集群,完善创新网络体系,优化创新的空间结构,实现更大的创新溢出效用,助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
生态环境的治理对现阶段部分地区来说确实会有短期经济的阵痛,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优质生态环境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利用好、保护好才能发展好,紧扣地方既有特色结合“两山”理论,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新路径。
但是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道路上,也要注意“后发劣势”。所谓后发劣势是指落后地区通过对发达地区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进行模仿,能够在短期快速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为长期发展留下隐患,甚至失败。因此产业结构高级化落后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切忌操之过急,大搞形象工程、面子项目,要从长远规划发展,注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要素的优化发展,发挥好地方比较优势、特色经济,才能逐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果。
5 结语
本文选用的向量夹角法测量产业结构高级化,其所侧重的在于产业基础的优化提升,不能全面地说明产业结构发展,同时关注的是四大经济区的横向对比,所以部分实证结果同全国整体性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另外没有从时间发展线的角度说明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政策时期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这是后续需要继续完善和加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