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使用垂直双钢板、平行双钢板临床治疗效果
2022-04-15黄海生解克非刘祿祥辽宁电力中心医院辽宁沈阳110006
黄海生 解克非 刘祿祥 辽宁电力中心医院 (辽宁 沈阳 110006)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对于肱骨踝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垂直双钢板或者平行双钢板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2月~2020年1月本院68例肱骨踝间粉碎性骨折患者,并依据术中双钢板分型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垂直双钢板内固定,对照组采用平行双钢板内固定。比较2组术后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12%,对照组为91.18%,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8%,对照组为8.82%,P>0.05。结论:肱骨踝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垂直双钢板或者平行双钢板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肱骨踝间粉碎性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按照AO分型属于肱骨远端C型骨折,该型骨折一般由直接或间接外力引起,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4%,大约占所有肘部骨折的30%,在年轻人中发病率较高,以大面积皮下淤斑、广泛性压痛、软组织重度肿胀、剧烈疼痛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1]。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缺血性骨坏死,甚至残疾[2]。当前临床上对于此类骨折的治疗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式,其中双钢板是临床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内固定手段,在具体分型方面有垂直双钢板以及平行双钢板,两者在固定角度中具有差别[3]。本文将分析垂直双钢板和平行双钢板在治疗肱骨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17年12月~2020年1月本院68例肱骨踝间粉碎性骨折患者,依据术中双钢板分型分组,即观察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22~59岁,平均(38.6±0.3)岁;左侧骨折患者16例,右侧骨折患者18例。对照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21~59岁,平均(38.5±0.4)岁;左侧骨折患者17例,右侧骨折患者17例。2组临床资料对比,P>0.05。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②符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指征。排除标准:①伴有神经损伤或其他部位骨折的患者;②伴有严重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③骨折后伴开放性伤口超过8h未给予有效处理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拍肱骨和肘关节X射线片、3D-CT检查明确该骨折类型,符合内固定手术指征,所有患者均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2组患者均于术中维持侧卧位或者平卧位,并将患侧肩部适当垫高8cm。做肘后正中处S形手术切口,充分剥离骨膜、大血管,避开头静脉。使尺神经能够充分显露。术中实施尺骨鹰嘴截骨操作,关节面需要进行解剖复位,应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较小关节面骨块运用空心螺钉或者应用细克氏针进行固定,之后对于髁上骨折进行复位操作,并以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之后运用解剖锁定钢板对于双侧柱进行固定,观察组患者行垂直双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从患处肱三头肌间隙插入钢板,置于患处内侧嵴上,双钢板取90°夹角,先使用克氏针定位临时固定解剖型钢板,在C形臂X射线辅助透视满意后,使用锁定型螺钉固定钢板;对照组采用双解剖型锁定钢板平行内固定治疗,选用2块大小长度合适的钢板平行放置于肱骨两侧,先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C臂X射线机辅助下进行透视满意后,用锁定型螺纹钉进行内固定。同时手术操作过程中需要对内外侧副韧带与屈肌总腱止点等进行妥善保护,并于术毕后拍摄患者肘关节正侧位的X射线片。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2组患者对比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2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3~6个月,对比患者手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的恢复情况。②应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进行评估,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满分为100分,评价所得分数越高说明肘关节功能术后恢复越好。优:≥90分,良:75~89分,可:60~74分,差:<60分。③统计2组术后发生的异位骨化、肘关节僵硬以及尺神经损害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术后关节活动度对比
2组患者术后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2组术后关节活动度对比(n=34,±s,°)
表1.2组术后关节活动度对比(n=34,±s,°)
分组 肘关节屈伸活动度 前臂旋转活动度观察组 112.59±24.06 168.59±15.79对照组 111.85±24.19 162.85±16.58 t 0.308 1.058 P 0.352 0.219
2.2 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
观察组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12%,对照组为91.18%,P>0.05,见表2。
表2.2组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n=34,n/%)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8%,对照组为8.82%,P>0.05,见表3。
表3.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34,n/%)
3.讨论
在所有肘关节损伤中,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属非常严重的损伤,通常肘关节的组织结构在较大的外力受到严重破坏,严重时可导致失去正常的肘后三角关系、骨性结构无法辨认、上臂短缩或肱骨下段内外髁间径变宽、肘关节僵直在半屈位等,部分患者同时还伴有桡神经、尺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等情况,大大地限制了肘关节的活动,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身心压力[4]。
由于肱骨远端与尺骨鹰嘴形成滑车关节,同时承受扭转和屈伸力矩,双钢板固定可提供比单钢板固定更大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被认为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有效内固定方法[5]。通过进行双钢板固定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疗效,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手术治疗中双钢板的放置方式主要有垂直放置与平行放置。垂直双钢板内固定是将钢板放置在肱骨远端的内侧柱和外侧柱上,使其垂直90°,可以发挥很强的稳定性,同时这种治疗方法不会使患者感到疲劳,从而缩短治疗时间,有利于骨折患者的康复[6]。平行双钢板内固定是选择2块合适长度的钢板平行放置于肱骨两侧进行固定。平行双钢板内固定主要基于弓形拱门原理,通过钢板锁定、旋入等治疗方法增强内固定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螺钉对髁间骨折块的把持力,而且钢板对骨骼质量依赖性较小,可为骨折远端的重建提供稳定的结构,并可进一步增强钢板抗轴向形变的能力,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C3型、伴有骨缺损、肱骨远端低位横行骨折等类型的不稳定骨折中[7-9]。有学者研究认为,双钢板进行平行固定其生物力学效果好于垂直钢板。然而关于两种双钢板的固定方式方面仍存在一定争议[10]。有报道指出,外侧接骨板放置在患者肱骨外侧柱后方,以及内侧接骨板放置在患者肱骨内侧骨嵴处是比较理想的生物固定方法,能够维持接近的垂直面固定效果[4,11,12]。骨折解剖复位时,双钢板无论是放置在两侧骨嵴上还是垂直固定,都能提供更好的稳固性;当复位后骨折断端出现台阶时,必须将双钢板安放在两侧髁的骨嵴上,且位于不同的平面上,而无需垂直固定[13]。
既往研究主要对两种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效果进行了探讨和比较,然而患者手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是骨科医生所最为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体现在患者术后屈伸活动度和前臂旋转活动度[14-17]。从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两组患者分别应用垂直双钢板和平行双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在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以及前臂旋转活动度的对比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种钢板固定方式均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者肘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同时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进行了比较,两组患者的优良率均较高,且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在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提示无论是垂直双钢板还是平行双钢板,在治疗肱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时都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对于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除了要尽早手术、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外,术后的早期功能康复锻炼也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18]。术后功能的锻炼以患者的主动活动为主,被动训练为辅。避免被动的强烈拉伸训练,否则可能会发生创伤性骨化,导致肘部关节僵硬[19]。术后的功能锻炼不应仅局限于肘关节的伸展和屈曲,还应该兼顾肩关节的恢复,尤其是前臂旋前、旋后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中术式均采用在临床上已被广泛使用的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该入路相较于其他入路固定方式,无需切断肱三头肌,完整性得以保存,术后关节粘连的发生可能性也随之下降[20];术中对尺骨鹰嘴进行截骨处理,术中视野更为开放,复位的精准度也得以更好保证;截断尺骨鹰嘴后使用张力带固定,牢固性高,骨性愈合强度较高,术后可早期锻炼,可缩短肢体功能恢复的时间,并发症少,安全性高[21]。
综上所述,肱骨踝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垂直双钢板或者平行双钢板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且安全性良好。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术者可以结合自身手术掌握的熟练程度,患者的骨折分型情况以及骨折粉碎情况等来合理选择最优的内固定手段。术后的关节功能早期恢复锻炼同样十分重要,以避免软组织挛缩及关节僵硬等致残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