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病研究方法的发展与趋势

2022-04-15谭晓东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2年1期
关键词:慢性病研究管理

孙 超,谭晓东

慢性病又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病因复杂、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久治不愈,尚缺乏确切传染性病因证据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1]。慢性病作为中国的一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加剧了家庭及社会的不稳定[2]。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往往与遗传、环境以及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3-4],因此做好慢性病的预防与健康管理尤为重要。当前,慢性病防治已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慢性病的综合防控,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慢性病的关注度持续攀升。随着健康观念的改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预防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享受健康生活的工具与健康行为也随之变化。本文对国内慢性病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结合当前国内形势探讨了新路径与新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和建议。

1 国内慢性病的研究现状

1.1 慢性病理论的研究情况

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可获得所有慢性病相关文章的发文趋势量。截至2020年12月31日,以慢性病为主题的研究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步,发文量稳步上升,且增速较快,至2015年渐趋稳定,于2018年达到高峰。

1.2 慢性病研究主题的分布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主题词=慢性病OR关键词=慢性病”、时间年限为“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为检索策略进行高级检索。纳入期刊中与慢性病相关的中文文章,排除学位论文、会议、报纸、新闻、文学杂志以及重复发表的文章。排除后,共计8 364篇文献纳入分析。将纳入所得的文献题录导入Citespace中,进行高频词分析,了解近年来慢性病研究的趋势及热点研究领域。慢性病领域的高频词分析图谱所示,每一个节点的大小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越大代表频次越多,即为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连线表示共现关系、粗细表明共现强度。结合图谱与文献回顾情况来看,当前的慢性病研究多集中于对某一类疾病的探讨,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5-8],以及分布状况、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健康管理与防治策略。此外,对于慢性病患者的心理调查、自我管理、家庭医生签约等也研究较多。因此,关于慢性病的病因探讨及三间分布等描述性研究趋于饱和,且方法较为单一,仅有覆盖人群和地域的差异。总体而言,慢性病主题的描述性研究居多,实验性研究较少。见图1。

图1 慢性病论文关键词高频分析

2 慢性病研究的新机遇

2.1 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为慢性病预防与管理提供了便利

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养生与健康,但传统的健康观主要围绕“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等宏观概念。如今,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不再局限于身体和心理上没有疾病,还包括社会适应力,甚至还有道德等方面的和谐统一[9]。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体育锻炼当中,国民对体育的重视掀起了新浪潮。在中老年人群中,饭后走一走、跳一跳成为日常,甚至形成了国内独特的“广场舞文化”[10]。人们开始普遍意识到,慢性病的形成与发作不仅有外源性因素如感染、环境污染等,也有机体自身的因素如遗传、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等。此外,当地的经济条件、卫生服务因素也与慢性病的发展密切相关。对慢性病有了主观认知和理解之后,人们开始主动规避相关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健康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从源头上减少慢性病发病的有效措施,即一级预防,也促进了慢性病患者更好的健康管理。

2.2 大数据时代促进了慢性病管理方法的升级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有效缓解了传统慢性病管理模式中的诸多问题。传统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大致包括建档、治疗、随访与评估的分级式管理,医患一对一的契约式管理和自我管理[11]。这些方法目前仍在广泛推行且获得了一定成果,但存在医疗成本高、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长时间随访难以实现等问题。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数据可通过医院的网络平台上传至云端,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各个指标,实现数据共享。同时,医护人员在云平台上可对病人进行远程操控和实时管理,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与治疗。其次,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纷纷上市,这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监测与管理提供了便利。这些设备作为自体与数字信息沟通的媒介,能将身体的生物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与数据信息,经系统处理后对机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加上人性化的智能语音服务,在人机互动中真正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健康模式[12]。

3 思考与展望

3.1 慢性病的监测与管理不容松懈

慢性病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防治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新形势下做好慢性病的监测以及健康管理仍然至关重要[13-15]。在国民经济、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背景下,慢性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且由于其预后差、病程长,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家庭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已成为世界上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第二大公共卫生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规定,到2025年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要下降20%[16],说明慢性病防治工作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面对严峻的慢性病形势,做好慢性病监测能够及时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并采取干预措施,以实现一级预防。而慢性病管理作为贯穿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康复过程,能够最大程度地控制病情,防止恶化、减少并发症。

3.2 慢性病的干预性研究有待深入

相比于描述性研究,干预性研究的因果论证关系更强,结果更具说服力。当前,针对慢性病的描述性研究趋于饱和这一现象,一些研究在因果关系的论述上还存在不足,如相关因素描述为危险因素,而干预性研究可减小这种偏倚。在内容上,关于慢性病的干预性研究可重点关注:在健康观念方面,通过一系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探讨慢性病患者干预前后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的变化;在健康行为方面,除传统的探索饮食、吸烟、饮酒等行为方式与慢性病关系的研究外,可探索人们的运动频次以及可穿戴设备使用情况对慢性病预后的影响。除宏观研究外,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也为微观分子、基因水平上的干预性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3.3 慢性病管理应与信息化技术不断融合

物联网、智能传感器及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应用, 降低了慢性病数据的采集难度, 实现了数据共享与分析,也更好地服务于慢性病管理[17]。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例,利用其电容传感器和摄像头完成生命体征的监测,再将信息发送至健康管理后台,由专业的健康管理师进行分析、指导,用户也可获得相应的健康信息,包括健康评估、咨询、跟踪以及慢性疾病管理等。如在心血管健康风险评估工具领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国人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工具能将个体发病风险与评估结果紧密结合,供广大用户免费使用[18]。姚康景[19]等人的研究表明,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对慢性病出院患者实施管理,能帮助其减轻压力、促进健康。《健康中国2030》提出要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以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20]。在未来,集易携带、低能耗、智能化、融合化等特点于一身的可穿戴设备将在医疗健康领域大放异彩,并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慢性病管理。

猜你喜欢

慢性病研究管理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