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营养教育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2022-04-15李海玲赵卫枝
李 玲,李海玲,赵卫枝,杨 平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室射血和/或充盈功能受损而出现的复杂临床综合征[1],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发展阶段。该病的发病率随着人群年龄的升高而升高, 是65岁以上老年人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该病是不可逆转的进展型疾病,若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无法对自身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则可能导致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近年来有学者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出院3个月内再住院率高达50%左右[2]。这不仅耗费大量医疗资源,也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3]。为满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就医需求,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医疗卫生资源短缺问题,本文以改善患者的机体营养状态为基础,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运动耐量,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为患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永久保存的健康教育信息,以减少再住院发生率[4],并表现出较佳的效果[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316例。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12月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干预;选取2020年1月—12月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为34~61岁,平均年龄为(46.24±5.12)岁;BMI指数为 23~31kg/m2,平均BMI指数为(26.85±1.45)kg/m2;其中有7例合并高血压、5例合并高血糖、11例合并血脂紊乱;心功能为I~Ⅱ级的29例、Ⅲ~Ⅳ级的21例。观察组中,男性有30例,女性有20例;年龄为32~64岁,平均年龄为(48.78±5.30)岁;BMI指数为23~30kg/m2,平均BMI指数为(26.71±1.39)kg/m2;有8例合并高血压,有4例合并高血糖,有12例合并血脂紊乱;心功能为I~Ⅱ级的31例、Ⅲ~Ⅳ级的1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依据欧洲心脏病学会中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标准诊断[6]。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者;②年龄≥18周岁者;③经住院规范治疗后病情稳定可出院者;④具有正常阅读和理解能力,且意识清晰者;⑤可正常语言交流和使用智能手机者。排除标准:①治疗依从性不佳或存在言语沟通障碍者;②合并多处脏器功能障碍者;③合并精神性疾病者;④长期使用激素、类固醇药物者;⑤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
1.2.2 对照组
采用共6个月的常规临床干预,包括:体位护理、心理疏导、按摩和运动护理、及饮食指导。
1.2.3 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临床干预的基础上,采用“互联网+”营养教育干预共6个月。措施有:①组建团队:团队成员包括1名心内科护士长,8名心内科专科护士,1名心内科副主任医师,1名营养管理师,1名医学信息技术人员。②设置营养教育板块:由组内医学信息技术人员借助医疗云平台开展,在平台内设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学习园地”板块,内容仅对本实验内观察组患者开放。③营养教育板块推送:研究小组成员可通过云平台查看和恢复患者的留言,总结患者的反馈信息,并推送营养教育内容。④营养教育内容设置:依据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饮食方案,并为其提供常见食物的成分表,在网页内嵌入饮食计算器,指导患者依据营养素进食。
1.3 观察指标
①健康营养知信行水平:于干预前1天和干预结束后1天依据知信行调查问卷开展调查。②糖脂代谢水平:于干预前1天和干预结束后1天,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FPG、2hPBG、TG、HDL-C水平。③自我管理量表:于干预前1天和干预结束后1天开展调查,量表包括伙伴关系、问题解决、执行自我护理、情绪处理,共4个维度,20个条目。④主观整体营养状况量表(PG-SGA)评分:于干预结束后1天开展调查,量表包括自评和医务人员评价。自我评价包括症状体征、膳食摄入变化、体重变化、功能与活动,患者自行填写。医务人员平均包括疾病年龄、体格检查、代谢应激状态,由医务人员填写。⑤6 min步行试验:患者在安静和空气流通的环境下,在长30m的走廊上来回行走,测量6 min内的步行距离。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健康营养知信行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调查对象在健康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评分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在健康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保持患者维持舒适体位。
表1 干预前后两组健康营养的知信行水平比较
2.2 干预前后两组糖脂代谢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FPG、2hPBG、TG、HDL-C水平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FPG、2hPBG、TG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糖脂代谢水平比较(mol/L)
2.3 干预前后两组自我管理量表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各项自我管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各项自我管理量表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自我管理量表的得分比较
2.4 干预后两组PG-SGA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各项PG-SG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干预后两组PG-SGA评分比较
2.5 干预前后两组6 min步行试验结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6 min步行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前两组的6 min步行试验结果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干预前后两组6 min步行试验结果比较
3 讨论
既往研究中指出[7-8],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总量已超过1 000万人,患者经住院治疗出院后30天内的再住院率高达25%左右,出院后6个月内再住院率高达50%左右,且我国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对临床症状的管理执行能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因此生活质量较差,出院后1年内的病死率也较高。健康教育是医院对患者开展的对个人健康信息及疾病危险性的评估课程,其能够帮助患者识别并控制危险因素,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进而改善患者预后[9]。而多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遭受疾病折磨,多次入院治疗,正常生活受到明显影响;加之患病群体年龄较大,多数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的现象,因而机体免疫机能明显降低,对患者的康复更有明显不良影响[10]。积极开展有效的营养教育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医疗健康教育模式并不能满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大规模、低成本的健康管理现状,因此本文期望借助互联网技术对患者开展营养教育,以提高教育的便捷、开放、分享和互动等优势,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预后。
常规临床干预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教育主要以医护人员简单而短暂的理论灌输方式为主,无法有效了解患者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程度,患者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所学知识也存在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差的特点。同时,在传统被动的单一知识灌注过程中,因所接受的知识量较大,患者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和把握,无法将健康教育所获取的信息充分利用于临床康复中[11-12]。目前国内外已有关于将移动社交平台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管理的相关报道,主要是借助微信平台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建立微信群的方式对患者开展延续性护理,健康小组成员每日在微信群内发送图片、视频、文字形式的健康教育内容,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提高自我管理能力[13-15]。但是借助于微信群推送的消息具有即时性,若患者清理平台或手机信息,则会导致健康教育内容丢失[16]。因此,本文中对患者的营养教育开展依托于我院教育云平台,在其中设立专门的板块,不仅能够永久性保留所推送的教育内容,还能够借助平台对所需内容进行查询,与组内成员进行线上问答、视频等,可帮助患者依据自身需求寻找所需学习的内容,提高营养教育效果[17]。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较干预前两组的健康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评分、HDL-C水平、各项自我管理量表评分、6 min步行试验结果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干预后较干预前两组的FPG、2hPBG、TG水平、各项PG-SGA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干预第1周组内成员依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饮食方案,综合评估患者的身高、体重、BMI、各营养指标水平,为其提供了仅自己可见的干预措施,相比较既往营养教育,该方案的实施具有较佳的针对性,临床效果较佳[18]。每周不同时间内所推送的内容不同、形式多样,可提高患者的学习兴趣,且每日通过平台问答能够为患者进行及时答疑解惑,指导其营养教育方案实施中的不良行为,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19-20]。
综上所述,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互联网+”营养教育干预,较常规临床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营养知信行状况,改善糖脂代谢和营养水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运动耐量。但本研究依然存在部分不足:虽本文两组患者均进行了系统的临床干预,且干预实施的各个环节均完整有序,但实际干预落实情况尚缺乏有效评估,无法了解各个环节措施实施后所达到的效果,也无法有效帮助判断是否开展下一环节的干预,可能会对“互联网+”营养教育的应用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今后应在干预过程中加入质量评估,以获得最佳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