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莉宏:运用拆分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2022-04-15刁莉宏
刁莉宏
摘要:本文以历年地理高考真题为例,通过对高考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对综合题进行拆分,以及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得出规律的一些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运用拆分法,使其综合思维得到培养。在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认识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拆分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思维方法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其中综合思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点之一。综合思维是指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如在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时,要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分析;在分析影响类问题时,要从利弊两个角度分析;在分析区际联系的问题时,要从各个区域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分析某一地理要素的发生发展过程时,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历年地理高考真题中的大题综合性强,想得高分就要对题目进行拆分,调动已学的知识点来解答,一般情况下笔者将拆分法分为三类:要素拆分、地域拆分和过程拆分,下面一一举例说明。
一、真题呈现
(一)要素拆分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解答该题从何入手呢?首先我们要对地形和气候两大要素进行拆分。这一题的要素拆分较容易,拆分成地形、气候两个要素,但是仅仅拆分会导致答案不完整、不全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要素组分的进一步拆分,即对山地地形和气候进一步拆分(见图1和图2)。
当我们把两大要素拆分后,不难得出答案,没有分析或分析不够都难以形成真正的地理综合。将拆分视为考查综合思维的基础,拆分必须找到其“逻辑起点”,而“逻辑起点”的确定依赖于对地理知识的“调用”。地理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扎实的要素或要素组分的拆分训练。
(二)地域拆分
(2013年安徽省)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图。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任何一种地理认识过程都包含着“拆分(分析)”与“综合”这一对不可割裂的认识环节。这道题目考查等值线的空间分布知识,要想得到高分就要从拆分等值线着手(见图3)。
(三)过程拆分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较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本题以“玄武岩岩浆”为载体,以玄武岩台地、平顶山和尖顶山为问题情境,考查了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等相关知识。试题内容新颖,从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进行考查,要求学生表述清晰准确,逻辑严谨,试题难度较大,错误率较高。
本题以综合题的形式考查了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这一核心考点以剖面图和文字材料向学生介绍了该区域的特点及其成因。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本问要求学生从区域的视角进行分析,学生需要从地理要素的角度认识区域的整体性,认识影响地形形成的要素,增强综合思维能力。具体分析过程如下:本题中的关键词是流水侵蚀、变化,根据之前学过的内容可知流水侵蚀包括溯源侵蚀、侧蚀和下蚀三种类型,图中给出的信息有河谷,但并没有任何关于河流源头的信息,且题中所说的是玄武岩台地,故只考虑侧蚀和下蚀。值得注意的是答案里的加大和变小,无不是用各种动词来说明变化这一关键词。因此,我们还可以采用示意图法表示(见图4)。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这一问需要学生从时空综合变化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能够描述和阐释地理问题。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形成的相关知识,其次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图文材料反演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地貌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分析过程如下:在这里应用到了逆推法,知道结果推测形成过程仍然是先从材料中找信息,从题中找关键词,如侵蚀程度。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得知,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和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由不平坦变得平坦,由此可知,新形成的地形最平坦。而之前的地形由于形成时间久受侵蚀时间长而变得不平坦,台地的特征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对于这一问我们仍可用示意图表示(见图5)。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这一问要求学生能够从内力作用的角度去分析山体的形成,能够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具体分析如下:学生完成第(2)问后,由第(2)问可以得出平顶山、尖顶山是早期的台地被侵蚀后形成的。对于这一问我们在这里采用假设法,假设喷出的玄武岩岩浆的量大到可以完全覆盖山体,则该区域的形态为平坦的台地,进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二、对学生综合思维培养方法的几点思考
(一)关键词法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题目我们不难发现,材料变得越来越简短。如2021年的第36题,材料只有一句话,那么在图文材料如此精简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让他们遇到此类情况时能从容应对,并且取得较好的成绩呢?我认为在平时教学中无论是材料还是题目,都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性词句,提高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帮助学生去挖掘材料中的信息。一旦找到了关键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便能找到答题的思路。
(二)示意圖法
采用示意图法,可以把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用不同的示意图表示,既直观又清晰,同时便于学生理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绘制示意图的习惯,如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或水循环示意图。再就题目中涉及的一些问题,也可让学生采用这种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它其中的一部分,对于一些能用示意图绘制的事物,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它们的演变,进而通过对事物的演变规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三)推理法
无论是由结果到原因的逆推,还是由原因到结果的正推,我们都可以运用地理规律理解地理事物存在的时空变化,从而联想到更多的信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近几年高考大题对推理法的考查尤为重视,我们要注重教材中重要地理过程的教学,让学生做到有备无患,从而可以从容应对高考。
(四)假设法
有些事物,我们不一定能直接推测出它之前是什么样子,甚至我们仅能知道它的部分情况,但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设想,并且我们可以通过假设的方式去验证,同时得出答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假设的方法让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进而更好地得出结论。
关键词法、示意图法、推理法、假设法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不同的方法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起着重要作用,今后要把这样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去。思考问题时一定要多联系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去分析。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无论正向思维还是逆向思维,学生都能很好地运用到解题中去,这也是我今后要为之不断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