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备课组活动学术化 促校研修形式校本化

2022-04-15姚华许天枢

求知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校本化校本研修备课组

姚华 许天枢

摘 要: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需要深化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以学术理论为引领,加强校本备课组研修。本文从项目缘起、项目实施、项目成效三个方面对“城市初中开展学术化校本研修的实践研究”课题项目进行说明,探讨了南京市第五十中学如何通过更新教研方式促进备课组活动学术化、校研修形式校本化,希望能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备课组;学术化;校本研修;校本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城市初中开展学术化校本研修的实践研究”(批准号B-a/2020/02/20)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姚华(1971—),女,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十中学。

许天枢(1977—),男,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江苏省特级教师,本科学历。

一、项目缘起

(一)国家层面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把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在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深入学习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进行实践研究;要求学校创新教研工作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和创造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深化教学改革需要以学术理论为引领,因此,引导教师潜心教学教研,加强学术化校本研修,是使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学校层面

1.学校备课组的内涵与专业职能

备课组是学科质量的第一责任单位,是学科常态教研运行的基本单元,是一个与教师教学工作和教育生活一路相伴相随的合作性专业组织。备课组的活动有利于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创建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氛围,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挖掘属于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性智慧,寻找教师身边可以利用的专业力量,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学校备课组现实发展的困境

(1)目前难以回避的现实尴尬

①专业功能萎缩——备课组受制于年级组管理体系,专业性功能受到空间限制,专业功能明显萎缩。备课组异化为年级质量目标的专业工具,教师的专业成长失去组织支持。

②日常运转艰难——备课组难以开展专业性活动,教师专业研讨、经验分享成为奢望,专业功能弱化。

③活动质量不高——以备课组为主体的团队活动缺少学科骨干教师引领,导致专业活动任务质量不高,教师之间专业上的相互促进与帮扶难以落实。

④专业权威下降——备课组长成为上传下达的信息工具,备课组日常管理陷于消极应付。

⑤成员方向迷失——备课组教师专业发展失去学科土壤浸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缺少群体性专业指导,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变为个人的单打独斗。备课组教师之间缺乏学科经验分享、资源共建、责任共担、质量共赢的专业氛围。

(2)备课组组织运行中的薄弱问题

备课组缺乏明晰的发展目标,其计划执行力度不够,教研主题不够突出,活动研讨氛围不够浓厚,不注重成果积累和提炼,导致专业学习内容的随意化、学科活动形式的简单化和组内活动主体的单一化。

(3)备课组活动问题归因

学校思想重视不足,缺乏对备课组的系统规划和针对性的指导,缺少细化的考核要求和结果认定;教师专业发展指导的虚化,学科教研攻关能力的弱化,教研活动内容的泛化。

(三)教师层面

教师认识上存在误区,专业上缺少对话,发展上匮乏规划,个体单打独斗,工作上疲于应付。另外,备课组长缺乏系统性思维也是备课组发展受限的内部原因。

二、项目实施

如何走出备课组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走校本研修之路,是提升学校品质急需解决的问题。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需要全体教师的主动发展,而创新教学活动是当代学校的使命。南京市第五十中学校长室和教务处经过多次研究探讨,决定创建“研究型团队”——推动备课组活动学术化,促进校研修形式校本化。

(一)核心概念

1.准确定位备课组长和备课组的角色问题

备课组长应切实承担起带头人的责任,带领备课组教师系统深入学习有关教育信念、专业态度和动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专业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因此,备课组是一个研究型团队,而不是适应型团队或应付型团队。备课组所有教师应主动考虑学生、学科和学校的发展,将已经内化的新理念与教育行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系统化的研究课题和相关成果。

2.学术化备课

“学术化备课”是一种“以学术的方式育人”的校本研修方式,是“培养学术能力”的研修方式,是“学术氛围浓厚,学术气息弥漫”的研修方式,是“通往学术境界”的研修方式,它的标杆是教育与学术的融合之境。南京市第五十中学用系统专业的知识,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资源,实行“遵循学术理念、追求学术精神、落实学术流程”的学术化备课模式,创造了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

(二)实施方法

学术型教师是学术化备课的基本要素,因此,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铸就教师的学术思想是进行学术型校本研修的核心要务。美国学者博耶(ErnestL.Boyer)曾指出,學术可以分为发现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四种类型。南京市第五十中学所倡导的教师学术能力培养的重点是教学的学术,即聚焦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专门的知识、技能等,其要点在于学校能够通过学术研究氛围的营造、学术支持系统的搭建,实现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建设,使学术型教师真正成为推动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核心力量。对每一位一线教师而言,“学术化”不仅仅是学习专家们的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在每一节课的每个环节中追求极致的效益。

学校建立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网络为交流载体,融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的教师研修团队,依托南京市第五十中学特级教师工作室、紫藤名优教师工作室、紫藤班主任工作室、紫藤骨干教师工作室和紫藤青年教师工作室,进行学术化备课研究。

(三)具体流程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阵地,备课要求“四备”——备学术资源、备学生学情、备教材教法、备反馈评价。在每周的备课活动中,教师要进行课例研究、专题教研、推荐共享等主题活动,以此推动学术化备课。

1.备学术资源

教师通过文献研读、教材对比、案例分析,对教学活动进行更加专业而有效的设计,让备课真正成为有效课堂的基石。

2.备学生学情

教师备好一节课,不仅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环节,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状态中获取信息,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中获取信息,进而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做到基于学情、以学定教、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3.备教材教法

本环节为备课活动的核心环节。教师要把下周要上的每节课的内容提前分解,认真备课。备课时杜绝聊课,教师应采取模拟上课或说课的形式准备好相应的备课资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坚持以学定教,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

4.备反馈评价

研磨出适合学生学情,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设计方案——学历案。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各备课组开展了学历案编写的探索与研究。教师在阅读相关文章及对比教材后,对每节课的教学活动做了精心的设计,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将抽象的知识点融入学生的活动,体现了学历案“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过程”的指导思想。同时,这也为教师后期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四)案例研究

1.学校要求各学科以学术化备课为指导思想,立足于各学科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建构各学科的备课模式,设计符合本学科的备课流程。

以数学组为例,南京市第五十中学数学备课组以读课、研课、析课的形式进行自我研读;以磨课、听课的方式进行全组研修;以上课、思课的方式进行自我升华。

在自我研读阶段,各备课组建立学术化备课文件夹,在每个文件夹中,再建立课件、学术化资源、照片等子文件夹。在学术化资源子文件夹中,含有与本周备课相关的资料。教师筛选资料,初步通读,然后推送平台,进行个人细读。在全组研修的过程中,各备课组通过备课活动引领解读,由一至两位教师模拟上课,全组研读。最后,各家实践,自我精读,总结反思,升华融读。

2.在学校学术化备课的要求下,各备课组还进行课例研究,教师积极思考,建构学科学术型教学模式。

以英语组的课例研究为例,主要包含以下环节。

(1)教师备课。教师查找相关学术化资料,研究学情,初步设计教学方案。

(2)教师互助。教师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

(3)教学实践。教师试教——反思——修改;再试教——再反思——再修改。

(4)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讨论,形成基本共识,书面总结反思。

(5)改进教学行为。教师之间互相帮助,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共同提高。

3.在备课时,各备课组还进行以推荐介绍文章、书籍或经验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推荐并共享:(1)优秀的教育理论文章;(2)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阅读材料;(3)优秀的案例,新颖的教学方法;(4)教师自身的成长经历。

备课组内教师发挥优势,主动参与学术化备课并立足组内,促进教师间的融洽相处和专业提升,挖掘属于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性智慧,寻找教师身边可以借用的专业力量。同时,各教师也会因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参与”别人的成长历程,在研究中体验教师这一职业的尊严、幸福与欢乐。

三、项目成效

(一)尊重个性课堂,教学主张百花齐放

通过学术化备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反思、总结、提炼和归纳,形成“我的教学主张”。教学主张是教师的品牌内核,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步骤和核心要素。具备明确的教学主张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教师专业层级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的必经阶段。

(二)引领课题研究,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学术化备课、学历案的编撰、教学主张的凝练三者共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赋能。“十三五”期间,南京市第五十中学共开展40项鼓楼区微课题的研究,近20项南京市个人课题的研究。其中,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学术化校本研修促教师教学主张形成的研究”成功结题。2020年,“城市初中开展学术化校本研修的实践研究”成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省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同时,学校也借助课题的理性研究和引领,将理论联系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展示学术化备课,加强学校品牌影响

南京市第五十中学的学术化备课系列活动受到了市区教研室的关注。学校数学组通过直播的形式,向全市数学教师展示“学术化备课”的过程,展现了市先进教研组的风采与实力。初二英语备课组向全市初中学校展示了以“尊重”教育为理念、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化备课活动。语文组、音乐组等相继在区内汇报,市区领导和教研员对学校的学术化备课给予高度评价,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实现辐射效应,携手交流互学共进

南京市第五十中学和新疆伊宁六中、南京市第十七中学多次联手举办两地三校的交流互学活动,如“同课异构促发展,学术论坛深交流”“同课异构共精彩,学术备课入佳境”等,实现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的目的。南京市第五十中学还接待了广东、河北、湖南等省的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大家相互学习谋发展,切磋交流谱新篇,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建设,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品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总结

学术引领,尊重为本,备课组将继续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培育教师的学术能力,坚守课程的学术取向,提升学校的学术品质。课堂必将充满思考,充满学生收获的喜悦。

[参考文献]

王一军.普通高中“学术型教师”的专业属性及教育使命[J].江苏教育,2017(46):7-10.

高祥,赵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反思策略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02):5,18.

余文森.教学主张:打开专业成长的“天眼”[J].人民教育,2015(03):17-21.

李雪林,唐琴.“学术型教师”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04):32-35.

钱明霞.张力课堂:学术型教师的舞台[J].新教育,2016(14):89-90.

史亮,邵志豪.学术型中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吉林教育,2017(20):7-10.

猜你喜欢

校本化校本研修备课组
备课组长的定位
延安市高中学科备课组建设与提升实践研究
基于分享 孕育成长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自在成长研究
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的改造研究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探究
最美“乡下人家”
校本化视角下初中“阳光体育”的探索与实践
以教育规律指导备课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