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福安市康源村活化提升设计研究
2022-04-14关瑞明林坤彬
关瑞明 林坤彬 陈 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腾飞,城乡之间的“二元差距”在不断拉大,村民的进城就业导致村落常住人口的锐减,承载了中华千年传统文化的乡村空间境日渐衰败。对于乡村出现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乡建政策,2005年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8年浙江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的关注点从社会经济发展向人居环境整治再到聚落空间活化提升。
目前,乡村建设与发展基本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过度现代化,拆旧建新,导致乡村风貌破坏严重;一种是发展滞后,风貌犹存,但设施落后,变成常住人口稀少的空心村;还有一种为数不多的村落,常住村民较多,既保留了传统聚落的格局与风貌,村落空间又得到了适度的活化与提升。这种适度的乡村建设,需要对乡村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有着更好的把控[1]。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从环境整治提升逐渐走向活化利用提升。本文以国家级“传统村落”福安市潭头镇康源村为例,以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规划为纲要,根据村落具体情况与阶段性乡建资金,对村落进行选择性活化利用的提升设计。
1 康源村乡村建设的背景与概况
1.1 康源村概况
康源村隶属于福建省东北宁德福安市潭头镇潭头村,福安地处于地处鹫峰山脉东南坡,太姥山脉西南部、洞宫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康源村距福安市区16km,北邻寿宁、泰顺、东毗柘荣,村域总面积约5.20hm2。村落所在地形属于中低山地、丘陵地带,位于山坳处,背靠后拓山(主山),左右为后利山、高岩山,及其他小山护卫(彭洋和火石山),东面出东溪与白石溪,风水格局中的祖山、护砂与水系清晰可辨(图1~2)。
图1 康源村全景航拍图
图2 康源村总平面图
康源村内有三条溪涧,汇流后注入东溪,是东溪的生态水源。“康源”地名可能源自“涧源”,在福安方言中,“康”(kong)与“涧”(kang)读音相近,取安康之意,因此以“康”代“涧”。汉语普通话的“空”,注音应是king,不是 kong。在简化字盛行的年代,也曾出现过“坑元”这个地名,仅仅是因为“坑”与“涧”谐音而已,现已废止。“康源”地名中,有“涧源”的聚落选址特征,是“地缘认同”,而“三源”则与族谱记载李氏村民的祖籍地“河南三原”契合,是“血缘认同”。康源村以李姓村民居多,据《康源李氏家谱》记载,唐代卫国公李靖后裔廿一世祖仕云公一支于1457年(明天顺元年)择居康源。
1.2 村庄建设历程
康源村的发展与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乡土社会阶段
康源村经历了漫长的乡土社会阶段,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乡土社会。在这段时期,村落交通不便,流动性低,乡村表现出较强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保持着良好的聚落传统风貌及其生态环境。
(2)城乡一体化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促使一部分村民进城就业,城乡差别逐渐拉开。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性号令,此时的康源村仍然以农业为主,而潭头镇兴办乡镇企业,经济发展迅速,吸引村民进入镇区,导致了村落常住人口逐渐减少。村民在经济增收后回到村里,建起了小洋房,一方面,村落的环境与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村落中增加了新建的楼房、搭建的彩钢板隔热层和不锈钢的水箱等与传统风貌不和谐的景观元素。
(3)美丽乡村建设阶段
2013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拉开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康源村也对村内的部分道路进行了硬化处理,完善了村内的村政设施,康源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不断深入,村民对村落风貌及其生态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康源村于2015年先后入选了“福建传统村落”与“福建省生态村落”,于2018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1.3 村庄现状与存在问题
(1)村庄现状
在村庄发展与建设的历程中,康源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入村道路被拓宽与硬化、村政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村落因此由原来相对封闭的自然村变成了与潭头镇交通方便、联系紧密的“芙蓉李”(李的一个品种)基地。现阶段芙蓉李、茶树等产业已成了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在村干部与乡贤的带领下,依托自然条件,成立了福安康源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产品涉及生态鸡、鹅、小龙虾和竹酒等。村民增收后,建起了小洋房,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同时也集资修缮廊桥,重修李氏宗祠,新建“众厅”与村口大牌坊等。
(2)存在问题
康源村现状遗留如下一些问题。
生活空间衰败:由于人口外迁较多,村落常住人口以老人与小孩为主,年轻人较少,村落空心化趋势明显,有的民居闲置,有的民居破损和坍塌。
生态环境堪忧:在村落发展的同时,因新建洋房和硬化道路,村中的涧流部分被侵占,溪涧变窄。此外,山林保育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村落风貌凌乱:村内新建一些多层楼房,有的穿插在村落中,有的集中在村口道路旁,还有在房顶上违章搭建彩钢板隔热层和不锈钢水箱,村落传统风貌得整体性被打破。
服务设施欠缺:村中缺少必需的卫生所、幼儿园、小学、老年人中心和小卖部等服务设施。道路从镇区通往康源村可以到达村口,村内道路尚未形成。
村落文化单一:康源村乡贤致力于打造“天王文化”,把历史上的李将军与神话中的李天王混在一起,缺乏梳理。此外,村落固有文化与特色文化均有待进一步发掘与呈现。
2 康源村活化提升路径建构
2.1 村庄的条件优势与发展定位(1)自然优势
康源村自明代建村以来,已有了五百多年的历史。村落整体保持了“青山环聚落,涧水绕人居”的村庄格局。从康源村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和聚落风貌来说,村落具有振兴发展的先天优势。
区位交通优势:康源村周边有三条高速公路通过,分别为沈海高速、宁上高速和甬慕高速。距福安市仅12km,距宁德市、福州市分别为60km、130km,可实现对外的快速连接,从周边城市到达康源村十分便捷,易吸引城市人群来康源村度假游憩。
生态景观优势:康源村所处地势较高,三面环山,夏季凉爽。村中三条溪涧穿村流过,汇流后东出白石溪,涧水清澈。溪涧岩石跌落,形成大小不一的瀑布和水潭,发出悦耳的流水声。涧旁林木苍郁,植被丰富,李树、柿树和竹林茂盛,古枫树一柱擎天。
(2)人文优势
空间格局优势:康源村保持较好的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传统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内的公共建筑有供奉李氏祖先的宗祠,供奉李天王的城隍庙,以及村口的石牌坊和交通要道上的廊桥等。道路用不规则的岩石铺就,穿梭在建筑之间与树林之下。村庄的三级台地,低处是稻田,高处是茶山,中处是环绕聚落的李树和竹林等。
特色文化优势:在福安市“潭头芙蓉李”是一个优质品种,康源村除了种植芙蓉李外,因与“李靖将军后裔”的关系,凝练出独特的“三李文化”:赏李花、品李果、读李史。康源村的三条溪涧合称“三源”,与李姓祖籍地“三原”契合,引申出“三源文化”:竹涧源、枫涧源、柿涧源,其中三涧源是山泉之水的生态,竹林、枫树和柿果是三种植物的生态,以及折射出长寿、丰收和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
(3)发展定位
此次发展定位从实际出发,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整合山水资源、传统文化为特征,在完善设施与提高人居环境的同时,以多种农产品种植、生态养殖为基础,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亮点,选取村中的节点进行活化设计,营造周末短期休闲度假的舒适场所,使康源成为调整生活节奏的休憩之处,打造成为集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为一体的“生态·康养·文旅·文创”村庄。
2.2 村庄的规划结构与建设策略
(1)规划结构
根据康源村的村庄发展定位,以乡村人居环境的提升为基础,在村庄的发展规划结构中融入了旅游接待、文创休闲、生态康养等功能。在整体保护发展与阶段活化提升观念的指导下,深入挖掘当地的自然景观资源,结合村庄的人文历史条件,整体保护发展的规划结构为“一轴、一核、三带、五片区”(图3)。
图3 功能规划结构
一轴:以自东向西延伸的入村康福路为承载景观风貌、地域文化、产业活力的优先发展主轴。
一核:以村落中心的李氏众厅前广场为核心。
三带:三涧源与干道走向常紧贴并行或交汇,将重要区段串联,实现“枫花叠涧、秋柿涴溪、竹涧涓溪”的山水景观带。
五片区:将村落分为山林种植区、山林涵养区、公共服务区、新建民居区以及古村风貌宜居区。
(2)建设策略
由于康源村乡建的资金有限,为在合理周期内塑造“生态·康养·文旅·文创”的乡村形象,前期建设必须有所侧重,采取主轴先行、点线带动的建设策略。
首先,将各方的资源优先集中到村落主轴沿线的建设,见效后再向两边扩散。其次,鉴于本次的乡建资金不足够支撑整体保护规划的实施,所以此次的康源村的保护与活化设计以近期的选点活化提升为主,采取渐进式的活化提升策略,通过对适当点、线、面位置的改造,来快速有效地提升康源村的整体品质[2]。因此,康源村的建设以主轴上的点作为先期建设的重点,也是村庄保护与活化的第一步。对于主轴上的活化提升点,需要选取具有村庄特色的建筑或者节点进行设计,来作为村庄的激活点。
2.3 村庄的分期目标与活化提升
(1)分期目标
康源村的活化提升设计分为两个层次,首先为村落制定整体保护框架,在整体保护规划的构架下,近期对村里进行选点活化。近期选点活化主要是在村庄的主轴上选取合适的介入点,进行整体提升;之后的设计是后期依实际情况为导向,沿着主轴向四周扩散,完善基础设施和打造村庄特色文化等。
近期目标:选取合适的介入点,对村庄进行整体的提升(图4)。通过选取村落主轴上具有特色、代表的建筑与景观进行活化提升,起到示范效应,为后期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起点。由于此次活化提升的乡建资金为325万元,所以近期的活化主要分为四个方面:道路的拓通提升;涧源的疏浚提升;建筑的风貌修缮;民居的活化利用(图5)。
图4 近期建设项目分布
图5 近期建设项目资金分配
(2)活化提升
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经历了以环境风貌为主的乡村美化阶段,到注重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为核心乡村改造阶段,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乡村的环境和风貌,但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生活与生产脱节、乡村的内生发展的动力缺失等。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在提高乡村基础配饰的基础上并对村落进行活化利用,如果未能活化利用,不仅意义不大,且维护难度较大,缺少可持续的发展[3]。对于康源村的活化提升,主要是解决如何保护村落传统风貌与历史文化,让其重生、振兴、恢复活力,为当地百姓或更多的人服务,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展现更高的文化及社会价值。
3 村庄的整体提升与活化利用
3.1 村庄道路的拓通提升
道路系统作为乡村人居环境中的一部分,随着村落的发展而变化。在乡村中,因为需要生产劳作,便产生了供劳作的道路,不同的村落间需要贸易与交流,便有了乡道和进村道路,乡村的道路系统对于村庄的生产、生活以及对外的沟通有着重要的意义。乡村的交通方式从最初的步行到自行车、摩托车、再到如今的汽车,科技进步提供了更快捷的交通工具,作用在乡村人居环境上首先就是对道路需求的提高。当夯土路无法满足人们对道路方便度的需求时,乡村道路需要进行一定的硬化、加宽和拓通。
在道路系统方面,康源村以现状道路为基础,结合地形,建设人车分行的交通体系。规划村庄“外环+支路”的道路体系,新修西路康寿路和东路康泰路,并将中路康福路拓通,形成“三路通达”,并以这三条道路作为村庄道路骨架,梳理其他巷道作为支路,连接主要道路(图6)。在道路宽度上,将康寿路、康福路和康泰路的宽度设置为5m,便于村民的交通出行。村庄内以步行交通为主,结合现状登山道完善登山景观道,根据消防需求预留紧急消防通道。此外,规划于李氏宗祠前广场及环路周边设置停车场,可为今后的村庄旅游奠定基础。
图6 道路结构
3.2 村庄涧源的疏浚提升
空气、阳光、水是生命的三要素,而涧流之水体资源正是生命的源泉。康源村作为生态村落,正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涧流、古树、青山等都不可或缺。康源村中有三涧流过,自北到南分别为枫源涧、柿源涧和竹源涧,是村落独居特色的景观资源之一。康源村的“源”,一为村中流淌的“三涧源”,二指音同祖籍山西“三原”,三是三源汇流成潭头水库之源。近年来,随着村落的发展,因新建洋房和硬化道路,村中的涧流部分被侵占,水流量减少,河道变窄甚至堵塞,影响了三源的汇流,所以,三涧源的疏浚提升势在必行。
对于三涧源的提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水道的清理,二是水道的还原,三是水道的活化。水道的清理是组织村民定期对河道进行清理,并要求村民生活污水和垃圾不往河道倾倒;水道的还原指的是被道路和违章建筑侵占的涧流部分进行还原,并建立河道保护线,今后的建设活动不得跨越保护线;三是水道的活化,涧流除了原生态的保留外,还可以进行一定的活化,通过景观设计亲水化和植物层次搭配,使得涧流空间称为村民以及游客的游憩空间[4]。
3.3 村庄建筑的风貌修缮
康源村作为传统村落,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之前,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建筑的风貌都保存较好,但在此之后,由于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保护意识淡薄,村中兴建了许多小洋楼,在层数和风格上都与村庄风貌不合。因此,需要对村庄建筑进行风貌修缮。
在对村落建筑风貌进行综合整治时,遵循的原则是修旧如旧,统一协调村容村貌。对村中的建筑进行分类修缮整治,可以分为四种整改方式。
①修缮:康源村的古民居的总体保存较好,部分古民居因年久失修,屋项和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由于资金有限,修缮分为两个阶段。由于坡屋顶在乡村风貌中有着直观的体现,是建筑风貌的突出表现,所以第一阶段对康源村中所有坡屋顶的民居进行瓦片与椽调的原样修复,预计花费75万元。第二阶段对民居内部进行修缮,需要后续资金的投入。②更新:对具有传统价值、但损坏程度较大的,应予重建,修复建筑夯土外墙,屋顶、木构等按照传统形式修复。使用功能、内部软硬装可根据需求进行改造。③改造:对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予以整治更新,逐步整修协调与传统风貌相冲突的部分,使之与传统风貌相协调。改造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屋顶平改坡和村落中层数过高的建筑需要进行层处理。④拆除:铁皮屋顶严重破环村落的传统风貌,应全面拆除,暴露的铁皮水箱应要隐藏处理;对部分已成为废墟的建筑或风貌较差而无保留价值的建筑,以及难以处理的与传统风貌严重冲突的建筑,采取拆除的措施。
3.4 民居建筑的活化利用
城镇化日益推进,村落经济社会网络逐渐开放,传统民居面临功能调整契机,逐渐显现出一些利用模式。随着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的推进,农村地区受政策导向影响逐渐向二三产业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兴起,为传统村落与民居的改造提供了机遇与更多的拓展空间[5]。康源村亦是如此,在提升村落人居环境的同时,为了适应发展需求,需要对村落进行整体提升,对具有保护价值的民居进行“建筑修缮+功能置换+活化利用”。
本次活化利用选取了主轴柿源涧旁具有闽东地域特色的五栋民居(图7),根据康源村的“生态·康养·文旅·文创”的定位对民居进行了功能置换的活化改造,根据项目资金,分别植入了文创中心、民宿中心、糕点屋、饮品屋和康养中心的功能,力图以物质环境修缮保护为基础,优化建筑空间功能,局部类设计处理,激活传统民居的活力[6]。
图7 建筑活化选点
①民宿中心(康源村30号):民宿中心由康源村30号改造而成,位于三源交汇处,且位于村中干道附近,便于村民和游客的到达。在形体上,民宿中心大程度保存原有民居的外观,修旧如旧,与周边老建筑风貌协调。在功能上,对建筑原有内部布局进行了再次排布,置入了更多的客房,卫生间等功能,提高了卫生环境。
②文创中心(康源村20号):文创中心由康源村20号改造而成,拆除附属砖构建筑,作为庭院,外观保留原有形式进行修缮,展览主题以“三李”工艺品创作为主。
③糕点屋(康源村5号):糕点屋有康源村5号改造而成,位于村中干道旁,便于游客的到达。村民可将村中的特色糕点在此售卖,打造康源糕点文化。
④饮品屋(康源村29号):建筑由康源村29号改造而成,功能上分为两部分,由康养中心和饮品屋组成。建筑依着柿源涧,有着良好的视野,落脚可休憩,康养听水声。
⑤康养中心(康源村3号):康养中心由康源村3号民居改造而成,在功能上,对民居做了功能置换,置入了展示区、洽谈区、运动康复区、诊室、理疗等功能,在形体上,保留了建筑的外观,修缮墙体保持建筑的传统风貌。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持续且分阶段提升的过程。乡村的保护与活化,需要对具体的村落有着特定的分析。康源村有着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优势,但也存在生活空间衰败、村落风貌凌乱、服务设施欠缺等问题,本次保护与活化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定位发展,并在有限的乡建资金下选取具有村庄特色的活化提升点,以其以点带面对村庄的整体有所提升,促进康源村成为美丽乡村。在愈演愈烈的乡村建设浪潮中,乡村保护与活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设计者真正关注乡村的问题和发展的需求,而更多角度的研究和探索也值得我们去期待。
资料来源:
图3,图6:小组绘制;
其余图片为作者拍摄、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