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主题演化检视我国传统聚落研究历程
——基于CiteSpace量化分析
2022-04-19李佳佳杨丽妍
李佳佳 |耿 虹 |杨丽妍 |
传统聚落是地域发展、历史演化、乡土文明传承的空间载体和重要见证,传递着原真性的时空信息。同时,传统聚落也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需要从多维度视角去审视传统聚落研究,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传统聚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整体呈现多学科领域理论方法交叉融合、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的研究特征,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了从总体上了解国内传统聚落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保证研究数据的真实度和可信度,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数据来源,通过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以“传统聚落”为题名的文献,检索数据截至2019年底,共检索到935篇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作为文献分析数据。以检索数据为基础,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对“传统聚落”相关文献进行图谱统计分析,以理清国内传统聚落研究现状及研究脉络。其中,通过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精准分析国内传统聚落的研究热点,并借助关键词时间轴线分析,清晰地梳理国内传统聚落的研究阶段及研究主题演变特征,以期在总结现有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明晰传统聚落研究演化规律、探讨其未来研究趋势,促进传统聚落的良性发展。同时,通过国内传统聚落研究主题系统化的梳理,期望读者对国内传统聚落研究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探寻传统聚落保护更新的有效途径。
1 国内传统聚落研究概述
1.1 传统聚落概念辨析
据古文献记载“聚落”是指村落或一定人群聚居的场所[1-2]。在时间的推移下聚落的概念不断发展,在不同语境下含义不同,从相关学者系统研究上来看[3-4],“聚落”具有三种含义:第一,聚落是人类聚居的规模空间单元[5],包括乡村、城市聚落;第二,聚落是人类集体聚居或聚居状态的动态演化过程;第三,聚落是由人工环境、实质空间、社会文化等形成的综合有机体。“传统”是在历史动态过程中传承延续的事物,具有历史性、传承性、地域性的基本特征[1,6]。因此,在用“传统”来定义“聚落”时,“传统聚落”是指经过一定历史时期,传承和延续物质空间、历史文脉、地域特色等具有某种“传统”特性的聚落,是一定时期区域内,人们适应、选择环境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历史特征的聚居系统[7-9]。
1.2 传统聚落研究现状
为了从总体上了解国内传统聚落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对CNKI数据库中检索到以“传统聚落”为题名的935篇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对检索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经分析国内传统的聚落研究具有以下特征:
从研究成果上来看,国内关于传统聚落研究的相关论文数量在总体上呈波动增长趋势的特征(图1)。在此波动增长过程中产生几个峰值:2007年中央一号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①,研究学者开始关注新农村建设浪潮中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研究;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振兴传统地域文化是新时期的重要课题,传统聚落的价值得以重新审视。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国内关于传统聚落的研究逐渐从单一的建筑表征分析向整体系统的深层内涵延伸。通过对国内传统聚落研究的文献关键词提取,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生成国内传统聚落关键词知识网络(图2)。通过分析可知,我国传统聚落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传统民居、建筑群、空间形态、聚落空间、人居环境、保护更新等方面。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内关于传统聚落的研究方法逐渐从传统基于社会调查认知的传统聚落定性向分析向基于数理模型、统计分析、模拟分析等新技术定量分析延伸,逐步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体系。
图1 国内传统聚落研究文献成果总体趋势
图2 国内传统聚落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2 国内传统聚落研究主题演化历程
国内关于传统聚落的研究最早是建立在民居研究之上[10],学界一般认为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古建筑调查是民居研究的开端[5],50年代产生了大量以《中国民居概说》为代表的民居研究成果,80年代以《浙江民居》的正式出版为标志,学者开始关注传统聚落中的村落研究[4],此后,国内对传统聚落的研究逐步从单体建筑向聚落整体拓展。从整个过程来看,国内传统聚落的研究经历了从单体到村落及其空间环境的研究过程,同时产生多学科理论方法的探索。从传统聚落研究视角出发,其历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11-12]。通过梳理国内传统聚落研究阶段研究主题,把握研究重点及趋势,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国内传统聚落研究文献关键词进行分析,绘制国内传统聚落关键词时间轴线视图,展示其研究主题演化路径(图3),并对各阶段研究主题演化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图4)。
图3 国内传统聚落研究主题时间视图(上:1930—1999年;下:2000—2019年)
图4 分阶段国内传统聚落研究主题词
2.1 初步研究阶段(1930年—1959年)
在传统聚落初步研究阶段,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关注古建筑的保护,并出台古建筑保存、保护范围、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条例,是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开始。与此同时,围绕国家古建筑文物保护政策,相关研究著述开始关注单体建筑、民居基础性调查、测绘等的研究,如梁思成、刘敦桢、龙庆忠等学者对西南地区典型民居开展广泛调查研究,是传统聚落中单体民居研究的开端[5]。通过对初步研究阶段的传统聚落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发现,此阶段传统聚落研究的重点是传统建筑单体的基础性研究,关注传统建筑的内生价值的挖掘,研究主题主要涉及古建筑的建筑内部结构、建筑装饰、四合院等传统建筑,四合院、古建筑、建筑结构等是出现频次较高的主题词,这一阶段的研究主题与国家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相契合,为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2.2 探索研究阶段(1960年—1989年)
在传统聚落探索研究阶段,我国初步形成古建筑保护的基本格局,相关研究逐步向传统民居建筑各方面延伸,开始古村落体系的探索。国内研究学者继续开展民居调查,对浙江民居典型建筑平面、空间等方面进行深入详实的调查,并设立了第一个全国性学术团体,使传统民居研究具有学术团队支撑。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研究向聚落整体性、系统性转型。通过对探索研究阶段的传统聚落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发现,此阶段研究主题主要涉及传统民居、地域性民居、宗教性建筑、民族性建筑等传统建筑,关于聚落的研究开始显现,民居、聚落、四合院等是出现频次较高的主题词。此阶段研究重点是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的传统建筑,产生农村聚落研究的萌芽。
2.3 拓展研究阶段(1990年—1999年)
在传统聚落拓展研究阶段,关于传统聚落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拓展,开始从传统民居建筑单体研究向村落形态、村落变迁、人文环境、民族地域等方面延伸,从多层次视角分析传统聚落形态与空间结构。在此阶段,关于传统聚落研究的相关著作书籍不断涌现,如《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龚恺等学者编著的有关传统徽州聚落书籍等。同时国家进一步落实文物保护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更加具体和完善,为传统聚落价值的挖掘奠定基础。在此研究阶段,相关研究学者从多层次、多元化的视角对传统聚落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为后续深化传统聚落研究奠定基础。在拓展研究阶段,研究主题主要涉及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传统聚落地理环境、聚落文化等传统聚落的深层次内容。其中,聚落形态、聚落、聚落遗址、聚落考古等是出现频次较高的主题词。此阶段研究重点是从单一维度的民居向多维度的传统聚落纵深拓展。
2.4 综合研究阶段(2000年—至今)
在传统聚落综合研究阶段,传统聚落的研究从单一视角研究向多学科、多理论方法的综合研究转变,既有的研究方法从传统的社会调查定性研究向空间计量定量方法转变,如研究理论从建筑学及城乡规划学视角出发,逐渐关注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学科参与视角分析传统聚落的形态变迁、发展历史及空间演变规律等研究,形成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探索空间理论、社会理论、文化理论、生态理论等多理论驱动下深入理解传统聚落内涵。在综合研究阶段,研究主题主要涉及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景观环境、传统聚落更新与保护等综合性研究阶段。其中,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保护与利用等是出现频次较高的主题词,传统聚落的价值逐渐被关注,与国家关于传统聚落保护与利用的政策相契合。此阶段研究重点是面向多学科多方法参与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利用的综合性研究。
3 国内传统聚落研究展望
3.1 多学科交叉融合
多学科参与已是国内传统聚落研究的共识,但目前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社会学领域学科交叉融合趋势较明显。未来应以建筑规划学领域为核心,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主要包括:①关于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及演化机制方面的研究在原有基础上介入国家政策调控、产业经济转型、制度约束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地理学等;②关于传统聚落空间环境方面的研究,应融入环境心理学领域从整体上研究传统聚落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主要包括风景园林学、生态学、心理学等;③关于传统聚落保护更新方面,应关注多元主体协同、保护机制的研究,加强传统聚落历史场景还原、保护更新过程动态监控及实施绩效评价研究,主要包括文化学、地理学、历史学、管理学等。
3.2 研究理论体系化
随着传统聚落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促使传统聚落的相关理论在多学科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但国内关于传统聚落的研究理论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缺乏各学科体系的衔接与整体统筹。未来应在总结国内外关于传统聚落研究进展和实践历程的基础上,借助现有的已成熟的理论框架为起点,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并在现有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构建国内传统聚落相关支撑理论的科学研究;其次,在国内对传统聚落研究进展中,不断补充、发展、完善传统聚落研究理论框架,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统化、体系性的传统聚落理论研究。
3.3 研究方法优化
大数据为传统聚落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维和技术支撑,使传统聚落的研究更加科学化,未来应实现传统方法与新技术的融合,不断优化研究方法。主要包括:①利用机器学习对传统聚落建筑要素、空间要素进行数字化收集,建立智能检索数字库,对其进行数字解析,并运用于跨时空的传统聚落研究;②将空间信息技术于传统聚落研究相结合,其中将3S技术与历史舆图融合,对传统聚落的时空演变进行复原,剖析其演变规律;结合人工智能技术、VR技术、3D建模技术等现代技术对传统聚落形象和空间进行虚拟重建,再现其原场景;运用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对传统聚落多视角的信息采集,实现三维空间数字化展示;③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构建传统聚落开放共享数据平台,建设智慧聚落。
结语
总的来说,国内传统聚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回顾国内传统聚落研究历程和研究特征,关于其的研究呈现多维度视角,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元理论体系支撑、研究方法和技术多样化的态势。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国内传统聚落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开放的体系,在此过程中国内传统聚落研究将是学科领域不断交叉融合、研究理论方法不断更新、新技术不断注入的研究体系。国内传统聚落研究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本文从传统聚落研究主题演化入手,纵观国内传统聚落研究历程,旨在客观地解释当前国内传统聚落的研究特征,以期为未来传统聚落深层次的研究提供基础性依据。
资料来源:
文中所有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