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五邑地区村落空间变迁与重塑
——以西海村为例

2022-04-14张家杰

华中建筑 2022年4期
关键词:西海编织村落

张家杰

国内城乡关系长期处于二元割裂状态,究其原因是建国初期优先保障工业化形成的工农业“剪刀差”所带来的。当前阶段我国已基本完成工业化建设,由此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三农”问题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1],同年9月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中提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

1 五邑地区村落建制

五邑地区位于西江下游,南海之滨,一般指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以及鹤山市这五个江门市辖行政区,其人文风俗基本一致,也是国内三大侨乡之一(图1)。五邑侨民出洋谋生史可追溯到唐代,直至近代西方文明崛起,中国备受压迫,五邑作为商埠城市,以华侨为纽带,成为第一批接纳、融合西方文化的地区,对建筑及村庄建制随之带来深刻影响。在村落空间布局上一方面极大地延续了广府村落梳式布局的文脉特征,另一方面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山区或丘陵的村落主要为自由散点式和梳式布局两类,在地势平缓的部分地区,沿交通线分布下店上宅的骑楼群[3]。村落聚居点的空间非常讲究“风水格局”。立村首要是选择村落的朝向,朝向的确定并不机械固定,根据周边环境而定,但一般“重南向,东次之,西又次之,北为最下。”背山面水是最为理想的选址。村落空间主要有三个部分,一般从南到北依次为池塘、晒场与村屋建筑群[4]。

图1 典型的五邑地区村落建制(台山市河洲村)

2 传统村落的衰败

随着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农业现代化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释放了多余的农村劳动人口,富余的农村劳动人口纷纷进入城镇。另一方面,城镇对人口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其诱因主要是薪酬水平的提高,教育医疗等优质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与城镇住房捆绑等。在引力与推力的双重作用下城镇化率一直推高,这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直接导致了传统村落的衰败。据统计,江门市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47.08%逐年递增至2019年的66.71%,农村人口也在逐步下降(表1,图2)。

图2 江门市城镇化率变化趋势图

表1 2000年—2019年江门市城镇化率及农村人口变化表

此外,五邑地区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数量庞大且在家乡多有置业,但随着华侨、华人世代更替,回乡省亲频率降低,其祖屋住房经年累月闲置,缺乏修缮,日渐破败,部分更成为了危房危楼。

3 西海村村落空间重塑

3.1 村庄概况

(1)村庄区位

西海村所属的冲蒌镇位于台山市东部,距台城15km,新台高速公路从镇域中部南北贯穿,并在伞塘村设有出入口。西海村位于镇域西南部,与前锋村和八家村相邻。村庄距离台城24km、冲蒌镇区7km。西海村通过省道273连接冲蒌镇区。西海村距离北侧新台高速公路冲蒌出入口10km,可以快速到达珠三角各城市(图3)。

图3 西海村在江门市位置图

(2)人口及产业

根据村庄摸查数据,西海村村辖总人口共1855人,400户。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为各村小组山林、鱼塘承包管理费、物业出租。村民多外出务工,主要以建筑业、运输业为主,种养殖通常作为副业。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花生、芋头、冬瓜,多养殖鹅、鸭、鳗鱼等,经济林果类主要是桉树和松树。

(3)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此地属德行都,民国后期属第三区蒌南乡,1958年称西海生产大队,1987年改称西海管理区。管理区委员会驻园山村。由于这里水陆交通方便,曾是兴旺的市场,故有“西海市”之称,因地处冲蒌西面海边,故名西海[5]。

(4)村庄建设

村庄地域广阔,村内各自然村落格局具有传统广府地区特点,散点分布,以便村民务农,同时呈典型梳式布局(图4)。

图4 西海村村庄布局示意图

村内建筑建设年代多为近代,随着时代更替,部分民居拆旧建新后采用现代个性化的设计,打破了原有的村落整体风貌。侨民长期旅外定居或城镇化劳动力流失导致的空心化,致使部分民居长年丢空、年久失修,特别是近代建成的建筑物变成危房、围墙,在影响村容村貌的同时,带来了一定的危险因素(图5)。

图5 西海村建筑风貌图

(5)历史文化要素

西海村内有不可移动文物2座,分别为棣萼家楼、良勋家塾。此外,尚有公祠、书室等众多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可以体现得出侨乡文化深厚,但均未定级。各村的祠堂也较多,有的保存完好,作为村民日常活动场所,但部分缺乏维护,已出现破损情况,部分为近年翻新或新建。此外,南洲自然村内有一百年古榕树。2011年4月,冲蒌编织被列入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2)。

表2 西海村历史文化要素一览表

3.2 基本策略

在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仅靠上层的资金补助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根本矛盾,达到村庄去空心化的目的。要重塑村庄生活生产空间,让乡村焕发活力,需要从顶部重新设计。

(1)重构村庄产业链条,告别农业副业化城镇务工经商对比家庭式小规模务农更容易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村空心化的主要诱因之一,同时也导致传统农业容易衍变成业余生产活动。重构产业链条,需从激活村庄内部资源着手,努力使一产向二、三产延伸,引导农业从简单的“种植—销售”模式向三产融合联动的方向转变。西海村产业升级的契机需紧紧抓住“现代农业”、“编织”、“乡村旅游”三个关键。

(2)挖掘乡村特色要素,重塑生活生产空间

西海村地处五邑地区,其建筑及村落格局均具有明显的侨乡特征,加上“冲蒌编织”这一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本土编织企业,以及得天独厚的山水田园资源,均可作为村庄的特色要素。规划将村庄特色本底充分融合到改造生活生产空间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一村一品”。

(3)提高公服设施水平,社会服务城乡均等化

国内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地区的行政等级,这种配置方式容易造成区域、城乡的公共服务差距,加上为了维持城市在经济行政上的首位度,这种差距被进一步放大。要吸引外出群体回流,除了改善基本的居住环境外,更需要健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服设施配套,提高公共资源的质量。

3.3 规划实践

(1)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

结合西海村的山水田村空间格局,紧紧把握“现代农业”“编织”“乡村旅游”三个关键,以南洲自然村作为村庄产业发展核心,划分为三类产业空间发展片区。东部现代农业种植区: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宽广的平原,发展时蔬、水稻、冬瓜等有机和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结合水塘养殖鳗鱼、鹅等水产禽畜。中部乡村旅游区:把握编织“非遗”以及侨乡建筑等核心特色要素,延展发挥山水田园风光等资源的区位优势,凭借日渐改善交通条件,以乡道365以西的村场为核心,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同时发挥编织手工业的特长,编织成品可作为旅游特色产品,可通过农村电商作为额外的销售渠道。西部山林发展区:适当发展经济林业,严格限制城镇建设与污染型农业(图6)。

图6 产业功能布局规划图

(2)生活生产空间提升规划

按照“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的要求,优先整治村庄积弊已久的“脏乱差”现状,对村内巷道、建筑材料、生产工具、杂草杂物、河渠池塘淤泥与障碍物、危房、破旧厕所、废弃猪牛栏、乱搭建“三线”等按情况进行清理、拆除、整治,处理好农村环境整治的基础工作,提高村庄宜居度,整治村容村貌。在此基础上,生活生产空间提升主要包括:公共空间营造、风水塘整治、道路绿化、巷道优化、建筑修缮、田园景观风貌等,具体提升措施如表3所示。

表3 村庄生活生产空间提升项目表

以南洲村为例,其主要提升空间包括:乡村振兴展览馆、编制公园、党建公园、四季果园、门楼等(图7~8)。

图7 南洲村规划效果图

图8 南洲村主要空间节点改造后实景图

乡村振兴展览馆:利用目前已闲置的宁昌黎氏学校,按修旧如旧的修葺手法,改造成乡村振兴展览馆。展览馆记录了西海村乡村发展及振兴进程,内含展览厅、展示厅、销售厅、体验室,此外融入一个编织工厂生产车间,形成集生产、展览、销售、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乡村振兴项目。

编织公园:重塑村落北部入口空间,将原来的荒地改造成编织公园。结合百年古榕树,通过增设场地铺装、健身设施、教育围墙、休闲凉亭、安全护栏、公共厕所、景观小品等,丰富场地的使用功能及景观空间层次,在设计中充分利用编织元素,体现西海人“编织梦想”的美好愿望。

党建公园:位于村落南部入口,利用现状进村道路旁狭长的杂草地,以“党建”作为主题,地被主要为疏林草地,其间铺设景观汀步,西部建设小型广场,旁边设立宣传栏,宣传党建思想。

四季果园:主要利用了村后“三清三拆三整治”后腾出的大片空闲用地,通过碎石游步道串联重新划分成小格栽种的菜地果园,改善屋后环境的同时可作为农事体验的绝佳场所。

门楼:南北入口各一座,作为曾经抗击强盗水贼的门楼经重新修缮后成为村庄入口名片。

除了现状生活生产空间的整治改造,亦需对未来建设的建筑实施规划控制。农村住房在遵循“一户一宅”的原则以及不突破土规建设用地红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未利用地进行建设。新增村民住宅每户宅基地面积120m2,建筑高度不超过3层。其建筑风格要运用五邑地区乡土元素对屋顶、墙面、外墙门窗、建筑户外广告、外露管线、建筑围墙等局部进行设计。

(3)村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规划

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有赖于基础设施及公服设施服务水平的提升。村庄现状已通自来水,电力、电信设施也相对完善,基本运作良好,目前只需对管线进行整理;对排水系统,基于自然村散点分布的情况,综合考虑建设成本及实际运作方式,每自然村单独设立一个污水处理池及污水管网。在公服设施方面,每自然村按一个文化室、一个文化广场、一个篮球场或排球场、一个停车场、一处健身设施进行配置,村委会所在地设置老人活动中心、图书室及卫生站。由于村庄的非中心性,对于教育、医疗等亟需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资源,落地农村并不实际,因此需要上级政府进行统筹谋划,建设与人口规模及人口结构相匹配、面向广大农村及城镇人群的公共服务设施。

结语

西海村的村落聚居讲究“风水格局”,单个聚居点普遍呈梳式布局,聚居点较为分散,建筑多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具有明显五邑地区的特征,但自身的资源禀赋不算十分突出,不及开平自力村、新会茶坑村等,因此具有一般性意义。国内关于村庄规划的研究及实践起步较晚,且广大农村地区村庄基数庞大,同质化严重,编制的规划往往千篇一律,容易流于表面又难以实施。本文着眼于五邑地区村庄,通过分析其起源、变迁过程以及空间特点,结合西海村规划实践,希望对同类型的村庄提供借鉴。

资料来源:

图8b:http://www.mty.cnjmnet.cn/p/60395.html;

图8c:http://www.cnts.gov.cn/zjzc/czzrmzf/zjgk/lyjd/content/post_1999197.html;

表1:作者自制,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2000~2020;

其余图表均为作者绘制、拍摄。

猜你喜欢

西海编织村落
体验编织的乐趣
西海小学:红色情怀育人,西海精神塑魂
一针一线编织爱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一桥飞架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美丽的庐山西海
快乐是用来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