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与急诊介入一体化模式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价值分析

2022-04-14

医药前沿 2022年6期
关键词:溶栓神经功能家属

许 森

(北京急救中心通州急救中心站 北京 10003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不良作息时间、生活与工作压力、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导致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相继出现,较典型的即为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属于脑血供突然被中断而引起的脑组织坏死,一般情况下是因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与血栓所致,使管腔狭窄与闭塞,出现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中老年群体更易发病[1],心脏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与烟雾病等是该病的高危因素,且多在睡眠状态或安静状态时发病,发病后的数小时内或1 ~2 d 内病情达高峰,患者出现眩晕、头痛、半身不遂、耳鸣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吞咽障碍,口齿不清、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病情较危重的患者短时间内即陷入昏迷状态,有极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介入性血管内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主要手段,而最终疗效与治疗时机存在密切关联,而脑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即发病后的超急性期[2],也就是越早越好。基于此我中心将院前急救与急诊介入一体化模式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治疗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 年1 月—12 月,选择北京急救中心通州急救中心站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9 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性20 例、女性19 例,年龄48 ~73 岁,平均年龄(59.2±0.4)岁,另在2020 年1 月—12 月该站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里选取39例纳入研究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8 例,年龄50 ~70 岁,平均年龄(60.2±0.4)岁。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满足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制定的诊断标准(1995)[3],行头颅CT 或MRI 检查并确诊;②均无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与肿瘤疾病史,发病前均无任何外科手术史,未服用过炎症抑制性药物、免疫抑制剂与激素类药物等,在发病前的一个月内均未服用过会影响血清Hcy、血清hs-CRP 指标的药物,患者或患者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探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类疾病者;②家属及患者不愿意参与研究者;③伴有其他肿瘤、心肝肾等脏器的严重合并症者。

1.2 方法

研究组:实施院前急救与急诊介入一体化模式。(1)院前急救。从接到急救电话开始则在2 min 内出发赶至现场,同时和患者家属保持通话并掌握患者实时情况,做好病情的核实,并指导现场人员辅以最基本的抢救,医护人员赶到救援现场后,初步评估患者病情,掌握患者具体情况且做好体格检查,给予吸氧、分泌物清理以及静脉通道建立等急救措施,把患者情况第一时间通知院内急救小组,申请绿色通道,使医院内部相关人员做好急诊准备,在将患者转运至医院的过程中认真查看患者生命体征情况,加强心电图监护;(2)急诊介入一体化。把患者送至医院后即刻启动绿色通道开展抢救,通过CT 检查明确病患病情与具体情况,经专门的平车把患者转运至抢救室并控制血压低于180/100 mmHg,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以及血常规给予检查,由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送入介入手术室开展颅内血管造影术与介入性血栓内溶栓治疗,查看明确患者有无脑出血现象,给予溶栓治疗之际对其实施CT检查明确病情进展情况,并经seldinger 术进行股动脉穿刺成功后,分别引进导引导丝、5F Headhunter 导管,且把导管依次超选入左右侧颈内动脉实施血管造影数字减影,了解血管闭塞位置与靶血管,经导管腔送进微导管,超选入靶血管,把溶栓药物注射到管腔,再使用脑血管造影评价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治疗结束24 h 后嘱咐患者口服100 mg 阿司匹林肠溶片,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并做好家属情绪安抚,进行疾病发病原因讲解。

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内急救模式。当患者被送入院后即刻协助其做好血常规与CT 等一系列检查,并对患者生命体征与心电图状况展开严密监测,给予介入性血管内溶栓等基础性治疗,加强患者意识情况的观察。

同时,所有参与调查的人群均采集清晨空腹血,用促凝剂添加分离胶试管采血约4 mL,并离心分离血清,行Hcy、hs-CRP 检测。其中血浆Hcy 测定:化学发光法。使用由雅培公司所生产的AXSYM 型全自动化学发光仪与对应的试剂盒完成检测,并根据详细说明书操作。血清hs-CRP 测定:免疫比浊法。检测中用到的试剂均由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并根据详细说明书操作。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执行不同抢救模式后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患者及家属对急救工作开展满意度、抢救处理治疗前后血清Hcy、血清hs-CRP 水平等指标进行比较。临床疗效评定分作显效、有效与无效三级,其中显效:脑组织缺血缺氧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脑组织缺血缺氧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脑组织缺血缺氧等症状无改善或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日常生活能力依照Barthel 指数量表给予评定,包括大小便控制、进食、穿衣、入厕等,满分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给予评定,总分42 分,其中21 ~42 分代表患者存在重度卒中;15 ~20 分代表患者存在中-重度卒中;5 ~15 分代表患者存在中度卒中;1 ~4 分代表患者存在轻度卒中/小卒中;0 ~1 分代表患者正常或接近正常;患者及家属对急救工作开展满意度经院内自制满意度调查表给予评定,主要包括医护人员出车速度、专业抢救能力、途中转运情况以及服务态度等多方面,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患者及家属对急救工作开展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得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患者及家属对急救工作开展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患者及家属对急救工作开展满意度比较( ± s,分)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患者及家属对急救工作开展满意度比较( ± s,分)

组别 例数 神经功能缺损 日常生活能力 患者及家属对急救工作开展满意度研究组 39 6.52±1.64 82.11±3.42 93.55±3.08对照组 39 14.51±2.38 70.15±2.67 74.62±4.17 t 17.2636 17.2144 22.8037 P<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血清Hcy、血清hs-CRP 水平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血浆Hcy、血清hs-CRP 水平通过一系列的抢救治疗与处理后下降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抢救模式的血清Hcy、血清hs-CRP水平对比( ± s)

表2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抢救模式的血清Hcy、血清hs-CRP水平对比( ± s)

组别 例数 血浆Hcy/(μmol•L-1) 血清hs-CRP/(mg•L-1)研究组 急救前 39 20.9±9.1 3.5±0.8急救后 14.1±1.8 1.9±0.7 t 4.5779 9.3997 P<0.05 <0.05对照组 急救前 39 20.7±9.0 3.5±0.7急救后 18.5±0.9 2.8±0.6 t 1.5190 4.7416 P>0.05 <0.05

2.3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急救模式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抢救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43%,高于对照组的84.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见于40 ~60 岁中老年群体,有着非常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大多数患者会在睡眠状态或处于安静状态下突然发病,发病后数小时或1 ~2 d 时病情进展成高峰,患者伴有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等一系列现象[4],部分患者存在口齿不清、吞咽障碍,呕吐与恶心等情况,若病情稍严重会在较短时间里陷入昏迷状态,已成为了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且在医学界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伴随着脑梗死发病率的持续升高[5],住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但因该疾病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病且病情进展相当快[6],脑动脉闭塞后半暗区与闭塞区并非处于静止状态[7],而是处于持续变化进展状态,故而就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相应的抢救治疗来避免半暗区进展,溶栓治疗则是保证血管再通的唯一举措[8],所以家属在拨打120 后急救人员需第一时间抵达现场给予最基本的抢救处理,再及时转运到医院,并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来确保到院后可快速做好相关检查,确保患者能够在发病后最佳时间窗内接受医师的诊断并实施相应的抢救治疗措施,实现血管再通。故而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对19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与急诊介入一体化模式进行抢救治疗后神经功能情况评估结果为(6.52±1.64)分,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结果为(82.11±3.42)分,患者及家属对急救工作开展满意度结果为(93.55±3.08)分,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43%,但仅实施常规院内急救模式的患者抢救治疗后神经功能情况评估结果为(14.51±2.38)分,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结果为(70.15±2.67)分,治疗总有效率仅84.61%,患者及家属对急救工作开展满意度结果为(74.62±4.17)分,这充分凸显出了院前急救与急诊介入一体化模式在临床的应用优势。

同时,Hcy 为含硫氨基酸,属于蛋氨酸代谢里的中间产物之一,在体内的转化应有特定的酶与辅助因子参与。而人体则主要依靠两种途径来进行体内Hcy 代谢调节,一种通过甲基转换功能变成蛋氨酸,整个过程需要FA 与VitB12以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N5N10-methylene tetrahyd rofolate reductase MTHFR)参与;另一种则依靠转硫功能转变为胱硫脒,整个过程需要5-硫酸吡哆醇(VitB6)与胱硫脒β-合成酶(cystathionine-β-synthase,CβS)参与[7]。急性脑梗死患者Hcy 水平升高的病理机制为Hcy 产生的一系列超氧化物与过氧化物对人体血管中皮细胞带来损伤,还会影响凝血功能,促血栓形成。同时Hcy 活化会让血小板聚集,加快低密度脂蛋白氧化速度,促泡沫细胞形成,让血小板快速黏附与集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与梗死,最终引发脑梗死[8]。而高Hcy血症则会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并破坏机体内凝血与纤溶间平衡性,直接影响到患者脂质增生,破坏掉患者机体凝血与纤溶间平衡性,不利于患者脂质代谢,让机体始终处在血栓前状态,引起高血管病。

CRP 为炎性细胞因子(IL-6、IL-1、TNF-α)对人体肝脏与上皮细胞带来刺激后出现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为五个相同亚单位与共价键彼此结合为环状五聚体。通常情况下,正常人血液内CRP 含量相当低,不过在出现了血管损伤、感染、物理损伤等病症时,CRP 水平则开始持续上升。CRP 可促细胞黏附与吞噬细胞反应,并溶解靶细胞;同时,CRP 会直接作用在细胞与单核细胞表层受体中,使得淋巴细胞活化并增生;CRP 作用到动脉内膜,增强了血管通透性,让内皮细胞出现相当高水平的纤维酶原抑制剂,使得动脉内皮损伤,出现血栓。由此可见,CRP 会通过不同途径参与到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过程中,因此本文中我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应的院前急救与急诊介入一体化治疗,发现抢救治疗前血浆Hcy、血清hs-CRP 水平值均较高,而治疗后却得到了明显下降,由此可见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利于这两种指标值的有效控制。故而我们建议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可进一步推广实施院前急救与急诊介入一体化模式,促其在挽救患者性命中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与急诊介入一体化模式在急性脑梗死的抢救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溶栓神经功能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