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的融合发展探析

2022-04-14谭成巍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广播电视新媒体

摘要: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作为一种广受人民群众关注的节目形式,内容十分丰富,与广大人民群众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有助于解决民生问题,因此,文章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的融合发展展开研究。文章通过查询已有文献,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开展的实际情况,探寻行之有效的融合发展之路。文章提出: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应当增强节目的针对性,合理选择问题的切入点,增强节目的互动性,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持续关注问题,立足实际解决民生问题,兼顾问题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逐步突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的障碍,为媒体领域的变革与发展积累更多经验。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2-0167-03

一、引言

步入21世纪以来,新媒体迅猛发展,直接带动了广播电视领域的革新。为了更好地借助新媒体的发展优势,带动政府工作的有序开展,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解决民生问题,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应运而生,且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与传统的舆论监督类节目存在本质上的差异,问政节目需要不断优化升级,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提出的要求。文章基于新媒体,从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内容着手,探讨这一类型节目的融合与发展策略[1]。

二、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内容及价值

“问政”源于《论语》中的“子路问政”,这一词语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问询管理政务的方式。

在媒体领域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媒体在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于是,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应运而生,并获得了地方党委、政府的认可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如今,人们能够收看或收听到的问政节目形式多样,但流程大致相同。

首先会获取到与事件相关的调查资料,然后由发问人面向被问政方提出问题,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流程,明确该事件可能产生或者已经产生的社会影响,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同时通过连线或现场采访等方式与人民群众互动交流,了解人民群众对该事件的看法,再就人民群众的表达对被问政方进行追问,被问政方做出回答,给予相关的解释和补充。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公众会对相关事件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从而产生正面积极的舆论影响,消除潜藏的不稳定因素。

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对选题有着较高的要求,选题的深度要适宜,切入的角度要客观,既不能过多融入主观想法或推断、臆断,又不能因畏惧某方势力而回避关键信息[2]。因此,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必须做到策划完备、回答有效、联系群众、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具体来说,问政类节目要关注领导和群众普遍重视的问题,拒绝纸上谈兵,坚决不说空话、说大话,注重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帮助人民群众办实事,脚踏实地,关注民生。

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的价值在于能够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更高的认可,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积极的社会影响[3]。一档广播电视问政节目的背后是媒体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付出和汗水,在明确选题的前提下,媒体还需要将问政方的反馈与人民群众提供的信息进行有机结合,以严谨认真的态度看待这些信息,并进行精准细致的调查,确保最终呈现的问政节目是贴合实际的,是能够对人民群众有所帮助的。

三、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的融合发展策略

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之所以与传统的监督类节目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更具客观性和权威性,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也能够脚踏实地解决问题,对媒体与政府的关系进行有机协调,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更强。站在官方的角度上看较为“尴尬”或者无法直面的问题,能够在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中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真正做到解答人民群众心中的疑问,为人民群众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立足于新媒体环境,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应当与其他类型的节目一样,适当转型,探求与时俱进的融合发展策略。具体来说,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4]。

(一)增强节目针对性,合理选择问题的切入点

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的选题必须具备针对性。站在群众角度看难以解决的很多问题,的的确确具备明显的复杂性,但媒体不能为了避免冲突而回避尖锐的选题,或是在给予人民群众相应的回答时只呈现空洞的说辞,这样的问政类节目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不仅无法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甚至是在消耗人民群众的精力,浪费人民群众的情感。节目的选题应当体现针对性,在考虑节目可能产生的影响的同时,勇敢面对矛盾,通过记者的调查分析,找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有针对性的节目一方面能够吸引人民群众的关注,营造更加激烈的问政现场氛围,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流量,帮助更多人民群众解决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好奇心[5]。

另外,对于广播电视问政节目而言,只有对的选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采取正确的问政方法,只有“问”得足够精妙,才能挖掘出更加全面的信息。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媒体应当进行更紧密的构思,提前彩排,尽可能多加了解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并结合被问方的特征,站在被问方的角度揣度他们的心理,调整问题的切入点,找准追问的契机,必要时准备相关道具,或是增加、删减某些提问环节。争取做到让被问方能够放心说、大胆说、说得有意义、说得有价值。

首先,问题的设置应当小露锋芒。通常情况下,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设置的主题涵盖范围较广,但一定会设置至少一个重点问题。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媒体方面能够在录制问政類节目之前,进行集中的探讨和研究,即便是较大的主题,也要找到有针对性的切入点,然后再按照计划贯彻实施,使问题具有针对性,使节目能够有呈现价值。

其次,询问的方式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之所以能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以往在其他环境下被问一方会刻意回避的问题,都会在节目中被直接提出,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设置是随心所欲的。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在播出之后还面临着多次的再加工、再传播。某广播电视问政节目曾针对某一事件对相关部门领导干部连续抛出了八个问题,而被问领导干部面对犀利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解答,未能给出合理回答。相关节目片段在新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引发了大众的讨论,该电视问政节目的话题度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对问询的问题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媒体所具备的舆论监督职能被充分地展现出来,媒体真正成了人民群众手中对外发声的麦克风。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仔细考量和精心策划,问题的设置虽然简洁,但一针见血,掷地有声,既要让被问人能够充分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又要争取获得精准回复,便于就提问进行持续追问、深层探索[6]。

最后,适当干预被问人的回答。在新媒体环境下,人民群众习惯了快节奏的节目安排,希望能够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是说,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无论是主持人或督办员的提问,还是被问人的回答,都应当是有用的,而不是空洞的。很多时候,被问人在面对一些敏感问题时,会给出一些空洞的答复,不断“绕弯”,避免正面给出答案。而在这时,主持人或督办员应当予以适当的干扰和引导,必要时及时打断,要求被问人明确态度,避免被问人以回避或开脱的方式搪塞问题,要求被问人给出应对的方案,给出解决问题的态度,在公众面前许下承诺,真正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

(二)提高节目互动性,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发展与转型而言,是一个十分宝贵的机遇。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宜的前进之路,媒体技术的进步让许多电视问政类节目由从前的录播变为直播,其现实性、直观性大大提升,问政类节目建立起了完备的政务平台,致力于帮助人民群众解决他们所关注的问题。

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应当主动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弥补传统节目存在的互动性不足的缺陷,在必要时选择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现场直播,将新媒体平台视为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呈现的“分会场”,对于人民群众在直播平台上提出的新问题,问政类节目可以增设互动环节,有针对性地选取问题,并在节目中予以追问。问政类节目也可以开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建立官方网站,了解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整合人民群众对相关部门的意见,做到想群众心中所想,问群众心中想问。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存在的壁垒被不断打破,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拓宽了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的策划思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广播电视平台可以在节目演播室中设置连接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链条,将演播室屏幕、电视屏幕、广播平台与移动终端有机结合,将传统节目播放与直播、短视频传播等新型手段有机结合,便于广大人民群众随时随地观看节目,参与节目互动。

(三)持续关注问题,立足实际解决民生问题

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开办不仅仅为了索取相关人员的一句承诺,而是为了能够脚踏实地解决民生问题,处理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疑难杂症”。很多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将节目策划得十分精彩,问题的设置也十分犀利,很多政策和思想在节目上获得了传播的机会,但结果却是言尽于此。节目播出了,事情却未能得到解决,这使得某些问政类节目收获了一些负面的评价,人民群众开始认为某些问政类节目在说空话。

身处于新媒体环境下,人民群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力明显增大,人民群众能够发挥的监督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既要注重节目前期的策划,又要关注节目播出后事件的进展以及问题的解决情况,以跟踪报道的方式助推承诺的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人民群众希望能够获取到更多个性化、动态化的信息,问政类节目虽然采取的是提问式的方式,但最终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提问只是过程,却不是结果。广播电视媒体在规划问政类节目时,应当赋予节目更突出的生活化、针对性、持续性的特征,主动走进群众,持续关注事件的演变,让问政类节目成为紧紧跟随在事件之后的一双无形的眼睛,通过发挥节目所具备的监督作用,让相关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

(四)兼顾问题发展性,为人民群众提供实在的帮助

传统的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形态单一,影响力有限,而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创作形式多元,融入了理性化的思维和特征,节目从开始到结束都在就相关问题进行持续跟进,将脚踏实地解决问题视为创办节目的终极目标,同时将社会各界的成员有机联系在一起,既关注领导干部的想法和解答,也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反馈,部分节目还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给予客观的建议。

在节目创办和呈现的过程中,领导干部、人民群众、行业专家、广播电视媒体等参与者都处于平等的位置之上,表达立场,明确诉求。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应当关注问题的发展,运用新媒体手段,形成热点话题,优化传播效果,强化治理成效。

首先,建议广播电视媒体方面结合新媒体环境重整节目体系,既要灵活运用新媒体信息传播手段,开拓更加广泛的信息收集与实践调查渠道,同时也应当改进短视频分发方式,让问政节目能够落地。广播电视媒体应当注重提高节目传播的精准性,积极主动与政府等部门沟通交流,建立完备的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治理效应,让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得到实实在在的解决。

其次,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的同时,也应当形成与时俱进的闪光点。大到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抗疫问题、关乎百姓安居乐业的脱贫攻坚问题,小到影响人民群众居住环境、生活需求的小事情,都可以成为节目的着眼点。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应当走进群众,体现地方性特征,在关注大的社会问题的同时,兼顾个体的需求,让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能够与个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人民群众全面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同时明确自己的定位,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使媒体所具备的舆论监督作用被放大,拉近了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增强节目针对性,合理选择问题的切入点,提升节目互动性,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持续关注问题,立足实际解决民生问题,兼顾问题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逐步突破新旧媒体之间存在的障碍,让广播电视问政类节目能够以全新的姿态、更富有价值的形式,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參考文献:

[1] 张维克.完善“网络在线问政”促进信息公开透明[C]//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支撑:青岛市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青岛:青岛出版社,2021:5.

[2] 杨欣.新形势下微博问政的策略与技巧:从佤邦新闻局微博声明及济南中院微博直播薄熙来案说起[C]//《新闻学论集》编辑部.新闻学论集(第30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97-104.

[3] 黄月,杨红旗.融媒体时代的媒体问政新模式:以达州广播电视台《阳光问廉》栏目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11):113-114.

[4] 熊狮.西安“电视问政”研究:基于2016-2019年《问政时刻》节目的调查[D].西安:长安大学,2020.

[5] 石磊.六安市电视台“问政一把手”栏目问政功能优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20.

[6] 郑杨静.《问政时刻》议程设置理论[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9.

作者简介 谭成巍,本科,记者,研究方向:问政节目。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广播电视新媒体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