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域下女性视频广告的“反身份建构”研究
2022-04-14甘嘉颖
摘要:随着“她经济”的兴起,资本在消费主义视域下重塑着女性样貌的生产与消费规则。文章以护肤品牌SK-Ⅱ为例,以符号叙述学为理论依据,从叙述体裁、文本、修辞与效果四个层面研究其“改写命运”系列视频广告中女性“反身份建构”的特点及路径,从典型传媒个案探讨当今的女性形象流变。研究发现,SK-Ⅱ的出圈与其符号叙事的生动性、跨文化视角的反身份建构和东方语境下的受传共振密不可分。而当这种“反建构”范式被重复使用,也会对品牌的后续发展产生影响。
关键词:女性广告;个体形象;符号叙述;情节;“反身份建构”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2-0036-04
近年来,“她经济”逐渐兴起。经济独立之后的女性要求社会消除僵化的性别角色认知、打破男权束缚,给予女性更多的平等机会,充分发挥女性主动进取的能力。面对市场蓝海,各色资本纷纷涌入,以广告、直播等种种方式,在消费主义视域下重塑着女性样貌的生产与消费规则。
与20世纪的“性感为王”不同,如今的女性广告更加注重垂直化的内容生产、反物化的观念输出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广告行业之所以会发生种种变化,利用的便是人类社会的高度符号性。“人是能够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符号化的世界成了人生存活动的现在”[1],从本质上看,广告实践是一种符号创造与操作的过程,也是一种人为的、强制性生产和传播意义的过程[2],突破了商品的功用性范畴,承担起信息交换、思想表达、价值认同等功能。
SK-Ⅱ于1975年在日本创立,是宝洁公司旗下的高端护肤品牌。早期的SK-Ⅱ在广告中集中对其核心成分Pitera?进行介绍与宣传,以北海道清酒厂的不老神话,烘托出品牌的历史与人文底蕴,激发消费者对产品的神秘想象。但时过境迁,面对全球化的浩荡趋势,当品牌亟须打开异国市场时,旧有的“符号资本”也难免面临一些“水土不服”。2015年1月,SK-Ⅱ在日本发布“改写命运”活动,并将其推广到商品触及的各个国家,鼓励女性勇敢掌握、努力扭转自己的命运,这也成为其广告模式转型、进一步获取“符号权力”的开端。
SK-Ⅱ视频广告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不仅与传统的家庭女性划清了界限,更与市场上甚嚣尘上的“独立女性”“强大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不仅拍摄了社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更在人物塑造时赋予了这些形象较高的丰满度,从而开拓了多元的可阐释空间。简而言之,就是在观众的思维定式中,在符号生成的片面化截取中,进行了特殊的“反身份建构”。
一、符号叙述学与反身份建构
斯科尔斯曾说:“叙述性结束之处,生活开始。”这句话很形象地阐明了叙述一词的性质:脱离琐碎而繁杂的生活,从中抽取关键事件构成情节、形成叙述文本。简而言之,叙述学关注的是“讲故事”的技巧、策略和规律。
笔者所指的符号叙述学是广义的概念,是多门学科叙述化后的产物。从叙述学的角度来看,基于自身的特点,品牌广告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讲好一个“片面而深刻且能促成积极行动”的故事。
在这里,“片面且深刻”是叙述的过程,是广告的基础;而“促成积极行动”作为期望带来的结果,才是决定一则广告能否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
在有人物出现的广告中,广告叙述与人物身份建构有机统一,为商品赋予了更多的文化附加意义。当代著名符号学家托马斯·西比奥克曾指出,“模型建构行为是人类一种内在的符号应用能力,其结果就是产生一系列的外在物质模型和内在思维模型,作为意义的形式,从而实现人类认知”。也就是说,人类对特定事物的认知存在“模型”一类的思维定式,而当这种定式在一个族群或区域中逐渐普遍,它便可能发展成为一种“刻板印象”。
因此,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反身份建构“反”的是典型表征,即存在于人们思维中的固定认知模型[3]。在SK-Ⅱ的广告设计中,人物建构与情节推进是并重的,甚至有时人物自述的比例会超过情节本身。这也是其“反身份建构”得以成立的重要原因。
二、反身份建构:SK-Ⅱ视频广告中的女性符号特征
(一)自然之美:名人明星
在2016年以前,进入消费者视野的SK-Ⅱ广告大多呈现的是女性明星符号。她们来自全球各地,但都有三个共同的特点:鲜活能打的素颜,足以被称道的实力,以及自由大气、不为世俗所定义的荧屏形象。好莱坞的“大魔王”演员凯特·布兰切特是SK-Ⅱ的第一位全球代言人。作为澳洲唯一拿到两次奥斯卡奖的演员,早在十岁遭遇家庭变故时,她便开始“离经叛道”;中国的汤唯、倪妮、春夏,日本的桃井熏、林濑遥等明星,都与传统大牌形成了明显的区隔,体现出SK-Ⅱ在广告符号方面的差异化运用与窄众化定位。
以上“能指”搭配微风、油画、鲜花等意象,均指向了片中的旁白,也就是广告的“所指”含义,即“SK-Ⅱ改变了我的肌肤命运”,帮助女性从容地变老,由外而内地把握人生的主动权。品牌的拍摄风格给观众形成了一种暗示:美是自然而然、无须矫饰的,所谓“无为即大为”、随性即是美。这种反身份建构的“东方表达”也构成了SK-Ⅱ“改写命运”系列广告的底层逻辑。
(二)踽踽独行:有特点的“普通人”
非名人身份的“普通女性”,是SK-Ⅱ视频广告近两年来持续深耕的群体。2019年“改写命运”系列的特别企划《人生轴线》分别探访了来自上海、东京与纽约的三位女性,以記者凯蒂·柯丽克的视角,揭开她们在追梦路上面对的困境与希望,绘制属于自己的“人生轴线”。
虽然这些女性来自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她们面对的“困难”却呈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因个人想法与社会期望错位引发的矛盾,使她们遭遇了来自家庭和外界的巨大压力。
与NIKE广告的激情昂扬不同,SK-Ⅱ的女性视频广告虽然强调差异,却也显得柔和,彰显外柔内刚的女性力量,关注切实的可行性。“梦想和期望之间经常是有差距的,然而,当她们在意识到彼此之间的差距后,是否有助于相互理解、实现梦想的可能?”
(三)特定群体:以“剩女”为代表
在SK-Ⅱ出品的诸多“改写命运”广告中,最出圈的还是《她最后去了相亲角》。这支广告于2016年春节期间上线,发布三天就在优酷收获了150万的播放量与2.5万条评论,引发了大量的二次传播。
这支广告从“剩女”这一具有争议性的群体入手,一開始便以童年照片的快速切换配以各类人的说法,以夜晚的色调与未婚女性孤独的背影,体现出这一群体面临的社会质疑与艰难处境。在探讨“孝道”“适婚”等传统价值的同时,宣扬“独立、自信、美丽”的女性精神。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SK-Ⅱ此举给自身带来了可观的商业利润。
三、符号叙述:女性“改写命运”之路径
(一)叙述体裁:从“一度区隔”趋向“二度区隔”
叙述学中的“区隔”,是一种抽象的文本框架;任何叙述形态都需要有形或无形的“框架”将现实世界与符号再现世界区隔为两个世界。
SK-Ⅱ“改写命运”系列短片的符号再现大多是纪实性的,与纪录片、采访片的形式较为相似,属于“一度区隔”。广告中生活化的言语、真实案例的文本改编与环境画面的使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使观众代入人物所处的情境,试图以“二度区隔”的形式达到“一度区隔”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体间的共同解释项,实现情感共振。
(二)叙述文本:叙述分层与情节对比
赵毅衡老师在其论述中提到,情节的形成过程往往包含了三层叙述,即“底本—叙述行为—述本”[4]。从逻辑上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叙述者首先从大量事件中遴选材料,将材料整理成为没有情节的聚合系(底本1);而后选择再现方式,结合主题、媒介(语言、体裁)等要素,形成初步的故事(底本2);最后将两大选择的结果加以整合,形成情节化与媒介化统一的叙述文本。
在广告符号的具体叙述中,这一原理也同样适用。通过对立性话语的抓取,在个体与集体、新兴与传统的碰撞中揭露问题,而后回归沟通、交流的完满结局,传递出和合、中庸的价值理念——这几乎已经成为SK-Ⅱ“改写命运”系列广告的固定范式。
1.选择:抓取对立面素材
在广告的开头,SK-Ⅱ会直接呈现出对立的现实矛盾,并以此折射出不同群体的选择与社会的多层切面,体现出极端的差异。在《人生轴线—上海·春夏》一集中,春夏与她最好的朋友蛋花一起参与录制。前者追求自由,认为“人生有别的活法”,后者保守、务实,“喜欢生活在小地方”,在“是否需要结婚”“喜欢何种生活”等问题上,她们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
而在上文提到的《人生轴线—东京·马伊纳舞奈》,差异则从个体上升到了代际、社会层面,显得更加激进、难以调和。
舞奈:“在日本,人们按预设好的人生轴线生活,并且将其强加在别人身上。”
母亲:“舞奈的个性让她看起来不像一个适合结婚的对象,如果她的思想更传统一点的话,她会找到男朋友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SK-Ⅱ的视频广告设计中,此类对立虽然尖锐,却没有被定义成“非此即彼”之题,而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颇具东方文化的哲学思维。现代女性依然渴望美好的爱情,渴望走进幸福的婚姻殿堂,但当爱情的地位与权重悄然改变,人们也需要赋予其新的含义。
春夏:“我完全理解婚姻的美,有多么的难得、多么的珍贵,所以我难以相信它会轻易地到来。”
舞奈:“有朝一日,我会有自己的店铺,这是我的目标。如果有人出现并与我结婚生子,那当然很不错,但前提是我能够继续从事我喜欢的事业。”
2.再现:“逃不开”的社会关系
华人的社会构成是典型的互惠型关系。与其他民族、社会习惯于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比喻为大小箱子的观点不同,华人更倾向于把社会关系比喻成“网”。以家庭为中心,亲疏远近是我们评价自己与他人关系好坏的重要标准。
受文化心理的影响,华人女性进行自我求索时常处于“敢想而不敢做”的状态:她们既希望活出自己的精彩,又顾忌他人的眼光,希望得到周遭伙伴的支持。以东亚、东南亚为重点市场的SK-Ⅱ也关注到了这一点,并在情节中加以诠释。
春夏:“她是我的初中同学,我们已经认识十多年了。她比我的家人离我更近。我希望她尊重我且支持我,因为她对我很重要。”
这一点在《她最后去了相亲角》中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与《人生轴线》系列冷静的叙述相比,《相亲角》让观众看到了更加外露的女性情感与更加真实的家庭关系;面对亲人无意的打击与误解,她们的沉默、痛苦与挣扎悉数涌现。
母亲:“以前我总认为我的女儿性格好么,人也不是长得太漂亮,一般嘛。所以到现在还是剩下来了。”
父亲:“要是真的找不到(另一半),也是我们老两口的一个心病。”
女儿:“可能这方面我比较自私。我想跟他们说一声‘对不起。”
可以发现,这些广告并不像大多数女性广告一样,从单一视角宣扬“放肆活出自己”一类的个人精神主义,或是站在青年消费者的站位去向父母传达个人愿望,而是立足于客观环境,在两者的冲突、互动与对话中完成符号系统的构建,使品牌观念的传达富于人文与现实意义。同理,SK-Ⅱ建构的女性形象也具有一定的厚度,她们独立前卫,但也有软肋,会惧怕,需要深度理解的、高质量的亲情、爱情与友情,在他人认同与自我实现中艰难地寻找着支点。以弱点丰满人物血肉,这是SK-Ⅱ视频广告中女性“反身份建构”的核心所在。
3.述本:复杂问题的中庸之解
一番挣扎与犹豫过后,在“述本”中,SK-Ⅱ都会给出一个和解的机会,以缓和之前叙述中揭开的矛盾,如给父母写一封信、到品牌设置的交汇点彼此坦诚,或将对方的期望进行投屏。这些设计一致指向品牌价值观:女性发展面临的障碍不是虚无的,而是具象的;不是一场浩大的抗争,而恰恰就落在生活习惯与社会观念的细微处。只要女性勇于表达、坚持真我,争取更多的包容与理解,就可以改写自己的命运。
显而易见,这些短小的、片面的广告无法解决社会的结构性问题,但在强烈的情节对比中追求中庸之解,在正向理念的输出中宣传商品,得到皆大欢喜的结局,已然是广告商期待获得的最大“平衡”。
(三)叙述修辞:转喻、隐喻与象征
由于SK-Ⅱ视频广告的纪实性,片中还使用了具有一定寓意的空镜头,这些影像作为采访主线的补充,蕴含着丰富的叙述修辞。在2014年之前,品牌的广告片大多运用转喻手法,在商品展示中穿插与女性相关的符号,以脱下高跟鞋、摘掉首饰、擦去浓妆象征女性的自我实现。
而在“改写命运”系列广告中,这些往往被自然符号取代。摇曳的樱花隐喻青春年华,天上飞过的大雁隐喻漂泊四处、前途未可知的年轻人,蓝红光辉映的大楼两侧则隐喻二元对立的人生观点,为广告增添了一抹含蓄的意味。
同时,完整的女性形象也被更多地展现。女性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话语文本上,更体现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春夏行走在明亮的花市与街道,抬头仰望复古神秘的藏书阁楼;而蛋花则穿梭在略显破旧的市井小城里,在昏暗嘈杂的餐饮店里吃下一碗面。前者的镜头重视光影调度、富有质感,而后者的镜头却时常晃荡、画质欠佳,像是处在一种回忆里。这些场景符号昭示了两者不同的命运与选择,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隐隐透露出广告本身的倾向。
(四)叙述效果:同情认同与误同
美国学者肯尼斯·伯克曾将符号修辞定义为“人使用词语形成态度或导致他人采取行动”的方式。他认为,人的自我由包括职业、行为、信念、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实质”或特性构成,当我们与他人享有某些共同特质时,就取得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同一”。这种一致性的状态能够改变他人的态度,诱导他人的行为,起到劝说的关键作用[5]。
在品牌营销领域,SK-Ⅱ“改写命运”的系列广告之所以能够收获关注、促进商业变现,主要是因为唤起了消费者的同情认同与误同。
同情认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情感。当一人反感某事,另一人同样对某事嗤之以鼻时,两人基于个人利益的情感取向便产生了交汇点,可以建立起同情认同,这是SK-Ⅱ与联系消费者的主要情感模式。婚嫁问题、颜值焦虑、网络暴力、生理疾病,在每一条广告片里,SK-Ⅱ分门别类地建立起“议题网格”,对特定的女性话题进行阐释,并在相似的题材中不断积累着叙述文本。廣告总体采用“先破后立”的逻辑架构,“破”的是社会固有行为与陈旧观念,“立”的是女性力量与独立思想。通过“反偏见”的符号叙事,发出了女性未能准确表达的声音,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品牌;以价值观凝聚目标群体,缩短从知晓到购买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在品牌价值观下克服“分”而达到“合”。
误同也是联系品牌与消费者的重要方式[6]。它造成的影响很广泛,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例如,观看SK-Ⅱ广告的人很可能产生幻想惯性与认知代入,将自己无意识地误同为广告中清新、素雅的女人形象,产生“使用后我也能成为这样”的心理暗示,进而做出购买产品的行动。
以上两点可以解释为何SK-Ⅱ的“改写命运”系列较少采用明星代言,反而更加青睐“平民主角”。事实证明,同情认同更容易发生在相似的群体之间。明星出镜虽然有助于形成误同,但她们的光鲜亮丽对表达“改写命运”这一深刻主题的意义显然不大。相比之下,那些在平凡中认清自我、实现“逆袭”的女孩儿们反而更具有说服力,能够增进人们对品牌的理解,进而将内心的动力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四、SK-Ⅱ“反身份建构”之争议
获得掌声的同时,SK-Ⅱ也因为“改写命运”系列广告受到了争议。此类广告的亮点有之,但过分的情感渲染与价值输出也带来了问题。
第一是意动性的欠缺。广告是一种意动性的叙述文本[7],但在笔者调研的十余支广告片中,近一半的广告都只在最后点出了品牌标识,产品与理念的融合方面依然有可改进的空间。第二是叙述同质化。早期SK-Ⅱ“改写命运”广告中的女性议题大多与婚恋相关,且在其相似的叙述范式下,女性“恐婚”“恐育”的主因是“中国式父母”的不谅解与社会两性观念的不开放。这种简化版的纪实叙事刚开始能得到很大的反响,但当它反复被提及、使用,趋于同质化后,便可能引起舆论的怀疑。第三,为了引入话题,某些广告过度地标出了“25岁不结婚即为剩女”、不婚主义等观念,可能会在跨文化传播中加剧海外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印象。
五、结语
从明星发散到普通人、从芸芸众生聚焦到特定群体,SK-Ⅱ视频广告中的女性符号呈现出平民化、社会化与深入化的趋势,力图展现女性的多样侧面与现实困境。但结合符号的特征与共性我们会发现,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开拓下沉市场,而是为了在已有精英客源的基础上,争取更多中等收入群体的信赖与使用,即唤起真正拥有千元以上购买力、有高端生活品质追求或未来可能有相应需求的部分群体认同。
也就是说,不管是从广告本身呈现的形象,还是从广告面对的受众来看,SK-Ⅱ不仅是一个商业符号,更是一个阶层符号,广告符号的意义也必须与品牌理念保持统一。“改写命运”的呼喊,依然是由符合传统成功学标准的、单身的高收入女性去理解、接纳与书写的。这一点符合商业营销逻辑,却不符合主流价值体系,因此往往被隐晦地藏匿于广告所宣扬的“社会意义”之中。
考虑到广告的自身属性,这样的“隐匿”无疑是成功的。与其他品牌出品的女性广告相比,SK-Ⅱ的大范围出圈及其在社会上激起的讨论,与品牌符号叙事的生动性、跨文化视角的反身份建构密不可分。一方面,它找到了一个新颖的传播切入点,不落俗套,在女性广告红海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另一方面,片中塑造的形象也符合东方语境下女性的普适性脚本,在认知要素、言语语言、非言语语言与社会环境四个层面实现了受传共振,而对广告中优势与劣势、未来品牌持续发展方向的探讨,也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
[2] 阳煜华,吴广亮. NIKE 女性广告的符号学探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1):39.
[3] 余红兵,张杰.符号学视阈下的文学文本“反身份建构”[J].外国文学研究,2015(6):60-62.
[4] 赵毅衡.广义叙述学中的情节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13(3):192-196.
[5] 鞠玉梅.肯尼斯·伯克修辞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60-61.
[6] 郭炎武.变脸、附体与隐身:广告创意的身份建构[J].应用写作,2021(4):26-27.
[7] 张歆,饶广祥.广告构筑意动性的两种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4(5):201.
作者简介 甘嘉颖,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