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片治疗脊髓损伤合并泌尿系统感染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2-04-13曾伟彬

智慧健康 2022年35期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泌尿系统

曾伟彬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广东 广州 510080

0 引言

脊髓损伤患者因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损害,泌尿系统感染是脊髓损伤患者高发的并发症,病情易反复、病程迁延,泌尿系统感染若不能及时有效开展规范化治疗,病情进展可累及肾脏、膀胱等,诱发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并发症,降低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导致病死的危险因素[1-3]。故针对已经合并泌尿系统感染发热的脊髓损伤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关键。对乙酰氨基酚片与布洛芬缓悬液均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前者降热作用更显著,而后者更倾向于抗炎、解热,但二者在脊髓患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发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临床相关研究并未充分阐述[4-5]。鉴于此,本研究将重点观察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片在脊髓损伤合并泌尿系统感染发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旨在提高患者整体获益水平,具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征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后,纳入本院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70例脊髓损伤合并泌尿系统感染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0~60岁,平均(52.12±2.15)岁;脊髓损伤病程4~26个月,平均(17.25±2.05)个月;四肢瘫痪14例,截瘫21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0~60岁,平均(52.15±2.17)岁;脊髓损伤病程4~28个月,平均(17.27±2.07)个月;四肢瘫痪16例,截瘫19例。两组患者病程、性别、年龄等治疗对比均衡性良好(P>0.05)。

纳入标准:①纳入对象均为脊髓损伤患者,诊断参照《新鲜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评估与治疗的专家共识》[6]中有关内容;②纳入患者均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相关诊断参照《泌尿道感染诊治循证指南(2016)解读》[7]中相关内容,且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增多明显,中段尿培养阳性:球菌≥102/mL,杆菌≥105mL;③纳入患者均发热,诊断参照《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8]中相关内容;④纳入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因其他原因导致的体温升高,如呼吸系统感染;②过敏体质;③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受损;④合并泌尿系统其他疾病,如肿瘤;⑤哮喘患者;⑥精神疾患依从性差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纳入患者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片联合对乙酰氨基酚片: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南京正科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4085,生产批号:20191211/20210514,规格:0.5g×6片)500mg(1次/d)+对乙酰氨基酚片(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1118,生产批号:20191224/20210504,规格:0.5g×10片)1片/次(4~6h给药一次)。观察组:患者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片联合布洛芬缓悬液: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南京正科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4085,生产批号:20191211/20210514,规格:0.5g×6片)500mg(1次/d)+布洛芬缓悬液(扬州市三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354,生产批号:20191205/20210623,规格:30mL)10mg/次,若患者持续发热,4~6h给药一次,24h不超过4次。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不超过3d。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参照文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9]中相关内容及临床体温测量结果联合判定本次研究患者治疗效果,判定细则:显效:给药后60min,腋下温度下降超过1~2℃,有效:给药后4h腋下温度下降0.5~1.0℃,无效:给药后4h腋下温度下降不足0.5℃或未下降。

(2)不同时点体温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给药前、给药30min、60min、2h、4h时体温情况。均使用水银体温计测量患者腋下温度,测量时间均为5min。

(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有无发生胃肠道反应、皮疹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均经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以“”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不同时点体温变化情况

给药前,两组患者腋下体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两组患者腋温均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给药后30min、给药后60min、给药后2h腋温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给药后4h腋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体温变化情况对比(,℃)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体温变化情况对比(,℃)

2.3 不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对比[n(%)]

3 讨论

脊髓损伤患者,损伤节段下面支配部位出现感觉、运动功能缺失,下尿路系统控制、储尿、排尿等也被干扰,诱发神经源性膀胱损伤,继而患者膀胱内压升高、反流、梗阻等导致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增加明显,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尿急、尿频、排尿疼痛等,病程长、反复发作,且反复的尿路感染易导致患者发生尿路器质性病变,无疑给脊髓损伤患者造成身心再次创 伤[10-11]。发热是机体对致病诱因的防御反应,泌尿系统感染是引起机体发热的主要诱因,不仅增加脊髓患者营养消耗,还会导致循环负荷增加,继而引发一系列不良症状,增加脊髓患者治疗难度,影响预后[12-13]。由此可见,及时治疗并帮助患者改善现状,对促进患者预后,提高整体获益水平尤为关键。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给药后,两组患者腋温均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给药30min、给药后60min、给药后2h腋温均较低,提示脊髓损伤合并泌尿系统感染发热患者采用布洛芬混悬液,降温奏效快,降温效果更理想,药效维持的时间更理想。分析原因可能为:对乙酰氨基酚片与布洛芬混悬液均被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用于治疗物,用于治疗发热时机制主要为,药物进入机体后,环氧化酶活性被抑制,前列腺素物质的生物合成过程被中断,最终达到降热的目的[14-15]。但相关报告显 示[16],对乙酰氨基酚片进入机体后可被迅速吸收,均匀分布在体内,但血药浓度在2h左右方可达到峰值,且降热效果达到后,维持时间较短,体温容易反复,有时降温维持效果不理想。布洛芬混悬液隶属抗炎有机酸类,属于环氧化酶抑制之一,其作为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作用机制表现在:①进入机体后,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E2的信号通路被阻断,加速机体散热进程;②帮助机体产生黑细胞刺发热的典型退热药,其中对乙酰氨基酚片是更倾向于解热功效的药物,其属于非那西丁代谢激素、垂体后叶素及血管加压素等内源性“致冷源”,继而帮助机体实现快速解热的目的;③阻碍体内细胞因子的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α等,降低白三烯表达,减少机体代谢水平,下调机体体温调控点,最终达到降热的目的;④在达到解热目的的同时,并不会对机体产热功能造成额外的干扰,确保机体的正常体 温[17-19]。布洛芬缓悬液除了通过上述机制发挥降热的作用外,还具备抗炎作用,针对本次研究中纳入的脊髓患者来说,发热的诱因主要是由于泌尿系统感染导致,而泌尿系统感染主要是由于外源性的细菌入侵,尤其是以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诱发,布洛芬混悬液可刺激机体产生内源性干扰素,抑制细菌、病毒复制过程,阻碍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释放5-羟色胺、组胺等,继而达到抗炎目的[20-21]。本研究结果可见,布洛芬混悬液给药后体温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较对乙酰氨基酚片短,提示布洛芬混悬液奏效快,且维持时间长。有报告指出,与对乙酰氨基酚片相比,布洛芬混悬液与蛋白质的结合率较高,降温维持周期长,验证了本研究结果。另外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布洛芬混悬液安全性理想。相较于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其作为混悬液剂型,机体代谢速度较快,药效安全性更理想。综合上述各因素,布洛芬混悬液可作为临床感染诱发的体温升高患者的治疗首选药,但本研究因纳入样本数量有限,且临床诸多研究是将布洛芬混悬液作为儿童降热的首选药,有关其治疗成人发热的相关研究较少,故研究结论的可信度还需在未来开展更多的大样本、深入探究加以验证,旨在提高患者整体获益水平。

综上所述,脊髓损伤合并泌尿系统感染发热患者采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效果优于对乙酰氨基酚片,前安全性理想,可在临床推荐使用。

猜你喜欢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泌尿系统
SNHG16 promo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evelopment via activating ECM receptor interaction pathway
北化大生物合成对乙酰氨基酚
哪些疾病容易诱发泌尿系统结石
吃感冒药进了ICU 全因做错一件事
蓑衣莲酮硫酸酯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S-布洛芬的合成进展
一例布洛芬致金毛犬肾中毒的诊治
泌尿系统组织学PBL教学模式浅析
临床护理路径在泌尿系统疾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布洛芬抑制人肝癌细胞BEL-7402生长及机制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