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池岛景观初探
2022-04-1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王 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池岛”即池中的小块陆地,广义的池岛可包括洲、滩、渚、汀、岛、屿、堤、矶或其他特殊水中基址,因其作为传统园林景观中重要的一部分而通称为“池岛景观”进行讨论。其营造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当时仙山传说广为流传,帝王为了实现与神灵的沟通,便设法效仿四周环水且与世隔绝的仙山格局,如周维权认为周文王的“灵台”即以台模拟山下环弱水的昆仑山形象[1]。后又有“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之说,秦代建“兰池宫”则“筑为蓬、瀛”[2]的格局,此即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模式的滥觞。随着社会的发展、造园技术的成熟以及园林及绘画理论的推行,到了明清时期,出现在私家园林中的池岛景观已不再局限于摹拟仙山范式,而是更多地利用池岛理法来造就园林景观,其中尤以江南私家园林为典型。
江南一带除天然丰沛的自然山水环境外,兴修水利与疏浚河道也使各府城内具有良好的水环境,为造园活动提供了更多利用水景的可能,也使池岛景观更易于把握和表现,尤其明清时期的池岛景观在江南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而大多在现存园林中已难以寻觅,因此希望通过对该部分系统的梳理与调查,补充对现有园林的认识。
研究主要对象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①含有池岛景观的私家园林,研究对象的检索以范围内清代各府志与所辖县志等方志文献及文献汇编为主,并以相关研究著作为补充材料。检索文献的关键词为“洲”“滩”“渚”“汀”“岛”“屿”“堤”“矶”或“湖/池/水中”等相关描述,再经过阅读与辨析后提取。另以相关研究如陈植《历代名园记选注》[3]与陈从周《园综》[4]等著作中的园诗、园记和园林绘画作为补充,并在史料梳理的同时以刘庭风《中国古典园林平面图集》[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1]、顾凯《明代江南园林研究》[6]、郭明友《明代苏州园林史》[7]与朱宇晖《上海传统园林研究》[8]等著作做分析资料时的补充和案例互证,目的在于尽量完整地将范围内所展现的池岛景观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1 早期相关池岛的营建活动
明清池岛景观的兴盛与早期相关营建活动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明代以前,江南一带主要以在既有名胜中建置为主,但也有少数主动在私家园林中营建的情况。据历史文献记载统计,名胜名称中带有池岛相关信息的就有15处,大体可将其分为五类:经名人居住、游玩或改造过的,如“韩堤”“岳堤”等;池岛中存在特殊动物的,如“放鹤滩”“鹦鹉洲”等;存在一定数量特殊植物的,如“石笋滩”“万柳堤”与“白苹洲”;或因洲形特殊而受关注的,如“洲钱”;或与人游赏活动相关的,如“明月洲”“钓滩”等。
不仅如此,很多营建活动都与这些名胜相关,如苏州府在周代就有“钓洲”一景,范蠡曾在其间建宅以览自然风光;嘉兴府有“放鹤洲”一景,在唐代曾为裴休放鹤之地,名“裴岛”或“鹤渚”;宋时为朱敦儒别墅,至明代为张南垣“鹤州草堂”;湖州府则有“白苹洲”一景,唐代曾建射堂、芳菲亭、五亭与白苹亭,至宋末元初赵孟頫父子又在此构“菊坡园”与“莲花庄”,是在名胜中建置并不断改造成景的典例;另湖州府还有明月洲一景,上建明月亭,是以在水中赏月为主;还有松江府华亭县的东皋园,以远借沙渚为景等。这些营建活动一方面推广了名胜,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后期私家园林中池岛景观的发展方向。
除了在名胜中的营建活动外,也有一些池岛景观在私家园林出现,据统计共16处,主要分布在苏州府与松江府,其特征表现为:一是具有象征意义,该时期在私家园林中出现的池岛景观,有的或受早期范式与皇家园林影响而摹拟仙山,如宋代湖州府南沈尚书园岛山“谓之‘蓬莱’”以及元代松江府沧州一曲中的“十洲三岛”,岛上既无建筑也无活动,都是有特定模式的仙山格局;二是写仿自然景观,其出现的形式与名胜有一定关系,如湖园“百花洲”、癯庵“钓雪滩”等与名胜中的“白苹洲”“钓滩”等洲、滩类景观有一定相似性;三以植物种植为主景,如“柳塘花屿”与名胜中出现柳、白苹等植物有相似之处,是对自然景观的化用。
另外在这一时期已有园林记录池岛景观的营建过程,如钱文奉南园“积土”为岛屿峰峦,顾瑛玉山佳处“叠石”为岛,邵桂子知乐亭水中“设”四洲又“环”以土堤。甚至还有评价其效果的,如元芳翡翠碧云楼以“尤胜”赞扬池岛景观,毛滂余英馆则以“夹绣”形容两堤春色。可见明代以前的江南私家园林相较于皇家园林较为固定的模式套用,呈现出其特有的活力,对明清时期大量的私家园林与池岛景观的涌现,起到了一定的探索与奠定基础的作用。
2 明清私家园林中的池岛景观
明代初期依旧有少数在名胜中建置的情况,但较之前做法更进了一步。如嘉兴府滮湖中“烟雨楼”,承载其建筑的湖心岛为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知府赵瀛疏浚市河所挖河泥堆筑而成。除此之外,另有赵韩在东湖家园中筑“虹岛”一景。二者都是在名湖中筑岛并建园,相较于早期在已有景观中的点缀做法更加主动。而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的勃兴、造园理论与技术的成熟,含有池岛景观的私家园林数量由16处增加至60处。除数量的增长外,其范围也得以扩张。可见与明清时期造园活动鼎盛的大环境同步,包含池岛景观的私家园林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2.1 园林及池岛景观的分布
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因有一定的数量、描述信息而具备可进一步分析的可能性。为了更好地把握不同池岛景观在不同地域的表现,文章将广义的池岛景观分为岛、滩、堤、矶四大类:岛类包含描写为“洲”“渚”“汀”“岛”“屿”的景观;滩类仅收录描写为“滩”的景观;堤类则包含位于水中或沿岸的描写为“堤”的景观;矶类主要指代位于水中或沿岸的带有景名的石矶。
据统计,明清时期含有池岛景观的私家园林共60处。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园林不同时期的景观不同,分类时将注明需要区分时期的园林。另外,有些园林园内不止一类池岛景观,为求不遗漏景观类型,分类时园名会稍有交叠(表1)。
表1 明清私家园林与池岛景观分布(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以此看出,苏州府在五府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且类型涵盖最丰富,其中以岛类景观居多,且较多出现“洲”景,如小洞庭“藕花洲”、东庄“桑洲”、西村别构“橘洲”等;常州府虽数量、分布范围不及苏州府,但同样以岛类景观为主,其中以岛山的做法居多,如止园柏屿、近园岛山、安国西林园“上岛”及“凫屿”二岛山等,多以土和植被种植造景;松江府则以岛、堤类景观为主;湖州府以岛类景观为主,但多为作平小岛并承载建筑;嘉兴府则以堤类景观为主,如绮园长堤、竹芦圃长堤,总体呈水平向延展。
地理环境作为重要背景因素,影响了不同自然景观的形成。私家园林中池岛景观的营建也在模仿名胜、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展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如苏州府私园多出现“洲”景,或与周边存在名胜“钓洲”有关;常州府私园中较多出现岛山,或与其位于太湖北靠近湖中岛“夫椒山”有关;松江府私园中有较多岛和堤景观,或与周边有“鹦鹉洲”“石笋滩”“万柳堤”等名胜有关,另外松江府地处淀泖湖群又靠近东海,多水、平坦的地理环境为平远池岛景观的营建提供了天然条件;湖州府私园中则多在山旁作低平小岛,或与其西部多山而东部为平原水网的地理环境有关;嘉兴府私园中多堤景,或与其位于太湖南走廊多需遏水有关。通过整理各类池岛景观的分布情况,不难看出各府已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然而私园与地理环境或各地域之间的池岛景观具体相关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形态特征
明清时期私家园林中的池岛景观就自身的形态表现而言,大体可分为水平向和垂直向两类。
水平向的池岛景观形态如弇山园“小浮玉”,其“高不盈尺,广十之”[14]的描写便突出了这种平而广的特征,又毗山别业有记“明月渚”为“其西平沙几割湖之半,受月为佳”[14],“平沙”也暗示了水平向的形态。通过在历史文献中提取这些带有形态暗示的名词和形容词,可以发现“洲”“滩”“渚”“汀”与“堤”,相较于“岛”“屿”有一种平行于水面的倾向,而“洲”“滩”甚至带有材质的暗示,如土或沙;《尔雅·释水》中载“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可见“渚”偏向小,“汀”在《说文解字》中载“因之洲渚之平谓之汀”可见是偏平的表现。总的来说,水平向的池岛景观有以下特征:一是营建材料基本以土为主;二多以“浮”形容,另有“卧”“高不盈尺,广十之”“平”等描述其水平向的趋势;三是出于承载构筑物的功能性考虑。
垂直向的池岛景观形态如梅花墅中石岛,其“峰峦岩岫,攒立水中”[14],又有弇山园中“峦色峰势,森然竞出”[14]等描述,可见垂直向的形态经常以山的样貌呈现,大体分两种情况,一种以土为主要材质,被记录时常带有“岛”“屿”“冈”等字样;另一种以石为主要材质,被记录时常称为“岛”“山”或“弇”。其总体特征表现为:堆土为岛山时多有植物配植,种植松、竹、梧与柏一类同样呈竖向趋势的植物以增强山势,并辅以石驳岸蹬道等固土;叠石为岛山时,以“峙”“攒立”形容,可见更追求峰峦与山石之美。
2.3 布局方式
据统计,发现明清时期岛、堤、矶各类景观之间因园林需求不同而存在不同的布局方式。大体上可分为5类,即“连岸”“中置”“夹岸”“成对”和“散置”。其中,“连岸”布局一般指堤岸和岸上出挑的石矶,有时也包括小的半岛,多作为山与水之间的过渡、增加游径或停留点时使用。其他4类布局方式则皆在水中,为主要讨论对象(表2):“中置”指在相对完整的水面中,作为主要观赏点的池岛景观,一般孤置,且在水中心或稍偏位置;“夹岸”指岛与岛、堤岸或岸边山石形成狭窄空间以营造幽邃景观的做法;“成对”指同一水面中以二岛相呼应的做法,据记载成对的岛主要用于承载建筑或名木;“散置”指没有特定形制、依照园林需要在水面安排各池岛景观,一般园林面积较大,常多类、多个互相呼应。如“洲”“渚”“汀”组合成平远钓游之景,“岛”“屿”结合山石构成峰峦叠嶂之景。也有根据不同空间需要而形态多样的,以此达到强调园林景观分区的效果。
表2 池岛景观在私家园林中的布局(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 现存园林中的池岛景观
作为传统园林造景中重要的一部分,池岛景观对景物、园林山水空间的构建、游观体验的增加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随着历史变迁,至今现存的园林中很多池岛景观原有的形态及布局已较少见。一方面,清代以来园林整体数量的减少使大部分包含池岛景观的园林也一同消失,其间的景观也不复存在。据调研与统计,明清时期的60个私家园林至今仅剩24处,且其中部分园林虽现存,但园中池岛景观已无或为重建(表3)。
表3 现存私家园林及池岛景观分布(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另一方面,在这些现存的园林中,一些池岛景观也在逐步变化甚至消亡。据统计,带有景名的矶类景观在文章设定的江南私家园林范围内已不可见,滩类景观则仅剩清代所修寄畅园“鹤步滩”一景,而岛类景观也有减少的迹象。豫园初建时凫佚亭下有岛,潘允端有记“池心有岛横峙,有亭曰‘凫佚’”[14],至今已逐渐被吞没而仅剩湖心亭;寄畅园格局在明代也与今日大有不同,据宋懋晋的《寄畅园五十景图》册页中的图绘[17],秦耀时期园中除涵碧亭下小岛外,还有“雁渚”“芙蓉堤”和“鱼矶”共四处池岛景观,清代改为沿岸的“鹤步滩”,今也仅存此景;沧浪亭在明代时其间曾有二岛且岛上建塔[7],今园林范围缩小,洲与塔都已不存;另畅园在清代初建时桥下有小岛与池周石矶相配[18],今已拆除。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池岛景观虽部分留存至今,但其景观效果在过去要更为丰富。
从形态上来看,有几种特别的做法已不多见,例如前文所提带有景名的矶类景观,多出挑于岸作为垂钓、濯足之处,如颐园“知鱼矶”、薜荔园“钓矶”等;带生产性质的田园池岛景观,如小洞庭“藕花洲”、西村别构“橘洲”、东庄“桑洲”等;以单种观赏性较强的植物作为主题的池岛景观,如止园“柏屿”、白沙小谷“柳渚”、沈沾霖别业“桃花堤”等;刻意营造生境以吸引禽鸟的池岛景观,如澹圃中“堤植杂果树,凫鹜鸩赖时时所托”,称“址亦一观也”[14],可看出动物在当时也作为造景要素而受重视。
从布局上来看,随着园林的消失与池岛景观自身的变迁,一些特殊的池岛景观布局也随之而去,这些做法的退化或许也与江南私家园林的逐渐缩小、追求自然与不对称构图有关。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一些园林对原始格局保留尚佳,如“中置”做法有观赏性较强的拙政园岛山,有稍偏置水中分隔水面的绮园长堤,有强调空间感受的小莲庄内园小岛等;“夹岸”做法则有常州近园岛山、上海古猗园“小松冈”等都是宝贵的实例。
结语
江南一带私家园林中的池岛景观在明清时期借助自然、经济、文化等条件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法与景观效果,其形态的多样、布局的灵活以及与其他园林要素之间的丰富组合,在展现池岛景观独特魅力的同时,也体现出明清时期传统园林造景技术的成熟。探索这些历史上存在过的池岛景观及其所包含的园林文化,是对现存园林认识以及传统园林造景手法的补充,还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注释:
①“江南”的范围本身较为模糊,不同的研究领域对这一地理范围的界定也不相同。文章将研究范围设定为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五府及府辖诸县,属于狭义上的“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