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价值观的文化内涵思政拓展:英文原语至汉语目的语
2022-04-13陆永刚
摘 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难点之一是如何从传统纯原语语言的教学切换到从英文原语跨越到汉语目的语的文化内涵思政拓展教学,很多教师在找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切入口之后却难以进一步拓展。本文以课文教学个案为例,提出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教师拓展知识面、更深入研究原语与目的语文化,以实现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兼顾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原语与目的语;文化内涵思政拓展;中国传统价值观
作者简介:陆永刚(1968-),男,汉族,贵州榕江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汉翻译及英汉对比。
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专注于同义词汇解析及举例、长难句语法结构分析、作文层次衔接技巧、阅读技巧、英汉双语翻译技巧等,而对教材中出现的明显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地方往往一语带过。学生大多只专注于大量做题,专攻技巧,以图早日过级。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轻易放过语言学习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既教书还要育人,最终实现双赢。
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探索如何找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切入角度,如何从传统纯语言的学习切换到思政内容的教学。
一、传统注重语言点的教学思路:忽视文化内涵思政拓展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第五单元课文“Spend or save——The student's dilemma”第三段片段如下:
The paradox is that every day we get two sets of messages at odds with each other.One is the “permissive” perspective, “Buy, spend, get it now. You need this!” The other we could call an “upright” message, which urges us, “Work hard and save. Suspend your desires. Avoid luxuries. Control your appetite for more than you truly need.” This message comes to us from many sources: from school, from parents, even from political figures referring to “traditional values”. Hard work, family loyalty, and the capacity to postpone desires are core American values that have made our country great.
传统语言点语法结构分析:This message comes to us from many sources: from school, from parents, even from political figures [referring to “traditional values”]. 中括号部分为现在分词短语作后置定语,修饰前面的“political figures”。接下来提问“这个句子如何改写,且意思不变?”,学生根据讲解的提示用一个定语从句来改写:
We get this kind of message from many sources such as school, parents, and even politicians who like to talk about traditional values.
然后,再针对句子中的短语作讲解及举例:
refer to: mention or speak about sb. or sth.提到……;谈到……
Although she didn't mention any names, everyone knew who she was referring to.
传统注重语言点的教学并不涉及上述“traditional values(传统价值观)”的具体文化内涵,因为传统教学只侧重知识的传授与熟练掌握,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其结果必然是知识技能数量的增长、熟练程度和反应速度的提高,而思政教育注重的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传统教学中,思政内涵所占的比例过小,甚至为零。总之,传统注重语言点的教学思路,使部分教师缺乏对“教书育人”的正确认识,造成“只教书不育人”或“不会育人”的后果;或是认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或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事实上,教师不断拓展原语与目的语文化知识面,完全可以达成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目标。
二、充分利用教材英文原语资源导入文化内涵思政拓展
There is no official list of traditional values, but some of them are:individual freedom and self-reliance;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competition,material wealth and hard work;importance of family.
以上為教材第119页以“culture notes(文化注释)”方式提供的英文原语“traditional values(传统价值观)”的相关文化内涵知识,即个人自由(individual freedom)、自立(self-reliance)、机会均等及平等竞争(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competition)、物质财富(material wealth)、勤奋(hard work)、注重家庭(importance of family)。
教师可顺势导入汉语目的语文化中“中国传统观”的具体内涵,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主动“挖掘与整合非德育课程的育德资源和功能”,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在教学目标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不只涉及语言,更要帮助学生认知中国社会基本文化价值理念,理解并坚持中国社会文化立场与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反思差异、展开对话的基本立足点。
此外,英语学习的过程其实是重塑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当代大学生首先应该坚守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作为处理价值冲突的准则。
三、思政拓展:英文原语与汉语目的语中传统价值观比较解析
在汉语目的语文化中,理论形态上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包括儒家人文(道义)主义价值观、道家自然主义价值观、法家权势功利主义价值观和墨家兼爱功利主义价值观,以仁爱为中心,以“仁义礼智信”为道德规范,让以“忠孝节义”为处世标准的儒家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思想内容层面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包括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的和谐发展思想、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维护民族尊严的民族精神、讲究诚信的伦理价值传统、和而不同的和平发展思想等内容。中国传统价值观具有追求和谐、重视整体、关怀他人、注重合作、崇尚道德、讲究情趣等鲜明特色。而教材英文原语所概括的“传统价值观”基本内涵为:个人自由(individual freedom)、自立(self-reliance)、机会均等及平等竞争(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competition)、物质财富(material wealth)、勤奋(hard work)、注重家庭(importance of family)。两者可作比较分析:
(一)英文原语与汉语目的语中的“责任义务”与“个人自由”
与英文原语传统价值观中的“个人自由”相比,中国传统价值观主张个人在为人处世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仁爱为中心,不能只考虑自身的意愿,而应以自身对集体、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为出发点和行动指南。因此,中国人常常为承担责任与义务而忘我工作,责任与义务往往是个人在社会中与他人进行互动的重要依据和动力来源。这样的立场就是责任本位的立场,这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立场是根本不同的。
(二)英文原语与汉语目的语中的“群体本位”与“自立”
“自立”作为英文原语传统价值观之一,与近代人本主义、“个体自由”及“个人主义”有一定联系,这种价值观在爱默生的《自立》中表达为“谁要做人,绝不能做一个顺民”。信赖自己,依靠自己,顺从自己,造就自己,这是“自立”的实质所在。近代人本主义多强调以个人为本,“自立”也是个人主义的表现之一。但中华文化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个人价值的实现通常和集体、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个人以“人情、仁义、责任等”融入集体。
(三)英文原语与汉语目的语中的“机会均等及平等竞争”:不同历史背景条件下的普世价值目标
英文原语传统价值观中的平等概念脱胎于欧陆历史文化传统,与封建等级制和教阶制直接对立。平等的对立面是社会的或人为的等级和奴役。托马斯·潘恩在其《人权论》中写道:“所有的人都处于同一地位,因此,所有的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并具有平等的天赋权利。不论把摩西的创世说视为神圣的权威抑或只是历史的权威,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的一致性或平等……这是一切真理中最伟大的真理,而发扬这个真理是具有最高的利益的。”而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平等,历史上产生过不少有关平等的思想:儒家“天下大同”的设想、道家的“玄同”理念、法家“刑无等级”的制度、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都凸显了平等的价值和意义。今天我们探讨传统文化中的“平等”,需结合具体的背景和条件来讨论,因为平等是一切文明所共同珍视、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之一。
(四)英文原语与汉语目的语中的“物质财富”:“多数”与“少数”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追求富强的历史。中国古人很早就提出过富民的思想,如“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国强,众安道泰”等。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的财富观从根本上只能满足少数人致富梦想。
(五)英文原语与汉语目的语中的“勤奋”
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其成员勤奋工作、创造价值为前提的。北美大陆最早的移民就是抱着平等和自由的生活理想来到这片荒芜的土地,都是为了寻求幸福生活而来的。大家既没有什么世袭背景,也没有什么特权,拥有的就是勤劳与智慧。因此,英文原语传统价值观中的“勤劳、勤奋(hard work)”等同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勤”。“勤”即勤勉努力。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勤”早已体现于古代经典作品中,如“民生在勤,勤而不匮”“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六)英文原语与汉语目的语中的“注重家庭”
英文原语传统价值观中的“注重家庭”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通过友爱和关照而区别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的交往。而且,利他主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这里的“利他”只限于家庭成员之间。而中国传统家庭观则更重视“追求和谐、重视整体、关怀他人”,这种“利他”就不只限于家庭成员之间。如“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入之幼”“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大同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使社会安定有序而充满活力。
四、结语
总之,通过《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的课文教学,笔者认为,从传统纯原语语言的教学,切换到从英文原语跨越到汉语目的语的文化内涵思政拓展教学并不难,找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切入口也不是难点所在,关键在于教师要不断拓展知识面,更深入研究原语与目的语文化,才可以实现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兼顾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第三版)(智慧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2]李海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张立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科研的力量: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成果汇编(一)[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5]吴鹏.大学英语思政导学教程[M].北京:外語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6]江畅.论价值观念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从现代价值观念的国家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特色说起[J].人文杂志,2004(2):1-8,193.
[7]爱默生.爱默生集(上):论文与讲演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8]爱默生.爱默生随笔八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9]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10]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