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赏析散文《荷塘月色》英译本

2022-04-13马凯林

校园英语·下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荷塘月色

摘 要:本文基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别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四个角度对散文《荷塘月色》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进行赏析,进一步探讨其英译本的特点以及该理论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深刻体会该译本的特点与神韵。

关键词:功能对等;《荷塘月色》;词汇对等;句法对等;文体对等

作者简介:马凯林,河北工业大学。

引言

目前,相关学术论文主要对《荷塘月色》朱纯深和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进行研究。研究角度也有所不同,有译者从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应角度讨论,也有从译者主体性、修辞手法、翻译美学等角度对各译本进行赏析。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朱自清对黑暗现实满腔悲愤,又惶惑矛盾,创作出这一经典抒情文。该文细腻传神地描写了荷塘月色景象,结构缜密严谨,语言凝练优美,形散神聚,托物言志,意境深邃。译者在翻译时,必须熟练掌握中英两种语言,对原文有透彻的理解,并能够在词汇、句法、篇章与文体这四方面仔细推敲,准确再现原文语言特色与意境。

一、功能对等理论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及语言学家尤金·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科学探索》中,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其中,形式对等“关注的重点在于信息本身,包括形式上的对等和内容上的對等”,译者应注意概念与概念、句子与句子、诗歌与诗歌等的对应关系,译文要与原文的形式保持一致。动态对等要求“从语义到语体,在译文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强调读者反应在译文评价中的重要性。为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指出译者可以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四个角度进行翻译,翻译实践都应该遵循“最高层次的功能对等和最低限度的功能对等,低于这一层次的译文是不可接受的”。在奈达看来,“译者在翻译时应重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与接受语相适应的翻译意味着译文应遵循接受语的规则、语法和表达习惯。其次,如果要使译文符合接受语文化,译者就必须根据接受文化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和风俗习惯来进行翻译,使译文能够被接受语受众接受。最后,为了使读者满意,译者在翻译时也要考虑到接受语受众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和宗教信仰等”。要找到与原文最贴切的对等语,尽可能做到“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奈达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的形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进行交流”,强调语言、文化层面上的功能对等。“翻译不仅仅体现在语义上还要使其在语义、风格、文体上体现对等,既能够表达表层信息,也体现深层含义。其中动态的对等有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四个方面,而意义更为重要”。功能对等理论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形成一个标准,译者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意义的传达,重视文学形式、表达形式与结构之间的意义,争取实现意义层面上最自然的对等。

奈达潜心研究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总结出一套个人独创的翻译理论体系,在翻译理论研究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该理论也在译者翻译实践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二、功能对等理论下《荷塘月色》英译本赏析

(一)从词汇对等角度赏析

在语言中,词汇是最小的信息单位和最基本的意义单位,一般指词汇的起源、发展、结构、意义等方面,无数个词汇意义以一定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构成语篇,每个词汇的选择都会影响到语篇意义及读者感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考虑词汇本身的含义,还要结合上下文及文化背景来分析词汇的内在或延伸意义,采取增译法、词性转换法、音译法、释义法等翻译技巧,选取恰当词汇进行翻译,最大限度地再现保留原文意义,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实现了词汇对等。杨、戴两位译者在对《荷塘月色》英译过程中选词灵活、地道,颇具特色,示例如下:

[原文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好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译文1]Moonlight cascaded like water over the lotus leaves and flowers, and a light blue mist floating up from the pool made them seem washed in milk or caught in a gauzy dream.

该段充分体现了荷塘上的月色特点——柔和、宁静、纯洁与朦胧。作者朱自清连续使用“浮”“洗”和“笼”三个动词,译者分别译为“floating up”“be washed in”和“be caught in”,静态的月光流动起来。在《柯林斯字典》中,“floating”可指“to move in a smooth and easy way”,译者同时采用动词现在分词形式,再现了雾的轻飘状态,整个译文用语简洁、地道且传神,一幅水汽迷蒙、月色轻笼的动态画面呼之欲出。

另外,“cascade”在《柯林斯字典》中释义为“a large number of things falling or coming quickly at the same time”。译者通过“cascade”一词将静态的月光变得流动起来,再现原文修辞效果。汉语是动态性语言,而英文偏静态,该译文利用英语“介词优势”,将原文动词“泄”译为介词“over”,传达原作修辞效果。因此,这段译文用词自然,与原文贴切,完整、准确地译出原文的语意信息,再现了原文恬静朦胧的意境之美,力争实现译文与原文功能对等。

(二)从句法对等角度赏析

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句法对等是从句法的角度对原文进行翻译,译者需将句子结构进行合理转换,并使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找到贴合原文且能够清晰传达思想情感的译法。译者还可以对原文的文化背景、语言风格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研究,充分把握其句式风格。英语注重句法结构的严谨性与逻辑性,而散文则强调形散神不散,译者翻译散文时,可以通过调整句子语序、顺序翻译和重构等方法保持译文连贯性,再现原文逻辑。译文彰显了原文句式结构特点,句式灵活多变,力争达到与原文句法对等的效果。试看下例:

[原文2]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静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是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菊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译文2]A cinder-path winds along by the side of the pool. It is off the beaten track and few pass this way even by day, so at night it is still more quiet. Trees grow thick and bosky all around the pool, with willows and other trees I cannot name by the path.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故存在诸多差异,在句法方面最重要的差异便是意形差异。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多隐形衔接,句中各成分根据语义与语境相互结合。而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多显性衔接,结构分明,轻重有序。因此,英译过程中要注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往往通过替代、连接、省略和词汇衔接等手段实现内容统一、语义连贯。杨、戴两位译者基于中英句法结构差异,增补连词“so”,准确传达出原文分句之间隐含的因果关系。

另外,英语为树形句子结构,一个英语句子在主谓句的基础上向下扩展,各种成分和从句附在基本句的主干上,多用长句;而汉语句子一般简短明快,为竹节式句子结构,多流水句。译者在翻译时准确理解原文,并充分考虑英汉句子结构差异,打破原文句法结构,借用介词和连词化零为整,将原文分句合译,同时长短句交替,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韵味。

(三)从篇章对等角度赏析

篇章对等即语篇对等,是一种语言使用单位。一般情况下,篇章对等的赏析可以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以及文化语境三个方面分别进行。在从篇章对等角度赏析译文时,译者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语言进行分析,而要在语言层面的基础上,结合原文创作背景、语境以及思想感情进行全面分析。在从篇章对等角度赏析时,一般可以从直接引用、并列结构、段落等多方面进行对比,还可从替代、连接词等技巧方面探讨译者是如何实现上下文连贯的。

[原文3]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译文3]If any girls were here now to pick the lotus, the flowers would reach above their heads too ——ah, rippling shadows alone are not enough! I was feeling quite homesick for the south, when I suddenly looked up to discover I had reached my own door. Pushing it softly open and tiptoeing in, I found all quiet inside, and my wife fast asleep.

本文寫自1927年,当时正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作者对时局突变感到惊恐与困惑。译文结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与作者心境,增补语气词“ah”,与下文“not enough”相呼应,并将原文陈述句译为感叹句,悲凉与怨愤之情跃然纸上。另外,篇章对等还需进一步斟酌词汇翻译,彰显篇章的语言交际功能。两位译者基于原文语境,将“进去”译为“tiptoeing in”,与前半句“softly”前后照应,将蹑手蹑脚进门的情境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此译文从词汇使用到整体结构,都力争实现篇章结构对等,传达原文情感与意境。

(四)从文体对等角度赏析

文体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同文体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语言特征。奈达在功能对等理论中虽强调“意义优于形式”,但是一名优秀的译者应将同时实现意义对等与形式对等设为目标,这就要求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在翻译时必须熟练掌握和理解两种语言的特征,尽可能自然地贴近原作文体风格,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作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力争实现文体对等。朱自清先生用委婉平淡的语言描绘了荷塘月色美景,行文简洁流畅,这就是抒情式散文给读者带来的独特魅力。

[原文4]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译文4]As the moon shone from behind them, the dense trees on the hills threw checkered shadows, dark forms loomed like devils, and the sparse, graceful shadows of willows seemed painted on the lotus leaves.

抒情式散文往往意境深邃,讲究“形散神聚”,语言简洁凝练。译者充分考虑文体特点,在翻译时用语简洁、地道,运用地道小词(shone, threw, loomed),将一幅月光、树影糅合在一起的生动画面跃然纸上。译者同时采用偏正结构(dense trees, checkered shadows, dark forms, graceful shadows),搭配贴切,化视觉为听觉,将读者带入清幽美妙的意境,也反衬出作者内心的寂寞与苦闷。另外,译者在翻译时,将此段六分句合译为一整句,且充分结合散文文体特点,用“as”这一地道小词引出整句,句式结构多变,结合“moon”及“dense trees”,由远而近,由静而动,整个译文如涓涓流水,烘托出温馨幽雅的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结语

由于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绝对对等一般难以企及,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在熟悉两种语言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翻译技巧,实现最大化的功能对等。本文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别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及文体对等四个角度对《荷塘月色》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进行赏析,强调译者不仅要注意词汇、句法对等,也要考虑篇章对等与文体对等对译文的重要影响。译者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时,在熟悉两种语言的基础上要能够选取合适的翻译技巧,力争打破形式上的壁垒,找到与原文最切近的对等语,准确传达原文内涵,让译文读者能够领会到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实现最大化的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 J Brill, 1964.

[2]Eugene A Nid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the Nether lands E J Brill, 1969.

[3]Eugene A Nida, de Waar.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M].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86.

[4]Eugene A Nid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5]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6]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从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看《诗经》翻译之功能对等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