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2-04-13何飞李婷婷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何飞 李婷婷

【摘要】本文分析广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概况,以及二者融合发展的积极影响与不足之处,提出深化民族节庆体育的内涵建设,建立民族节庆体育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机制,构建民族节庆“体育+旅游+生态”融合发展新业态等新路径,以期促进广西民族节庆体育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民族节庆体育 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3-0026-04

“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为依托,促进民族地区文化资源转化,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推动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继而推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蕴含着民族思想意识、民族审美精神,是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资源。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有着深厚的传统节庆文化,其中不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节庆文化,这些文化逐渐成为开发“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优选资源,表现出巨大的文化成长空间和产业延展空间。近年来,民族体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面临着传统文化被过度商业化、民族体育文化被同化等问题,不利于广西民族节庆体育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笔者通过对广西宾阳炮龙节、三江侗族花炮节、东兴京族哈节等十大特色民族体育节庆文化的田野调查与追踪考察,分析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寻二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民族体育节庆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一些借鉴。

一、广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概况

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民族节庆体育是民族文化资源的构成部分,而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的根本。“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构想与设计、推广等,都离不开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的支撑。其次,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对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运用有着促进作用。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以合理的方式贯穿“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过程,有利于文化创意产品成功开发进而形成产业。

(一)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概况

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内涵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宝库。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有意识地挖掘本地区民族传统节庆资源,将其进行资源转化,形成具有一定经济效应的“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广西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部分资源经过多年的品牌宣传、旅游开发、推陈出新,已经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见表1)

(二)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内在联系

上述的广西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较具民族特色,在当今民族团结、民族融合以及旅游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有意识地将本土民族节庆体育资源向旅游产业靠拢,使其成为发展本地经济的一种新思路。如广西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广西三江侗族花炮节、广西百色右江龙舟文化节、广西宾阳炮龙节等,可以为游客提供观赏民风民俗和消费民族体育文化创意产品的机会,体现良好的旅游产业效益。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可见,广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现阶段广西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现存形态主要有活态传承和濒临灭绝两种。活态的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主要与学校教育结合、与旅游业融合等(见图1),其中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模式体现在“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推广及消费上,这一发展趋势为广西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新时代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成果

广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当前形成的“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文化艺术表演类,依靠文化艺术表演的形式实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二是民族节庆旅游类,用现代旅游方式诠释民族节庆体育的文化内涵与经济价值,带给人们感官冲击及精神熏陶,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发展;三是民族体育文化商品类,民族体育文化特色商品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纪念性等特征,可以成为“文旅”消费的重要内容;四是影视文化作品类,通过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以影视作品方式传播广西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见表2)

二、广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广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影响

1.推动民族体育节庆的现代化转变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是一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節日文化内涵”。民族节庆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立足新时代讲好民族体育故事的重要基础,对其保护与传承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想要民族体育节庆这类民族特色传统节日逐渐成为主流,可以通过旅游的方式扩大宣传面和加大推广度。将民族体育文化的元素注入旅游产业,实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为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创设平台,同时满足消费者对民族文化内涵与价值的认知需求。

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衍生的“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不仅丰富了民族节庆体育文化内容,还实现了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产品的创造性开发,促使民族节庆体育更加生活化与大众化;而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推进“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内容和形式的现代化,有利于民族体育节庆由传统走向现代。

2.推进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能够凸显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性、创新性和融合性,打造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三者契合的产业化节庆活动,助推区域旅游业经济井喷式增长。民族节庆体育旅游是一种地方“标志性”的旅游节庆事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广西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活动内涵丰富、数量多、分布广,是我国少数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当前,部分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已作为旅游资源经济得到开发与利用,实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如藤县舞狮、白裤瑶打陀螺、壮族踩风车等,甚至部分民族节庆体育旅游已经成为广西各地方的名片,如广西宾阳炮龙节、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节、三江侗族花炮节等。2019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赛事活动举办6 390多场(次),参与的群众和游客超过140万人次。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以“运动助健康、体育促发展”为主题的广西“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线上活动,参赛和观看的总人次近1.2亿。

“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以民族体育、民族文化、旅游三者为发力主体,以民族体育、民族文化为核心,用旅游产品的方式推广和传播,促进区域文化、旅游、商贸等良性发展,形成以“體”促“旅”、以“旅”兴“体”、“体”“旅”融合的局面,从而推进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广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不足之处

1.传统文化被过度商业化

广西传统民族节庆体育是各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社会产物,融入了以壮族等为代表的12个世居民族的活动、娱乐、生产元素或特色,是一种自发的民族文化诠释,没有体现出商业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程度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经济利益产生较大需求,同时民族节庆体育所含商业价值日益凸显,导致民族节庆体育资源被过度开发,失去了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生性和草根性。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但依旧避免不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适应不良和被边缘化的问题。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中的传统技艺、传统礼仪、传统服饰等日渐式微;年轻人受到现代多元思潮的影响,价值观发生改变,缺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保护意识;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技艺大师老龄化严重,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技艺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当前的民族节庆体育旅游开发,还面临着被现代商业严重笼罩的尴尬处境,民族节庆体育由传统性、仪式感、娱乐化走向了表演化、市场化,导致这类民族节日文化失去了精髓,“根”和“魂”也在慢慢消失。如广西宾阳炮龙节是壮族、汉族文化合而共生的民间节庆产物,其展示了壮汉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记录着当地民间生活的精神文化气质,是社会进步不可磨灭的活态历史,因此具备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从节日的整个流程来看,从游彩架、灯酒会、老庙炮龙开光、舞炮龙,到送炮龙归天,每个流程都有相应的活动仪式和约定俗成的规矩,这是民族节庆特色所在。但为迎合当前游客对文化体验快餐式需求,开发节庆体育旅游产品时常常简化节庆流程,削弱了仪式的神圣感;另外,受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响,节庆仪式趋向现代的自由化、趣味化和教育化,而忽视传统性和原真性,如一些“灯酒会”变成“小吃会”、电子爆竹代替传统鞭炮、电子设备取代传统乐器等。这种种因素,均影响着民族文化对现代化环境的适应性。

2.民族体育文化被同质化

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审美模式等文化特质,是民族节庆体育活动与其他文化的根本性区别,是古老历史文化的重现,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如广西宾阳的炮龙节,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虽吸纳了壮、汉等民族的文化精华,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但也容易被他民族文化所侵蚀,失去自身文化的优势,走向被同质化的趋势,如舞炮龙中抛火药技艺逐渐淡化。在传统的舞龙过程中,一个神秘人抛洒手中的火药并点燃,在空中与舞动的“龙”交相呼应,整个场景既震撼人心,又凸显神龙显灵的祥瑞气象。当前,由于抛火药技艺传承人的断层,以及对环境污染、安全等因素的考虑,以电子炮替代鞭炮,使舞炮龙失去了原有特色,逐渐与其他舞龙活动同化。

民族节庆体育旅游开发的意义,归根到底是了解和认识异域文化,体验他民族文化的情调。民族节庆体育旅游是一种以民族体育文化为载体的旅游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文化形态。但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为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获取最大的交换价值,很多民族节庆体育沦为一种供旅游者消费的文化产品,失去原真性与历史感。给这种新兴文化形态贴上“经济价值”的标签,貌似展示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实质是为当下社会创造经济价值的工具,是一种被同质化的民族节庆体育旅游文化。

三、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一)深化民族节庆体育的内涵建设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气候等环境因素,区域族群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形成的文化习俗也具有差异性。民族节庆体育文化只有在它赖以生存的特定环境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因此,开发“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既要守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魂”和“根”,又要避免贴上“原生态”的标签被过度商业化。旅游产品开发,商业价值固然重要,但所收获的经济效益终究是在市场裹挟下原生态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被滥用的表象,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下,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价值应定位于对族群精神层面的熏陶和引领。由此,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之一,是深化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内涵建设,在政策帮扶的基础上,由政府主管部门统筹制定民族节庆体育旅游文化“活态”发展的政策,利用民族节庆体育活动,如“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京族哈节、宾阳炮龙节、壮族花炮节等,唤起当地族群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民族节庆体育文化“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最终实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民族节庆体育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机制

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以民族节庆体育资源为基础,因此要实现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务必建立民族节庆体育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机制。在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形式上,“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是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形式,开发过程中尊重民族体育文化的本真性、客观性、草根性等特点,与当地传承人、专家学者共同挖掘整理民族传统节庆中的体育元素,用科学的、辩证的态度对待民族节庆活动中独特的体育文化资源和凝聚力较强的民族信仰,实现民族节庆体育由“文化资源”向“文化遗产”的价值转变,以及由“民族信仰”到“民族认同”的思想引领转变。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的建设力度,在“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利用过程中给予指导,使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共生,在价值观念上表现出引领性,在文化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另外,在国家层面提出一些保护、传承和利用方向,如积极制定相应的文化创意法律法规、成立民族体育“非遗”保护基金会、加强民族地区民间节庆文化活动的开发与建设等,切实保护好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赖以生存的土壤。

(三)构建民族节庆“体育+旅游+生态”融合发展新业态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为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构建民族“节庆体育+旅游+生态”融合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重视和推动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通过构建“民族节庆体育文化创意产品+自然风光赏析+全景体验”的模式,充分展示少数民族地区村寨和传统村落民风民俗,让游客体验民族地区特色民俗节庆文化和乡村田野风光,甚至打造具有民族体育文化内涵、民俗节庆、特色风光的旅游节。另一方面要抓住《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劃》的机遇,立足生态环境优势、做好山水文章,积极推动广西地区民族节庆体育和旅游深度融合,在各类旅游节中,开展板鞋、抛绣球、蹴鞠、投壶、踢毽子等传统体育项目,深化景区内涵,让游客在游览山水、名胜古迹的过程中,感受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多部门联动、全域推进“体旅”联姻、融合共赢的发展新格局,从而建立广西民族节庆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和特色品牌。

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开发各种类型的“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不仅能丰富民族节庆体育文化内容,而且创新了广西民族节庆体育的开发模式。广西应该深化民族节庆体育的内涵、增强文化自觉、构建民族节庆体育+旅游+生态融合模式,促进民族地区资源转化,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推进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推动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融合发展,推进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贤君.新时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观探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2]袁旗,杨志清.基于“堂节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实践:以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3]许璐颖.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4).

[4]王文章,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12(3).

作者简介:何飞(1987— ),安徽蒙城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民族体育文化;李婷婷(1988— ),通讯作者,安徽阜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民族体育文化研究。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北京市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浅谈以艺术类学生创业为导向的河北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