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思政育人路径探析
——以英语语言理论课程为例
2022-04-12王怡康刘成科
王怡康,刘成科
(1.南京大学 大学外语部,南京 210023;2.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36)
2021年3月,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顺利召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指出,要“抓技术水平”,实现“从老师教”为中心到“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深入推进在线教学实践。[1]在外语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育人为本、技术赋能”,以网络资源、教学平台、虚拟空间等为依托,打破传统的时空边界,从而实现更加灵活高效的线上外语教学。毋容置疑,线上教学同样是外语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教师肩负着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文化自信的育人重任,而相较于线下教学,线上教学面临着虚拟存在方式、多元网络话语、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等方面带来的更为严峻的挑战。目前,已有研究关注到了线上外语教学的提升策略[2]、探索实践[3]等,以及线上教学背景下教师身份认同[4]、学生学习意向[5]等问题,但将课程思政与线上外语教学的整合研究仍然较少,大多停留在外语课程思政的理论阐释或语言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实施上,缺乏对英语专业理论课程线上思政育人路径的系统探讨。鉴于此,本研究立足于新时代外语教育目标,以英语语言理论课程为例,反思当前英语专业理论课程线上教学面临的困境,探讨该类课程线上教学育人功能的实践路径,进而为有效开展专业类课程线上教学课程思政提供借鉴。
1 英语语言理论线上课程思政的现状
长期以来,语言理论专业课程主要面向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其教学一直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以《语言学导论》和《英语语用学》等为代表的该类课程,通常存在着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内容晦涩难懂,学生畏难情绪较重等问题,加上教学方法较为传统,评价模式较为单一,课程的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那么,如何发挥此类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呢?课程思政是内生性的,不是外在的,是课程固有的育人价值体现[6]。众所周知,语言学与民族心理、价值观密不可分。无论是传统的语言理论课程教学,抑或线上教学,教师多以抽象的语言理论讲解为主,侧重于语言知识本身的传授,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语言元素和语言理论的本土化阐释,难以满足课程对学生价值塑造的要求。事实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课程本身难度形成的知识理解问题,又有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问题,未能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此类课程的育人作用。可见,如何将思政元素与语言理论知识有机融合,讲清讲透语言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还能将课程的育人功能体现其中,从而真正落实“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这是当前英语语言理论课程亟需解决的难题。
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推动线上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是值得高度关注与深入探讨的议题。疫情以来,各类线上教学平台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效推动了我国线上外语教学的普及和发展。不过,它们为英语语言理论课程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政材料和更为灵活的授课空间的同时,也对在线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与线下教学相比,线上教学环境下,网络空间的价值冲突更加明显,师生互动交流的情感缺位更加严重,这些不确定性再与课程本身的抽象性等因素形成叠加效应,线上课程思政建设无疑任重而道远。
因此,教师应该在线上教学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专业课程的特色,找准中国历史文化与语言理论课的结合点,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元素的显性和隐性双重育人作用。针对课程在线教学中的痛点和难点,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改进教学方法和优化内容设置,借助承载中国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种语料,努力将语言理论课程的在线教学从抽象理论的梳理讲述转变为中国文化语境下话语分析的现实观照。同时,教师也要积极探讨网络空间中的社会焦点议题,对鲜活的语言现象进行深度解析,使课程思政真正贯穿线上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看待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从而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基本功、同时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创新型外语人才。
2 英语语言理论线上课程思政的目标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的主要特色之一,也是“双一流”建设和新文科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7]。基于教育部提出的“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英语语言理论课程以中英文化对比视角下的社会语言现象为切入点,重点阐述中国文化语境下语言理论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启发学生结合时事语料,最终在对语言现象的批判性分析中增强家国认同和文化自信。
在“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传统线下教学中,教师多通过“视觉”“听觉”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无法长时间专注于语言授课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多模态教学导入英语语言理论线上课堂,不失为优化语言学习成效的最佳模式。多模态教学能够“充分调动人体多种感官,同时借助言语、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与外界沟通”[8],利用多种渠道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学生从线下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融入线上教学,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教学的语境化、交际化和生活化。以多模态教学为支撑,英语语言理论线上课程思政的目标设定可从语言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等三个维度有序展开。
首先,精准设置热点议题,不断凸显语言育人。“外语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价值取向、国际视野、文化自信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课程思政过程”[9]。英语语言理论课程的线上思政目标重在实施以“价值观”为导向的语言育人模式,即通过语言理论的“西学中用”,在中国语境的话语分析框架下,充分调动中国语言元素,结合英汉对比实例,开展语言及语言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思维水平,增强语言认同,涵育家国情怀。需要明确的是,在把握英语专业学生现阶段语言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应“量体裁衣”,善于挖掘网络资源中的各类热点议题,充分利用多模态资源,深厉浅揭地融入丰富的思政元素。换言之,作为线上课堂的导演者和内容策划者,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前任务,找准思政元素与课程章节、理论知识之间的契合点,避免“贴标签”式生搬硬套网络课程思政资源,着重凸显热点议题思政元素中的语言资源,重点从语言的思维性、语言的认同性以及语言的话语性等方面进一步彰显语言育人目标。
如在《英语语用学》“语言模因”一讲中,教师可选取音乐、电影、图像相结合的模态方式,引导学生在网络语用学视域下查找和收集国内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论坛热帖、微博热搜、日常生活中为大众所接受、被复制和传播的强势模因,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中诸多一脉相承的现象进行阐释。又如,教师可以在线上教学平台上提供关于“中国梦”的多模态语料,如央视网、人民网等权威网站上“中国梦”主题创作歌曲、微电影和摄影作品等,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激活线上课前预习思政任务节点,学生可从语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出发,在真实的中国发展语境中探讨“中国梦”这一语言模因的缘起、内涵、话语构成方式、话语模因传播、以及社会语用效应,使学生自发沉浸于多感官的充盈体验之中,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话语分析和非语言符号模态的解读能力,从而为课中各个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其次,科学导入概念语料,有效推进文化育人。依据萨丕尔的观点:“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10]。在英语语言理论线上教学过程中,在讲解语言发展史和本土语言学概念的同时,通过多种媒介将中英静态和动态语料实时导入课堂教学,侧重语料中词汇、短语、句法、语篇层面上的语义分析,牵动学生全方位的联想,演奏出中国文化语境下语言理论引介和话语实践的主旋律。教师要着力选取蕴含思想道德、民族情感、传统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多模态语料,在线上教学平台中动态更新相关的支撑语料,生动形象地发挥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必须注意,选取的支撑语料应该扎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土壤,以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社会语言现象为切入点,紧密结合中国国情与时事,讲好中国故事,在话语分析中构建积极的中国形象。
具体而言,教师可注重加深对文化负载词词义演变的梳理与解析,使学生感知并领悟文化负载词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在传统线下课堂中,文化负载词溯源与解析主要依赖于教师对词汇学理论和相关术语的枯燥讲解,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对线上语料库的灵活检索。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学生身体力行,获得真情实感的语言体验,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有机融合,把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11],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文化自信。如在《英语语用学》“礼貌原则”与“面子理论”一讲中,教师可设置线上翻转课堂和小组讨论,学生在线分享屏幕实际操作,通过在线CCL(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12]的历时检索,对汉语语料中带有强烈道德约束属性的“礼貌”“面子”进行词义溯源(如图1所示),进一步拓展到新时代共时语境下汉语交际文化中的“礼貌”与“面子”概念解析,深度揭示特定话语中的礼貌内涵、礼貌规范和人际价值。此外,在“言语行为”一讲中,学生可以对中英文化语境下公共场合中的多模态警示语进行收集与分类,如禁止、警告和指令标志等,并对比分析语用特征和语用效果,以及其折射出的大众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其他学生可以开启语音或在讨论区对多模态警示语进行评议,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增强学生获取新知的兴趣,提升对知识的建构能力。又如,学生可通过网络资源检索收集新冠疫情公示语,探索公示语中的非语言符号及社会语用动因,加深对社会语境的解读。
图1 基于CCL语料库的“礼貌”词义溯源
最后,灵活设计研究课题,持续强化实践育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人”的自我意识展开,通过责任意识带动知识学习,提升能力培养[13]。课后应注重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对中国本土语言理论和话语实践的兴趣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针对性地设计研究课题,对课题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延伸和拓展。此外,应该鼓励学生灵活使用线上语料库或自建语料库,激发学生的自主研讨热情,不但可以有效避免线下课堂简单生硬的说教,还可以切实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洞察力,锤炼综合素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从而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如在《英语语用学》“合作原则”一讲中,基于CCL语料库检索,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上即时收集、梳理并归纳出古汉语和近现代汉语中某一特定领域中的禁忌语,对委婉语的使用展开联想,或查找相关视频、图片、图像等多模态话语语料,多方互动探讨在实际交际中遵守和违反合作原则的具体表征,及因文化习俗而约定俗成地违反某会话准则的实例,考察在语言交际互动层面上,汉语交际者遵循或违反合作原则的影响因素和语用动因。在思政元素拓展环节,针对课题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在小组间开展同伴互评,加深学生对“如何使用礼貌语言”思政元素的理解,充分发挥非语言文字符号模态在人际意义传递中的功能,及时掌握学生对本章节思政元素的吸收程度,在实践中切实提升人文素养,有效发挥显性和隐性育人功能。
3 英语语言理论课程线上教学的育人路径
基于语言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目标三个维度,英语语言理论课程线上教学应明确课程定位,践行思政使命,即从国家语言战略、语言认同、文化认同和中国话语形象建构的宏观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如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如何开展英语语言理论课程的线上育人教学活动,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简言之,英语语言理论课程线上育人的实施路径就是寻求线上教学与课程思政在语言理论和话语实践上的契合之处,而这必然要以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下多模态语料的历时和共时分析为连接点,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言理论窥视语言现象、研讨话语实例,实现价值观塑造与情操陶冶,在深耕细作与融会贯通中达成语言学以致用,用以移情的效果。
然而,在日常交际中,学生习惯于以口头语的动态模式识解现实经验,而在语言学课程以及其他书面语中则采用综合观,导致现实被客体化,经验被语篇化。[14]此种“阳春白雪”式语言知识抽象枯燥,理论教学盘根错节,学生只能停留在语言表层浅尝辄止,无法汲取语言根部的丰盈养分。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阳春白雪”转变为“下里巴人”,线上教学是必行之举。教师应充分考量学生对语言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吸收情况,从望而却步的幽径转走知难行易的道路,使线上教学内容通俗化、具体化、可视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开展合作式学习,营造积极、活跃、开放的线上课堂氛围。
在设计学习共同体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两性一度”的要求设置任务,着力凸显学生作为动态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实现从“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重塑传统的师生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师生关系的调整本身就是培养学习者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的过程。[15]此外,在开放性氛围中,学生更加乐于分享语言研讨的成果,也易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团队关系。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关键特征与显著优势,英语语言理论课程思政的线上育人路径以合作式学习为基点,以中英文化语境下话语分析为先导,分别从优化线上教学内容、改进线上教学方法、完善线上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展开。
3.1 瞄准多模态思政靶点,实操技术性话语分析
该类课程线上教学应以具体语境中的语料抓取与话语分析为载体,辅以语言理论知识重难点的例证分析,并清晰地指向多模态语料中的思政靶点。具体来说,教师应善于有意识地挖掘与章节内容相关的、来自时政语篇、文学典籍、广告语、网络话语等不同领域内的多模态语料中的思政元素,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符号手段,充分激活学生的各种感觉通路,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意义资源、人际资源进行整合,多角度提升话题的模态丰富性,增加研讨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关注语境中的即时情境、物理情境等因素,激发学生在新旧信息交替过程中的共有知识、百科知识、社会文化等,有效地促进话语识别与理解,提升言语交际的敏感度。如在《语言学导论》第三章“形态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第四讲“单语语料的检索与统计”中,教师应避免直接灌输学术性较强的专业术语和难以理解的语言名词,可以让学生自主分组,在线查找并梳理某一特定领域中的当代中国时事热词,如“科技强国”“航天梦”“绿水青山”“乡村振兴”等,利用常用语料库统计软件Antconc/Lancsbox[16]/Wordsmith等,对相关主题词进行语境检索和定量统计,其他同学在观摩学习的同时,可以在电脑云端同步实操演练,避免线下课堂教师单独讲解,学生眼高手低,只观不做的学习困境,切实提高语境参与度与思政沉浸感。通过关键词语分布概率观察语境文本,对关键词、搭配、类链接、语义韵等语料库中的重要概念进行实例剖析(图2),进一步考察短语层面和文本群落中的词语同现,以及更隐性层面上社会语言群体的心理同现和文化同现,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认知中的同频共振,增强文化自信。通过综合考察多模态语料,掌握语料库的检索与统计等技术手段,不仅方便老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启发式教学之中,更有助于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自发性学习,灵活地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言。
图2 “绿水青山”时事热词语境检索
3.2 创新研究型课堂设计,构建合作式学习共同体
英语语言理论课程的线上教学支持翻转课堂实践,即“问题+语料驱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型课堂设计。除了提前设置课前预习思政任务外,教师还可以录制微课并上传至线上教学平台或分享语言学慕课和精品课程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难度适宜的课前阅读思政材料,使学生在合作式学习的过程中熟练使用语料库语言学分析方法,从而对相关的思政元素展开有效分析。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适度参与到合作式学习过程中,指导各小组成员收集具有显著思政特色或涵盖丰富思政元素的文本,鼓励学生相互合作,集思广益,自建具有一定挑战度的中小型“课程思政语料库”,如“中国时政热词语料库”“农林语料库”等。在线建设语料库的过程中,合作式学习的显著优势一览无余[17],学生获得的知识面更广,知识质量更高、学习动机增强、社会技能拓展。[18]同时,在线上课堂中,小组成员可通过分享屏幕、语料库实操演示、录屏说课等辅助手段汇报研讨成果,激发其开展语言思政课题研究的兴趣,提高研究能力。在课后自学环节,教师可提供若干线上思考题,要求学生对中国本土语境下的社会语言现象、典型议题进行深度考察。无论是基于现有语料库,还是自建语料库,思政元素串联于语料库检索、语料梳理和话语分析的全过程。换言之,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理论课程学习可以为思政育人提供方法和工具支持,在和风细雨的价值塑造中培养学生对数字人文研究的兴趣,增进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3.3 持续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育人目标动态反馈
英语语言理论课程教学线上育人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线上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及完善上。在阶段性和终结性评价中,传统的英语语言理论课程考核多以闭卷考试为主,侧重语言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思辨能力的考察。为改进现有评价标准,教师应及时调整考核方式,将语言思政元素有机嵌入评价体系之中,既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又要注重语言框架和话语实践的融会贯通,彰显语言理论课程的“两性一度”。
就阶段性考核而言,首先,教师可制定评估标准与细则,定期发放线上问卷调查,检测学生对文化语境下语言现象和热点议题的理解程度和对思政元素的认知水平等。其次,教师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统计教学环节数据,如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课程相关资源的线上学习数据,包括实时签到、讨论跟帖等互动式教学数据,追踪学生上传的思政语料、小组研讨课题成果展示等反馈。在此基础上,教师持续跟进和动态调整教学进度,随时检视教学活动各环节,更新和完善教学计划。最后,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各小组之间可形成课外自主学习的相互监督机制,包括课前预习思政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后复习环节上传的思维导图、多模态语料的归类与分析、对思政元素的感悟与心得分享等。
在终结性考核中,教师可以考虑从线下闭卷考试转为开放性线上考察,罗列当下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热点议题,设置环环相扣的引申问答环节,要求学生结合在线语料和语料库统计工具等,完成相关议题的论文撰写,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性思维和批判能力,上传至线上教学平台的作业中。将阶段性和终结性考核环节视作思政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确保线上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增加评价体系的合理性、灵活性与包容性,更能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政育人全覆盖。
4 结 论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是大势所趋。在21世纪人才能力培养下,线上教学理念与路径应运而生。就英语语言理论课程而言,在更为宏观的国家语言战略视域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英语语言理论线上教学过程中,将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纳入多模态语料的话语分析框架中,探讨汉语语言理论知识和根植于本土文化土壤的语言实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在英语语言理论线上教学的课程设计上,教师可通过课前精准设置热点议题,课中科学导入概念语料,课后灵活设计研究课题,不断凸显语言育人,有效推进文化育人,持续强化实践育人,切实发挥语言育人功能。在线上思政教学的育人路径上,以合作式学习与学习共同体为基点,实现思政育人目标的动态反馈,激励学生在语料分析与技术驱动的实操演练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达成“语言理论知识丰富高阶、汉语多模态语料紧跟时事、学生价值观塑造与创新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习得语言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思政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