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建设
——以“服装材料设计与表现”课程为例

2022-04-12

纺织服装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文科文科服装设计

邹 璐

(湖北美术学院 时尚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

随着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对传统创作方式的颠覆,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需求提升,作为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密切联系的设计学科,其复杂性和综合性不断增强,专业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不再单纯地以解决“设计”本体问题为重点,而是更多地成为参与构建公共社会生活以及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综合手段。因此,无论是在观念、思维模式上,还是在方式、方法上,都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文科”以“守正创新”为基本原则提出了跨学科融合、综合素质培养等要求,这也为设计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对“新文科”背景下设计学科的研究多集中于较为宏观的学科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其中聚焦服装设计专业的相关研究较少。如文献[1]基于北京服装学院“艺工融合”特色探讨了教学中的“新文科”建设情况,而针对“新文科”背景下具体课程的研究很少。如何在具体的课程建设及教学中落实“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急需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并进行理论提炼。本文基于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需求,以服装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针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从教学方法、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设计三方面提出课程建设思路,并以我校(湖北美术学院)的“服装材料设计与表现”课程为例进行实践探索,提出服装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方法与路径。

一、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专业基础课程是服装设计学科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专业视野、学习习惯及方法、审美观念的培养,对后续课程学习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基础作用。本文所指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由设计史论、设计基础(色彩、图案、材料、款式)和结构与工艺基础三类课程组成。当前,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可以归纳为:①课程内容重技术轻观念、重表达轻研究;②教学方法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③学科单一带来的跨学科交叉推行困难。随着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更好解决以上问题日趋紧迫。厘清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反思专业发展中的局限与困境,更有助于以问题为导向,在“新文科”背景下对服装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进行方法性探索,为具体的课程研究提供参考。

二、服装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整体性思考

课程是教育的基本媒介、手段,因此,“新文科”建设目标的达成需要落实到课程层面,通过明确目标下的课程改革实践活动推动专业发展,最终促进学科的进步。课程建设的整体性思考是对某类型课程或者专业方向的指导性理论研究,涉及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不仅是教学理念系统化、专业化的体现,还具有规范课程的实践逻辑、方法、策略的作用。本文根据当前服装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方法、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设计三个方面提出对课程建设的整体性思考。

1.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重技术轻观念、重表达轻研究”这一问题反映的是传统知识导向型教育方法的局限性。设计专业知识主要由经验类知识和实践类技能两部分组成,前者的学习重点在于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后者则注重学习获得与验证知识的方法。当前提倡的知识导向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向,意味着教学重点需要从知识传播转向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吴岩[2]在谈“新文科”建设时指出,在教学方面要推进教学改革,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改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个性。要设法通过教学改变学生对知识的态度,让学生从将知识当成永恒真理转化为当成一种可建构的并需要通过探索、讨论、辨析、批判等方式达成的阶段性共识。

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探究式教学方式,有别于以掌握概念性知识为课程目的的传统基础课程教学,其强调在课程的开放性中对所学知识与经验进行探讨、思辨,注重学习过程而非结果,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检索、选择、判断、解释、整合、运用、展示的综合能力。在服装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研究型教学环节可以设置在基础知识学习完成之后,设计由主题调研、元素提取、综合表达三个环节组成的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综合设计作业。如图1所示,以学生自发的提问—研究—回答作为一个循环,改变由教师回答学生提问,然后学生直接接受教师回答的这一传统的单向知识传输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对调研资料、思维线索、表现方式与展现媒介进行串联性思考,并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对个人研究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

图1 研究型教学方法的课程设计流程

2.强调课程结构的横向联结

专业基础课程中存在的“教学方法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问题,可以通过增强课程结构的横向联结来改进。课程结构中的横向联结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课程之间的联结,包括课程与前后课程、设计基础课程与设计进阶课程之间的联结;二是不同课程中包含的有关联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结。在服装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常见同一学生因兴趣不一而导致不同课程的学习成绩差距较大,这种差异性一部分来源于课程的孤立性,另一部分来源于学习目的的单一性,即仅满足于达成单门课程的学习目的,而非整体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的构建。

授课教师应意识到,教学目的的达成不仅在于课程内学习目标的达成,还要基于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前后课程之间、基础课程与进阶课程之间的关联,及其对整体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体现。郝德永[3]提出了课程整合理念,即为达到一定目标,而使课程内容在横向上产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做法。如何将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更好地实现整体学习目标,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重要问题。整合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课程群的集中建设。

课程群的建设包括在教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以教师团队编写讲义、教科书取代个人备课,明确某阶段内专业知识学习的顺序、各阶段侧重点、知识点之间的联结,通过主题综合作业的形式来检验课程群学习的成效。作业安排应有别于单门课程作业,需要综合体现课程群内各课程的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对各门课程中的关联性内容进行自主探索。课程群的实施重点是基于课程关联性进行的、以综合主题作业为实施对象的整体规划。我校(湖北美术学院)时尚艺术学院从2017年开始,通过在二、三年级学期末开展年级秀的方式来检验课程群建设的成效。表1为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群教学与综合主题设计作业之间的关联。

表1 专业基础课程群与综合主题设计作业关联

3.课程内容设计体现学科交叉

与传统文科的发展需求相比,“新文科”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协同发展,这为解决“学科单一带来的跨学科交叉推行困难”这一问题提供了方向性指导。设计活动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设计从诞生时即具有交叉性和跨学科的特征。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可以广泛学习、借鉴和吸收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中的观念与方法,一是在基础理论的学习中重视对跨学科视野的培养,如从服装本体到对行为、生活方式、其他艺术及社会生产等的关注,建立文化的整体认知观念;二是在创新设计内容的学习中尝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在调研阶段引入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量化分析和数据信息化等方法,在艺术观念表达上借助哲学的思辨性和价值观认知,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可视化、跨媒介叙事等理念融入创作和表达之中。学科交叉可以为专业学习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角和方法,从交叉中去探索学科发展的突破口和变革点。

三、“服装材料设计与表现”课程建设实践

“服装材料设计与表现”是我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之一,课程开设于二年级第一学期,共60学时,早期课程名为“服装材料”,以材料知识理论的学习为主,随着专业的发展,课程在2017年更名为“服装材料设计与表现”,并于2020年获批校级优质课程。课程的指导思想:以培养艺术思维的前瞻性为前提,通过文化研究和调研,让学生回归到对真实生活的体验中,感受艺术的现实性;使学生能通过文字、图形图像、行为情感表达、影像、空间陈列等形式,建立具有个人独特世界观的创作研究系统,表达对于艺术融通性的思考。教学团队以持续的思考和实践来回应对“新文科”建设中提出的“守正创新”这一基本原则,根据跨学科融合、综合素质培养和课程思政等具体要求,探索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的路径与方法。

1.探索学科交叉的多元化实现方法

随着服装设计这一传统专业概念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跨学科背景研究者选择基于穿戴行为进行艺术表达。如探讨人自身与外部世界、传统与当下的联系,通过穿戴这种与人体亲密的行为来传递情感和情绪。这些崭新的思考极大地拓展了当代服装的概念宽度和表意深度。原本以纺织纤维材料为主的研究范围也不断地被拓展。“服装材料设计与表现”课程除了讲授服装材料的分类、性能、外观、运用等常规知识外,还增加了对新技术手段下的材料开发的分析,如生物技术、3D打印和激光切割等计算机辅助方式在材料创新中的运用(表2),以此引导学生建立跨学科的视野。从授课内容层面引导学生拓展传统的学科认知,以更多元、开放的视野来探索服装设计专业。

表2 学科交叉视野下的新材料开发

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注意从多角度进行学科交叉的探索。首先,在授课内容中强调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其次,在调研环节引导学生积极从其他艺术门类、学科领域寻找灵感和方法;最后,在作业展示环节中尝试对多种媒介的融合使用。具体实施方式包括:鼓励学生团队策划并制作文案、视频,多元化地呈现作品,突破传统的静态、纸本展示方式,增强课程的互动性和体验性;通过社交媒体、参展参赛等方式,提升课程成果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展示效果和传播力度,提升学生的策展能力与成果转化意识。

2.以研究型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新文科”建设的关键之一是寻找“中国路径”。周星[4]在谈到“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综合性发展时提出,反对只以技能技巧展示为基础的单一指标,注重可以培养出面向实际综合性需求的艺术人才。设计这一行为本身就具有现实性和预见性,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递知识、讲授方法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通过课程设计帮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和视角中去辩证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新的问题视野,培养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实现对现实性的认知,在课程设计中相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更注重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和逻辑性。2020年的“服装材料设计与表现”课程因新冠肺炎疫情改为线上教学,教学结合对当下疫情的思考开展了主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疫情给穿戴行为带来的影响,如病毒的微观形态带来的视觉感受、人们自发的防护措施、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在穿戴行为上的体现等,并运用材料语言对这种思考进行整合与表达。如图2展示的学生作品中,先用思维导图对“疫情”这一主题进行人、文化、社会、技术等多方面的解读,继而选取了“防护”“与病毒抗争”的行为方式进行研究,挖掘行为方式背后人与环境、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经前期调研分析后提炼具体元素,最终以“材料创新”为表现形式进行可穿戴主题设计。课程教学中通过主题调研、视觉元素提取、综合表达实验三个环节,借由对现实性主题的探讨与表达,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理解“为生活服务”这一设计使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实现学生专业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共同提升,以此回应时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图2 学生课程作业

3.立足专业知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新文科”建设中提出了“守正创新”这一基本原则,“守正”提示文科在价值观树立、价值体系构建和文化自信培养等方面应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与课程思政中强调的“价值引领”目标一致。强化价值引领对专业课程建设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可以突破单一的知识体系传授的视域局限,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塑造;另一方面,以专业知识体系为载体和底蕴的价值观念教育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可以丰富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获得感,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驱动力。

课程思政需要密切结合专业知识的特点寻找两者的结合点。“服装材料设计与表现”课程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思政价值发掘,将其多层次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如在“服装材料的发展”的教学中,通过讲解传统的天然材料加工工艺,分析其中反映出的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培养学生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在“材料设计方法”内容的教学时,采用“文化现象→形式、技术→审美与情感”这一渐进式引导授课方式,完成从形式、现象认知到情感体验的升华,提炼优秀传统服饰文化中具有感染力、共情性的观念和形式,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美学智慧的感受。以课程中的“传统竹编工艺在材料设计中的创新运用”专题(图3)为例,除了讲解具体技术与形式外,着重分析工艺中体现出的“顺势而为”“物尽其用”等传统造物精神、美学思想和工匠精神,让学生从中获得敬业、专注、创新的职业认同感,这种深层价值观念的影响力,相较于理性的道德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思政教育内容与当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即在文化交融的当代,培养具有独立判断力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有识之士,心怀国家、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图3 传统竹编工艺在材料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四、结语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作为一门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密切联系的学科,设计学科的专业内涵在不断深化和扩展,这也意味专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为设计学科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对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而言,需要进一步强化设计学科自身的交叉属性,突破传统的学科导向思维模式,实现从单科发展到构建艺艺跨界、技艺兼顾的专业发展体系的转变,培养兼具文化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的综合素质人才。这一整体性目标的实现除了观念变革和体系化的理论研究外,更需要一线教师持续进行教学实践与论证,探索能切实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实施方法与路径,以研促教、教研结合,让设计学科迎来新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新文科文科服装设计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