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纺织教育机构史料考证与统计分析

2022-04-12吴川灵

纺织服装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传习所技术类蚕桑

吴川灵

(东华大学 出版社, 上海 200051)

中国近代纺织教育事业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的1897年,经过50余年发展,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已达到一定规模。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作了研究[1-37]。文献[1]论述了中国近代纺织教育从初创阶段,到发展、转折、恢复阶段的发展历程,是系统研究中国近代纺织教育的重要文献。其余文献则从各个角度探讨近代纺织教育相关问题。本文在整理文献史料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1897—1949年中国近代纺织教育机构进行了梳理、统计和分析,以剖析我国近代纺织教育发展历程,为中国近代纺织教育史研究提供翔实材料,也为当代纺织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启示。

一、中国近代纺织教育机构的梳理

中国近代纺织教育机构,包括与丝、棉、麻、毛等纺织原料相关的原料类纺织教育机构,与机器纺织、印染等工业技术相关的工业技术类纺织教育机构,以及与手工染织、缝纫、编织、刺绣等手工艺相关的手工类纺织教育机构。根据教学层次的不同,它们又有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之分[1,3]。经过统计整理,得到中国近代纺织教育机构183所,这一数据未包含大部分县级以下学校。

1.创办时间

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在杭州创办浙江蚕学馆,拉开了中国近代纺织教育事业的序幕。全国各地纷纷兴办与蚕桑教育有关的学校。20世纪前20年,这类学校蓬勃发展,县级以下的学校数量更多。随着机器纺织工业技术引入中国,以南通纺织染传习所为代表的纺织工业技术类教育机构相继诞生。20世纪20年代起,这类学校逐渐兴起,并延续至40年代。

以10年作为一个观察周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我国创办了许多纺织教育机构。表1为各年代纺织教育机构创办数量。1890年代创办的均为原料类教育机构,1900年代创办的大多为原料类教育机构,1910年代原料类教育机构数量仍占首位,1920年代工业技术类教育机构与原料类教育机构的数量接近,1930和1940年代工业技术类教育机构的数量最多。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呈现出早期原料类教育机构多,而后期工业技术类教育机构多的现象。这是因为早期的纺织教育多为蚕桑教育,与之对应的原料类纺织教育机构也较多。随着机器纺织、印染技术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工业技术类纺织教育机构来培养相应的人才,因而此类机构也就越来越多。

表1 各年代纺织教育机构创办数量

我国近代纺织教育开始于19世纪末,最早设立的教育机构有浙江蚕学馆、温州蚕学馆、湖北农务学堂农桑科等。自20世纪初开始,全国各地纷纷创办以蚕桑教育为代表的蚕桑学堂、农业学堂、蚕业讲习所等教育机构,省立、县立、私立机构并存。由上述统计可知,1890年代至1910年代创办的纺织教育机构数量占总数的六成多,说明纺织教育机构的创办时间较早,且早期创办的教育机构的占比也较大。随着纺织工业的重心向棉纺织工业转移,蚕桑教育机构逐步减少,创办的教育机构数量也呈下降趋势。

2.地域分布

从所处的地域看,这些纺织教育机构分布于全国22个省市,分布面较广,涉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其中,江苏24所,占13.1%,数量最多;浙江和上海各19所,各占10.4%,数量次之;再次为山东,13所,占7.1%;接下来依次为湖北、安徽、山西、四川、广东、湖南、河南、北京、天津、陕西、云南等;而广西、辽宁、福建、河北、江西、贵州和甘肃的数量为4所及以下。图1为具有5所以上教育机构省市的地域分布。

图1 具有5所以上教育机构省市的地域分布

从教育机构的种类看,上海、天津、辽宁的工业技术类教育机构多于原料类教育机构,北京两者相当,其余地区均是原料类教育机构多于工业技术类教育机构。

江苏、浙江、上海、山东、湖北、安徽等沿海、沿江地区创办的教育机构居多。这些地区交通便利,经济贸易活动频繁,促进了纺织业的繁荣。它们还是传统的丝业和棉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机器纺织业集聚的区域。纺织业越发达的地区,对纺织人才的需求越大,对纺织教育的要求也越高,相应地这些地区的纺织教育机构数量也就越多。

二、中国近代纺织教育机构的分类整理

1.原料类纺织教育机构

中国近代以蚕丝为代表的原料类纺织教育机构创办时间较早,机构数量众多,分布区域广泛。原料类纺织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①专门的蚕桑、棉业学校或传习所;②涉及蚕桑和棉业的农业学校或女子学校;③高等学府农学院中的相关专业等。183所纺织教育机构中,原料类教育机构111所,占总数的六成多。在这些教育机构中,专门的蚕桑或棉业学校51所,占46.0%;农业学校或女子学校47所,占42.3%;高校农学院13所,占11.7%。其中蚕桑教育占绝大多数。表2为其代表性机构[1,3,5-19]。

表2 代表性原料类纺织教育机构

这些教育机构的教育层次不同,有初等、中等和高等之分。在整理文献史料时发现,县级以下的初等蚕桑学校数量较多,而省市级中等学校(或相关专业)和高等学校相关系科的数量相对较少。从办学时间看,由于学校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原因,一些学校的办学时间较短,创办没几年就停止了。另有一些学校则经历了历史的风雨,延续了很长时间,这些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多有沿革更名现象。如浙江蚕学馆,经历了浙江蚕学馆—浙江中等蚕桑学堂—浙江高等蚕桑学堂—浙江中等蚕桑学校—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图2)—浙江省立蚕桑科职业学校—浙江省立高级蚕桑科中学—浙江省立高级蚕桑科职业学校—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等多次更名。其他学校也多有类似现象。

图2 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

这些教育机构中,影响较大的有浙江蚕学馆、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蚕桑系、私立金陵大学农林科蚕桑系等。以浙江蚕学馆为例,其专业课程设置有桑树栽培论、蚕体生理、蚕体病理、蚕体解剖、蚕儿饲育法、缫丝法、显微镜、采种法、茧审查法、生丝审查法等,学制3年[13]。

2.工业技术类纺织教育机构

工业技术类纺织教育机构分为以下三种:①专门的纺织学校或传习所;②纺织相关的工业学校;③高等学府工学院的相关专业等。工业技术类纺织教育机构49所,约占总数的1/4。在这些教育机构中,专门的纺织学校22所,占44.9%;工业学校18所,占36.7%;高校工学院9所,占18.4%。表3为其代表性机构[1,4,20-27]。

表3 代表性工业技术类纺织教育机构

工业技术类教育机构的教育层次也各有不同。有纺织企业创办的属于初等教育性质的职员养成所、培训学校等,也有属于中等教育的工业职业学校,还有属于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学校。从学校的创办时间看,20世纪20年代以前,多为工业学校中的相关专业;从30年代开始,多为专门的纺织院校。一些学校延续至新中国成立。与原料类纺织教育机构类似,它们也多有沿革更名的情况。如南通纺织染传习所,经历了南通纺织染传习所—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图3)—南通纺织大学—南通大学纺织科—南通学院纺织科等数次更名。

图3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这些教育机构中,影响较大的有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纺织科、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染织专业、交通大学纺织科等。以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为例,其专业课程设置有机织、织物组合、织物分析、纹织学、雕花纹法、棉纺学、染色学、织物整理、纺织实习等,学制4年[20]。

3.手工类纺织教育机构

与传统染织、缝纫、编织、刺绣等相关教学内容的手工课程分布于各类工艺学堂、女子职业学校和手工传习所。手工类纺织教育机构23所,约占总数的1/8。在这些教育机构中,工艺学堂5所,占21.7%;女子职业学校11所,占47.8%;手工传习所7所,占30.5%。表4为其代表性机构[28-37]。

表4 代表性手工类纺织教育机构

手工类纺织教育机构的教育等级多为初等和中等。其中属于初等教育的多为手工传习所,属于中等教育的多为女子职业学校。从学校的办学时间看,大多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有些学校延续到新中国成立。这些学校同样有沿革更名情况,如广州市立女子职业学校,原名广州市立女子缝刺学习所,后来又改名为广州市立第一职业学校。

这些教育机构中,影响较大的有福建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南通女工传习所、河北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广州市立女子职业学校等。如南通女工传习所(图4),课程设置以刺绣为主,同时有绘画、书法、语文、音乐等课程。该所由实业家张謇创办、刺绣艺术家沈寿主持[32]。

图4 南通女工传习所

在上述文献史料的整理考证过程中,发现同一所学校(或专业)的创办时间在不同的文献中有所不同,其差异在一年或以上,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从批准成立到正式开学有一个时间差,不同文献的记载有所不同。另外,有一些学校只查到成立时间,而无终止时间,有待进一步考证。

三、中国近代纺织教育机构的发展与影响

1.中国近代纺织教育机构的发展

中国近代纺织教育起源于蚕桑教育,前期的教育机构多与蚕桑教育有关,并且数量众多,对普及和提高育蚕植桑以及制丝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随着机器棉纺织技术的引进,纺织工业技术类教育机构开始兴办,并呈上升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技术类教育机构的比例越来越高,纺织教育机构由原料类向工业技术类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纺织工业技术类教育机构已占居主要地位。

在这些纺织教育机构中,有的是专门的纺织学校,有的是高等学校的相关系科,有的是农业学校或工业学校的相关专业,有的是女子职业学校的相关专业,还有的是企业或社会开办的培训机构。这些机构的教育层次各不相同,既有高等教育,又有中等职业教育,还有初级职业培训,形成了中国近代纺织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性,也从各个层面助力推进我国近代纺织教育的发展。

2.中国近代纺织教育机构的影响

中国近代纺织教育机构在50余年的诞生、成长和发展时期内,为我国近代纺织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在丝业、棉业、纺织印染等领域,有的成为技术人员,有的成为管理人员,有的成为教学和研究人员,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以中国近代纺织出版物为例,教育机构出版的纺织期刊有60余种,这些期刊在介绍纺织科技知识、探讨纺织学术问题、展示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近代纺织教育机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经过曲折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纺织院校,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这些院校在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为新中国的纺织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华东纺织工学院、天津纺织工学院、西北纺织工学院、武汉纺织工学院、浙江丝绸工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等,都与中国近代纺织教育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就是在合并多所近代纺织院校或系科的基础上建立的,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的纺织院校。

四、结语

研究中国近代纺织教育机构,梳理其发展历程,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些纺织教育机构记录了中国近代纺织教育从诞生到成长的历史轨迹,为研究中国近代纺织教育史提供了翔实的材料,丰富了中国近代纺织史的研究内容。同时,以史为镜,可为当代纺织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启示。先辈们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积极投身民族复兴事业,他们留下的科学精神、办学理念和民族气节是后人可贵的财富,他们在办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多元化大教育理念、开放的心态、注重实践的观念、国际化视野,对当今纺织教育仍有裨益。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纺织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传习所技术类蚕桑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少先队科普技术类阵地
兼具市场与技术类课程 CEDA培训(广州站)圆满结束
从翻译行为理论视角探究德语土工技术类文本汉译策略
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加强哈尔滨市双城区非遗工作的几点建议
长春师范传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