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共同富裕: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2022-04-12马建富
摘 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江苏实践——机理分析、耦合测度与模式构建》一书提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要义是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的产教融合,论述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耦合机理、激励机制、服务模式,认为要素耦合是职业教育系统与乡村产业系统耦合的前提和基础,结构耦合是耦合持续的核心和关键,功能耦合是耦合发挥作用的价值体现。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服务模式有“校镇合作”“乡村学徒制”“农业众创空间”,应根据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使用。
关键词:共同富裕;职业教育;乡村振兴;实践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1-0159-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56,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19,均高于发达国家的1.5倍和发展中国家的2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由此可见,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成为制约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主要因素[1]。
解决城乡差距问题,需要多管齐下,而要从根本上、持续地缩小这种城乡差距需要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这也是乡村振兴背景的应然要求和必然选择[2]。许多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口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此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由江苏理工学院田真平、王志华教授和博士所著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江苏实践——机理分析、耦合测度与模式构建》(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江苏实践》”)一书,聚焦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问题,遵循主体培育之必然、产教融合之应然、产业融合之实然的逻辑脉络,选择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呼应国家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切,深入探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服务模式,系统探索职业教育如何提升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而为促进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提供强劲动力,可以说是促动职业教育提升为农服务能力的一部力作。
一、产教融合的共生理念
产教融合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现代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坚实基础[3]。现阶段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更注重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与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的乡村产业的融合,存在融合广度不够、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能力偏弱。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江苏实践》一书提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是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要素组成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生共创的有机整体,并在外部环境动态变化下不断螺旋演进。基于生态系统共生演化的视角,可将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演化进程分为形成、扩展、成熟等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点共生、线共生、网络共生等三种不同的共生形态。由此,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的共生演化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階段,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产教融合举措等外生政策动力拉动演化,但职业院校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处于“等、靠、要”阶段;第二阶段,乡村产业振兴带来的收益反哺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出现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此阶段外生政策动力仍发挥重要的拉动作用;第三阶段,职业院校充分意识到与乡村产业开展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内生动力独自推动共生演化。
该书认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推动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共生演化,应围绕治理主体和治理模式等核心问题进行治理机制布局,开展多中心合作治理和关系治理。在治理主体方面应加入更多的利益相关者以实现共治共享,在治理模式方面应注重柔性关系治理和刚性契约治理的有机结合。
二、主体培育的分类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因此,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职业教育支持培育农民成为各类乡村产业融合的主体和创新创业的主体,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奠定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4]。
(一)乡村产业融合主体的分类培育
该书认为,职业教育支持乡村产业融合主体培育可以实施“一类一策”精准培育模式,针对不同主体的特点,分类制定培育措施。
第一类,专业大户主体培育。针对专业大户普遍年龄较大、学历层次较低的特点,可以采取短期培训为主的方式,由政府部门制定培训目标、遴选培训学员,由县域职业学校制定培训方案,负责具体实施。培训过程中应注重种养殖实用技术的讲解,并增加成功案例的剖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类,家庭农场主体培育。针对家庭农场主进行代际更替、逐步年轻化的特点,可以采取长期培育为主的方式,由职业院校遴选有强烈产业融合意愿和较强学习能力的青年农场主,进入相关专业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意识和现代农业科技素养的培养,用较长周期培育新时代家庭农场主。
第三类,农民合作社主体培育。针对农民合作社带头人普遍是乡村能人的特点,可以采取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育相结合的方式。短期培训侧重于合作社专业领域相关知识和合作社管理经验的学习,提升其运营能力。长期培育侧重于对乡村能人的市场营销技能、产业融合意识、创新创业方法的培育,提升其规划能力。
第四类,农业企业主体培育。应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一方面,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特色引入优质的工商资本,引入过程中应注重资本适配性、根植本地性和利益共享性。另一方面,发掘本地青年农场主、青年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优质人力资源,依托“农业众创空间”等孵化中心开展主体培育工作,拉长培育周期,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农业企业主体培育的成功率。
(二)乡村创新创业主体的分类培育
该书指出,乡村创新创业主体培育可以依据来源群体、创新创业发展阶段开展分类精准培育,探索“一类一策”职业教育支持创新创业主体培育路径。
依据来源群体开展分类精准培育。第一类,返乡农民工群体。应以农业学校和社区学院牵头开展短期培训,围绕创业需求分析、产业融合方式、风险规避机制等方面设计培训内容,重点培养其创业能力。第二类,入乡创业群体,包括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城市个体工商户等。应以涉农高职院校牵头开展短期培训或长期培育,围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创意发掘、品牌塑造、商业模式完善等方面设计培训内容,重点培养其创新能力。第三类,本土创业能人,包括乡土文化、手工技艺传承人等。应以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牵头组织短期培训,围绕农文旅融合、文化传承、手工艺品创新等方面设计培训内容,重点提升其创业能力。
依据创新创业发展阶段开展分段精准培育。首先,培育供给强度的差异。创新创业主体发展的准备期和初创期是最为艰难的发展阶段,也是求生存的关键阶段,应在这两个阶段提供最强的培育供给,从而促进能力素质形成与提升效果的最大化,而在另外两个阶段应该考虑不同的培育内容及方式,适当减小其培育供给强度。其次,培育供给内容的差异。在农村创新创业主体的不同发展阶段,技术、营销、财务管理等基础培训内容逐步被商业模式构建、产品创新、消费心理分析等更高端的培训内容所取代。再次,培育供给方式的差异。乡村创新创业主体在发展中的学习情境从需要强烈外部支持与指导的“教师导向”,逐渐走向外部支持与指导的隐退,最终走向“学员导向”的自主学习。
三、构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服务模式
(一)“校镇合作”模式
“校镇合作”模式是指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职业院校与其地理位置相近的乡镇政府之间就人才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培训、社会服务、技术联合攻关、职业农民培育、文化环境共建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合作,以达到双方共赢的一种合作模式。
该书认为,乡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枢纽,承担着集聚资源、辐射周边、承上启下、引领示范等功能。因此,“校镇合作”模式必将获得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平台建设等方面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可能。“校镇合作”模式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职业院校为合作乡镇提供人才支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学生进入乡镇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可以增加企业和学生相互选择的机会,增加学生留在乡镇的可能性。二是职业院校为合作乡镇提供智力支持。职业院校的专家教授可以入乡、入企、入村,为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出谋划策,为乡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三是职业院校为合作乡镇提供科技转化成果。职业院校的涉农科技成果可以加大向乡村产业的转移转化力度,在乡镇合作的框架协议中可以明确科技转化成果的利益分配方式,可以加大科技研发人员的持股比例,进一步激发科技转化的内生动力。
(二)“乡村学徒制”模式
所谓“乡村学徒制”模式是指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以学习某一涉农职业或职业群为目的,职业院校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开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该书提出,“乡村学徒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夯实了乡村产业振兴的人力资源基础。“乡村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主要有以下三种协同育人方式:一是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同育人。针对乡村产业以农业为基础的自身特点,采取农工学交替的方式,培养既具有理论功底又具备实践操作技能的乡村产业实用型人才。二是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育人。充分考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实践强等特点,采取化整为零、示范教学、避开农忙等方式,从做中学,通过实践操作解决理论问题。三是与乡村传统手工技艺传承者协同育人。创新原有的师徒传承方式,帮助乡村传统手工技艺传承者选徒、带徒,搭建文化创新平台,拓展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
(三)“农业众创空间”模式
“农业众创空间”模式是指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职业院校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政府部门等合作打造农业农村领域的众创空间,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运作等方式,集聚乡村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
该书提出,“农业众创空间”是乡村创新创业的孵化器,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充沛的创新动能和创业源泉。职业院校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支持“农业众创空间”:一是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涉农职业院校内部可以设立“农业众创空间”,从而获得学校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帮助“农业众创空间”做大做强,孵化更多的乡村创业项目。二是提供创业导师支持。职业院校可以从专家教授、“双创”导师、创业学长中选拔“农业众创空间”的创业导师,提供乡村创业项目市场、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辅导。三是提供创业项目和创业学生。职业院校可以遴选“小而美”的乡村创业项目,以及有强烈乡村创业意愿和较强创业能力的学生进入“农业众创空间”孵化,从而保障“农业众创空间”的供给质量。
该书认为,由于江苏省按地理位置可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服务能力、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与资源禀赋特色有较大差异,所以,应当按照“一地一策,分类实施”的原则设计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服务效率。
基于蘇南区域具有在农业农村领域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载体平台,以及较为成熟的校地、校企、校农合作经验,可以采取“校镇合作”和“农业众创空间”双轮驱动,“乡村学徒制”作为补充的服务模式。基于苏中区域较为丰富的高层次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和特色小镇资源,可以采取以“校镇合作”为引领,“农业众创空间”和“乡村学徒制”为补充的服务模式。基于苏北区域较为丰富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和乡村劳动力资源,可以采取以“乡村学徒制”为主,“校镇合作”和“农业众创空间”为辅的服务模式。
基于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借鉴国内外乡村产业振兴实现路径,结合现有职业教育服务资源,该书设计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481”模式。“4”是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4个抓手,分别是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抓手之间必须进行知识协同、技术协同、目标协同、战略协同,以聚焦乡村产业振兴需求,聚集职业教育服务资源。“8”是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8个工具,分别是专业优化、社会培训、技术融合、技术支撑、协同创新平台、乡村振兴研究院、农村创新创业、技术转移转化,工具由抓手衍生而来,是抓手的有力支撑,承担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职能,共同致力于“1”个目标的实现,即乡村产业振兴目标,最终作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田雅娟,甄力.迈向共同富裕:收入视角下的演进分析[J].统计学报,2020,(5):61-68.
[2] 马建富,陈春霞.补齐乡村振兴短板:职业教育和培训精准扶贫的价值追求与推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21):14-20.
[3] 石伟平,郝天聪.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9,(1):7-15.
[4] 佛朝晖,马志超.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升的“定”与“变”[J].职业技术教育,2019,(9):7-11.
[责任编辑 文 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