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双高计划”的经济意义
2022-04-12陈霞
陈霞
摘 要:“双高计划”蕴含着深刻的经济意义,夯实了以政府财政推动公办高职院校发展的传统惯性;推动高职院校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封闭性、行政化发展的态势,使竞争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深层次动因;推动高职教育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加速形成。从经济的视角出发,“双高计划”推动高职院校真正树立教育的人才产品和服务意识,建构起符合教育规律的标准体系,在树立经营意识基础上深度对接市场。
关键词:“双高计划”;经济意义;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1-0141-03
一、问题的提出:从经济的视角着眼“双高计划”
近年来,在“中国制造2025”引领下,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启动了“示范(骨干)校建设”、一流校建设、“双高计划”。其中,“双高计划”对高职教育的推动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高度集中体现在两点:第一,“双高计划”并非简单的量变,而是达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经过长期的积累,高职院校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并不亚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社会声誉达到历史新高。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已经摆脱了单纯学术探讨的范畴,已初现端倪、呼之欲出。第二,“双高计划”并非简单、局部的变动,而是整体性、系统性提升。其根本目的就是发展成为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从而真正打造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这点从“双高计划”后高职本科提上日程就表现非常明显。①
以上作为现象层面,具有很明显的指导性表征。但是深藏于各种要素的庞杂现象之下的,是“双高计划”所蕴含的重大经济意义。这些经济意义支撑起整个“双高计划”的运行与实施。如果忽略、剥离这些经济意义,“双高计划”就成为一个空洞的庞大躯体。认识到这点,有助于摆脱单一的教育视角,拓展视野,更多地从高职教育发展内在和外在规律的视角去分析、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持续性开展,在未来一段较长时间内,“双高计划”引领下的高职院校,将作为一种标杆,对数量庞大的高职院校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社会关注的重点必将长期、高度集中于“双高计划”的院校。可以说,“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并将对今后十年甚至几十年的高等教育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个背景下,深度挖掘其经济意义,殊为重要。
二、“双高计划”经济意义的体现及其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影响
目前看来,“双高计划”至少在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体现出重大的经济意义。
(一)夯实了以政府财政推动公办高职院校发展的传统惯性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甚至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多元化样式,根据教育部2020年6月份发布的统计年鉴可知,截至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共有普通高等学校(Regular HEIs)2 688所,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Other Non-government HEIs)784所。虽然民办院校数量和比重在上升,但公办院校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看到,“双高计划”本质上是一种传统样式、自上而下、政府财政统一性质的财政资助项目。“双高计划”之前的“示范性”“骨干校”“一流校”均是这种做法的典型体现。“双高计划”的意义在于其进一步夯实了这种做法,并使得这种拨款样式进一步固化。这种拨款方式的公平性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在效率上具有其合理性。当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时,做出某种程度的取舍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逐渐起决定性作用的当前,整个社会都在转型,高等教育领域必须同样适应这种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趋势。
(二)推动高职院校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封闭性、行政化发展的态势,使市场竞争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深层次动因
相比“示范校”“骨干校”“一流校”等高职院校,“双高计划”校呈现出更强的经济意义,主要有二:一是不同院校的收入来源差距進一步拉大。入选“双高计划”的院校,不仅国家层面有每年数量不同的额外财政补助,而且地方政府也给予相应资金。这是一笔很大的收入,而且持续5年建设期。可以想象,这对非“双高计划”院校将形成何等程度的超越。二是不同院校位置趋向固化。如果说“示范性”“骨干校”“一流校”等级较为松散,其间还存在某种程度的竞争和流动,那么,“双高校”基本上已经等级固化,如根据实力的不同分为A、B、C三大类。大类内部有流动的可能,但大类之间的流动基本上趋向停滞。理由很简单,“双高计划”的资质基本上是按高职院校的实力来确定,而实力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在所有高职院校都积极竞争的背景下,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能说绝对不存在,但基本上可以认定为是小概率事件。
(三)推动高职教育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加速形成
依据经费来源的差异性,不同的高职院校发展方向、路径、水平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可以看到的是,“双高计划”适合那种规模庞大、综合性强、办学基础完善、办学实力强的高职院校。而其他实力较弱、基础能力不强的院校,基本上无法入围“双高计划”。可以说,“双高计划”某种程度上形成的垄断,对非一流高职院校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出于生存、发展、竞争的需要,大量的非一流高职院校必然寻求其他的路径,更多地从市场的角度获取更多的资源,从而推动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结合更为紧密。与此相应的是,伴随着市场机制开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景,高职办学中传统的自上而下、大一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开始被开放性带来的多样化选择所取代,从而为从理论上寻觅一条“双高计划”背景下不同层次与类型高职院校良性协同发展的路径提供了可能。
三、高职院校的初步应对:强化意识、建构标准、对接市场
(一)真正树立教育的人才产品和服务意识
高职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源产品(服务)的提供者,这个观点很早就已经提出来。高等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半公共产品,作为具有更高产业属性的高职教育,其产品属性应获得更为深入的认同,但理念探索与具体实施之间往往存在脱节。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固有的产业属性并未推动高职教育更好地接近市场。相反,由于复制、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高职教育封闭性办学格局进一步固化,与市场脱节进一步加剧,对政府财政依赖性进一步增强,最终发展成为一种行政化主导的封闭式治理体系。实际上,伴随着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的弊端已为大众所熟知。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的切入点如何选择。“双高计划”的实施,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简单而言,就是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双高计划”之前的各种层级的“示范校”“骨干校”“一流校”建设,为高职院校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原始积累。经过一系列的改革,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改革意识。到“双高计划”,可以说高职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起点。这样,为产品理念和服务意识从思想理想层面转变为实践操作层面提供了可能,从而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二)建构起符合教育规律的标准体系
不可否认,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在“中国制造2025”推动下,高职教育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均发生了重大变动。这种变动正在推动高职教育迈向最优,最终建构起另一类型的高等教育的前景成为一种可能的趋势。但总体上看,当前高职教育尚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这种粗放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缺乏独立、高效、系统的高职教育标准体系。所谓独立,就是尚未完全从普通高等教育标准的窠臼中脱离出来;所谓高效,就是高职教育标准尚未获得市场认可与接纳;所谓系统,就是在某些领域出现了较好的标准,但是在大部分的领域,标准还是零碎的,尚未形成整体性体系。
基于这种认知,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路径就非常清晰。所谓“双高计划”,高水平的院校和高水平的专业,正是建立在独立、高效、系统的标准体系上。缺乏这个核心要素,高职教育就永远停留于粗放式的发展水平。因此,认清状况、建构标准,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与起点,重中之重。
当前,关乎高职教育发展命运的标准主要有两种。
1.基于知识层面引申出的教学标准。那就必须打破原有的带有浓厚学科体系的知识体系,建构以实践性知识为主体、涵盖多种其他类型知识的体系。这种体系并非多种类型知识的简单拼凑,而是形成一个基于逻辑内洽的知識整合。这个体系集中体现在课程的编制。要打破原有的逻辑,按照职业的内在逻辑,从产业链汲取大量的实践性知识,整合为一种新型的知识编排逻辑。知识本质上就是一种市场产品。高职教育可以并应该为市场提供何种样式的产品,是高职教育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相比其他样式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必须遵循坚守“以实践性知识为主的教学课程体系”。这是高职教育最本质的特殊性,也是市场特色。
2.基于学生中心的教育标准。现有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基于教师中心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强大的惯性,支配着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整体性运行。不可否认,在教育发展的初始阶段,这种模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公平与整体效率上达到较高的水平。但随着高等教育的价值逐渐从整体向个体转移,学生中心的模式开始焕发出生命力。在高职教育这种面向职业、具有显著产业特征的教育类型,学生作为产品服务的消费者,其个体利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样,按照学生的需求建构教育体系,正成为高职院校迈向开放性、高校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表征。构建学生中心的教育标准体系,也越来越吸引高职院校关注的目光。
以上两个标准,是高职院校尤其是入选“双高计划”院校的重大关注点。教育始终是为未来培育人才。对教育发展未来趋势的判断始终是现时策略制定的重要依据。在国家财政的支撑下,“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在这两点上有重大的优势,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树立经营意识,深度对接市场
对接市场,是“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重大的任务。在不损害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好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汲取资源、提升效能,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优势。
从经济的角度,高职教育就是人才产品生产的过程;高职院校就是实施该过程的社会机构。因此,树立经营理念,对高职院校进行有效经营,是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经营”,是个典型的经济用语。所谓经营高职院校,就是将高职院校置身于广袤的人才市场范畴,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大力汲取资源,如优质的生源与师资;推销产品,如优秀的毕业生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将学校资源和资产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充分地提升学校资源、资产利用的综合效益,实现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公办的高职院校,规模越来越大,普遍面临着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政府投入远远不能满足院校迅猛发展的需求。这样就必须积极寻觅其他来源的资金投入,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的投入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但企业讲究的是等价交换,只有在保证获利或者至少不亏损的前提下,企业才会有校企合作的可能。这样,高职院校就必须树立起经营的理念,遵守市场规则,积极争取企业的合作。企业的合作不仅带来资金,同时带来知识(技术)与人才,充实高职院校的教学与师资,对高职院校发展具有相当重大的影响。
经营核心在于依据市场需要,建构高效运转的现代高职院校体系。可以说,从经营的视角,“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经营,意味着经济视角下资源整合形成的高效益。而“双高计划”,则为高职院校实施经营策略提供了更好的契机。
结语
“双高计划”具有深刻的内涵,本文则选取经济这一视角,探索对“双高计划”的经济意义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从表面上看,“双高计划”的经济意义体现出强大的穿透性,意味着政府层面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拨款和政策支持,意味着“一流”,高起点、高质量。但穿透这些表面的意蕴,从深层次的视角则可以看到,“双高计划”带给高职教育更深刻的推动,表现在产品理念的养成、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市场进行实质性对接。这就要求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进行从理念到制度深层次的改革,而非浅层次地完成各个项目。
同时引发另外一个重要的命题:数量更多的“双高计划”之外的高职院校,将如何面对“双高计划”带来的重大冲击,应如何建构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可以肯定的是,“双高计划”不仅产生了一批“双高”院校,同时也形成了范围广大、数量众多的其他非“双高”院校。本文认为,同样可以依据经济的视角,实现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思路。即,摆脱传统的自上而下、大一统办学思路,着眼于人才市场供需与价值规律的运行,从人才产品生产最基础视角,为“非一流”高职院校建构起“突出特色、结构优化、市场细分、打造品牌”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郭红兵,赵亚兰.首轮“双高计划”落地,未入选院校何去何从?——以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为例[J].高教学刊,2020,(34):181-184.
[2] 蔡新职.“双高计划”视阈下湖北省高职院校同质化现象分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10-14.
[3]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基本情况)[EB/OL].教育部网站,2020-06-11.
Abstract:The Double High Plan contains profound economic significance.It has consolidated the traditional inertia of using government finances to promote public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romo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ly closed and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 trend,and compete to becom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deep motiv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accelerated formation of a diversified school-running pattern that promot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the Double High Plan promot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truly establish education’s awareness of talent products and services,build a standard system that conforms to the laws of education,and deeply connect with the market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agement awareness.
Key words:double high plan;economic significanc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責任编辑 文 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