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2022-04-12孙倩

科学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策略新媒体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历经五千年发展历程后,更加凸显其应有的价值。在现代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新型主流媒体占据各项资源优势,其作为时代文化发展风向标,必须肩负起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任。本文结合新媒体优势分析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所带来的影响,从传播受众、传播主体以及传播形态这三个方面,探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途径,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策略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应当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内涵,结合时代发展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展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具备的魅力。新媒体时代,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改变大众对传统文化接受程度和接受习惯,这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新媒体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1.1改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播方式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每一位传播受众都可能成为文化传播主体,在接收信息后以分享、转发等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下去,甚至可能在社交平台中找到同样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伙伴。受众作为新媒体的信息接收人,也可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单一的文化灌输,而是汇集更多受众参与到文化传播之中。受众依靠新媒体技术赋能,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由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参与信息接收,个人感悟及体验得到深化,受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得以加强。

1.2拓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

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时效性较差,其覆盖面也非常低,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渠道十分有限,仅限于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范围十分狭窄,受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收受到制约,因此其对传统文化兴趣也不高涨。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技术拓宽了传播渠道,受众可以通过网络、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自媒体等多种途径接收到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使得受众信息接收的即时性大大提升,能够让受众全天候地接收信息,了解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此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以多种形态展现给受众,可以是传播者随手拍摄的照片以及影像,在经过微博以及微信等新媒体传输至网络中,受众通过在线交流并转发,拓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

1.3转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形式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使得信息传播具备了“全息媒体”的特征,传播形式更加多元。传播主体能够以图片、文字、声音以及视频,甚至游戏、AR等形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不同的文化传播形式能够实现传播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而这种“全息媒体”的特征也加深了大众传播与新媒体转播的融合,电视与手机之间实现了大屏与小屏的互动,这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逐渐开始呈现出碎片化传播的特征,各大主流媒体都开始利用新媒体传播技术对其节目进行碎片化传播。如《朗读者》《见字如面》《典籍里的中国》等优秀传统文化节目,除了在电视上播出之外,都在节目之外将精彩片段剪辑制作成短视频,通过短视频平台、微博、社交平台等渠道进行多元化、碎片化、移动化传播,使得受众能够利用碎片时间以观看、阅读和收听的方式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接收者,自觉对其中内容进行挑选并改编再创作,再进行二次乃至多次传播,形成“广而告之”的传播效应。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不仅提升了受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也丰富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扩大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面,提升了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2.1结合新媒体吸引更多传播受众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内容非常丰富并且拥有极深的文化底蕴。但部分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人并不多,通常以高深晦涩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与普通民众产生距离感,从而制约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媒体拥有数量非常可观的潜在受众,我们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弘扬过程中,进而解决受众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隔膜以及断层问题。2021年12月8日,孔子网客户端2.0全新升级上线。这款APP结合移动互联网新技术以及传播形态,致力于弘扬、传播、普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款APP设立公开课、孔子号以及基金捐赠等模块,聚合大量具有深度的学术观点,同时拥有全国最大的传统文化公益课资源平台,建立多渠道立体传播,吸引更多文化受众参与其中。传统媒体也应该多借鉴这种形式,多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对优秀电视文化节目的再传播。

2.2打造多样化传统文化传播主体

传统媒体时代的文化内容生产门槛非常高,如果没有充足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进行支撑,则需要耗费较高的制作成本,相对单一化的传播主体也未能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限制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媒体技术消除了文化传播技术壁垒,有效降低了文化传播的参与门槛,以多样化的媒介载体丰富了内容生产主体。此外,受到国内行业发展以及政策影响,国内各类信息传播平台以及社交平台都在大力抢占文化传播阵地,力争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主体。而与传统媒体短视频制作相比,新媒体短视频制作耗费成本极低,因此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渠道。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可以与短视频平台进行更多良性互动,借助短视频平台的优势,来扩大自身的传播主体和传播范围,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输出和更广泛的传播。

2.3创新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中提出,我国应当努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让古书文物、古迹遗产、古籍文字全部活起来。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我们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在对优秀传统文化旧有表现进行创新的基础上,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现代文化需求相适应,再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过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以文字形式进行表现,受众需要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以及一定的学习时长才能够对其有所了解,这难免有点“曲高和寡”,不符合现代受众对于各类信息的碎片化阅读习惯,难以受到现代群众的关注。因此,当下传统的电视文化节目都在尝试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对节目内容、呈现形式、舞台设计、传播渠道等进行全方位的精心布局,并结合受众接收习惯,特别是当下年轻人的审美情趣,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形态和表现形式,前文提到的《典籍里的中国》《见字如面》《齐鲁文化大会》等节目,都是新媒体時代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效传播的典范。此外,2020年,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意外艺术也推出了文博短剧《国宝很有戏》,每集时长控制在5-10分钟,符合现代受众对于碎片化信息的需求。另外,短剧中深入挖掘博物馆文物资源,不断拓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彰显文物跨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结语

总之,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漫长的时代发展中,新媒体技术使其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作为媒体融合时代的电视从业者,我们需要结合新媒体技术,继承并多渠道、多形式地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具备的魅力,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温丽君. 新媒体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与途径[J]. 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1):235-236.

[2]陈泉.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J]. 新闻前哨,2021(02):8-9.

作者简介:孙倩(1973年10月),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济南市人,学历:大学,职称: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策略新媒体
高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三观”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