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考核研究*
2022-04-11李佳
李 佳
(中南民族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内容涵盖面广,体系繁多交错,该课程已成为我院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资源与环境三大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202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进一步明确指出高校今后应严格制定学业评价标准,完善结果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1]。国家对高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高度关注,反映了新时代高校教育制度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改变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论的决心,因此有必要改革传统教学中对于基本理论课程的“一考定乾坤”的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考核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传统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课程特点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主要讲授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环境管理的政策理论和技术方法、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全面理解中国环境管理的相关法规、政策、制度体系,了解环境管理的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系统论原理,初步具备环境管理的能力[2-3]。
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采用期末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考核方式,试卷题型由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构成,虽然这种考核方式在最终学生对考点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传统教学实践反映出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
1.2 传统考核方式的不足方面
传统考核方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授课内容单一
传统考核方式最终考核成绩主要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以期末考试为主体的考核方式使得教师在授课时必须以课程考试内容为依据,围绕书本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考试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该教学内容当前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2)学生掌握情况无法衡量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较多,决策模型与数学计算交叉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却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根据考试内容选择性掌握学习内容,为了应付考试而考试,而很多案例分析内容是无法通过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所以无法衡量学生具体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
2 线上线下教学过程化考核方案构建
2.1 线上线下教学过程化考核方式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课堂,而线上线下教学则是弱化教师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线上教学的优势体现在,学生可以利用线上教学手段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及考核过程,不仅能够将课堂中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延伸,拓宽知识面,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学习质量。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线下教学,则可以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4-5]。由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兼具线上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时间灵活的特点,及线下教学师生互动性较强的优势,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高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方式不合理的问题。
过程化的考核模式是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多维度考核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能力等予以科学、客观的评价[6]。针对传统课程考核模式存在的平时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和形式化、期末考试考核内容不全面及考核反馈时效差等问题[7],过程化考核模式是将考核重点聚焦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之中,通过优化过程化考核方法,利用多维度考核指标,推动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平时学习积累夯实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素质[8]。过程化考核的内涵,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分阶段、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内容设计,在教学全过程中对学生不间断地进行管理和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另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如何根据课程的特点,挖掘线上与线下学习的优势,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课程的过程化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考核的积极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师需要改善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2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过程化考核内容的设计
过程化考核模式就是转变考核重点,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所以考核的内容,一方面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促进教师能够积极查阅相关课程最新进展,设计前沿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9-10]。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过程化考核内容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线上线下过程化学习过程方案设计,一个是线上线下过程化教学考核方案设计。
2.2.1 线上线下过程化学习过程方案设计
精心备课、撰写教案是实现课堂理论课程教学过程化考核的基本前提。这是因为,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教师具有充足的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斟酌,如果没有这个仔细思考的过程,教师是不可能将过程化考核内容完美地嵌入课程教学环节之中。在设计教案内容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将授课内容按照严密的逻辑性,预先编排成几个具有“案例”分析,并将考核内容,如提问的问题、讨论的主题及知识点测验的题目非常自然地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使其不仅不会影响到“案例”的叙述效果,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内容按性质分割成多个知识模块,将规划管理、设计与实施多个阶段融为一体,把相应的项目案例嵌入到教学模块当中,作为“案例分析考核”的基础。而在案例分析中,使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智慧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客观、准确的考核评价。线上线下教学全程均采用“智慧课堂”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这种基于 PPT 和微信构建的智慧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对手机高度依赖的特点,以00后大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教学工具,让手机变成“学习利器”。手机既是答题器,又是学习的小黑板,不再成为学生分心的工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每章不同的知识点,设计讨论的主题,如“为什么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新旧环保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等,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或是直接将讨论结果整理成总结报告或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发送至智慧课堂,记录分组讨论成绩。在每个重要知识点后面,可以设置1~2 道测验题,如智慧课堂中可以发送的主观题、单选题、多选题等题型形式,检验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可有效调解授课节奏,使学生对刚学习的理论知识点有一个理解、吸收的缓冲时间。在开始下一个知识点讲授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下面的知识点,如要介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时,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功能区,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是由一个或几个学生来回答,或是直接利用智慧课堂弹幕的功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答案的讨论之中。课堂学习情况的成绩,根据小组讨论成绩、弹幕、回答问题情况及测验答题成绩综合起来进行计算。
2.2.2 线上线下过程化教学考核方案设计
笔者以中南民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环境规划与管理》为例,探讨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此类专业理论课程过程化考核内容的设计实践。《环境规划与管理》是通过理论与实际案例分析,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提高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应用技能,能在其现实约束条件下,通过技术经济评价对规划方案进行设计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基于这门课程兼具理论性及实践性的特点,课程的过程化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其中出勤占10%,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无故缺勤超过1/4取消期末考试资格;课堂作业占20%,每学期布置6~7次作业,根据作业成绩进行平均分判定;课堂设计环节综合评定占20%,具体评分标准见表2,该环节学生针对具体规划案例进行总结或者深入讨论,学生5~6人一组,在讲授该章节过程中要求学生依次进行文献调研、资料数据收集、计算分析、制作PPT,并随即抽取、或者学生自愿进行PPT讲解,教师点评和分析,并和同学进行讨论,教师进行解读和评论,根据学生现场表现情况及设计任务书的撰写情况打分。
期末考试为笔试,考试题型包括:选择、填空、判断、简答、计算和论述。在过程化考核全过程中均采用智慧教学手段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用于收集各个考核环节的教学数据。其中,课前学生出勤情况采用课堂 APP 扫码签到,记录课堂出勤成绩 。
表1 课程对学生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要求的匹配性
课堂设计环节见表2。
表2 课堂设计环节评分标准(百分制)
以上各项成绩要有相应的书面记录。
期末考试评分标准:按期末考试的标准答案、评分标准百分制评分,总评后折算。
根据课程的特点,构建合理的线上线下教学过程化考核方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创造性,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从而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 结 语
目前,大学生对传统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式认同感越来越低,而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化考核方案的实施,则有助于改变这种困境。这种考核模式的优势在于,它极大满足了当代大学生自由、灵活学习的需求,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性及优越性,根据课程的特点,采取线上、线下、智慧教学等学习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和考核。虽然过程化考核势必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但却可以让教师更容易对该门课程的授课效果有清晰直观的了解和把握,从而及时改进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化考核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师“教”的作用与学生“学”的效果,有效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