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
——基于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需求与评价的调研

2022-04-11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育人

杨 懿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韶关 512126)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社会对于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发生重大变化,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行业要求呈现新变化,劳动力供需有待匹配。据有关数据统计,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909万,同比增加35万;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1]。目前“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市场需求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供需错位,一方面企业难以招聘到满意的员工,另一方面招聘到的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很快在岗位上手,还需要企业进行二次培训,未能体现高职院校培养的优势。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输送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匹配,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研样本总体情况

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问卷调研的样本取自广东省内各类用人单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人才需求情况,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61份,收回355份,回收率98.33%。其中,有效问卷355份。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结合SPSS 22.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调研企业性质多样。涉及国有企业30家,占比8.45%、民营私营企业258家,占比72.68%、外商独资企业15家,占比4.23%、中外合资企业11家,占比3.1%、港澳台企业19家,占比5.34%、其他性质企业有22家,占比6.2%(如图1所示)。从所属行业来看,制造业企业最多,有157家,占调查总数的44.23%、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35家,占比9.86%、房地产33家,占比9.30%、其他行业55家,占比15.49%(如图2所示)。

图1 调查单位性质

图2 调查单位所属行业分布情况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分析

(一)岗位及专业需求分析

未来几年,专业技术类和市场销售类人员需求最大,分别占52.11%和36.34%(如图3所示),且未来三年需求量大的几类专业分别是机械制造类相关专业(49.58%)、电气工程类相关专业(43.94%)、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36.90%)等,调研结果如图4所示。

图3 未来3年企业岗位需求分布情况

图4 未来3年需求量最大的岗位相关专业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需求分析

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基本期望调查中,首先是毕业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奋好学被用人单位最看中,占比83.94%;其次是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忠诚于公司,占比79.15%;第三是适应能力强,能在较短时间内胜任工作,占比73.24%(如图5所示)。

图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情况

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要求的关注重点依次是敬业精神和责任(4.59)、团队协作精神(4.56)、适应和学习能力(4.46)、心理素质(4.45)、思想政治素质(4.27)、专业能力(3.99)及知识结构(3.98),但对计算机能力(3.61)和外语能力(2.99)要求偏低(如表1所示)。对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要求的标准差较大,可以看出,不同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要求差异较大,这和用人单位具体的岗位要求相关。

表1 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素质能力要求情况

续表1 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素质能力要求情况

三、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意见

(一)用人单位对所招聘毕业生评价情况

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的最大弱点首先是职业稳定性差,占调查总数的38.59%;其次是眼高手低及缺少工作经验,占比分别是23.94%和14.08%(如图6所示)。

图6 用人单位对所招聘毕业生评价情况

在“结合贵单位情况,您认为毕业生表现最好的方面是?”(多选题)的调查中,认为高校毕业生在团队合作、敬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突出,但研究能力、外语能力较差(如图7所示)。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所招聘高职毕业生的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表示肯定,占64.51%;只有35.49%的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创新能力表示肯定,这说明高职院校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待加强。用人单位认为研究能力和外语能力是毕业生表现不好的两方面,分别占比9.01%和3.66%。

图7 高职毕业生表现最好的方面

(二)用人单位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中,用人单位认为首先应届毕业生就业期望太高、能力不足占77.75%;其次是社会不良观念及舆论导向,占比28.73%;第三是所学专业课程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占比27.61%。(如图8所示)。

图8 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三)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反馈建议和意见

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首先应做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念,占调查总数85.07%;其次是高职院校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实习机会,占调查总数68.45%;第三是支持学生参加岗前就业技能培训班,占60.56%(如图9所示)。

图9 用人单位对教育教学反馈建议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工作态度及职业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说明提升毕业生的实际动手及实践能力也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用人单位呼吁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强化学生实习、见习及社会实践环节改革,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与责任、人际沟通、快速适应和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用人单位对于上述综合素质的关注程度已超过对专业能力、知识结构的关注。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策略思考

(一)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科技快速发展,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人才是最主要的竞争因素。培养既具备深厚专业知识、精深技术技能,又具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尤显重要[2]。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通过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共同育人,引领品德成长,厚植家国情怀,将实现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强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完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着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以契合新时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注重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融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育智,更要育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责任、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心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要从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上全面提高。

(二)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用人单位反馈,职业素养不足、胜任力不强是造成用工困扰的重要因素。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较弱,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弱,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与企业用工期待存在差距。培养专业素养高、胜任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是需要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深入开展专业群与产业链的融合对接,实现专业与职业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改变过往聚焦单一专业的方法,实现抱团取暖、集群发展[3]。二是围绕区域产业和市场需求,紧跟行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细化专业准入退出机制,实现专业动态调整[4]。为适应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将前沿性、国际性的先进知识与技术以及交叉学科知识纳入课程,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三是课证融通,大力推进1+X证书改革。在课程设置中,融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关内容,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师、教法、教材“三教”改革,促进课证融通,培养目标更加契合社会需求,有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吻合度,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才的路径

同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打通需求与供给“最后一公里”,提升人才培养适应度。一是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了能够向社会输送更多符合新行业、新兴领域要求的高质量人才,高职院校通过与政府、其他高校、行业、企业等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共建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为载体,推行工学结合、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专业共建、师资共培、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形成良性的互动和持久“生态圈”[5]。二是丰富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设立校外实训基地,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对接,学生职业技能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强化教学与产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多举措开展深层次、有特色的就业指导工作,凝练培养特色,拓宽高质量的人才供给渠道。三是推动与企业共建各类技术研发机构、培训中心、创新中心等。校企共同开展课题项目研究和科技攻关活动,实现产、学、训、教、研相结合。打造人才培养的助推器、协同育人的孵化器,拓宽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四是积极服务中小微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工作,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承接企业横向项目,通过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提升学生科技研发能力。

(四)以生涯教育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1.设计系统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素质、能力强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青睐。一是将就业指导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良好的专业观、学习观和就业观,以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朋辈计划及行业企业参观、实习等为抓手,着重引导学生自我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进校到毕业,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学生给予差异化指导。二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优美育人环境,以参加社团、学生会、科技创新竞赛、文艺演出等为载体,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拓展职业生涯视野。

2.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强化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职业目标不清晰、就业意愿不切实际等问题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毕业生就业[6]。一是切实抓好就业指导和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工作,面对新的就业形势,要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和转变就业观念,摒弃旧有思想的影响,把理想与就业市场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明确求职目标。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活动,如企业精英进校园讲座、优秀校友面对面讲座等,通过面对面主题交流,讲述自己就业、创新创业的故事,分享校友成长历程和奋斗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营造良好就业氛围,进一步帮助学生准确进行职业定位、做好职业规划,提升职场竞争力。三是发挥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功能,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培训、模拟创业、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通过专业技术训练,培养创业精神,拓宽就业渠道,全方位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举办优秀招聘企业展示活动,为其提供一个展示企业文化、用人需求的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招聘信息指引,让毕业生能更加直观地对参加双选会的行业、企业、岗位进行分析、了解和对比。五是积极引导学生自我规划和管理,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观,增强其自身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扩大就业竞争优势,不仅“就得了业”,还能“更高质量就业”。

3.加强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水平

推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富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教赛结合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毕业生搭建双创平台,拓展职业空间。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关于与特殊岗位劳动者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的责任分析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