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

2022-04-11罗美芳

医学前沿 2022年3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

罗美芳

摘要:目的:探究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在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入院,分为对照组(45例,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与实验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神经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血管再通率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為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44%,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给予神经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促使其神经功能的改善,降低不良反应率,其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属于常见且多发疾病,发病率在近几年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该病的病情比较严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由于患者发病后容易出现脑、颈动脉硬化,继而会导致肢体偏瘫、语言障碍、口眼歪斜等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会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该病的治疗,比较复杂,难度较大,容易发生各种不良反应,预后效果不佳。需要对该病采取有效的治疗,通过对该病的深入了解,采用介入治疗,对患者创伤小、且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1]。在本次研究中,对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在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入院,分为对照组(45例,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与实验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神经介入治疗)。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47-82岁,平均为(62.36±3.86)岁。实验组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48-83岁,平均为(63.14±3.97)岁。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确诊该病,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精神异常者、肝肾功能不全者等。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降脂类、抗血小板类、活血化瘀类、脑保护剂等药物治疗,并对患者体内微循环进行改善。在服用上述药物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溶栓治疗,给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药物剂量控制在90mg以内,需要在1min内给予静脉注射,注射的量占总量的10%,在1h 内需要将药物静脉注射完成。

实验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神经介入治疗,首先需要对患者缺血区侧支具体循环情况进行检查,采用血管造影方式进行检查,准确判定患者出现动脉狭窄的具体位置。并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处理,之后进行常规消毒,铺设辅巾,通过股动脉进行穿刺入路,借助路径图与微导丝作用,将20万U尿激酶与2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泵入患者体内,泵入速度控制为1ml/min。在泵入的时候需要借助微量泵自溶性的导管来完成。在手术中,需要对患者的意识状况与语言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及时了解患的肢体功能,并借助动脉造影对患者堵塞的血管进行再通处理,并准确判断血管是否再通。

1.3观察指标

需要对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进行了解,完全再通:患者颅内各分支血管均显影。部分再通:患者出现栓塞部位的后端血管有部分显影。未通:出现栓塞的血管没有显影。并采用NIHSS评分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总分42分,分数越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对比

实验组血管再通率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明显,P<0.05。见表1所示:

2.2两组NIHS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所示:

2.3两组不良反应率对比

实验组不良反应率为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44%,差异明显,P<0.05。见表3所示: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较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习惯与饮食方式等发生较大改变,加上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导致该病的发生率在不断上升,并且逐渐呈现年轻化发展趋势。该病会导致语言功能、肢体功能、视觉功能等出现严重影响,导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活质量较差[2]。针对该病通常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在药物治疗中通常给予降压、抗凝治疗。在手术治疗中主要是对栓子进行摘除,促使患者栓塞血管再通,增加血液流量,避免梗死的情况发生。将神经介入治疗应用在该病患者中,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这种治疗方式主要是对患者动脉进行溶栓、取栓与支架扩张治疗,能够显著缓解血管压力,增加血流量,达到治疗效果。其是一种新颖的溶栓治疗技术,能够采用数字化造影系统与血管内进行导管操作,可以促使血管再通,改善患者症状[3]。

参考文献:

[1]郝忠臣,刘晓会,荆涛.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1):184.

[2]余洋.静脉溶栓联合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18):90-91.

[3]史小平.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92-93.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中的检查意义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