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患者血尿酸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2022-04-11王秀霞宋彦峰刘伟伟王淑霞李璐孟祥鹏孙晓翠许光霞
王秀霞 宋彦峰 刘伟伟 王淑霞 李璐 孟祥鹏 孙晓翠 许光霞
摘要:目的:测定帕金森病患者血尿酸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探讨其与帕金森病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52例为PD组,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分为PD认知正常组(n=30例)和PD认知障碍组(n=22例);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D组尿酸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D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 PD认知正常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PD认知正常组尿酸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D认知障碍组尿酸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D认知障碍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于正常对照组(P <0.05)。PD认知障碍组尿酸水平显著低于PD认知正常组(P<0.05),PD认知障碍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PD认知正常组(P<0.05)。3. PD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显著低于PD认知正常组,P<0.01。4. 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尿酸是PD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P <0.05),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PD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尿酸是是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病伴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帕金森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帕金森病;尿酸;糖化血红蛋白;认知障碍;严重程度;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中较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清楚,大多认为与年龄、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神经炎症、线粒体的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等有关,其主要病理变化为黑质多巴胺能(dopamine,DA)神经元的变性、坏死,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大量减少,以及错误折叠的α-synuclein蛋白形成,临床上表现为以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1],以及伴有认知功能障碍(Parkinson' s disease related cognitive impairment,PD-CI)、情绪障碍、嗅觉减退、感觉障碍、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异常(RBD)、便秘、尿频尿急、体位性低血压等非运动症状(non-motor symptoms,NMS)。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特别是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本研究旨在测定帕金森病患者血尿酸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探讨其与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改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为PD组,平均年龄为(61.42±11.08)岁、平均教育水平为(8.46±5.73)年。納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2015国际运动障碍协会帕金森病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遗传变性帕金森综合征、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等其他类型的痴呆、其他系统(如心血管、内分泌、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认知障碍、有影响血清尿酸和糖化血红蛋白代谢的因素。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50例 (其中男26例,女24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60.24±14.96)岁、平均教育水平为(9.37±7.16)年。要求两组的所有对象均为本地区长期居住的居民,其年龄、性别、采血时间等相关条件相匹配。所有受试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得到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PD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估:在“开期”评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3部分(UPDRS—III)得分。
1.3认知功能评定(“开期”):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受教育年限少于12年的患者在汇总所有认知域后再加1分,moCA≥26为认知功能正常组,moCA<26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3]。经测评,PD认知正常组 30例,平均年龄为(60.96±9.76)岁、平均教育水平为(9.23±4.18)年;PD认知障碍组22例,平均年龄为(62.32±10.01)岁、平均教育水平为(7.08±3.89)年。
1.4血液标本采集及化验指标测定:各组研究对象和对照组均采集空腹外周血,抽取肘正中静脉血3-5ml送检,应用我院检验科的Beckman Coulter AU58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尿酸、肌酐、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选择PSS 18. 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 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进行多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例(百分率)表示,选择 χ 2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评估相关性。然后行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以 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D组与正常对照组尿酸、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PD组尿酸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D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2 PD认知障碍组、PD认知正常组和正常对照组尿酸、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PD认知正常组尿酸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D认知正常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PD认知障碍组尿酸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D认知障碍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于正常对照组(P <0.05)。PD认知障碍组尿酸水平显著低于PD认知正常组(P<0.05),PD认知障碍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PD认知正常组(P<0.05)。
2.3 PD认知障碍组与PD认知正常组的MoCA评分 PD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18.83±4.90)分显著低于PD认知正常组(26.25±1.85)分,P<0.01。
2.4 各指标与PD伴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 将帕金森病伴认知障碍作为因变量,将尿酸、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酸是PD伴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P <0.05),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PD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
3 讨论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它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給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4]。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根据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假说:氧化应激[5]、神经炎症、自由基损伤、α-突触核蛋白聚集、线粒体功能障碍[6]等。 其中,氧化应激被认为是关键因素,并且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复杂融合的共同途径[7]。
在人体中,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可降低氧化应激,减少脑中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害。有关帕金森病动物模型中,尿酸水平明显降低,而且随着病情的进展,尿素水平进一步降低。由此看出,对氧化应激所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尿酸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8],或许我们可以用尿酸水平高低来估测帕金森病的患病风险和病情进展,尿酸很可能是帕金森病的一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9]。认知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的多种非运动症状中常见的一种。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认知障碍、睡眠障碍、抑郁焦虑情绪等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与其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学者Annanmaki等[10]研究了40例帕金森病患者,结果发现,帕金森病患者的尿酸浓度越低,其认知加工时间、反应时间越长,图画填充能力越差,所以认为尿酸降低与认知功能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我国学者余招平等[11]曾收集了76例帕金森病患者的资料,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同时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帕金森病患者的MoCA评分越高,其血尿酸水平越高;而HAMD评分越高,血尿酸水平越低。由此说明帕金森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患者认知功能和抑郁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PD组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D认知障碍组的尿酸水平显著低于PD认知正常组,尿酸是帕金森病的发病及认知障碍发生的保护性因素。但尿酸水平在何种范围内对PD患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需更多的研究来验证。 目前研究显示,糖尿病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病合并认知障碍患者的关系尚无统一的结论。有些研究发现,患有帕金森病的人群中合并2型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的概率比普通人群中患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的比率要高,而且这些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所以得出结论,2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可能是帕金森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2-14]。同时也有研究发现.糖尿病与帕金森病无明显相关,甚至可能是帕金森病的保护性因素[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PD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PD认知障碍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D认知障碍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PD认知正常组,提示糖化血红蛋白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可能无明显相关性,而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可能是PD伴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PD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尿酸是是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病伴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尿酸水平越低,患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病合并认知障碍的风险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但是,本研究是一个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纳入的研究因素较少,糖代谢方面只检测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指标对帕金森病患者及帕金森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尚需长期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 Jankovic J. Parkinson's disease: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8, 79(4):368-376.
[2]MDS clinical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arkinson's disease[J]. Movement Disorders, 2015, 30(12).
[3]徐珊瑚, 林阁, 朱银花,等.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在帕金森病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3):251-254.
[4] Kowal S L , Dall T M , Chakrabarti R , et al. The current and projected economic burden of Parkinson's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J]. Movement Disorders, 2013, 28(3):311-318.
[5]张丽娟, 邵海涛, 王跃秀,等. 帕金森病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 2014, 26(6): 560-570.
[6]高靓, 张玉虎, 王丽娟. 帕金森病与神经免疫炎症研究的新进展[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4, 27(3):234-23
[7]张海南. 帕金森病SNCA基因Rep1多态性,血清α-synuclein蛋白表达水平及尿酸水平分析[D]. 中南大学, 2010.
[8] Yu Z , Shuai Z , Wang D , et al. The significance of uric acid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rkinson disease: An updated systemic review[J]. Medicine, 2017, 96(45):e8502.
[9] Min W , Bo Z , Chen Y H , et al. Serum uric acid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meta-analysis[J]. Plos One, 2017, 12(3):e0173731.
[10] Iwasaki Y , Kinoshita M , Ikeda K , et al. Uric acid associates with cogni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J]. Neurology, 2008, 14(6):576-578.
[11]余招平, 岳宏, 群森,等. 血尿酸水平與帕金森病的相关性分析[J]. 安徽医药, 2015, 19(009):1761-1762.
[12]Insulin resistance could be linked to risk of AD via reduced glucose uptake.[J].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2015. 1 1(9):485
[13] Miranda H V , El-Agnaf O , Outeiro T F . Glyc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Alzheimer's disease[J]. Movement Disorder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2016, 31(6):782-790.
[14]谢泗芬, 张玉虎, 聂坤等. 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与血糖水平的分析[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7, 43(004):205-209.
[15] Palacios N , Gao X , Mccullough M L , et al. Obesity, diabetes, and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J]. Movement Disorder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2011, 26(12):2253-2259.
[16] Simon K C , Chen H , Schwarzschild M , et al. Hypertension, hypercholesterolemia, diabetes, and risk of Parkinson disease[J]. Neurology, 2007, 69(17):1688-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