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设计有价值的课外阅读学习任务
2022-04-10吕俐敏
吕俐敏
【摘要】《西游记》因其丰富的想象和有趣的故事为儿童所喜欢。《西游记》众体皆备,为教与学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西游记》的文体特点设计有趣的语言转换任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情境、问题解决等需要,设计适宜的学习任务,促使儿童深化阅读理解,并能通过丰富的写作形式内化其理解,进而培育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四大名著。从教材撰写的推荐文字数量看,《西游记》的推荐文字数量多,还引用了一段原文作为导读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西游记》是一本什么书,何種版本适合这个学段的儿童阅读?教师可以设计怎样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本文以笔者带领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云阅读”的过程为例,分享《西游记》阅读中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情况。
一、为什么读《西游记》
为什么读《西游记》?除教材规定的原因外,主要是因为《西游记》这本书的部分文本特点与儿童认知相契合,文本样式丰富,有各种形式的改编版,且流传的故事早已为儿童耳熟能详。
1.童话色彩为儿童阅读提供了保障
《西游记》是一部以现实社会为依据,历史故事为因由,神魔故事为框架而架构的作品。所谓“以现实社会为依据”,是指这本书虽然写的是神魔世界的事情,但时刻可以看到真实世界的影子。仅以孙悟空这个形象而言,林庚先生的《〈西游记〉漫话》从孙悟空在菩提祖师那里获得生活经验谈起,认为孙悟空本来是“浑浑噩噩,天真未凿的,直到他在西牛贺洲拜师学道之后,才变得灵巧善变,成为我们心目中的所熟悉的那个孙悟空”[1]。菩提祖师不仅会“打市语”,还十分熟悉市井江湖的世态人情。孙悟空学会七十二变后,当众卖弄,惊动菩提祖师,他训斥孙悟空:“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2]林庚先生认为:“这些话听起来既无神仙家气味,也少佛教的色彩,说的正是市井江湖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江湖上防身的手段。而这也就是师父对他的最后忠告了。这修行学道之所,因此实际上就正是闯荡江湖的预科班。”[3]整部《西游记》中,这类对现实的关注比比皆是,萨孟武先生也有《〈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一书,探讨《西游记》与政治之间的联系。
所谓“历史故事为因由”,是因为唐僧取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壮举。对于西行者而言,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考验。也正是这个历史因由,成就了唐僧师徒取经的使命感。艰苦卓绝的取经路,使取经事业困难重重。于是,取经的使命感、取经艰难带来的严峻感和取经事业的崇高感相互作用,使得取经这件事有了光环。在前七回的亮相中,孙悟空本领高强,能上天入地下海,有非凡的武功,经得起失败的考验、痛苦的折磨,有铮铮铁骨,这些特征说明他生来就是接受挑战与考验的,这也保证了他自身有条件成为英雄。正是取经的使命,赋予孙悟空的行动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自觉性。如果没有这项伟大事业,他可能也只能做一只比别的猴子本领更高的猴子。
在现实类的作品中,英雄一般是跟悲剧联系在一起的。关羽、张飞等英雄横刀立马,气吞万里如虎,而马革裹尸是他们的归宿;还有一种英雄,如刘和珍一般,他们“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而孙悟空这个英雄,是跟喜剧联系在一起的。因以神魔故事为框架,所以他们的取经路是被各路神仙设计好的,是必须要经历八十一难方能修成正果的。《西游记》中英雄的这种喜剧性结局,在童话中才会有。在童话中,主人公承受一种使命,或者为了达到某个目的经受各种考验,最终如愿以偿。《西游记》正是结合神话传说的因素,表现出童话故事的特点,为英雄传奇提供了更富有想象,也更为乐观的精神内涵。
2.众体皆备为教与学提供了空间
《西游记》是历代累积型的小说。玄奘孤身前往那烂陀寺取经的故事,加上佛教故事本身的神异性,使得取经故事带上传奇色彩。这些故事被不断演绎,成为说话人的话本,并被搬上舞台。在此过程中,故事被不断地丰富、改造,后来又经过文学加工,才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游记》。这部书的主体是古典章回体小说,同时,书中可以看到古典文学生发出来的各种文体样式,如诗词歌赋、楹联、奏表、信笺、上下行公文等;各种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动作、语言、对话、神态、心理、环境、外貌等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各种表现手法,如对比、反复、铺垫、衬托、烘托、渲染、抑扬等。
如此丰富的文体、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出现在一部书中,使得师生教与学的空间增大;这些内容又可作为学生学习表达的样本,为学习任务的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
3.丰富的西游元素为儿童阅读提供了前认知
在《西游记》成书之前,便有大量取经故事口耳相传,也有不少舞台表演。成书之后,尤其是各种媒介发达后,动画片、电视剧、电影、游戏、连环画、绘本故事、有声书、各种译作出现,也有相关的玩具出现,如金箍棒、美猴王面具等。可以说,《西游记》全程、全方位地参与了每一位中国儿童的精神成长。这为进一步阅读《西游记》提供了很好的认知基础,因为有了这些经验,所以保证了深入阅读的可能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为不读原著提供了“可能”。情节都知道了,对于儿童便意味着我都知道了,还要读吗?
《西游记》作为一部经典名著,著作本身以及衍生的各种周边产品,都有极大的魅力吸引学生阅读。同时,也要注意,《西游记》毕竟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其文化背景、故事讲述方式、语言,甚至很多不认识的汉字,都会成为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难点,使其阅读难以持续。因此,怎样读,设计什么样的学习任务可以迁移学生课堂学习的成果,或者怎样通过完成任务掌握更多本领,并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是《西游记》读书会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怎样读《西游记》
1.借力互联网,组团“云阅读”
《西游记》读书会采取的是组团“云阅读”的方式,在腾讯会议平台上进行,每周一次。“云阅读”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只要愿意,什么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共同学习。组团读书,对于缺乏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人来说,是一种督促和制约。我们的读书团队主要包括高年段的小学生,古典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生,不同专业背景的家长,从事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时间为2~3小时,时间长短主要看学生的兴致。
读书会根据《西游记》的故事情节以及所读回目的难度,将整部书切割为37个部分。在第一次读书会启动时,设定一个固定的任务,即通读该部分,并且写下主要内容、读书发现和疑问。当天读书会结束后,我们根据阅读内容或者学生情况留一个有趣的写作任务或回读任务。下次读书会,师生共同带着读书发现、疑问以及完成的任务,在腾讯会议室切磋、琢磨。整个读书会就是按照这个流程运转的。
这种形式对学校教学的启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资源的整合。读书分享会可以邀请家长、家长的朋友等参与进来,讨论对所读内容的理解,甚至可以请家长主持读书会,招募讲师等。这样既推动了学生阅读、家校阅读,甚至也可以带动社团阅读,在社会、家庭、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整个社群的阅读氛围。其次,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采取混合式学习(即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同步学习和异步学习),先自学再共学,让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同步阅读,共同完成学生要完成的一些任务,为学生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2.设计有趣的任务,保障阅读可持续
《西游记》是大部头的小说,尽管如前所述,这部书本身有趣味,但是其语言形式、文化背景等与当代小学生是有隔阂的。因此,教师要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内驱力的任务,保证“取经”顺利进行。为了克服漫长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遗忘的问题,以及语言、文化等带来的阅读障碍,结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设计了如下几类任务。
(1)解决成长问题的任务
学生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委屈、生气、误解、高兴等情绪类的问题;沟通、建议、朋友圈,甚至骂人等各种人际交流的问题,这些都是一个人成长中必然会经历的。《西游记》作为一部经典著作,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一部成长小说[4]。既然是成长小说,主人公成长的烦恼自然跟学生是有一定契合度的。因此,将《西游记》中的部分情节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设计与生活实际结合的任务,就非常自然和恰当。
在阅读“偷吃人参果”的故事时,我们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一个是代替元始天尊为镇元大仙写一封简帖,因为文中只谈到“镇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简帖,邀他到上清天上弥罗宫中听讲‘混元道果’”[5],简帖具体是什么样子,文中没有详叙;一个是镇元大仙和悟空师徒四人如果发朋友圈,会怎么发。前一个任务是一种对实用文体的训练,同时也通过文言格式的实用文任务帮助学生具体感受什么是中华礼仪;后一个任务是学生日常沟通的活动,与学生的常态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两个任务沟通古今,可以让阅读变得更有兴味。我们选了一个学生的作品,如下所示。
小弟元始天尊顿首,启镇元大仙五庄贵观:
秋色宜人,可坐而论道,久钦鸿才,拜谒如渴。恳祈暂停公务,来我弥罗宫听讲“混元道果”,承蒙指教,如闻金玉良言。驰函寓意,伫望示复。
元始天尊谨上
(南京市力学小学袁敏轩)
在阅读“西梁女儿国”这个故事时,学生对女儿国这个处境艰难,连一个男子都没有的国家充满同情,他们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西梁女国国王为何钟情于唐僧?既然物以稀为贵,如意真仙和他的弟子也都是男子,为什么不选择他们呢?读书会正好以此为契机,告诉学生什么是健康的爱情。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对女儿国国王有了如下认识:花容月貌,美若天仙;治国有方,不慕名利;温柔体贴,知书达理;大胆表白,勇敢追爱。由此可见,女儿国国王不是愁嫁之人,而是在期待一种积极健康的爱情。所以唐僧到来时,国王梦兆天赐良缘,见到诚笃的唐僧之后,便有了幸遇良人,一见钟情之感。再引导学生从反面看,女王之所以不选择如意真仙,一方面是因为如意真仙相貌凶恶,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人,这种品行上有污点的人,自然会被西梁女王排除在外。另外,虽然蝎子精和女王都钟情于唐僧,但蝎子精是一个暴戾狠毒的人,她求爱不得,就把唐僧捆起来关到一边。通过这种对比,教师跟学生讨论了什么是健康的爱情观,应如女儿国国王一样,“敞开心扉,坦诚相待。純真无瑕,无关功利。才貌兼备,是为佳偶”[6]。
综上,这个回目的任务便是在正确爱情观的指导下,替西梁女王或者蝎子精给唐僧写一封情书或者替唐僧写一封拒绝信。在写信的时候,表达爱要不卑不亢;拒绝爱,要做到不伤人。
此外,还有孙悟空几次被逐出师门,学生们给孙悟空提的沟通建议;孙悟空写给唐僧的《与师父书》;为了替老师讨伐一只蚊子写下的《讨蚊檄》等。这些都是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语言、使用语言的有趣的学习任务。
通过这些任务,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一些成长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借机渗透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同时,通过朋友圈、信件、建议、檄文等这些沟通类文体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调节情绪、积极沟通。在理解人物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换位思考,另一方面也积极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情感引导体系,将读文与做人联系起来。
(2)文体间相互“换算”的任务
如前文所言,《西游记》众体皆备,为教与学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语体和文体之间互相“换算”,是我们在《西游记》阅读中经常跟学生玩的一个游戏。“换算”是学生“发明”的,是使用在读书会语境下的一个相当准确的词语。其实,这样的“换算”,在文学领域也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游戏活动。比如,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将杜甫的《春望》的西班牙语译文又写成中文。这个“换算”,是将古典诗歌“换算”为西班牙语,又由西班牙语“换算”成现代诗。
要想纯熟地掌握语言,实现语体和文体之间自如地“换算”,无疑是个好玩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当然,也可以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当一个人能够把同一个内容用不同的语体和文体表达出来的时候,那可以说这个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比较老练了。
在阅读“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学生都非常熟悉的故事时,我们利用《西游记》来源于话本的特点,请学生将故事“换算”为说唱文学,并在“云阅读”活动中进行说唱表演。以下是学生的作品。
唐僧师徒走千山,不取真经誓不还。
阻挡妖魔也无数,个个送入鬼门关。
离开大仙无阻拦,行者辛勤化斋饭。
有个妖魔在等候,唐僧入肚才开颜。
妖魔掐指心中算,却见二徒瞪圆眼。
心中一惊蹦老高,唬得脸色急忙变。
化为女子走将来,花言巧语忙哄骗。
八戒上前忙搭讪,便知心志仍不坚。
行者化斋归来巧,不然唐僧命完蛋。
一顿乱棒打过去,妖精棒下魂飞散。
唐僧转身不忍看,恨把咒语念千遍。
妖精使个解尸法,其实早已飞上天。
复变老妇走上前,假假惺惺泪满面。
八戒肉眼看不出,只道母亲来寻囡。
行者跨步走上前,吼声如雷震苍天。
一棒下去浓烟起,妖精再次飞上天。
唐僧气得直瞪眼,咒得行者变了脸。
悟空依然念旧恩,死活不肯去天边。
妖精再次施诡计,化身老者到跟前。
行者心急拿出棒,惊得山岗变了天。
可怜妖精千万算,画作白骨倒马前。
可那唐僧不知情,紧箍咒儿念几遍。
命令行者别添乱,悟空拜倒在马前。
知那唐僧心意绝,泪眼别师盼再见。
(沈阳市东北育才丁香湖小学赵立言)
这种类型的文体“换算”,可以作为一种常态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内化并理解所学内容。“换算”可以是由文言文到现代文、古典诗歌到现代诗、白话到文言,也可以是将一首古典诗歌转换为一篇叙事文,等等。总之,这种“换算”,既可以作为一种游戏活动,也可以作为真实情境下的为了进行某种方式的交流而产生的一种学习任务。
(3)通过活化知识解决问题的任务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很多知识,但是一般停留在知识了解的层面,如何活化这些知识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也是进行任务设计时的一个考量。
章回体小说中,回目是非常重要的文体特征之一,回目可以用来了解本回的故事大意,概括主要内容。在学习第三回的时候,我们引导学生关注回目“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这个回目很有趣,按照行文顺序,应该是先有千山拱伏,后有四海宾服,但是这个回目中却先写四海,再写千山,为什么呢?学生各种猜测,最后回到了回目的平仄相对上来:
四海千山皆拱伏(仄仄平平平仄仄)
九幽十類尽除名([仄]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顺序调整为“千山四海”,格律就不对了。基于对回目的理解,在阅读第二十四到第二十六回“偷吃人参果”这个故事时,依然是先看回目: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
这三个回目明显的问题是字数不同,并且最后一个回目从内容看,孙悟空走了四个岛,分别是蓬莱仙岛、方丈仙山、瀛洲海岛和落伽山,回目为什么写三岛求方?最后,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虽是前往三个岛上求方,但是没有结果,只有在第四个岛上求方成功了。如何补充这个回目,才能实现与前面回目字数相同呢?这是个炼字的过程,学生说“遍求方”“急求方”“巧活树”,不断地对读原文,比较用字,最后发现还是“急求方”更加妥帖。当然也有另外的改法,比如“悟空三岛求方未果,观音甘泉活树成功”。
类似于这样的研究还有乌鸡国的故事。猪八戒哭时,有个细节,“八戒道:‘我且哭个样子你看看。’他不知那里扯个纸条,拈作一个纸拈儿,往鼻孔里通了两通,打了几个涕喷,你看他眼泪汪汪,粘涎答答的,哭将起来,口里不住的絮絮叨叨,数黄道黑,真个像死了人的一般。”[7]这里的“纸条”来得很容易,我们便请学生研究了两个问题:唐朝的纸张是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那时候纸的制作有哪些核心技术?这个任务的设计,主要是利用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查阅、筛选与整合资料这一程序性知识。
此外,在阅读“六耳猕猴”的故事时我们还设计了辩论赛,促成学生理解这个回目中悟空的“二心”;取经结束后,又在雷音寺和雁塔寺分别召开了两次记者招待会,培养学生的听众意识和读者意识。这也是基于教材习作中对读者意识的培养而进行的设计。
三、启发与再思考
经历了十个月的云上阅读,可谓“取经”路漫漫。反思整个阅读过程,积极的方面有不少。首先,学生通过坚持,读完了《西游记》原著。其次,通过各种丰富的表达任务设计,学生内化了很多《西游记》中的语言、情节、写法等内容,并很自然地将其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在这部书阅读结束后,写作的文字近8万,这对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个很可观的数字。最后,通过与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学力层次的老师交流,学生对《西游记》的理解更加全面且客观,并且也逐渐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凡此种种,都是读书会带来的积极、正面的影响。
读书会参与人群复杂,与教学现场有诸多不符,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如下启发:一是资源整合,包括时间、空间、人员整合等;二是任务设计,观照学生认知特点和《西游记》的特点,进行学习任务设计。从任务完成情况看,即便是学习力稍弱一些的学生也更愿意完成高挑战性的、更有趣的学习任务。从任务设计看,文本特点是很好的切入点,章回体小说中的诗词歌赋有好多与情节无关,也是学生自读中容易忽略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对丰富语言、习作素材有极大帮助。读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内容,并设计相应的写作任务。比如,用“赞”这种文体赞武器、赞人物;把写乌鸡国花园满园萧条的诗最后几个字改一下,改成满园生机。此外,关注学生的生活,也是很好的切入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支持。在这部书的阅读中,我们更多利用了学生模仿力强这个特点,提供丰富的文本样式和资源,帮助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学习任务是根据文本解读的结果和学生现场生成的问题,临场设计的。就《西游记》阅读而言,随机性强,缺乏整体设计,在之后的阅读中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这些任务。
在读书会中,我们结合文本特点,将语言学习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文化传承、思维训练、情感养成等结合,设计各种形式丰富的回读、细读任务,情节理解任务,语言学习任务等,以提升学生的理解力、概括力、写作力等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进而获得体贴人情,关心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3]林庚.《西游记》漫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6,18.
[2][5][7]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2,280,470.
[4]梁归智.四大名著经典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02.
[6]李爱红课件《西梁女国劫难》,2021年5月28日《西游记》读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