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三张牌”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然性与实践进路

2022-04-08刘锦江王鹤霖

江苏高职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云南院校高职

刘锦江,王鹤霖

(1.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云南 昆明 650031;2.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指出,要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三个定位”指出了未来云南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产业升级发展的最大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近年来,云南省立足省情、发展特色和区位优势,践行新发展理念,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让“绿色”成为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底色,通过凸显优势、彰显特色,为云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兴滇提供新动能[1]。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招生人数、教学质量、就业质量上,还是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了新一轮数量型增长后,已全面进入提质培优期,但围绕云南省“三个定位”和“三张牌”的战略走向,发展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一、云南“三张牌”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应然性

(一)战略呼应:以“三张牌”战略引领高职人才培养改革

云南“三张牌”战略的提出,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加紧迫和更高的要求。作为国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传承技能技艺、供给社会服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责。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呼应云南经济转型发展、实现区域人才振兴的应有之举。截至2021 年9 月30 日,云南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82所,其中高职院校50 所[2],占据了云南省高校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云南高职院校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作为云南人才振兴的“新引擎”,云南高职教育要担负起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使命,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3],进行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云南发展实际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有效达成助力云南“三张牌”高质量发展的应然目标。

(二)动力输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区域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通过精准对接区域支柱和特色产业的人才需求,能够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匹配和良性互动,全面提升改善云南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水平。通过聚焦云南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高等职业教育促进产业体系的迭代升级,为云南“三个定位”战略目标和千亿万亿级产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还发挥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国际交流、智库咨询、应用型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成果培育孵化等社会服务功能,为提升公民职业技能素质和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不断承担起助力云南“三张牌”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使命。

(三)价值塑造:为区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仅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更是实现学生价值观塑造和全面发展,实现校园文化与现代产业文化传承交融和共生发展的过程。高职院校通过在育人环境中渗透文化元素、在技能培养上彰显产业发展要求、在行为养成上引入产业标准规范,有意识地将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并通过将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自觉,不断涵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而“三张牌”的提出,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提供了生态价值导向[4],也从新发展理念维度助推了云南高职院校进一步丰富育人内涵。在此过程中,云南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新发展理念引领,有效促进个人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从绿色发展、民族团结、生态优先等特色维度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三张牌”背景下云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困境

(一)人才培养口径与社会发展的差距

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还削弱了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明显,行业特色不突出。基于办学成本及短期招生就业等方面的考虑,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内涵建设方面出现了同质化、短期化和功利化的现象,很多专业设置“一哄而上”。同时,针对新技术、新业态的敏感性不足,专业设置滞后[5]。这不仅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同时更难以支撑未来云南“三张牌”发展的战略需求。

二是专业群建设较为薄弱。传统的专业集群建设仅着重考虑专业间的学科基础和课程相关性,缺乏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入调研,同区域产业集群间的关联度并不高。而且,在专业课程资源整合及教学内容的社会适应性方面也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专业群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脱钩,难以适应现代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导致了学生能力单一、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

三是专业升级相对滞后。当前,产业升级正在倒逼人才培养目标与新技术、新经济的深度融合。但在战略性新兴领域和重点领域,仍存在着产业型人才培养向高端化和专业化延伸不足、服务型人才培养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延伸不足、“互联网+专业”的思维匮乏、专业数字化改造有限等问题,这些都极大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有效提升。当前来看,云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在对接智能化生产、数字化技能、智慧化管理、数据化应用、精准化服务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潜在动能空间。

(二)人才培养过程与岗位需求的差距

一是培养方式单一。在信息化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基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很大改观,智慧教学进程方兴未艾。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上仍然沿袭应试教育模式,培养模式也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或本科专业趋同,缺乏特色化教育,教学和评价模式的多样化探索有待进一步开展。

二是培养主体单一。当前高职教育的绝大部分培养主体仍仅局限于高职院校在职教师。鉴于教师考试聘用机制等原因,很多教师是由应届毕业生转变而来,一线实践工作经验较为欠缺。另一方面,多元培养主体合作机制尚未形成,高职院校的薪酬和激励体系难以吸引到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产教融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培养内容落后,主要体现在基于新业态、新技术的教材开发和信息化升级改造不足。课程内容体系更新滞后于社会产业发展实际,不能有效满足信息化背景下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呈现形式仍相对传统陈旧,学生课堂融入度较低。专业技能培养缺乏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的模块化课程,与之配套的数字化、融媒体教材及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数量和质量仍有待提升。

(三)人才培养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

整体来看,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与企业并未真正建立起合作共生的战略合作关系。一是在人才培养的整体过程中,缺乏行业企业等产业主体的有效参与,主要体现在行业企业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到反馈改进的整体过程中参与程度较低,在课程标准、教材制定、教学创新等方面的产教融合程度也不高。二是学生技术技能考核缺乏真实情境适用性。能力与知识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机制尚不健全,难以有效训练和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校企合作停留在接收实习生的初级阶段,职教集团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对于人才培养规格是否符合市场需要、能否足够支撑岗位需要、学生是否具备创造出色业绩和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的能力等问题,缺乏行业企业及社会认可度的有效反馈。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调整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遭遇瓶颈。

三、“三张牌”背景下云南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进路

(一)做好人才培养远景规划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对接产业需求、服务产业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路径。改革只有立足于专业,才能体现到课堂,才能落实落细到学生技能素养的提升上。因此,应对“三张牌”背景下产业人才需求侧带来的冲击,在专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上应具体考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认真评估人才需求。云南高职院校要立足院校对应的优势产业,充分利用政府定期发布的产业报告和紧缺急需人才目录,通过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利用毕业生就业数据平台完善就业质量信息反馈和预警机制,促进产业人才需求与高职教育人才供给的精准对接。同时,进一步对标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和新模式,及时更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升级教育教学标准,促进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统一,有效应对云南产业人才短板问题。

二是动态优化调整专业。围绕云南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的目标,云南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动态调整专业结构,进一步凸显专业特色和适应性,立足培养一批具备多职业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促进高水平就业及专业产业协同发展。同时,在建设一批服务“三张牌”发展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基础上,云南高职院校要切实在专业设置中体现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形态,积极探索能源类、农业类、电商类、康养旅游类等新兴专业建设,按照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完善专业建设、实现内涵提升,加强专业与行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能力,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服务能力。

三是优化专业(群)整体布局。云南高职院校要立足云南区位发展优势,结合省级、国家级“双高”专业群建设的目标要求,聚焦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积极探索新型特色化、聚焦化专业群组逻辑,实现专业群和产业生态链的高度匹配,进一步激发专业发展活力[6]。此外,要避免传统“核心专业+一般专业”的拼盘式建构模式,应围绕区域产业集群特征、服务领域及学校发展特色,在专业群构建中注重整合跨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学生“一专多能”和多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共生、支撑区域发展的专业群生态体系。

四是重视专业的赋能升级。结合“数字云南”建设来看,要将云南“三张牌”做大做强,就离不开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云南在数字化发展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在信息化赋能产业发展方面仍存在较大短板。因此,伴随着新职业场景和新岗位需求倒逼专业提质升级,一方面,云南高职院校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着眼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信息化投入,将信息类课程置于突出位置,实现信息化技能素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要在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发展要求,在教学手段上充分普及大数据、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效构建信息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推动高职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云南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服务人才强省战略。

(二)凸显特色育人价值

云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引领,更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以“滚石上山”的精气神,书写实现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答卷。因此,在高职人才培养中,云南高职院校除了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更要始终彰显在人才培养中的多维价值追寻[7]。

一是将学生价值塑造与产业发展要求高度结合。一方面,要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道德文化,注重有机融入和弘扬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等育人新要求,营造工匠大师进课堂、产业前沿进校园、技能高手在身边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时代楷模张桂梅、朱有勇等先进人物的榜样引领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将产业发展要求和高尚职业精神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品格和自我提升的动力。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充分体现学习的实用性、进阶性和挑战性,通过技能大赛、学艺比拼等形式,不断锤炼学生的抗压受挫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是将思政元素与本土元素深度融合。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云南的高职教育者应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云南发展禀赋和资源优势,凸显云南自然资源、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业传承发展等元素,用好云南案例,讲好云南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云南发展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云南、服务云南的情感和责任意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是赓续云南红色血脉。深入挖掘云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红色育人价值,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引导广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优秀革命传统,砥砺品格,奋勇前行。其二是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历史维度深入挖掘云南多民族和谐、交融的人文底蕴,涵养民族文化的厚重美,有效将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的生动事例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精神和服务多民族同发展的责任感,坚定不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筑牢共同体意识。其三是强调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新理念。云南高职院校应紧抓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昆明召开的契机,发挥各专业优势,积极开发污染防治、城乡绿化美化、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等领域的教学资源,不断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工作,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各专业课程体系并融入“五育并举”的各个环节,逐步推动生态文明育人体系的形成。其四是以问题导向提升学生的担当和创新意识。聚焦云南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和难题,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技术研发攻关与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创新创业有机整合,将创新素质养成贯穿于学生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全过程,不断深化“双创”育人实效和赋能价值。

(三)完善多元育人机制

为了进一步纾解高职人才教育多元主体融合性不足的困境,打破高职教育办学的封闭格局和单向合作帮扶的思维,深入推进云南高职院校校企、校际合作,实现借助外部资源能力激发院校的内生发展活力,应从三个方面推进多元育人生态体系的建设。

一是拓展校企、校际合作模式。首先,要将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纳入职业院校法人证书“业务范围”,利用虚拟教研室、数字资源共享、远程会议等信息化手段创新合作方式,借助双创孵化平台、科技园区、创新实践基地、产教联盟等平台,积极构建与职教集团、科研机构、兄弟院校等主体的结对帮扶机制,深化拓展产教研学创等方面的合作内容。其次,云南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巩固校企合作战线。在政府统筹下进一步规范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机制,着力解决多元主体合作中出现的权责界限不明、角色分工模糊、利益诉求矛盾等问题。同时,高职院校可积极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示范推广,在构建产教研协同育人机制过程中,精准解决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最后,强化企业与高职院校以及高职院校之间的人才交流机制。以开展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为契机,一方面,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甚至辅导员,直接参与学生技能训练和指导,畅通院校专任教师到企业岗位实践锻炼的渠道,促进教师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及时了解工作岗位的技能和需求,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依托产业链逻辑和产业需求,组建跨校跨专业项目式协作化教师团队,实现团队教学和科研协作,促进教师跨专业教学支持和相互学习,提升对于区域企业的支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是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首先,充分构建多元参与的办学格局。一方面,云南高职院校要立足迭代升级的产业体系,积极探索深化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创新职教集团化运行模式,推进职教园区和职教集团(联盟)建设,有效实现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着眼高层次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本科等办学模式的革新。另一方面,云南高职院校要以多元协同、协作共赢、责任共担为前提,构建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及质量保障共同体,真正树立人才质量保障的共同意识,有效形成人才培养多元主体评价体系,不断促进办学成果与人才供给、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最终形成产教高度协同、校企优势互补的新办学局面。其次,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云南高职院校要通过由企业专家、行业能手、工匠大师等共同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人才培养外部论证和咨询评审机制,合理优化人才培养进程,及时针对人才培养中的缺陷不足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充分借助第三方教学评价组织的评价监督职能[8]。云南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第三方评价优势,定期评估学生技能提升和岗位适应能力情况,利用信息化手段高效实现人才培养效果实时监测、动态预警以及评价反馈改进,将科学客观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依据,不断彰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产业支撑价值。

三是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应坚持服务产业、聚焦发展,实现学校专业布局、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衔接。首先,围绕云南“三个定位”“三张牌”和州市发展定位,聚焦区域产业生产模式。云南高职院校要与产教融合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加快推进校企共同制订高质量、匹配全产业链、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学校行业特色和发展优势,推进专业品牌特色发展,打造“一校一特”,实现人才培养差异化发展。其次,云南高职院校应推动校企共同开发具有鲜明地方产业特色的教材和课程资源,将云南省情地情、区位发展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以及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案例等纳入教学内容,不断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最后,云南高职院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和深度产教融合,积极打造基于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实训场所,探索项目模块化教学、工作流程导向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提升的教学模式[9]。在不断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有效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持续动态匹配,更好地服务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云南院校高职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