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炎培生命教育内涵及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2022-04-08孔令玉孔博鉴马建富

江苏高职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黄炎培职校生命

孔令玉,孔博鉴,马建富

(1.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2.江苏理工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关心人的健康成长,关乎人的生存生活,关注人的本性价值。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2017 年,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关于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提案;2020 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教育部明确提出“推动各地各高校将生死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已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化为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要概念。

其实早在20 世纪中后期,西方已开始了对生命教育的研究。1968 年美国学者唐纳·华莱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思想,并在加州创办了第一所生命教育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其生命教育理论”[1];1979 年澳大利亚教育家特德·诺夫斯在悉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生命教育中心,培养学生为安全、健康、幸福的生活做出最佳选择的能力;1986 年在查尔斯王子的倡导和推动下,英国建立了第一个生命教育中心,随后英国政府开始关注和推进生命教育。20 世纪90年代,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开始推行生命教育。进入21 世纪后,生命教育对我国的影响日渐深入,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更是指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

其实,我国近代很多教育家的思想中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内容,但囿于他们所处时代的局限,彼时并没有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但从他们的著述和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见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内涵,这些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而作为我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开拓者的黄炎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一、黄炎培生命教育的内涵和体现

黄炎培,生于1878 年,卒于1965 年,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爱国主义者,他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开创者之一。黄炎培一生在爱国主义和职业教育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其著述和实践中蕴含了诸多生命教育内涵,这些内涵虽然有时只是萌芽、火花和碎片的集合,但却无法掩盖其前瞻性和丰富性。笔者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搜集、整理和提炼,按照其和当下生命教育内涵的契合度,从自然生命的教育、社会生命的教育、价值生命的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涵养自然生命的教育

自然生命是人生命活动的物质载体,是人的生理性生命。作为个体的人要涵养自然生命,这是个体之人生存的基础。为此,这个个体要拥有健康体魄的生命、融入自然意识的生命、保持心灵纯真的生命,而黄炎培的思想中此三点都有体现。

1.拥有健康体魄的生命

拥有健康体魄的生命要求个人必须保持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远离疾病,体格强健。作为爱国主义者和职业教育家的黄炎培,成长于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年代,他目睹了中国人民的孱弱和备受欺压,年轻时便树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同时他也深知一个羸弱的生命是无法实现自己志向的。1901 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时,黄炎培从不缺席体操课,晚上学习累了还时常一个人锻炼,以保持生命的活力;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他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1914 至1918 年间,他遍访国内数省城乡,还远赴日本、东南亚、美国等地考察教育,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完成考察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否则难以成行。

黄炎培不但自己深知健康生命的重要,还注重对学生健康生命的塑造。1903 年,他在川沙县办学时就将体育引入了学校课程,“在川沙的教育实践中,黄炎培特别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认为富国强民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2];1905 年,黄炎培在浦东办学,学校举办体育大会,“内容有木马、拳舞、大刀舞、单刀舞等,参观者4000 多人,闻名江浙一带”[3]45;中华职教社成立后制定的《职业训育标准》,其中第七条即是“养成适合于职业的健康体格”;后来他又在《中国教育史要》中将“强健和活泼的体格”作为健全人格的要求之一。黄炎培健康体魄的生命教育观一改旧“文人”孱弱的形象,也为当时其它学校树立了典范。

2.融入自然意识的生命

黄炎培不仅是一位职业教育家,也是一位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诗人和雅士。从9 岁起,黄炎培就跟随外祖父孟荫余在东野草堂私塾读书,外祖父一生种花、植桑、养蚕,不应科举,而东野草堂又是一幅“一曲明漪百亩桑,荫人大木环村绿,坐我名花静昼香”的美丽画卷[4],儿时的黄炎培便在这画卷的潜移默化中融入了自然,生命意识也受到自然的熏陶。

黄炎培融入自然意识的生命不但体现在亲近和热爱自然上,还体现在他遵循自然规律的学习方法上。他少时读四书五经发现早晨更容易记住,恍然大悟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平旦清明之气”,从此他特别珍惜早晨的学习时间。多年后办职业教育,他也时常教导学生“一日之计在于晨”,让学生懂得早晨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这种融入自然的生命意识伴随了他的一生,并写下了诸如“倦涉人世间,贪看雪后湖;隐名谢尘客,息虑觅真吾”(《西湖漫步》)之类的亲近自然又发人深思的诗句。

3.保持心灵之真的生命

生命教育面对千万学生,应引导他们求自我生命之真,正如陶行知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真”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人生活在俗世,心灵常会受到各种欲望和诱惑的沾染,但黄炎培却能在尘世中保持心灵之真,这真体现在他的正直、育人、做人上。

他少年时见人装神弄鬼骗钱治病,气愤地把香案掀翻。后来办职业教育,他要求学生“仁民爱物”,“重在实事实行,和真人格的修养,做事不要名,不要利,不要权”[3]74。1947 年,在中华职教社成立30 周年纪念大会上,朋友周椒青说:“黄任之是个大傻子,但中国能多一些这样的傻子,中国的前途,就大有希望了!”[3]181黄炎培的这种“傻”是生命之真的最好诠释。

(二)成就社会生命的教育

社会生命是指个体与社会形成的交互关系。人总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从事一定的社会活动,丰富的社会生命可以丰富人生的阅历。黄炎培的社会生命教育主要体现在找寻融入社会的生存之路、搭建立足社会的教育之路、选择直面社会的光明之路这三个层面。

1.找寻融入社会的生存之路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必然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人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而生活。黄炎培少年时失去父母,他曾写道:“回想当日汝兄妹三人,无父无母,伶仃孤苦,流转寄食于诸父之家。”[5]多舛的命运使黄炎培能正视社会的现实性,不空想不幻想,积极融入社会求生存。他到百货商店做临时营业员,学会了在柜台上零售货物的营业技术;20 岁时去做家塾教师,一面教书一面学作诗文,并常参加当地书院的诗文比赛,屡获奖金。做此类事情微薄的收入不但缓解了兄妹三人生活的困境,也让他自小养成了融入社会,重现实、重实用的思维。后来办职业教育,他提出“改文字的教育,而为实物的教育”,“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并起家来”[6],这些理论与实际并重的社会生命教育内容既来自当时中国的现状,又与他年少时养成的融入社会方能生存的思维紧密相关。

2.搭建立足社会的教育之路

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考察和理论探索,黄炎培认为当时中国教育一切弊病的根源,就在于教育与职业的分离。针对这种状况,他提出了一种融教育与职业为一体的新教育形式,即“职业教育”,并阐明办职业教育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后又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中阐明,“办职业教育,要与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要分出一部分精力用于全社会的运动”[7]。在黄炎培看来,办职业教育必须搭建立足社会的教育之路,不可脱离社会办教育,而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黄炎培在江苏昆山徐公桥办乡村教育实验区时,了解到农村公共卫生条件差,便派医生下乡进行改良;1918 年,他了解到上海市西南区贫困劳动者和无业者众多,又考察发现铁工和木工两科与人们生活关系紧密,是发展工业最基本的技能,于是他根据社会现状将中华职业学校选定在上海市西南区,开设铁工和木工两科。这些都体现了黄炎培立足社会的生命教育内涵。

3.选择直面社会的光明之路

黄炎培出生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面对国家危亡、世风日下的现状,他却能在乱世中直面社会,时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选择“办学堂、开民智、醒民众”,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光明之路。他先是办起了川沙小学堂(1903)、开群女学(1903)、广明小学(1904)、浦东中小学(1905),办学思想着重于唤醒民众,每周师生都要“分向附近各村落,召集男女老幼,从识字中间讲到国家情况、国民责任”[3]44;后又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1917),办中华职业学校(1918),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探索职教救国之路。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碎了他的职教救国梦,抗战胜利后,黄炎培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找寻到了一条建设新中国的光明之路。

(三)创造价值生命的教育

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高海清说过:“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存在。”[8]人的价值生命是对自然生命的扬弃,对社会生命的升华,因此,创造和实现价值生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黄炎培价值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力、实践劳动和职业平等的价值生命活动、创造和实现价值生命的最高境界三点。

1.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力

价值判断力是一个人对事物的属性和规律作出判断的能力,它是价值选择和行为活动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力十分重要,他们应当明辨是非对错,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教育恰是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判断力的体现。当时一些学生自我意识强,注重物质价值,无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他曾说:“现在的学子,往往受学校教育越深的,对家庭和学校越是埋怨和厌恶,对社会越是鄙视和排斥。”[9]针对这些现状,他提出“敬业乐群”,使学生对职业和事业有责任心,“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利居群后,责在人先”[10]。这些内容使学生理解了职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以及自身应当具有的精神和情操,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上,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力。

2.实践劳动和职业平等的价值生命活动

我国封建教育存在着轻视劳动的思想,许多人以读书做官为荣。在当时,学习农业的害怕辛苦劳动,学习商业的认为商人地位低下。针对这些现象,他提出要进行“劳工神圣”教育,明确不管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是劳工,还将“尊重劳动”四个字印在学生《誓约书》的第一条,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劳动、职业平等的正确观念,并且时时不忘付诸实践。他在学校开办特色手工课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所有的清洁、打扫等杂事,全部由学生轮流负责;中华职教社的师生平时要穿短装,以方便工作,免除文人旧习等。“劳工神圣”教育破除了学生对于读书谋事的蔑视,解除了学生对于职业贵贱的心结,让学生养成了尊重劳动和职业平等的生命教育观念。

3.创造和实现价值生命的最高境界

创造和实现价值生命是一个人在实践活动中展示和发挥自身能力的过程,它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有着崇高的要求,体现在黄炎培的教育思想上主要是人格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两方面。

关于人格教育,黄炎培在《中华职业学校成立三周年告诸同学》中提出“欲全人格,行动必须非常谨严,操守必须非常峻洁”[11]。他平时亦不忘告诫学生不可自私自利、过于圆滑,要洁身自好,明确完整人格对人生的意义,要求学生养成“金的人格,铁的纪律”。同时,黄炎培的一生都贯穿着爱国主义的主线:1931 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组织成立了“抗日救国研究会”,讨论抗日大计;1932 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发生后,中华职教社师生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运送军火;他将“教育”和“救国”融为一体,提出“服务勿忘爱国,爱国勿忘服务”;1935 年3 月,他积极倡导制定教育方案,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

黄炎培的人格教育促使自己和学生立身社会、服务社会;黄炎培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自己和学生热爱国家、服务国家,使人们具有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最大限度地创造和实现了人的价值生命。

二、黄炎培生命教育内涵的当代启示

近年来,随着网络不良思想的影响和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价值观的冲击,加之学习压力、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而职校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热情不高,自信心缺乏,导致其趋于功利化,社会价值淡化,生命意识淡薄,心理抗挫折能力差,抑郁症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对职校生开展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而黄炎培职教思想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对上述现象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有利于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生命观是一个人对自身生命所持的态度,积极健康的生命观有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和未来发展。当前,我国职校生存在生命观庸俗化甚至低俗化倾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国家的认同感缺失,探索黄炎培生命教育的内涵对上述不良现象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1.人格“真”“美”

生命教育引导个体追求生命的“真”和“美”。黄炎培一直教导学生要注重真人格的修养,1931 年12 月,在《救国通讯》的刊头他提出了四种修养,第一条就是“高尚纯洁的人格”。他多次向海外华侨募集教育经费而从未谋私利,他常在基层干职业教育,兢兢业业,他两次拒绝出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他是“真”和“美”人格的典范。现代职校生应以黄炎培人格教育思想为本,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审美品格,使自己成为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的典范,学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美医生”的大爱精神,学习航天英雄的探索奉献精神,学习冬奥冠军的奋勇拼搏、敢于争先精神,掌握精良的职业本领,健全自身的人格。

2.自治自省

黄炎培认为学生是职业教育的主体,要学会自治,也就是学生要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觉履行道德规范。中华职教社向学生提出口号,“无论何事皆当自己解决”,“无论何时须遵守纪律,服从公理”[12]。学生要通过自治完善自身,通过自省遵守职业规范,黄炎培正是通过自治自省教育让学生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以求进步。

现代职业教育的生命观应当以此为鉴,加强学生的自治自省教育,使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对照自己的不足时刻反省,弥补漏洞,不断前进。这需要教育者有针对性地逐步施以自治自省教育,让学生找到生命的意义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3.爱国主义

黄炎培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使学生心怀爱国的生命观。他经常号召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1933 年,在中华职教社成立15 周年大会上,他号召学生“人人须勉为一个复兴国家的新公民,人人有一种专长,为国家、社会效用”[13]17。1945年,黄炎培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主建国会,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华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了革命者和科学家。

在动乱年代,黄炎培推崇爱国主义是历史之必然,和平年代的今天,同样需要爱国主义。青年学生在学好技能的同时,必须将爱国主义的人生观放在首位,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有利于学生树立直面社会的生存观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存是生命的保障,生存为生活创造价值,积累财富,提高生活的质量。一个人要有正确的生存观才能直面社会,克服困难,走向成功。但“00 后”职校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泛起,常以“我高兴”“我喜欢”等作为生命行为的标准,缺乏团结合作精神,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他们大多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遭遇挫折便留下心理阴影或一蹶不振。面对上述现象,重温黄炎培的生命教育内涵,有利于职校生树立直面社会的生存观。

1.合作精神

黄炎培十分强调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他认为合作才能产生合力,合作才能更好地生存,对国家、社会有利,对个人亦有益。他把“共同合作的团队精神”作为“敬业乐群”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养成互助合作的精神”作为《职业训育标准》的条款之一,把是否具有“博爱互助的精神”作为衡量“金的人格”之标准。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应大力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未来社会是大科学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已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因此,现代职校生应克服“以个人为中心”的不良倾向,树立“合作共赢、合作共担”精神,积极融入社会,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

2.挫折教育

黄炎培一生屡遭困难和挫折,为唤醒民众的慷慨演说而招来横祸,为办中华职业学校四处筹款时常碰壁,为开展“大职业教育主义”活动屡遭国民党的打击和迫害,但他依然和中华职业学校的师生在动荡不堪的年代坚持办学,在1937 年答复母校交通大学青年的回信中提出“更须以坚强贞固的节操,战胜千难百险的环境”[13]228。

当今社会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职校生一方面要承受学业、家庭、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等诸多压力,另一方面又多为独生子女,争强好胜,个性十足,有着经不起挫折和逆境的“蛋壳心理”。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可通过视听媒体、故事讲解、活动参与等方式让学生直面挫折、体验挫折、克服挫折,并激发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提升其生存的信念。

3.教师引领

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表率作用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生命意志品质,增强学生毕业后直面社会、迎接挑战的勇气。黄炎培很重视教师的表率作用,凡事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注重教师人格对学生的感化作用。

现代职业院校应建立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以有利于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生命教育教师大多由辅导员(班主任)兼任,很多辅导员(班主任)没有专业的心理学和医学背景,生命教育活动难以深入开展,多是在课堂上进行说教式和灌输式的教育,难免枯燥乏味。因此,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生命教育教师队伍:可以在师范院校开设生命教育专业,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也可以在相关专业中增设生命教育,培养学科化的师资队伍;还可以在高校开设生命教育的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生命教育做准备,培养通识化的师资队伍。

(三)有利于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生活观

生活观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及观点,职校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养成热爱劳动的生活观。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4],由此更可见劳动的重要意义。但当下在职业院校还是存在着劳动教育被弱化的现象,体力劳动、技能劳动受到歧视,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思想盛行,甚至产生“啃老一族”“躺平一族”。在此背景下探讨黄炎培的劳动育人思想,对于职校生树立热爱劳动的生活观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1.劳动光荣,职业平等

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历来存在着崇尚读书做官、鄙视劳动的价值取向。但黄炎培对劳动有着深度的认同,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入学誓约书首条便是“尊重劳动”。他倡导“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把读书和劳动结合起来;他还提出“劳工神圣,是吾人良心的主张”[15],认为教师和工友是平等的,不应有歧视工友的做法。

黄炎培秉持的这种热爱劳动、职业平等的生活观对今天的职业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劳动者,他们更需要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生活观,其课程体系和实习实训教学应体现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可以通过设立学生劳动实践周,开展“劳动之星”的评选等,做到“以劳强体”“以劳增智”,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四最”劳动生活观。

2.掌握技能,积极就业

对于职校生来说,掌握技能,积极就业是非常必要的。黄炎培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提倡实际操作、实际应用,强调学生以实际劳动作为掌握技能的途径。1915 年他随团到美国进行教育考察,发现美国的教育重在传授劳动者较高的技能,回国后就结合现状进行了有益的借鉴。他还认为“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具有职业性的,是与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3]56,因此学生要积极就业,服务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

现阶段我国职校生就业中存在技术生疏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目前的学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而忽视了实践课程。为此职业院校应进行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使职校生毕业即就业。

3.立德树人,弘扬精神

黄炎培要求学生按照《实习规则》养成职业道德和劳作精神:一方面他主张职业教育学校不要离学生的实习地太远,否则会影响学生实习和训育;另一方面他还注重环境的熏陶,写下箴言警句,如“劳工神圣”“双手万能”,编制校训校歌,如“用我手,用我脑,不单是用我笔”,悬挂于学校和工厂的各处,让学生随时感受到职业道德的约束力和劳动精神的感召力。

进入新时代,我们大力倡导热爱劳动、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道德精神。职业院校担负着为祖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任,更应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养成和精神塑造,通过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劳动实践等,使学生远离“娇养之风、游惰之风、浮夸之气”[16],做到“以劳树德”“以劳育美”,塑造品德高尚和勤劳朴实的生活观。

三、结语

黄炎培生命教育内涵涵盖了自然生命的教育、社会生命的教育和价值生命的教育三个方面,它启示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把人引向生命领域、生存世界、未来生活,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总之,生命教育与每个职校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职业院校应时刻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借鉴黄炎培生命教育思想的价值,为新时代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生命力勃发的职校生。

猜你喜欢

黄炎培职校生命
再读黄炎培周期律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我的职校我的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1949年以来黄炎培研究综述
浅析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过程的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