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时空的职教对话:立言、立法、立志、立行
——学习宣传贯彻新职业教育法专题学术活动综述
2022-04-08陶仁义
代 伟,陶仁义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本科职业教育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全面准确解读新法精神,引导职业学校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进我国职教文化传承与创新和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跨时空的职教对话:立言、立法、立志、立行”学术论坛于2022 年6 月16 日在线上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华职业教育社、江苏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主办,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院、江苏省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本科职业教育研究院、《江苏高职教育》期刊社承办。来自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9 位知名专家应邀作报告,约3.9 万人在线观看论坛直播。论坛由“从新理念到新法规”和“从新共识到新行动”两个专题组成,分上下午进行。中华职业教育社党组书记、总干事方乃纯为本次论坛致辞。
一、从新理念到新法规——黄炎培职教思想与新职业教育法学习
(一)优化职业学校专业与产业匹配度
新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应把就业质量当作重要指标之一,而增强专业与产业匹配度是提高就业质量的有力举措。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曾天山研究员指出,支撑产业、促进就业是专业生成和建设的逻辑。他认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纽带,是内涵建设的核心,在产业链上建专业、在需求链上建专业、按照就业市场需求调专业是专业链接产业与就业的基本特征与实现路径。他通过典型案例和数据分析,从专业分布、产业、区域、层次、学校五个方面系统总结了现阶段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存在的不匹配、不契合的状况,并揭示出其深层原因。由此提出了六条优化专业建设的路径:一是把握行业、产业人才需求预测;二是健全专业评价、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三是专业设置规范化、集群化、适度化、差异化;四是优先发展新兴专业和紧缺专业;五是区域方面东部做强、中部做精、西部做实;六是中职专业办宽、专科专业做实、本科专业建新。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与时代启示
1917 年,黄炎培等各界知名人士48 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研究、倡导、试验职业教育为宗旨的社会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经过不断探索,黄炎培等先贤形成了系统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不仅开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之先河,更穿越百年,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具有指导借鉴价值。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李梦卿教授指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于确立了“科学化、社会化与平民化”的办学方针;在于坚守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在于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目的;在于遵从了“敬业乐群”“爱国爱民”的职业道德。其思想具有“实习非所注重,则能力无自养成”的实践性、发展学生天赋能力和个性特长的人本性和“离社会无教育”的社会性。同时李梦卿教授认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丰富了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工匠精神;二是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三是建设高素质、结构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新职业教育法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先驱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初成于20 世纪初,流传百年,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进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中也依然闪烁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中国职教先贤的重要思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北京外国语大学孙善学教授认为,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从学校发端,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职业教育法立法当中将职业学校教育作为重点的历史渊源。20 世纪初,黄炎培等职教先贤主张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指导、职业启蒙教育、大职业教育主义、对职业教育运行规律的认识以及职业教育目的论等,在今天的新职教法中都有所体现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因此,孙善学教授指出,新职业教育法中很多内容继承了以黄炎培先生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先贤们的重要思想,以法律的形式向世人阐明,中国职业教育思想是有深厚历史积淀、丰富实践经验、科学逻辑范畴的理论体系。今天的职业教育界专家、学者、同仁应当倍加珍惜那些在探索中前进、在继承中创新的中国职业教育宝贵思想成果、理论成果,在党的领导下和新职业教育法的指导下,继往开来,努力作出属于这代人的历史贡献,推进职业教育思想新发展、理论新飞跃。
(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法律保障——基于新职业教育法的思考
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学习贯彻新职业教育法,深刻把握其精神内涵,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探索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和震教授认为,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职业教育制度中,强化了国家的职业教育责任,规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定位,宣告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同时也初步构建了职业教育的治理模式并扩大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权责,优化了双轨并行、协调发展的新型职普关系。但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制度系统、社会治理与合作、教育结构、经费投入等;宏观管理层面也存在多个职业教育决策难题,如国家产业发展特征与职业教育模式及路径选择、职普比保持大体相当还是有所改变、职业教育发展经费靠政府还是靠市场等。他表示,需要通过构建技能型社会、建立面向未来的多样化职业教育模式、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多元培养主体和路径、建设学校“双师+企业培训师”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大财政投入+扩大行业企业社会资源投入、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等举措来破解困境难题,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新职业教育法指引下职业教育改革展望
自2008 年10 月全国人大提出修订职业教育法,到2022 年4 月20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新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历时14 年,用时较长、过程曲折、殊为不易[1]。新法汇集了十余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最新政策成果、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将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研究员指出,新法的精神内涵有五个基本点,将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五个转变:第一,新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职业教育将实现从规模、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未来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将出现较大的量变和质变;第二,新法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将会实现从单一模式向多元转变,未来职业教育的体制和发展模式必然呈现出协同和多彩的局面;第三,新法体现了融合融通,将由原来“封闭”“断头”的状态向四通八达转变,未来职业教育体系及要素间融合度和通达性会更好;第四,新法进一步确权放权,将实现从统一到自主的转变,未来职业教育将形成“地方为主、学校自主办学”新格局;第五,新法突出高质量追求,将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跃迁,未来职业教育将以内涵建设为重、以质图强。
二、从新共识到新行动——职业本科教育实践
(一)职业本科教育办学的基本问题探究
当前,职业本科教育正处于重要的起步阶段,有关部门持续加大职业本科的政策供给,而新职业教育法的正式实施,更为职业本科一线办学注入了强大动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南工)党委书记吴学敏研究员认为,廓清基本理论问题是职业本科办学的首要前提。通过比较,他指出职业本科教育具有教育属性、职业属性和本科属性[2],这是区别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的三个关键属性。他结合南工办学实践,从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治理改革、深化评价改革、办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教本科研究、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等八个方面介绍了对职业本科办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和做法。吴学敏研究员表示,南工制定了试点示范发展、特色引领发展、卓越品牌发展“三步走”战略,提出到2050 年左右,建成“全国领军、世界水平的职业技术大学”的目标愿景。在此进程中至少还有四个问题,需要职教界同仁结合实践共同深化研究和认识。第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范式建构。如何通过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明确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共性理念、规则、方式与方法等,建构人才培养范式,进而反过来指导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二,职业本科教育的学科与专业建设。包括职业本科各学科的内涵与要素,与普通本科各学科的异同,与专业建设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推进以专业为龙头、以学科为支撑的内涵式发展。第三,职业本科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包括横向视角的构建学术治理体系问题、纵向视角的两级管理改革问题、评价视角的绩效评价问题、数字化视角的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等。第四,在理论与实证上更好地解答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的区别与联系问题。如何突破现有的认识层面、宏观层面所形成的区别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在实践层面、微观层面解答好二者的区别,彰显职业本科教育的优势与生命力。
(二)职业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职业本科教育是什么?如何办?怎样深化职业本科教育教学内涵?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在过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创新以培养新时代职业本科人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谢永华教授认为,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是适应国家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需求,也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的必然要求。他指出,江苏早在2012 年就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试点院校,与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开展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4+0 模式),通过建立“专业特区”,构建了“三性(复合型、精深性、创新性)一体化”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职业本科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南工在升本三年多的时间里做出了一些实践探索:第一,专业建设瞄准“五有(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美的形象、强的技能、创的精神)三性”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服务江苏的区域定位;第二,专业布局聚焦装备制造业;第三,专业特区打造全国领先专业;第四,人才培养方案以通识模块、专业模块、集中实践和素质拓展为主;第五,专业教师队伍聚焦“高层次”和“应用型”两个方向,筑牢师资基础;第六,校企协同育人贯彻“校企融合”“人岗融合”“多证融合”的“三融合”;第七,“走出去”方面以“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为依托,重点进行标准研发、资源建设、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对于南工职业本科专业发展的未来规划,谢永华教授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推进专业提档升级;第二,筑牢课程体系建设,夯实专业发展基础;第三,推进“三教”改革,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第四,深化专业管理改革,形成协同育人生态;第五,构建专业标准体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内涵与路径
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 届大会报告都提出了教师专业化问题,表明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实践性知识与职业院校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相连,探索实践知识视角下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路径是当前必要之选择[3]。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马成荣研究员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成为一个“专门职业”或成为一个“专业化职业”的过程,是教师个体专业素质结构不断调整和完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的标准由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和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组成。他认为,当前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遭遇到三重瓶颈:一是教师知识结构性缺失,二是教师教育记忆路径依赖,三是教师学术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既做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又做涵养德行的“人师”是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对此,马成荣研究员提出两条教师专业化的路径:一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路径,体现在教学人员从积累期的新教师到成熟期的骨干教师再到创造期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其主要着力点要从关注课堂、上好一堂课,到关注课程、建好一门课,再到关注产业(职业)、带好一个专业。二是教师教研水平提升路径,主要通过教学能力的“五课”、教改课题的“五识”和教学成果的“五度”等实现。“五课”指的是教师的备课、上课、说课,以及学校层面的听课和评课;“五识”指的是学习意识、问题意识、学理意识、方法意识和成果意识;“五度”指的是选题精度、思维深度、实践长度、结果信度和成果效度。
(四)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
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要达到预期目标,不仅要有技术支撑,更要有方向指引。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教授认为,准确阐释职业本科教育内涵是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他表示,学术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本科教育的两大关键特征[4]。职业本科教育的学术性来自专业教育,由于技能人才向上延伸,与专业教育出现交叉领域,工作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专业化特征,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非常专业的能力才能胜任其工作;职业本科教育的职业性体现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仍需要遵从职业教育基本逻辑,包括目标和过程两个方面。关于职业本科教育人才目标定位,徐国庆教授指出,职业本科应该主要面向工作过程灵活、范围较为宽泛、操作难度较大的工作任务展开人才培养。即职业本科培养的人才是具备大学文化基础知识,能胜任一定专业领域复杂技术工作的技术行家,其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是成长为生产或服务企业的技术领军人才。对于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开发方法,徐国庆教授强调,应采用概括性任务分析法,把职业能力从工作任务中独立出来进行分析,获得既有内容针对性,又能达到本科教育水平的课程。基于上述思考,他认为职业本科教育的课程结构应包含经典学科课程、技术学科课程和能力本位课程三类。经典学科课程是普通本科教育同类专业一般均要求设置的基础性学科课程,具有知识体系成熟、思维教育价值高、支撑作用大等特点。应根据职业本科的特点和要求,对经典学科课程进行内容和框架上的改造,在保证学术性的同时,使之具备一定的职业属性,从而保证和专业教育具备共同的学科基础。技术学科课程是由该专业领域技术原理知识构成的课程,其核心是依据工作过程组织的方法原理知识,为技术性工作提供理论解释和过程指导,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在情境中的应变能力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因为这一领域的知识生产还处于较为零散的初级水平,使得技术学科课程成为开发难度最大的课程。能力本位课程是用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方法对职业本科所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和开发的课程。课程结构来自工作结构,课程内容来自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该课程是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和最大特色所在,应占专业课总课时数一半左右。
本次论坛从新理念到新法规,从新共识到新行动,源于问题、答于实践。对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和新职业教育法,专家们以其独特视角进行解读;对于职业本科这一热点话题,专家们结合研究与实践给出了观点,提出了思路,确立了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职业本科教育的认识,更好地指导职业本科办学实践,推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