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诗中的“思”有“哀愁”义

2022-04-08郝继东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异文辞书古代汉语

李 超,郝继东

论唐诗中的“思”有“哀愁”义

李 超,郝继东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通过“辞书收录”“古人用例”以及“汉字的形音义”三方面阐述,说明唐诗中“思”有“哀思义”,并解释现代注释对唐诗中“思”的“哀愁”义失训的原因。

语义演变;训诂;唐诗

汉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关于它的具体起源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按照季旭昇的说法[1]1,最早的汉字是已知的西安半坡陶文(约前4700-前4290年),距今天已将近7 000年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作为语言的形式载体的文字也在变化,它们所承载的词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有些意义保留下来,有的则在历史进程中被吞噬。面对已经消亡的语义时,人们往往会用今义解释古义。

一、“思”有“哀愁”义分析

(一)从辞书收录看

常用的各类辞书中,侧重于古代汉语的,或者是成书年代较早的辞书,往往都注意到了“思”有“哀愁”的义项。现统计了9部比较常用的辞书,其中:《古代汉语词典》[2]《汉语大字典》[3]《辞源》[4]《古代汉语词典》[5]1399,收录了“思”的“哀愁”义。而《新华字典》[6]《新华大字典》[7]《古汉语字典》[8]《现代汉语词典》[9]《辞海》没收入。其中《古代汉语词典》对“思”进行了如下解释[5]1399:

(1)思考,《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思慕、怀念,《诗经·鄘风·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3)悲感、悲伤,《诗经·大序》:“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可以看到,根据现有的辞书中义项收录,古代“思”是具有“哀愁”义素的。

(二)从文献用例看

(4)沅澧之源凡言相怜谓之喷……江滨谓之思。——扬雄《方言》

(5)仰清风以叹息寄余思于悲絃——曹植《幽思赋》

(6)远望使心思,游子恋所生——《乐府诗·长歌行》

(7)吉士思秋,实感物化——张华《励志诗》

(8)戚戚炖思虑,耿耿殊不宁——《两汉乐府·满歌行》

(9)晻晻日欲瞑,愁思出门啼——《两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10)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子夜四十二首·其二十三》

(11)思悲公——《鼓吹铙歌·其二》

(12)愿君裁思且减悲,听我抵节行路吟——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一》

(13)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八》

从辞书和用例的角度可以看出,“思”在古代是有“哀愁”这一义素的,其具有这一义素的原因可以从字形、字义、字音三个角度说明。

(三)从文字角度看

思是上下结构的汉字,从心,从囟,会意兼形声。会意兼形声实际上就是具有会意性质的形声字,“思”的会意性体现在它的构成部件“囟”和“心”上。《说文》对囟的解释:“头会,匘盖也。象形。”[10]216指的是儿童出生后脑袋上需要一定时间才能长好的那部分一样,心则指的是心脏,在造字之时的人看来,“思”需要心和脑的共同支持才能实现。因为“心”和“脑”要共同发挥作用,因此“思”也就和“心”建立了联系,慢慢地也就和“心”的感受建立了联系。从字形的角度来看,“思”的本义是“思考”,至于为什么会有“哀愁”的义素,则要进一步分析“思”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所谓“伤心”“心碎”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状态,而是一种以“通感”的方式表达一种复杂的、抽象心理状态。所谓造字就是范畴化事物形成语言之后再赋予形体的过程,那每个文字的“语言载体”功能则是体现在与某个意义结合起来,《说文》说:“思,容也。从心囟聲。凡思之属皆从思。息兹切。”[10]216所谓的“容”就是心脑合作产生的思考。《说文新证》中认为许慎的“容”字讲不通[1]818,段玉裁改为“䜭,深通川也。”这种说法似乎更加合理。但是仅仅了解字的造义是不够的,造义和词义是两码事,造义是根据“形体”分析得出的意义,而词义则是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被授予的意义,词义之间是可以引申的。所以说虽然“思”的本义是思考,但是它却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引申出“思考”以外的别的义位。《说文通训定声》中引“吉士思秋。注:悲也”[11]已经注意到了思的“哀愁”引申义。

古代汉语中“思”的“哀愁”义是得到了辞书和用例的考证的,就“思”来说,其从“思考”到“哀愁”的语义引申线索如下:思考却得不到就会思慕,思慕却没有结果就会悲伤,进而产生“哀愁”的义素。从《古代汉语词典》的义项中可以看到,这几个用例的时代都很早,证明先秦时期“思”已经具备了这些语义,这些用法也在后代一部分文体中留存下来。比如有严格字数限制和平仄、对仗限制的格律诗中就保留了大量的用例。

中国古代有“声义同源”和“本质论”的说法,这为推求语义提供了另一条道路——可以从语音角度出发,推导“思”的“哀”义。正如《释名》“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意”[12]所说,语音和语义之间一定是有关联的。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语言不冯虚起,呼马而马,呼牛而牛,此必非恣意妄称也诸言语皆有根。”[13]“思”是心纽之部字,舌尖前辅音拼阴声韵,拼出来的音可以无限延长而且还都有一种类似“嗟叹”的声音,这种声音正是人类在不愉快时很自然发出的声音,因思念而哀叹,作“哀”声以抒情,《诗经》以及《楚辞》中的语气词“思”也往往具有嗟叹之意,可为旁证。原始社会中人的自然发声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最早的一批语言,然后才会有社会的约定俗成,把这个用法固定下来,因为语言不仅仅是约定俗成,而且也是俗成约定。

综上,“思”的“哀愁”义是可以得到多方面证据支持的。

二、唐诗中有“哀愁义”之“思”辨析

诗歌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在中国的语言史和文学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些学者甚至将诗歌视为语言和文学的起源。诗歌是一种神奇的语言,特别是格律诗,它要考虑表意、平仄、用韵、对仗多个方面的要求,受到种种限制,所以基本上优秀的格律诗都是用尽量精简的字数表述尽量完整的意义并传递“文艺语体”美的感受。很多格律诗歌并不会拿出两个音节的或者更多音节的位置把“思”的具体语义讲清楚,就像“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这句中“思想”二字看似复合词实则非也。正因如此,很多唐诗中的“思”往往被“望文生训”了,因为“思念”“思考”的语义都比“哀思”常用,而且它们还是现代汉语中“活”的用法。

据统计,搜韵网中关于“思”的唐诗有5671篇,其中“思”并非表示“思考”“思念”的诗歌数量有280余首。其中“愁思”“旅思”“羁思”往往都是有“哀愁”意义的,另外对句若是“哀”这类负面情绪词的话,与之相对的“思”也会取“哀愁”义。至于“愁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偏正结构,即“哀愁的思绪”;另一种是同义复合词,只表示“哀愁”。区别这两种结构的方法是利用对仗,依据对句同位置的词的结构方式帮助判断。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看出这些唐诗中的“思”有“哀愁”义。

(一)从对仗可见“思”有“哀愁”义

唐诗有严格的对仗要求,出句和对句之间同位置的结构必须一致,意义必须相关。以下两首诗中的“思”都可以根据对仗关系判断出它的“哀愁”义:

旅宿淮阳亭口号

日暮荒亭上,悠悠旅思多。

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

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

兴来谁与晤,劳者自为歌。

《唐诗宋词全集》中正确地注出了这首诗首联中“思”的“旅思”义,注“旅思”为“羁旅的愁思”[14]。因为对句的“荒亭”是偏正结构,所以同位置的“旅思”也应该是偏正结构,此处注释是非常得当的。

设缸面酒款萧翼探得来字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

披云同落寞,步月共裴回。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这首诗中,第三联的对仗非常严格,“夜久”对“风长”、“孤琴”对“旅雁”、“思”对“哀”。构成对仗的要求是语义密切相关,并且将“思”的其他义项带入语境明显解释不通,但是现在已有的资料里并没有给“思”作训,可能是由于译者对“思”意义的忽视。

(二)从异文可见“思”有“哀愁”义

除了对仗,异文也是判断词义的好方法,已知“思”有“哀愁”义,那么如果“思”和“哀”或者“愁”构成过异文,同样可以说明问题,如:

丹阳刺史挽词三首其一

百龄嗟倏忽,

一旦向(一作附)山阿。

丹桂销已(一作亡)尽,

青松哀更(一作思)多[15]。

薰风虚听曲,

薤露反成歌。

自有藏舟处,

谁怜隙驷过。

可以看到,“哀”和“思”在此处构成了异文,异文是不同书籍或同一书籍对于同一事物用了不同的记录形体,因此构成异文的形体一定是表达同一意义的,可见这首诗中的“思”也是具有“哀愁”义的。

除了异文,异文的同义词也很能说明问题。如:

织女怀牵牛

北斗佳人双泪流,

眼穿肠断为牵牛。

封题锦字凝新恨(一作思)[16],

抛掷金梭织(一作结)旧愁。

桂树三春烟(一作天云)漠漠,

银河一水夜(一作带水)悠悠。

欲将心向(一作就)仙郎说,

借问榆花早晚秋。

已知“愁”和“恨”都有“怨”的义素,而这里“恨”和“思”又为异文,所以可以推导出本诗中的“思”也有“哀愁”义。

再如:

奉和圣制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青海和亲日,

潢星出降时。

戎王子婿宠(一作礼),

汉国舅家慈。

春野开离宴,

云天起别词。

空弹马上曲,

讵减凤楼思(一作悲)[16]。

“思”和“悲”构成异文,“悲”又有“愁”的义素,所以此处的“思”也有“哀愁”义。

(三)从同义复用可见“思”有“哀愁”义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唐诗鉴赏辞典》中对这首诗中“愁思”二字的注释是“忧愁思念”[17],这是很明显的误训,愁和思应该是同义复合词,都是“哀愁”的意思。上联同位置的“清明”为一个词,对应位置的“愁思”也因该是一个词,加上“思”本就有“哀愁”的意思,因此这里应翻译为:帝都又一年的清明到了,人们自然感觉到了哀愁。

同样的例子还有:

润州听暮角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这首诗中的“思”放在了“怨”的后面,“怨”本有“哀”义,在这里“怨”和“思”同样是同义复合,正如《唐诗鉴赏大全》中的解析一样:“那号角吹的是边塞歌曲,慷慨悲凉,行人听到此曲,仿佛听到了戍边将士思乡而不得归的长长哀怨声。”[18]

(四)从语境可见“思”有“哀愁”义

确定语义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观察语境,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其作用在于表情达意,所以说只要一首诗中如果不是出现巨大转折,那么它的整体感情应该是一致的。因此可以从具体的语境判断一首诗中的“思”是否具备“哀”义。例如:

文德皇后挽歌

裴回两仪殿,怅望九成台。

玉辇终辞宴,瑶筐遂不开。

野旷阴风积,川长思鸟来。

寒山寂已暮,虞殡有馀哀。

题目已经说明:这是一首挽歌,那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必然不是欢快的,而应是哀伤的,在“哀伤”这一整体的感情基调下,用“哀愁”的意义明显要比“思念”要好,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旁证:“阴风”是偏正结构,与之相对成文的“思鸟”也应该是偏正结构。所以“思”起到的作用应该和“阴”一样,是修饰限定的作用,利用语境,并综合分析对仗和语义,可以得出结论:“思鸟”翻译成“哀鸟”应该是更合理的。

不仅仅是一首诗中不相邻的上下文语境,同一句话中相邻的上下文语境一样可以帮助理解句中词义:

琵琶行·白居易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训“思”为“情思”[19]。这种注释明显误训,因为《琵琶行》整首诗的格调都是哀伤的,虽然它不是格律诗,不用严格遵守格律诗的要求,但是依旧可以从感情基调和上下文语境判断“思”的意思:如果课文中“掩抑”的注释是对的,是“声音低沉”,那搭配上“深深哀”或者“声声愁”明显要比“深长的情思”要合理。

后来的温庭筠也因袭了这种用法,在他的《醉歌》里有:

临邛美人连山眉,低抱琵琶含怨思[20]。

这首诗中的“思”受到了和《琵琶行》中的“思”同样的待遇,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

三、唐诗中“思”有“哀愁”义被忽视的原因

(一)现当代词典中“思”有“哀愁”义缺失

上文提到的9部常用的辞书,其中新《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新华大字典》等常用的现代汉语辞书中,都没有为“思”的“哀愁”义设立词条,这就使得人们在翻译古诗文的时候,特别是将古诗文对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忽略掉了“哀愁”义。

现在以《现代汉语辞海》为例,这本辞书对“思”的解释如下[21]:1.(动)本义:思考、思谋;2.(动)思念、怀念;3.(名)思路、怀念、想念;4. 姓。

可以发现,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哀愁”意义的“思”了,也就是说“思”的“哀伤”语义在现代汉语中是半死亡状态。这就会使现代人在读古代文献时不自觉地以今律古,用现代词义生搬硬套古代词义,并体现在一些古代文献的注释上,其中以格律诗的注解为甚。

(二)现代注解者的疏忽

因为现代汉语的辞书中,“思”没有已经“死亡”的“哀愁”义,就导致现代的一些注解家门被迫望文生义。

郭在贻在《训诂学》中指出:“由于时代的变迁,许多字词的意义也随之产生变化,许多字词的古义到后来大都消失了,后人不查,往往用后起的意义或常用的意义去训释古书。”[22]

实际上有些“望文生训”也并非读者有意为之。正如《孟子·万章上》里所说的“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义逆志,是为得之”一样,读者需要“以义逆志”,但是这又并非易事——首先作者要写得通俗,其次读者也要多下功夫。

现代译注者有时忽视语言的历史观念,不能准确把握语言渐变的规律性。望文生训、以今律古都是不可取的。虽然一些古代汉语的语义已经消失了,但是通过查阅工具书还是可以发现一些“已故”语义的。可以将“已故”的语义代入语境,并查检同时代的用例,如果语义通顺并且同时期有大量的用例,那基本就可以断定这句话中采取的是“已故”的语义。现代的译注者有时轻视训诂实践,文献中的用词是有限的,每个词的词义也是有限的。把有限的词义进行古今对比就可以掌握语义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继承优秀典籍的精神内核。

(三)中古诗歌的题材限制

诗歌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起初的诗歌并没有严格的格律、对仗、押韵的要求,人们只需要抒发自己的感情即可。可是在六朝之后,四声齐备、格律要求也由“自发”变成了“自觉”,对字数、平仄、对仗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严。从格律上说,“思”在中古是阴声韵的平声字,它可以替换“怨”“恨”等因为平仄原因而不能使用的仄声字,而且阴声韵放在句尾可以无限延长,更能表达整首诗“哀”的氛围;从对仗上说:对仗要求同位置上的结构单位组合方式一样,就使得诗人不得不采用同义复用的方式表达,比如形成“愁思”“哀思”这样的结构;“思”是“止”摄“之”目字,若是出于押韵的目的,有些韵脚字就只能用“思”而不能用别的有“哀愁”义的词。但是现代译注者在进行诗歌翻译时不能面面俱到,也会存在失训的情况。旁人若选用失训的版本作为工作底本也难免会导致读者产生错误的语义理解,直接用现代的常用义解释古义。

[1] 季旭昇.说文新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 李浏文,杨国.古代汉语字典[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2:214.

[3]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社,1986:2280.

[4] 何九盈,王宁,董琨.辞源[M].第三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1473.

[5] 张双棣.古代汉语词典[M].缩印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9.

[6] 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M].1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467.

[7] 《新华大字典》编委会.新华大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812.

[8] 上海辞书出版社辞书编纂中心.古汉语字典[M].上海:上海辞书社,2017:808.

[9] 中国社会科学院需要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230.

[10] 许慎.徐铉.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1]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171.

[12] 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16:2.

[13] 章太炎.国故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32.

[14] 萧枫选编.唐诗宋词全集:第3卷[M].西安:西安出版社, 2000:31.

[15] 夏于全.唐诗·宋词·元曲[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 100.

[16] 黄勇.唐诗宋词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2048.

[17]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1401.

[18]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382.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义务教育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2.

[20]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2[M].北京:线装书局,2002: 780.

[21] 《现代汉语辞海》编委会.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中华书局,2011:1029.

[22] 郭在贻.训诂学[M].第二版.北京:中华书局,2005:131.

On ""(思) in Tang Poetry with the Meaning of "Sadness"

LI Chao, HAO Ji-d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110000, China)

“”(思) in Tang poetry with the meaning of “sad memories” is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exicographical collection”, “examples used by ancient people” and “the form, sound and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reasons why modern annotations lost the meaning of “sad memories” in the Tang poems are also explained.

semantic evolution; Exegesis; Tang poetry

H131

A

1009-9115(2022)05-0034-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5.006

2021-11-07

2022-06-30

李超(1997-),男,吉林梅河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

郝继东(1970-),男,内蒙古化德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中国古典文献学。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猜你喜欢

异文辞书古代汉语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考辨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