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文化引领秦皇岛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2022-04-08张亚卿李强华王和平秦学武
张亚卿,李强华,王和平,秦学武
冀东文化引领秦皇岛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张亚卿1,李强华2,王和平1,秦学武3
(1.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城市建设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3.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冀东文化研究中心,河北 秦皇岛 066004)
秦皇岛的冀东文化具体表现为长城历史文化、唐秦孤竹文化、地域传统文化、海洋休闲文化,需要结合旅游者的当代需求对这四种文化进行传承和演绎。将学生群体的研学旅行扩展至非学生群体的研学活动,以冀东文化主题村落体验、多类型农业园区体验等路径能够引领秦皇岛市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同时文化赋能旅游、旅游演艺提升、康养旅居发展等措施,可将冀东文化培育为秦皇岛的旅游品牌形象。
冀东文化;乡村旅游;传承;秦皇岛
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柱,是塑造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源泉。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地方政府和百姓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高涨,“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市化、过度商业化等问题,乡村淳朴民风和原生态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挑战。乡村旅游的开发要结合地域特色,将地域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提炼文化内涵,塑造区域品牌形象,以旅游开发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发扬和传承地域文化,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构筑起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原动力。
秦皇岛是一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海滨旅游城市,拥有像北戴河、山海关等一批知名旅游景区。随着旅游市场竞争加剧、旅游行业重新洗牌,秦皇岛市旅游业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发展应注重挖掘和培育冀东文化、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秦皇岛市冀东文化的具体表现
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在文化梳理的基础上凝练主题,培育体现当地形象和理念的精髓,进而确定目标群体、消费模式和运营方式等。冀东文化在秦皇岛市突出表现为:
(一)长城历史文化
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军事防御体系,体现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至清代,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淡化,历史文化底蕴更加凸显。长城是战争的产物,更是民族融合的见证,黄帝、炎帝、蚩尤在张家口的涿鹿“合符釜山”,首次提出和合理念,是中国和谐文化观的源头[1]。《河北画报》认为,长城文化具体表现为励精图治、捍卫家园的爱国情怀,尊重差异、开放交融的开阔胸襟,发展生产、固守创新的民本思想,河北长城精神古老而常新[2]。北京师范大学曹大为教授把长城内涵归纳为勤奋智慧与坚韧刚毅、向心凝聚与爱国主义、开拓进取与开放交流的民族精神象征[3]。两千多年来,长城的底蕴、内涵与长城雄伟的景观所激发出来的豪情壮志完美融合,长城早已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村落、乡民融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冀东明长城沿线是历史文化村落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当下,沿线古村落传统的文化载体功能和原生风貌功能已日益衰落,一些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和生态格局遭到破坏,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亟需探索古村落的活化之路[4]。
河北省是长城途经最长、保存最完好、建筑独具代表性的省份。秦皇岛境内现存北齐、北周、隋代及明代长城,长城相关遗存丰富,保存完好。秦皇岛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老龙头入海石城,西到青龙满族自治县城子岭口,是明长城最精华的地段之一。2003年秦皇岛市在全国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长城保护网。2010年11月,秦皇岛的24名修筑并守卫长城的义乌兵后裔到义乌寻根,搭建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两市携手打造了秦皇岛义乌小商品城,长城文化得到新的延伸[5]。
2019年2月起,秦皇岛市组织了“走近秦皇岛长城”系列活动,对长城及沿线进行全面调研。2019年7月份,“趣山海火车·学长城文化”首届秦旅山海长城文化体验行活动(“寻趣秦皇岛”系列活动之一)启动,开启了一场特殊的长城文化体验之旅。近年来,秦皇岛市持续加大对长城的研究、挖掘、保护力度,4个项目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并先后建设山海关、板厂峪两座长城博物馆和柳江地学博览园,建设国家长城文化公园的规划方案正在有序推进。
(二)唐秦孤竹文化
孤竹国距今3 600多年,是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诞生于商朝,中心疆域是在滦河与青龙河汇合地域,其统治范围包括今卢龙、抚宁(区)、迁安、迁西、滦县连片地区,唐山乃孤竹国之野。孤竹国的出现标志着冀东大地已从蒙昧和野蛮状态中苏醒,从原始社会跨进了文明的门槛,是冀东地区文明史的开端。古孤竹国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图腾文化、玄水文化、农耕文化、青铜器文化、道德文化、成语文化,构成了久负盛名的中国孤竹文化。
从汉代《史记》和后代文献记载的方位来看,孤竹城在今卢龙县境,卢龙被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孤竹古城在今迁安夷齐庙所在地,即迁安坨上村和祁庄附近。在这里起源了“求仁得仁”“不食周粟”“特立独行”“顽廉懦立”“老马识途”“金石为开”等成语典故。特别是以伯夷、叔齐为代表的历史人物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夷齐井、夷齐读书处、夷齐故里,包括夷齐采薇的首阳山均在卢龙县境内。夷齐兄弟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义举,早已被历代中华儿女尊为诚信礼让、热爱和平、爱家爱国、忠义守节的典范,且被孔孟和历代圣贤所尊崇。伯夷、叔齐的精神归纳起来就是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这是儒家仁政学说的核心内容和渊源。
(三)地域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中含有民俗,反过来民俗又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门类。从广义上讲,民俗又包括了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文明时期,包括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丰富而多彩。秦皇岛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省级项目37项,市级项目112项,5个县区入选国家、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年来,秦皇岛市部分旅游景区和旅游地产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式丰富多彩,让文化贴近百姓,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多个旅游景区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北戴河集发农业梦想王国民俗大院致力打造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心,挖掘和展示冀东文化,建立民俗大舞台,宣传民俗文化;北戴河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在鸽子窝公园举行“北戴河旅游创业扶贫暨非遗进景区活动”;昌黎县在华夏葡萄酒庄园游客大厅举办“非遗项目进景区”活动。2018、2019年由蔚蓝海岸主办的秦皇岛市开海节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艺术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匠人展演、展示,打造轻松愉快的度假模式。
(四)海洋休闲文化
秦皇岛市旅游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度达162.7 km,以海滨、疗养、休闲而闻名。北戴河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度假区,早在1898年就被清政府辟为“允中外人士杂居”的避暑区,20世纪50年代开始,党和国家领导人暑期在此办公、休息。目前,秦皇岛市已建成海洋乐岛王国、新澳海底世界、碧螺塔、仙螺岛、渔岛等众多海洋主题娱乐公园,依托滨海度假区,联动历史文化观光、自然生态观光等相关产品。2019年,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启动建设海上休闲渔业平台,致力于发展海上休闲渔业。秦皇岛市沿海岸线分布有东山浴场、浅水湾浴场等20多个海滨浴场,东起体育基地游船码头,西至鸽子窝公园的万米木栈道,成为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接触大海,健身与休闲、避暑消夏的场所。通过浴场、绿化、小品、主题广场,赋予大海更多的蕴意和功能。
从原有附加值较低的基础观光向海上竞技、潜水,观鸟垂钓、康复疗养、节庆活动和会议会展等多类型旅游产品转变,旅游业发展致力于满足不同目标群体的多层次需求。良好的休闲环境和氛围,充足的休闲空间和设施,完善的休闲产业服务体系,秦皇岛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体验海洋、亲近海洋、热爱海洋、感知海洋的多元选择。
二、冀东文化在秦皇岛市的当代诠释
(一)当代长城精神
历史上长城有军事价值,当代长城更多体现为历史价值、中国价值。当代,长城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升华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抗日战争时期,举国上下高唱“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毛泽东同志“不到长城非好汉”,成为以长城为象征讴歌爱国主义精神的名句[6]。就历史而言,长城蕴含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就军事意义而言,英雄事迹激发国民的爱国情怀;就建筑艺术而言,显示了人民群众的高度智慧;就文学艺术而言,更是强化了长城作为民族之魂的文化象征意义。
新时代赋予长城所象征的民族精神新的文化内涵。涌现大量不计工资报酬、守护长城的长城保护员,既有自1978年开始守护附近明长城的城子峪段长城保护员张鹤珊,更有用新科技力量保护和宣传长城的80后山海关长城保护员张鹏,如今258名“长城保护员”日夜守护在长城脚下[7]。戍守长城将士的后裔聚居在长城沿线村落,默默地守护和繁衍。卢龙县桃林口村被当地人称为“长城村”,村民多是当年修建长城的工匠和守城士兵的后裔,大量长城砖被当地村民拆掉盖房建院,文物工作者将其称为“世界上最昂贵的民房”,1983年这种行为停止,并开始自觉保护长城,2006年,村民自我反省并立“知耻碑”警醒后人。2017年,山西大同古长城脚下的任庄海把城砖归还老城墙,从过去“少不更事”到“余生还债”,清晰地看到了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8]。
长城与沿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共同转化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八达岭长城、金山岭长城、山海关、嘉峪关等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通过旅游的方式阐释长城价值和长城精神内涵。秦皇岛市正在尝试将现代符号揉进传统文化,打造以长城为核心的文化高地。在古长城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各地积极挖掘人文资源,编纂书籍、筹拍电影、推出实景演出;板厂峪、董家口、桃林口等地以旅游为依托,开办“长城人家”特色农家饭店;卢龙县依托山水边城独具的边塞文化,谋划桃林口文化产业聚集区[5],长城精神在延续。
(二)孤竹文化传承
1905年,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同志考入卢龙永平府中学堂,至1907年离开,两年的学习时间使其成长为一位向往革命的有志青年。李大钊在其38岁的生涯中,曾7次登临五峰山,《再论问题与主义》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革命论著在此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李大钊所具有的崇高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奋斗的担当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已深深地根植于秦皇岛人的思想行动之中。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面对极度缺水的状况,卢龙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先后掀起四次水利建设高潮。当时没有推土机、挖掘机,全部靠人工完成,成就了“一渠百库”的宏伟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卢龙人民塑造了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一渠百库”精神,传承了悠久深厚的孤竹文化,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如今,“一渠百库”工程综合地方文化、特色物产、山水资源共同推出“一渠百库”旅游环线,打造卢龙主题乡村旅游。
夷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文化要批判性的继承,继承和弘扬孤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阐释以夷齐文化为代表的孤竹文化内涵,挖掘与秦皇岛文化的沿承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的结合路径,使当今社会愿意接受并践行优秀的民族遗风[9]。卢龙县审时度势,搭台唱戏,以孤竹文化引领经济发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孤竹文化产业化。迁安市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滦河文化产业园,谋划文化产业项目。唐秦地区整合文化、旅游、农业、林业、水利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将鲜活的时代因素注入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唐秦地域文化品牌、传统文化品牌,在孤竹文化中寻找礼让精神,传承东方德源。
(三)民俗当代演绎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形成于农耕时代,并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地方保存下来,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发展流变才得以流传至今。但以人为本的实用性和对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历史感是始终不变的。现代化的冲击、商品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的命运。对于传统文化,不但城市青年有隔阂,农民工进城、农村空巢化,农村年轻人也避而远之。为了迎合年轻人,一直提倡的是要创新,产生的是变了味儿的昆曲、秦腔、梆子。保护传统文化,是保护民族的根和魂,面对随时可能会消失的传统文化,要唤起和培育民众的文化自觉,重新寻找文化定位,分层次地保护、传承、弘扬,提高社会公众的社会认知度。
2006-2016年的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2017-2022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周,表演艺术展演、手工技艺展示、美食品尝,拉近了群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秦皇岛市教育局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篆刻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地方戏曲进校园等多项活动,北戴河区启动生态体验教育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举办研讨班,海港区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国学讲座,满族刺绣项目走进青龙满族自治县宝全希望小学、唐山驴皮影走进驻操营小学,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文化繁荣的目的是让城乡人民共享。借助“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文化进企业”等活动,在城市广场、社区、企业和村民活动中心、农村大院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活动,让民众了解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提升保护社区文化的意识。筹建社区居民(村民)春节联欢晚会、民间文化艺术节、彩色周末消夏系列文化活动,带动民众积极热情参与,让跳舞、扭秧歌、练太极拳等成为百姓休闲娱乐的新时尚。
(四)居民休闲生活
秦皇岛不仅拥有良好的休闲环境和氛围、充足的休闲空间和设施,而且还拥有完善的休闲产业服务体系。秦皇岛旅游从北戴河海滨的疗养、避暑开始起步,北戴河被称为疗养之都。受游客休闲度假理念的影响和带动,秦皇岛市民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变化,逐渐步入休闲时代,休闲功能上升为秦皇岛的城市性质,休闲文化成为城市的气质与灵魂。秦皇岛获得2010第二届中国十大休闲城市、2016中国年度十大活力休闲城市、2010-2013年最佳休闲城市、全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殊荣。
海洋的开放文化与现代的休闲文化成为秦皇岛人的一种生活常态,成为秦皇岛旅游业的一大特色,不断地融合其他要素,在发展中持续创新。201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重点打造健康服务业、健康制造业和健康农业三大板块,打造全产业链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秦皇岛地处京津冀都市圈的休闲腹地,休闲与健康成为京津冀市民的时尚追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国健康战略指导下,秦皇岛城郊周边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日益发达和兴旺,涌现了环长城旅游公路、葡萄小镇、天女小镇、冰糖峪等乡村旅游精品。
三、冀东文化促进秦皇岛市乡村旅游转型的路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的一种人生追求,今有研学旅行,通过旅行方式达到受教育的目的。我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从2013年试点开始,现已全面铺开,但仅指青少年学生群体,其实非学生群体的研学市场也很广阔。通过学生群体的研学旅行扩展至非学生群体的研学活动,以冀东文化主题村落体验、多类型农业园区体验等路径引领秦皇岛市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一)冀东文化主题村落体验
长城文化除了体现在长城遗址和遗迹外,还在沿线村落得以传承和发扬。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并保存在村落中。孤竹文化在秦皇岛、唐山的部分县市得以延续。以研学旅行的方式,精选村落开展主题文化研学,通过教育的方式,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同时探索古村落的复兴之路。
以冀东文化主题村落为核心,联合地域上相临近或相关联的村落,采用“主题村落再造”的模式,打造“活态”文化博物村聚落,让旅游者体验到“活”的冀东文化,打造游客与村民共享的生活空间。用冀东文化丰富百姓的休闲娱乐生活,把长城的日常守护变成锻炼健身的方式,全民自觉守护;将地秧歌、皮影、剪纸、藤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育成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休闲文化,让休闲生活更有品位。提炼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融入到村落建设和规划当中,比如孤竹文化的典故、传说、内涵与精神,在广场、街巷、河滨等公共空间建设中以创意的方式进行展现,提升传统文化品位和社会文化水平。用现代元素创新冀东文化,使之更富有时代内涵,尝试把剪纸、藤艺、绘画等民间艺术与家具、家居装饰品结合起来;地秧歌、鼓吹乐等表演艺术类进行题材和内容再创作,带动建设一批手工体验坊、艺术表演团队,还可培育为乡村地区的主导产业和品牌产业。
(二)多类型农业园区体验
农业园区是都市休闲和农业观光需求的产物,各类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展示的窗口。秦皇岛市先后建成省级以上各类型农业园区81个,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8家,省级示范点16家,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园区3家,北戴河区集发农业观光园及北戴河村片区被认定为北方地区唯一“中国农业公园”。2017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部署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产业园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产业园要突破传统园区的概念,范围扩大到乡镇,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主导产业,聚集现代生产要素,促进全产业链开发。
秦皇岛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巨大。每个园区确定1至2个优势特色产业,如昌黎的葡萄,青龙的板栗、中药材,卢龙的核桃,山海关的大樱桃等,融入创意文化、农耕体验、果蔬采摘、艺术展演等体验活动,盘活乡村产业、引导三产融合、拓展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农业园区建设围绕“农旅双链”进行设计,对基础观光进行提升层次的研学设计,形成集种植、加工、流通、服务等在内的全链条体验,让游客全面理解富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让游客见证和参与乡村的发展。深入挖掘产业文化价值,融合乡村民俗文化,举办果蔬、中药材等的赏花节、采摘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吸引人气,通过海量游客形成聚集效应,倾力打造成功的特色产业品牌,使得旅游目的地变成果品展示地,带动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当旅游发展将特色产业品牌推入市场后,品牌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得以壮大,解决农民就业、致富增收的问题,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同时,优势特色产业的升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实现旅游、现代农业两种产业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联动效应。
四、秦皇岛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建议
依托冀东文化研发旅游文创产品、创作旅游演艺产品,打造城乡共享的康养旅居生活,力求让文化能说话、会说话,让观众“与文化亲密接触”。政府搭建平台、企业主导市场、村民共同参与,把冀东文化培育为秦皇岛的旅游品牌新形象,实现冀东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一)文创赋能旅游:让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目前,秦皇岛的乡村旅游普遍存在产品档次低,旅游纪念品匮乏,游客消费水平不高等问题,而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给人遥不可及的感觉,必须寻找一种路径能同时解决两个问题。冀东文化融入现代元素,结合地域特色研发文创产品,让冀东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可丰富旅游产业内涵。主题村落或旅游景区设置手作体验区、物产伴手礼区、吉祥物IP区、文创产品区,发展地方文创市集,活化乡村旅游业态。
长城遗留下了大量的历史建筑,义乌兵后裔在沿线村落繁衍生息,孤竹文化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典故。把传统文化的内涵用富有创意的方式普及并传递下去。对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长城文化和孤竹文化,可以出版反映古孤竹国境域内或长城沿线范围内风土人情的系列丛书、儿童漫画、乡土杂志等,还可发行专题日历、网络应用、互动游戏等。在卢龙县城等孤竹文化集聚地,在董家口村、板厂峪村、界岭口村、桃林口村等长城沿线村落,通过传承孤竹文化和长城文化提升当地乡村游的品质,激发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外,遵循实用性、文化性、便携性、情感性原则,研发生活家居装饰类、青少年益智类等文创产品,把旅游功能、科普功能和乡村发展紧密结合,推动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
(二)旅游演艺提升:对二次消费产生有效拉动
旅游演艺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旅游演艺产业已非常成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近300台旅游演艺节目,市场竞争激烈。失去独特性的旅游演艺项目,很难再现《印象·刘三姐》的巨大拉动效应,多数旅游演艺项目只是丰富了旅游目的地的业态,无法起到根本性的提升作用。
目前,秦皇岛缺少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乡村旅游精品,游客多为一日游,仅限于吃农家饭、购农家土特产,体验的项目较少,夜晚游玩的项目更少。旅游演艺多数在晚上演出,解决了“白天观光、晚上睡觉”的消费旧模式痛点,破解了如何留客过夜的难题,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但并不能带来明显的游客增量。秦皇岛乡村旅游中的旅游演艺产品应该分两个层次开展。首先是政府层面,对于本地区的长城文化、孤竹文化等的总体形象应由政府牵头,吸引社会投资和优秀人才进行创作,在大型成熟景区进行展演,如山海关大型室内史诗演出《长城》。其次是乡村层面,根据秦皇岛乡村旅游的具体情况,乡村并不适合大型演艺项目。乡村应鼓励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定制型旅游演艺项目,特别支持烘托当地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演艺,如卢龙县城的孤竹文化,板厂峪村的长城文化、红色文化,董家口村的义乌兵村落文化,界岭口村的古村落文化等,开发适合游客体验的演艺产品,形成多层次、多元化供给体系,丰富游客的旅行经历。条件成熟的旅游演艺项目可以向艺术教育、文创设计、展览展示、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综合配套业态转型,培育两到三个旅游演艺小镇或景区。秦皇岛乡村旅游演艺项目强调内容打造,紧扣中国梦、脱贫攻坚等时代脉络,注重产品研发,每年保持三分之一的更新,以演艺项目完善旅游产业链,打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演艺精品。
(三)发展康养旅居:培育乡村长宿休闲
2016年,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批准设立,秦皇岛的康养产业正式开始,旅游业也开始了疗养到旅居的转型之路。2017年,河北省第二届旅发大会确定“秦皇山海,康养福地”的新形象,全力推动从滨海休闲旅游向山海康养度假全面融合发展,康养旅游成为秦皇岛新名片。“深呼吸、慢生活”,这种慢节奏的旅途方式悄然而至。以养身、养神、养心为旅游目的,通过旅居生活扩展旅游时长和消费包容性,秦皇岛致力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以重点村落为载体,以产业小镇、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园区、精品民宿等为引领,旅游者在当地租屋居住或长期保有居住设施,少则十天半月,多则数月,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互动,接触当地生活空间、体验当地居民生活方式,旅游者成为了生活者。
凭借海洋、森林、湿地、温泉等自然资源,连接乡村、建筑、民俗、田园等资源,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孤竹文化、民俗文化、特色产业文化等,打造一批长城村落、产业小镇、康养园区,形成食疗养生、生态养生、气候养生为核心,以养生产品为辅助的健康餐饮、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等功能集聚的康养旅游胜地。依托秦皇岛的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产业小镇,如渔民小镇、樱桃小镇、葡萄小镇、中药材小镇等,体验本土特色的种养方式,重点挖掘产业内涵、注重农耕文化。依托长城资源,沿线村落打造长城文化村落,如董家口、桃林口、板厂峪等,以长城研学为主题,传承历史文化、体验村落民俗文化,在保护长城的过程中强化爱国情怀。以北戴河集发农业梦想王国、七彩青龙等景区为依托,体验景村共建的发展与繁荣。把村落及周边资源转化为户外康体活动、健康休闲疗养、中医药养生保健、特色产业探秘等主题旅游,开发特色乡村旅游线路。
五、总结
中国是农业文明的社会,曾经的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在追求文化复兴的浪潮下,乡村变成富有情怀的一个符号,但大量的乡村在衰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新的理念引领。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发展,核心问题是:在乡村寻求合理的产业突围路径。以文化为引领的乡村旅游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不失为一种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可选路径。
[1] 聂辰席.河北:品牌战略建文化强省[N].光明日报,2011- 01-17(7).
[2] 壮美长城和合文化[J].河北画报,2011,55(1):9-11,8.
[3] 曹大为.长城:碰撞与融合的界碑[J].中州学刊,1993,15(6): 114-120.
[4] 李国庆,张勇.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古村落的历史演进与在地复兴[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44(3):134-139.
[5] 耿建扩,张宇红.秦皇岛:山海间的长城文化高地[N].光明日报,2011-12-7(5).
[6] 曹大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评长城的历史作用[C]//中国长城学会.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长城学会,1994:38-52.
[7] 郭舒然,王昊南,付文,等.走近长城保护员[N].人民日报, 2019-05-17(14).
[8] 马丛棉.保护古长城,传承民族精神[DB/OL].(2017-10-16) [2021-08-28].http://comment.hebnews.cn/2017-10/26/content_6661529.htm.
[9] 秦学武,王芳,李强华.消失的国度——孤竹国的历史文化及其当代价值[J].延河,2015,60(4):148-156.
A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Tourism in Qinhuangdao Led by Eastern Hebei (Jidong) Culture
ZHANG Ya-qing1, LI Qiang-hua2, WANG He-ping1, QIN Xue-wu3
(1. College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2. College of Urban Construc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3. Jidong 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TheEastern Hebei (Jidong) culture of Qinhuangdao is embodied in the Great Wall historical culture, Tang-Qin Guzhu culture, reg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rine leisure culture. These four cultures are inherited and interpret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ntemporary needs of tourists. Extending the educational excursion of student groups to the research activities of non-student groups, and taking the paths of Eastern Hebei cultural theme village experience and multiple agricultural park experience can lea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tourism in Qinhuangdao. At the same time, cultural empowerment tourism, tourism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health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other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cultivate Eastern Hebei culture as the tourism brand image of Qinhuangdao.
Eastern Hebei (Jidong) culture; rural tourism; inheritance; Qinhuangdao
F592
A
1009-9115(2022)05-0007-07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5.002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703040105),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冀东文化研究中心立项资助项目(005),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22LX069)
2021-11-21
2022-07-26
张亚卿(1979-),女,河北定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责任编辑、校对: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