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叙事策略下的时政术语英译研究
2022-04-08杨永刚
杨永刚
战略叙事策略下的时政术语英译研究
杨永刚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国际执法合作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在时政术语英译中运用战略叙事策略,可以清晰、准确地表达时政术语的思想内涵,体现时政术语英译的创造性、严谨性、时代性,让受众在叙事策略中理解并接受“中国英语”,读懂中国故事,从而了解真正的中国,最终为人类知识体系贡献“中国话语”“中国智慧”。
战略叙事;时政术语;中国话语体系;英译
21世纪,世界正处于多元文化深度交流和相互碰撞的挑战时期,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已成常态,各国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既有合作又相互竞争,存在冲突、误解、侵蚀、安全等诸多问题。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平等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维护和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成为目前文化英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涉及政治术语和时政文本的英译,政治敏感性和鲜明时代性使时事英译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在如何改变受众群体的政治抵触和历史偏见,提高受众的接受度等方面,需要译者审慎思考和积极应对。国外读者产生政治偏见和误读的主要原因是无法直接接触中国,缺乏了解中国的意愿。如美国建立的国家战略传播体系,采用叙事传播手段,从主观角度对他国的内政外交进行歪曲解读、叙述并大肆宣传,对外国事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损人利己的情节设计,并制造事端和煽动性言论,削弱他国的国际地位及政治影响力。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国际政治传播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恶意言论,从政治、文化等多层面、多维度将我国新时代政治概念、政治思想和习近平大国理政方针明确、准确地输出。输出依靠英译,英译质量尤其是时政术语的英译质量,直接关系到对外传播的效果和国家形象的构建,并且在反击“中国威胁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日趋明显。
一、“中国威胁论”背景下的中国对外文化研究
自19世纪末到21世纪的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威胁论”一直是西方国家积极渲染的政治手段,试图遏制与干扰中国崛起的发展步伐,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种权力话语现象。西方国家通过对跨国媒体集团以及主流媒体的控制,推销自己的价值观,传播片面的思想意识,大搞“双重标准”,将其所谓的“威胁论”工具化、政治化,不断推高国际社会解读“威胁论”的复杂程度。我国虽然经济日益强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作为发展中国家仍不得不面对形象被误读、文化被侵蚀和信息安全隐患等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发展方向的疑虑和偏见增加,“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抓住国际舆论转向、世界传媒变革的时机,向世界及时准确地介绍中国,重视并发挥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积极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一方面,我国要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注重在国际上传播自己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塑造并掌控我们的国际话语权,很好地传递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时代诉求,而时政术语的英译就是对外传播文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中国时政术语英译分析
政治时事术语,是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产物,具有特定政治性含义。随着我国不断加强对外传播,各类新闻报道和政治文献中出现的大量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被世界所熟知和接受,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论断、文化引语和创造性言论更被广泛传译。政治术语翻译研究在此背景下更具时代性、先进性和紧迫性。做好政治术语的英译工作,一是全面诠释我国的政治思想,提高中华民族的话语权,推动中国文化活力的提升,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国际话语体系,消解、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的丑化与诋毁;二是打破“中国威胁论”的恶意攻击,保持我国积极健康的文化身份还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正面形象,构建民族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实现自我文化认同,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随着我国在世界上话语权的不断加强以及与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已细化为“内宣”和“外宣”。“内宣”主要是强调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如翻译庆祝国庆节或建军节的文章,相关的政治文本中讲到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外国列强的压迫,提及革命战争和民族独立等问题,目的是提醒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外宣”是向世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效路径。中西方文化叙述体系因价值观和理念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由此导致诸多沟通障碍。译者在外宣翻译中,应充分考虑和贴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理解能力,采取新的策略加深其对源语的理解和共鸣,如“小康社会”的翻译。“小康”源于《诗经•大雅》,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代表辛勤劳作的百姓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守望和梦想。有学者总结了“小康”作为单独词语的四种英译,即well-to- do;fairly well-off;comparatively well-off;comfort- ably off[1]。“小康社会”中的“康”意指人民安稳、中等富裕的生活状态,这是对我国古典文化的传承,也表明了追求富强的中国态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英译本中,“小康”出现了其他的英译选项,如“小康社会”被译成“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moderately prosperous”是“中等富裕”的意思,“in all respects”意为“在各个方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被译为“secure a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建成小康社会”则被翻译为“br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to a successful completion”等,“小康”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更贴近现实,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标志性词汇[1]。
解决目前政治术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在努力提升译者的汉语能力和英语能力的基础上,应准确把握我国政治文本英译的精神实质,加大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度。采用“战略叙事”的翻译策略,让译者从叙事的角度做好中国特有时事术语的翻译和解释,改变政治术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准确向外界介绍中国政治理念,增信释疑,更有效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三、“战略叙事”传播概念解析
战略叙事(Strategic Narrative)是一个政治行为体对叙事情境、角色和事件等进行策略性的组合和呈现而形成的自我定位,并对期望实现的国家目标和国际秩序的阐述,是用来拓展影响力、管理预期、塑造国内和国际行为体的行为的工具。战略叙事不仅反映一个国家的战略视野,也是塑造国内国际行为体感知、信仰和行为的手段,对国家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具有重要影响,对国家战略决策具有塑造作用[2]。
国家战略传播是行之有效的国家传播治理模式,通过顶层设计,将公共外交、公开的海外宣传及隐秘的信息操控相结合,对目标受众施加影响,最终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国际关系中的叙事涵盖三个层面:首先,国际系统层次上的叙事。描述世界的建构、构建的参与者以及如何构建;其次,国家层面的叙事。阐述国家或民族的故事及其价值观和目标,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美国是世界秩序维护者”;最后,政策层面的“议题叙事”。提出政策,分析政策提出的背景并找出实施该政策的方法策略,如《巴黎协定》的签署实施。无论涉及哪个层面,其叙事都有场景设置、因果关系、关键人物与情节变化。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家战略传播体系是其政府在“9·11”事件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该体系是一个旨在实现特定战略利益的传播学理论,目的是促进灵敏通畅的信息沟通、实施协调互动的对外宣传,目标是巩固美国对世界的领导权,并维护这种领导权的永久合法性,战略传播由此“成为直接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并围绕相关战略信息而进行的系统化传播活动”[3]。战略叙事是实现该目标的最好策略。国家战略叙事策略是战略传播体系中重要的实现手段,最终实现国家的战略利益,巩固和提升国家战略传播能力。美国叙事传播战略的政治目的就是向目标受众叙述自己精心打造的“事实”,并从自身立场出发解释该“事实”。美国政府意识到传播叙事在塑造形象、谋划战略、对外传播文化价值观上的重要作用,从讲好自己故事的角度出发,采用“叙事”方式,从思维认知、舆论引导等方面同化目标受众。通过各种媒介,扩大叙事传播的目标受众量,进而取得物理打击所难以实现的效果。如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为自身贴上“正义之师”的标签,把萨达姆政权定义为“邪恶轴心”;抓住海外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及医疗援助任务的契机,通过社交媒体美化自身是人道主义精神引领下的世界和平的正义使者,一方面讲述有利于自己的故事,另一方面向他国强行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在对待中国方面,美国不能容忍中国威胁其世界霸主地位,提出并渲染“中国威胁论”,给中国贴上争霸世界的标签,通过叙事传播战略混淆事实真相,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在2019年12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特别指出:美国未来要力图在意识形态及叙事方面与其在印太地区的潜在对手中国展开竞争。报告强调美国不仅着重加强公共外交政策和机构投入,还要在对外传播、社交媒体制话语权方面削弱对手影响力,传播美国“叙事”话语和价值观念[4]。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咄咄逼人的诋毁和污蔑,我们决不能消极防御,而是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采用战略叙事策略讲好中国故事,积极输出、传播、阐释中国的价值、观念、制度和道路,有效对冲和压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白色、灰色甚至黑色宣传。“叙事传播”战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翻译为载体,直接传播中国声音。翻译是一种传播活动,政治时事术语的翻译正是为了实现国家战略利益。由此可见,战略叙事传播策略为时事术语翻译研究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理论依据,打开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四、战略叙事在时事术语的英译应用
时事文本翻译以“为人类知识体系贡献中国话语、中国智慧”为学术目标,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终极目标,不仅要翻译准确,还要传播中国文化内涵。随着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和思想的不断更新,有些表述在字典或文献以及西方媒体中难以查到对应的英语表达,我国译者应根据英语表达习惯,及时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输出是一种客观需要,伴随着中国政治话语英译的必然是中国英语,这就涉及到翻译策略的问题。中国文化的英译应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考虑译本的接受、传播和影响等因素,让译文实现文化间的有效交流。
为更好解决我国政治文本翻译存在的问题,译者应充分掌握好中英两种语言,深谙两种语言的文化精髓,使译文尽可能地贴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使用习惯,让其理解译文并产生共鸣。贴近不是盲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迎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品位和习惯。在翻译策略上,文化翻译观更多的是强调以异化传播源语文化,可选择归化翻译策略英译中国特色的时事术语。如“一带一路”,美国媒体将其译为“China’s Marshall Plan”,美国根据本国民众熟知的“马歇尔计划”解释此倡议所谓的内涵所在,这一传播策略将中国推介为“一带一路”的“资助人”,像美国援助欧洲一样,把中国说成援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为前者有明确的冷战意图,后者自然也就附带了挑战战后秩序的意味[5]。此翻译显然别有用心,严重误导了目标受众对源语的理解。我国人民了解的“一带一路”本身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 Econo- 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的缩写,即“the Belt and Road”[6]。外国受众可能不明白看似通俗易懂的时政术语,翻译时应通过适当增补文化背景信息强化他们的理解。“一带一路”翻译重点是让目标受众了解“一带一路”是架起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桥梁,它所倡导的是各方获利,通过古丝绸之路让目标受众了解古“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通过贸易兴盛的故事,并根据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将各国“被动受施”的心理转化为“主动而为”的动力,通过叙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因贸易改变命运的故事,破解最初的传播困境。最简短的“战略叙事”就是将时事术语根据字面翻译成中国英语后,通过注释进一步补充说明,让目标受众研习中国古丝绸之路,感受中国西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强大与繁荣,通过讲述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变化证实该倡议的科学性、世界性及终极目标,即实现世界大同。“一带一路”的翻译,可以通过注释中的战略叙事加以解决和完善:
“the Belt and Road”—whose full name is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s a scheme to boost development along ancient “silk road” trading routes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to revive ancient China’s glory and help thrive the trade of the countries alongside the road so as to achieve the world commonwealth.[7]
采用“叙事战略”策略进行政治术语翻译目的是提升我国政治文本英译的文化和精神的传播能力,“一带一路”的翻译如此,“一带一路”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翻译亦如此,旨在传播中国治国理念、展现中国大国担当。21世纪,各类全球性问题的凸显为全球治理提出新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攀升,国际社会肯定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出色表现,同时希望中国能够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我国顺势而为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自己,打造自己的国际名片,不断提出全球治理的倡议和理念。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自我国成为二十国集团的主要成员后,更加积极思考并参与全球治理。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向世界分享中国的发展成果和机遇,展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担当。中华文明历经沧桑、亘古不变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下”情怀,具有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底蕴。“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人类文明西方中心论的超越,更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在翻译过程中,应选好几组关键词:“human”与“mankind”“future”与“destiny”,根据英语表达习惯按顺序排列组合。有的翻译成“human beings sharing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权威翻译是“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8],后者既符合英译习惯表达,又准确传递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承载的政治蕴含,更易于目标受众的理解和接受。习近平提出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涵盖了传承千年的中国智慧,指明了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为更清晰明了地传递给受众目标,需要通过注释和战略叙事予以阐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9]其权威翻译如下: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a China’s scheme to embodies China's unremitting pursuit of building a better China and a better world:China will keep in mind both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imperatives, stay on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continue to pursue a mutually beneficial strategy of opening up. China will uphold justice while pursuing shared interests, and will foster new thinking on common, comprehensive, cooperative, and sustainable security. China will pursue open, innovative,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 that benefits everyone; boost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characterized by harmony within diversity, inclusiveness, and mutual learning; and cultivate ecosystems based on respect for nature and green development. China will continue its efforts to safeguard world peace, contribute to global development, and uphold international order.[10]
五、结语
作为高度概括凝练的语言,时事政治术语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愈加突出。讲好中国故事、译好中国特色政治时事术语,译者在熟练精通英语的同时,创造出有别于中国式英语的“中国英语”,力求忠实原意、简洁明了、讲究对称的文体风格,根据新的语境适当调整译文。习总书记在2021年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闸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11]在叙事战略上,以“传统中国古老文明的文化感召力,现代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创造力和全球中国在国际治理中的文化公信力”为评价指标,积极主动地构建中国好故事传播指数战略[12]。在时事术语翻译策略上,以“强势文化的归化性,现代中国英语的创造性和翻译传播中的叙事补充性”为出发点,大力推进时事术语英译活动,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礼有节、从容不迫地走出去,“体现以我为主的文化自觉与自主意识”[13],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1] 陆建非.英语世界中的“小康”与“大同”[N].社会科学报, 2018-07-02(2).
[2] 薛丽.战略叙事,本体安全与对外政策演化:美国对“一带一路”的叙事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2021:64.
[3] 郭镇之.对外宣传的现代化:西方的观点与美国的历程[J].国际传播,2020,7(2):41-55.
[4] 孙定宇.美国战略传播中的“叙事”策略[J].国防科技,2020, 45(3):98-103.
[5] 周舟.对外传播中的战略叙事[J].对外传播,2016,29(6):36- 37.
[6] 央广网.“一带一路”终于有了官方英译:简称“B&R”[EB/ OL].(2015-09-23)[2022-05-21].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0923/t20150923_519951906.shtml.
[7] 林扬欢.中国特色时政术语的外宣英译——从“一带一路”的译法谈起[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6,29(2):78-83.
[8] 习近平.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 kind[EB/OL].(2018-2-13)[2022-05-21].http://www.china.org.cn/world/2018-02/13/content_50510489.htm,February13.
[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2022-01-20].http://w 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10] 习近平.The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 ter istics for a New Era[EB/OL].(2018-10-29)[2022-05- 21].http://www.china.org.cn/english/china_key_words/2018-10/29/content_68857761.htm,China Today.
[11] 习近平.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021-06-01)[2022-01-20].[EB/OL].http://www.gov. 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
[12] 陈先红,宋发枝.“讲好中国故事”: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J].现代传播,2020,45(1):40-46.
[13] 魏向青.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英译看文化术语翻译的实践理性及有效性原则[J].外语研究,2018,39(3):66-71.
The Narrative Strategy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a-Featured Terms in Current Affairs
YANG Yong-ga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aw Enforcement and Cooperation, China People’s Police University, Langfang 065000, China)
Strategic narrative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n the one hand, can have the ideological contents be expressed accurately and clearly so as to reflect its creativity, its preciseness and its characteristic of times;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make China-featured English accepted by target audience, making target-language readers comprehend China by reading its stories so as to attain the goal of offering Chinese discourse and Chinese wisdom to human knowledge system.
strategic narrative; special terms in current affairs; Chinese discourse system; English translation
H315.9;G206.2
A
1009-9115(2022)05-0043-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5.008
2022-03-24
2022-06-21
杨永刚(1975-),男,山东威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笔译。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