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评述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2022-04-08高婷婷王释云
高婷婷,王释云
(1.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2.河北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一、引言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1]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新方位,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2]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传达了李克强总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批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基于此,探索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可以有效应对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十九大报告以后,研究者们纷纷对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做了研究和探讨,梳理近些年关于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的知网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较为全面地展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的研究热点,可以进一步更好地了解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以期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研究工作的推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文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的功能,检索式:篇名=(“职业教育”)AND(“路径”),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2017-2021年,文献下载日期截止到2021年7月26日,其他检索条件均为默认值,共检索到中文文献共计971篇。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剔除通知、报道等非学术类文献,最后导出需要分析的直接相关文献共计966篇,并以Refworks格式将其导出,经由CiteSpace转化为WoS数据库文本数据格式,然后进行可视化操作。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用现阶段世界上普遍公认的由美国费城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设计的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选用CiteSpace V.5.7.R5(64-bit)版本,将筛选出的样本数据库导入并绘制图谱。知识图谱是知识地图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也就是将应用数学、图形学、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等方法相结合,用可视的图谱形式科学地展示学科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等。[3]在Time Slicing中,时间设定为2017年至2021年,选择时间切片为1年,剪枝方式为Pathfinder(寻径网络)、Pruning sliced networks(修剪切片网)、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修剪合并网),由于本文做“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因此Node Types只选择分析Keyword,其他设为默认值。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被引文献分析
高被引文献往往记录了这个领域某个方向上的重要研究成果,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回顾能加深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的理解和解释。[4]如表1所示,关于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的高被引文献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主题。第一,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何艳冰[5]指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出现许多问题,应从精准招生宣传入手,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 在此基础上优化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为精准扶贫提供保障条件,精准培养、培训,从而实现精准就业。王锋等[6]以贵州省为例提出,要依据贫困对象及其脱贫能力的不同,选择性地实施非均衡发展脱贫、城乡一体化脱贫、效益引导式脱贫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并从建立贫困对象分类识别系统、构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等方面有序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第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周建松等[7]通过分析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指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路径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优质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合作发展为支撑。王俊杰[8]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层面出发指出,必须厘清“谁来混、为何混、怎么混、混什么”等四大核心议题,明确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由下到上、由近到远、由点到面、由内到外”的改革路径。第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路径研究。邵坚钢[9]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路径包括利益相关者的甄别分类、战略制定、关系协调,需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陈志杰[10]认为,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需要强化“四大对接”, 即专业建设对接产业行业人才需求、课程建设对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师资队伍建设对接行业企业专家能手、实践平台建设对接行业企业产研需求。第四,“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褚义景[11]提出建立“三教”改革实施路径,建立“四联”协作共同体认证体系,建设“1+X证书”的学分银行框架及制度。徐凤等[12]指出,“1+X证书”制度的试行,要多主体协同创新,政府部门需要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培训评价组织需要统筹好教育的各方面关系,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坚持需求导向,融合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认证教育两种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类型化改革、供给侧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也受到广泛的关注。
表1 高被引文献(被引>30,下载>1000)
综合以上高被引文献,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路径等研究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提供了多角度的研究方向,也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依据,是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二)关键词分析
1.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能够展现出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分布,进而揭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13]如图1所示,颜色随着时间由远及近呈现出由深到浅的变化,词频越高,关键词字体越大,节点圆圈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连接线代表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从下图可以看出,网络节点(N)为335个,连接线(E)有374条,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67。其中,“职业教育”“路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出现的频次最高,且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性。
图1 关键词共现图谱
为了更准确地表现关键词的地位和关系,还可以将频次、中介中心性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其中频次为关键词出现的次数,中介中心性表示该关键词在所有关键词中的地位。[14]如表2所示,分别按频次和中心性排序排名前15位的关键词。按频次排序依次为“职业教育(519)”“路径(121)”“高等职业教育(74)”“产教融合(74)”“精准扶贫(53)”等,代表了研究的热度以及研究者高度关注的方向;按中心性排序依次为“高职院校(0.65)”“立德树人(0.63)”“走出去(0.54)”“‘双高’建设(0.53)”等,起到了很强的桥梁和连接作用。通常情况下,关键词共现频次越高,其中介中心性也不会弱,但不一定具有完全正相关性。一般认为中介中心性大于0.10时,说明该关键词为研究热点词汇,[15]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所列词汇都大于0.10。
表2 关键词共现频次、中心性和年代(部分)
2.关键词聚类分析
一般而言,Q值在[0,1)区间内,Q>0.3时,说明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当S=0.7时,聚类是高度集中的且有实际的研究意义,若S>0.5时,认为该聚类是合理的。[16]如图2所示,采用LLR对数似然率算法形成聚类标签,最终生成的聚类模块值Q=0.8821,大于0.3,聚类平均轮廓值S=0.9702,大于0.5,因此可以认为该聚类合理且结构显著,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通过对关于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筛选得到17个大聚类,节点结构清晰。17个聚类分别为:#0校企合作、#1职业教育、#2 职业院校、#3高等职业教育、#4旅游职业教育、#5路径、#6人才培养、#7高职教育、#8农村职业教育、#9“三教”改革、#10发展路径、#11国际化、#12实践路径、#13实施路径、#14工匠精神、#15实现路径、#16人工智能。
图2 关键词聚类图谱
此外,如表3所示,所有17个聚类的紧密程度值(剪影度)均大于0.9,聚类成员大都大于10个,聚类良好。#1职业教育、#8农村职业教育的聚类紧密程度均为1,表示该聚类内部各研究主题之间的相关度极高。
表3 关键词聚类信息表
3.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词探测的基本原理是某个关键词变量的词频在短时间内激增,突然变成研究热点,可以被理解为学术界的“百度指数”。由于突现词的突现状态通常具有时间延续性,因此可以用于辅助预判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同时,借助突现词探测可以回顾哪些关键词在什么时间段成为了热点。[17]在图3中,从突现时间来看,2017年至2018年的突现词为“供给侧改革”“职业教育治理”“新型城镇化”,2019年突现词为“新生代农民工”“新时代”,2020年至2021年突现词为“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改革”“类型教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乡村振兴”等。
图3 关键词突现图谱
四、研究热点分析
从以上高被引分析和关键词分析的研究结果来看,有关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的研究热点可概括为注重产教融合、聚焦精准扶贫、结合“1+X证书制度”、立足立德树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1年4月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传达了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新时代职业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正确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8]
(一)注重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反映职业教育的本质,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职业院校承担的基本任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路径研究角度多样。一是依据相关理论。如杨丽波等[19]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针对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跨界现状提出的策略有:从政策入手,确定各行动者的必经点;界定和保护产权,加强产教联盟;强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发挥转译的关键作用;发挥主要行动者的作用,以产教融合试点为抓手推动跨界融合。邵坚钢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路径进行探析,指出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协调应注重厘清多元关系、开展契约合作、聚焦政策支持。二是分析相关政策文本。如许艳丽等[20]通过分析38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文本指出,未来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制定中要完善部际协作机制,加大行业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参与力度,建立内外双驱联动机制,完善“四位一体”体系构建等。尤莉等[21]量化分析了313份政策文本,可视化展示了三类政策工具占比情况,指出其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尚有差距,需要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工具的配置。三是对比国际经验。如张旭刚[22]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需要在借鉴外来经验的同时,契合中国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与中国实际,从顶层设计、症结治理、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等维度来落实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二)聚焦精准扶贫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能够精准定位到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甚至贫困个人,有助于提高就业增收,加速脱贫致富。一方面从典型扶贫地区出发。如刘清[23]从湘西自治州致贫的原因及现状出发,提炼了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在湘西自治州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及工作思路,并分析其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肖敏[24]通过对湖北省秭归县教育精准扶贫进行实证调查,阐述了职业教育在扶贫攻坚中存在与贫困地区对接不够畅通、与区域产业对接不够到位等现状及原因,探索确保扶贫的有效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的新路径。另一方面基于理论视角探析。如韦妙[25]从教育成本收益的视角出发,指出通过职业教育贫困人口能够获得短期的货币性收益和长期的潜在性收益,因此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大这些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供给,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最大化地激活贫困人口接受职业教育的各类收益。陈希球等[26]依据可行能力理论,以提高人的可行能力解决贫困问题作为逻辑起点,分析了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形势与任务及存在的问题,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特点和社会功能,提出了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现实路径。
(三)结合“1+X证书制度”
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中贯彻落实“1+X证书制度”是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教师、人才培养等是其研究的重点。一是课程改革路径研究。如张媛艺[27]认为“1+X证书制度”的真正落地需要课堂层面的支持,进而从理念先导、研究引领、教师优先、机制支持四个维度指出了“1+X证书制度”下的课堂实现路径。张柏森等[28]提出,基于“1+X证书制度”,中职汽修专业课程改革路径可围绕证书教育再造核心课程知识模块、开展课程资源库建设、结合实习效果反馈调适“1+X教育模式”等几个方面展开。二是教师胜任力优化路径研究。如彭飞霞[29]通过混合研究方法,在梳理“1+X证书制度”下课堂重心转移的基础上,根据专家访谈材料进行编码,构建了“1+X证书制度”下的职业教育教师胜任力结构,提出了相应的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升体系。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研究。如吴南中等[30]强调要落实“1+X证书制度”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显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以重构人才培养目标,生成突显学习者复合型能力的人才培养整体思路,依照“1+X证书制度”的逻辑重塑课程体系,加强复合型人才能力养成的教与学的过程等。
(四)立足立德树人
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价值遵循。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从立德树人的内涵目标出发来探讨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如刘颖伟[31]认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职院校应深入贯彻这一要求,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从学科育人途径、课程育人方法、相关教学研究、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探讨立德树人融入现代高职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柯昌林[32]指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立德树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的挑战。为此,高职院校和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和舆论正面引导工作,明确高职教育培养技能素养和人文素养兼备的“职业人”的目标等。王和平[33]提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鲜明主题是培养工匠精神,本质要求是立师德,主要实施路径为强化德技并修思维、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实施课程思政。
(五)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为完成这一使命,学者们分析了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对比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效能以及探讨了职教改革。如刘进等[34]基于四川省域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开展深入调查,寻找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进而讨论改革的路径,为四川及西部省域职业教育优质发展提供参考。诸萍[35]综合对比长三角地区各市的产业效能发现,嘉兴的优势产业效能不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嘉兴实现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强力支撑,加快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吴全全等[36]指出,“三教”改革能够为促进职业教育的路径转变、构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凸显职业教育的专业特性、激活职业教育的资源禀赋、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信度做出突出贡献,进而在此基础上构建“三教”改革的路径。
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展望
基于对有关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的高被引文献、关键词及研究热点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深职教领域治理深度
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在顶层设计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推向了新一轮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加快了职业教育同类型教育协同推进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37]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既是一项社会制度,也是一种治理工具,同时还是一套体制机制。加深职教领域深度治理,需要做出以下努力:第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优势。职教改革的综合复杂性及多元跨界性的特点,决定了唯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从根本上加强职教改革的协同与完善,才能切实提升国家职教治理能力。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这一关键领域的支撑,应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确保正确的职教改革方向,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推进产教融合,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第二,深化完善多元协作共同体建设。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有政府、企业、行业、社会、学校等,这就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多元主体参与,明确划分有关治理主体的责任权利界限,搭建融洽、和谐、互惠的关系,同时给予职业院校充分的自主权;第三,突出行业企业在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职业标准设置、技能等级考核、职业证书考核与颁发等都需要借助行业企业的主体力量,提高行业专业指导能力,加强各方面标准的精细化、精准化。
(二)提升职教人才培养高度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要着眼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职业发展、可持续发展,整体规划、系统布局、着眼落实。一是“育大国之工匠”。技术技能培养是育大国工匠之根本,提升职教人才技术技能培养的高度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职业教育要弘扬匠人精神和劳模精神,培养学生始终秉持精益求精、专注执着的态度,将匠心技艺永传承,将行业标准全内化,用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涵养每一位职教学生,使学生牢固树立“匠德、匠艺、匠技”的职业价值观。同时,在培养职教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的课堂教育教学环节中,要重视“工匠型”教育工作者的推动引领作用,树立真正的“匠人”榜样,从而整体提升职教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厚植职教情怀,修匠心、立匠志、炼匠艺、育匠才、铸匠品,未来致力于书写更多的“工匠故事”。二是“五育并举”。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构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强体的实践环境,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因此,职业院校应着力推动五育并举,加强劳动教育,多元化育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协同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院校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队伍培养水平的有效途径。以德为首,打造出理想信念过硬的生力军;以智为泉,塑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体为基,严把学生身体健康合格标准;以美为魂,将美内化于每一位职教学生的血液;以劳为本,加强职业教育劳动技能培训。五育协同推进,塑造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职教新人。
(三)积聚职教资源整体厚度
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要秉承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理念,以产学研为纽带积聚社会职教资源,提升学习质量、提高研究水平、提质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一要聚焦职教高质量发展,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因地制宜,释放职教发展潜能,助推职教资源共享,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将资金、技术、设备、设施等资源相融合,实施“扩容”战略,深入推进课程管理、专业化建设、资源整合等工作任务,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及择业就业平台;二要充分构筑各职教联盟协同一体的服务保障体系和管理运作机制,打造职教特色品牌,提升职教软实力,开展数字化职教校园建设,促进各职教联盟成员各项资源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成长;三要继续发展壮大职教联盟成员的数量,不断扩大其优质人力资源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对标国际先进行业企业发展要求,积极利用各种合作平台,推动更多国际化办学成果共享;四是政府机构也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借助社会经济发展和各个职业院校的实力,共同创建优质的职教资源共享平台,对优秀教育工作者、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组合,建立可供师生、校校、校企之间沟通交流的信息服务平台。
(四)拓展职教教师发展宽度
职业院校应致力于改革创新教师聘任机制,改进师资团队架构,聘任高端技能人才、专业技术管理人员、高素质人才等,搭建“双能型”精英教学团队。拓展“双能型”教学团队的师资发展宽度,需要做以下努力。一方面,创新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职教师资培养可采取学校、企业、培训中心共同构成的“三元制”模式,汇聚三者的资源优势,共同搭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平台和培训基地,致力于内涵提升和品牌打造。另一方面,培养高水平“双师型”职教师资。通过扩大硕士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依托职业技术示范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本、硕、博三级相连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此外,还应该制定专门化、精细化的职教师资管理体制,完善职教师资资格准入制度。要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2011)、《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2016)、《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2019)等教育部文件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及教育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创新、修订、完善相应的职教教师发展规章制度,同时通过对企业采取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对相关企业进行相应的奖励和考核制度、对参与校企培训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适当倾斜等政策,使企业和职业院校加强对职教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