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
2022-04-08宁宁周正
宁宁 周正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核心力量,打通乡村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要充分依靠乡村教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20〕5 号)指出,乡村教师队伍还存在结构性缺员较为突出、职业吸引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新时代建设更加公平、更高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亟待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部署。为从整体上把握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研究脉络与发展趋势,本文对我国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研究的多维视阈展开系统梳理,以期推进该领域走向成熟和体系化。
一、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来源
文献样本数据的采集是进行计量分析和绘制知识图谱的基础。本研究中的乡村教师,亦指农村教师,是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岗位的教育工作者。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采用高级检索获取所需文献样本,以“篇关摘”为检索范围,分别以“乡村教师”“农村教师”“特岗教师”“职业吸引力”“吸引力”“吸引”等词汇组合进行精确检索,统计时间段不限。期刊的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经过人工筛选剔除会议通知、报告等非学术性文章以及与研究主题不符的文献,共获取有效文献224篇。
(二)研究方法
借助知识图谱将我国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研究热点可视化,利于展现该领域的实然图景。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在定量分析方面,采用内容分析法中的共词分析法,根据文献集中词对共同出现的情况,来确定研究主题词之间的关系。词对共现的频率越高,主题间的联系越密切。[2]结合Data数据园、COOC6.7、Ucinet6.0、SPSS25.0等软件,通过构建共词网络,运用统计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和可视化分析,以期准确、全面地判别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在定性分析方面,参考量化分析结果,从政策支持、多重藩篱、综合管理、差别补偿四个向度展开对研究主题的梳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发文量年度分布
如图1所示,文献年度发文量从2008年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并于2019年达到高峰。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走向与政策流变关系密切,一系列文件都提及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问题。譬如,《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较早提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采取倾斜政策,切实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2020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更加明确了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调适方向。从文献类别来看,涉及实证研究的文献数量(65 篇)明显少于非实证研究文献(159篇),涉及国外经验借鉴的文献有32篇。
图1 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研究时序图
(二)高频关键词统计
高频关键词能够清晰揭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对高频关键词的梳理有利于洞察该领域的发展趋势。采用Data 数据园软件抽取关键词,得到有关“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494 个关键词的序列表。通过对关键词进行数据清洗,选择出现频次大于或等于4 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共计24 个。如下页表1 所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高频关键词涉及乡村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等乡村教师研究主体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流动、教师供给等主题。
表1 高频关键词(频数≥4)
为更加直观呈现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相似度与亲疏关系,明确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研究主题分布,首先运用COOC6.7 软件进行共词分析,[3]统计24 个高频关键词在文献中的共现次数,生成24×24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随后将其转化为相似矩阵。鉴于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研究引入表示关键词之间共现强度的Ochiia系数,以二分类Ochiia系数为度量标准,生成关键词相异矩阵(见表2),为进一步作共词聚类分析作铺垫。
表2 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局部)
(三)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分析
将构建的共词矩阵导入Ucinet6.0 软件,作多值矩阵二值化处理,进而测算出整体网络密度为0.2464。一般认为,网络密度值介于0 到1 之间,越接近0,关系越松散,反之越紧密。可见,关键词网络较为松散,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研究的深度还有待加强。为直观呈现节点中心度情况,利用Ucinet6.0软件中内嵌的NetDraw绘制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详见下页图2)。在图谱中,关键词节点大小和位置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核心。节点越大,越处于中心,越是研究热点。据图2 可知,以乡村教师为中心,研究主题聚焦于职业吸引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流失、教师供给、教师激励等方面。图谱呈现的分散状态与整体网络密度结果一致。
图2 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网络
(四)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按照研究对象间的相似性进行归类的过程,通过高频词反映某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定量反映出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呈现关键词所代表的主题内容结构。[4]本研究采用SPSS25.0 软件对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共词聚类谱系图(详见图3)。
图3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谱系图
聚类分析谱系图中显示了24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程度,谱系图上部的距离标尺范围在0—25 之间,清晰地呈现了聚类的全部过程。针对关键词谱系图,以距离值为22 左右的参考线为界限,实际划分关键词分类信息,将相近的关键词合并为一类。如上页图3所示,由5,21构成第1 个分类,概括为乡村教师职业供给研究;由9,12,24,1,10,15,22构成第2个分类,概括为乡村教师职业提供研究;由3,16,2,4,6,18 构成第3个分类,概括为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研究;由7,13,19,23,8,14,11,20,17构成第4个分类,概括为乡村教师职业保障研究。因此,将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研究的热点分化为乡村教师职业供给、职业提供、职业发展与职业保障四个主题。
三、研究主题分布
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对当前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研究主题加以归类整理,依次从政策支持、多重藩篱、综合管理、差别补偿四个向度对乡村教师职业供给、职业提供、职业发展与职业保障四个主题进行阐释。
(一)政策支持:乡村教师职业供给研究
1.乡村教师供给形式研究。乡村学校的师资供给是推动乡村教育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补充政策来推动乡村教师的有效供给,譬如,“补充三环节”与“补充三阶段”。从补充环节来看,涵盖定向培养、初次分配与再分配。[5]其中,“特岗计划”是初次分配环节采取的重要政策。调查数据显示,“特岗计划”实施10年后,卓有成效,特岗教师的吸引力均值高达8.06,满分是10分,并且考取特岗教师的竞争比例达到1:6。[6]从补充阶段来看,我国乡村小学教师补充政策经历了公办与民办教师并举,中师生毕业分配为主、代课教师为辅,公开招考与专项项目并存三个阶段,[7]补充环节与补充阶段的发展反映出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逐步完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政策的推动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2.乡村教师供给困境研究。乡村教师补充政策作为教师管理的首要环节,通过盘活事业存量,实施有效供给政策,旨在缓解师资短缺的紧张局面。然而,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受限,面临“下不去”“教不好”“留不住”与教师队伍结构严重失衡等现实困境,本土化定向培养全科教师是其可行补充路径。[8]也有研究指出,乡村小学教师补充仍面临诸多突出矛盾。譬如,编制总量严控与教师数量不足、职业吸引力低与教师质量不高等,[7]结构问题并未获得实质性改善。尤其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而言,受到“小”与“乡村”双重束缚,其师资建设更是面临数量短缺、质量较低与结构性困境。[9]
(二)多重藩篱:乡村教师职业提供研究
1.教师流动受限与职称评聘困难。乡村教师流动机制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乡村教师的补充有激励作用。研究发现,乡村教师低职业吸引力在就职与离职两个方面较为突出,文化资本的缺失直接导致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生存质量与发展机会的逆向发展。[10]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有效激发依赖于教师群体内部的开放和流动,创设能进能退、可上可下的合理流动机制颇为必要。与之相关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乡村教师的职业提供情况,乡村学校由于受地域文化、社会空间的制约,在农村支教或交流的城镇教师最不满意于福利待遇、工资水平、周转房等职业提供。[11]而且,乡村教师职称晋升面临着制度性困境,在职称评聘方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乡村高级职称占比较低且职称晋升困难。[12]
2.福利助推受阻与内在需求不足。乡村教师的薪酬水平与福利保障存在的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提升,致使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遭遇外在推力受阻与内在需求不足的危机。多元职业分化弱化了教师职业吸引力,职业“去魅”过程中教师专业权威不断被解构,[13]重振师道尊严藩篱重重。当前我国乡村教师津贴过低、实际社会保险参保率和社会地位总体较低。[14]过低的福利待遇难以发挥乡村教师的补偿和激励作用,乡村教师工资较低且与乡村教育的困难程度不匹配成为吸引年轻人进入乡村教师队伍的障碍。针对乡村青年教师职业吸引力的研究进一步说明,职业吸引力在待遇、激励效果、工作压力、生活困难等方面遭遇困境,[15]内在需求难以满足。
(三)综合管理: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1.专业发展取向下的乡村教师职业一体化研究。完善教师终身学习系统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推力,也是重塑乡村教师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乡村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性。研究涉及本土经验较少,主要以国外经验借鉴为主。譬如,完善教师终身学习系统,即强化教师职前教育、重视教师入职教育与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在入职教育方面,波兰与英国对初任教师的指导、罗马尼亚的“导师制”等在培育新教师,强化教师的“专业忠诚”方面颇有成效;在继续教育方面,芬兰强调教师在改革中的话语权,倡导教师参与或决定教师培训的项目及其行动方向,以凸显教师发展的自主性与超越性在提升职业吸引力的关键作用。[16]美国实施了教师准备计划,提供职前培训与职业生涯追踪,打通教师的流通机制。[17]
2.文化认同取向下的乡村教师教育场域研究。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提高依赖于乡土文化资源优势与文化资本占有量的增长。重构以地方性知识为核心的乡村教育场域,符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性。通过引导乡村教师将地方性知识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使其取得专业发展的话语权并重获专业成长的主导地位。[18]从乡土资源优势出发,乡村教师应基于乡土文化的差异性与复杂性,挖掘自身的各类要素,来确定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确定符合乡村实际发展的评价框架和指标。[19]从乡土课程特色出发,研究者认为应开展以地方性知识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活动与校本课程研发,推进乡土课程建设;同时,乡土课程应融入师范课程体系之中,以此传递乡土文化价值[20]。
(四)差别补偿:乡村教师职业保障研究
1.经济补偿取向下的乡村教师薪酬待遇保障研究。改善薪酬待遇是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重要引擎。研究者基于补偿工资理论,提出乡村教师补偿性薪酬的获得途径。一方面,提高基础薪酬,进行经济激励。目前,乡村教师的整体工资水平仍与其所受教育及其专业资质存在偏差。针对乡村从教期望工资的调查表明,月工资提升到4000 元左右时,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能够得到很大提升。[21]另一方面,实施教师待遇补偿,落实差异化利益补偿机制。研究者基于特征工资理论探讨了教师工资成本补偿的测算技术及合理性[22]。也有学者建议根据学校区位建立逆差序的教师待遇补偿机制,发挥“差别化生活补助”的调节作用[23]。研究发现,将经济补偿标准提高到当地乡村教师月均工资的30%,方能起到有效的吸引和激励作用。[24]
2.环境改善取向下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保障研究。以往研究表明,改善教师生活和工作环境,能够有效破解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从生活环境来看,乡村教师的生活环境作为外部宏观环境,可视为与工资收入同等重要的原因,学校属地的边远“震慑”作用影响乡村教师的生活质量。交通不便、交往圈子狭小、工作之余的文化生活贫乏等现实问题影响着年轻人在乡村安心工作的持久度。[25]从工作环境来看,教师的工作环境既包括工作过程中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包括与教学过程相关的具体活动和工作条件,这些对教师的物质生活与职业前景有重要影响。研究指出应保障乡村教师工作环境权,包括生存与发展权、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等[26];也要加强乡村教师的住房保障,充分借鉴不同地区为吸引留住乡村教师提供的典型经验。
3.政策倾斜取向下的乡村教师公共服务保障研究。诸多研究者从制度入手强化乡村教师公共服务供给倾斜力度。通过兼顾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配置对乡村的倾斜,保障乡村教师在社会保障、交通、医疗、职业提供等方面的利益。一是坚持“优惠性”和“倾斜性”的公共政策设计,吸纳优质人才从教,建构科学的捆绑机制实现优质高等教育对于乡村教育在知识、资源等多重要素上的真正反哺[27]。二是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高级职称向乡村教师倾斜。三是优化编制结构,以综合改革的思维科学核定乡村学校的各类编制,通过向社会购买部分服务,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获得感[28]。四是通过教育补偿,保障乡村教师子女的教育机会均等。
4.综合保障取向下的职业吸引力提升策略研究。构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模型是精准施策的重要依据。如前所述,以往研究多是从局部的某一方面入手,侧重职业吸引力的保障因素。基于全局视角的研究为数不多,且以思辨研究为主,实证研究甚少涉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有,邬志辉构建的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指标体系,涵括社会认可、职业提供、个人偏好和空间社会特质等方面。[29]268-269此外,赵鑫从职业供给力、职业发展力和职业保障力三个维度分析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现状及提升路径。[30]赵明仁将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因素归结为社会(经济收入、学校环境和社会地位)、职业(压力与倦怠)和个人(职业偏好)三个层面,[25]并对应提出改进策略。也有学者从内在需求出发,利用“面子(职业形象)、里子(工作环境)、底子(专业发展)”齐发展模式激发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31]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多种文献计量工具梳理了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研究的主题分布。基于上述分析,后续研究可以考虑三个“加强”。
第一,就研究内容而言,应加强局部影响因素分化研究与整体模型构建。如前所述,工资待遇、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政策、职称评聘等处于研究领域的核心,是增强职业吸引力的方法所在。但是,研究领域整体网络结构比较松散,且已有研究中涉及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指标体系与职业吸引力水平测量的典型实证研究较少。从未来发展来看,在继续加强局部影响因素研究的同时,整体构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模型极为必要。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重视其系统结构的优化,更要关注其整体功能的完善。从全局出发,探析个体选择与职业制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明确各环节中的主要吸引因子,进而为个体选择乡村教师职业提供精准社会支持。
第二,就研究立场而言,应加强实践立场的实证研究。鉴于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问题的实践性特征,后续研究应关注解决策略的实效性问题。从文献分布来看,有65 篇实证研究,159 篇非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文献数量远低于非实证文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进一步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提供了政策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基础教育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未来研究要紧紧跟随时代背景的变化,坚持问题导向与实践导向,加强加深实证研究,兼顾解释问题与解决策略,以时代视角审视实践立场中新时代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问题。
第三,就研究视域而言,应加强多学科空间视野下的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研究。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仅仅是职业本身的吸引力问题,空间吸引、利益吸引等附加因素也是影响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可忽视的因素。空间吸引涵盖学校场域(文化氛围、学校管理、学校发展)、学校所坐落的空间地域以及周边地域等因素,地缘关系与经济发展优势更容易影响个体选择乡村教师职业;利益吸引涵盖职业本身赋予的福利待遇、职业衍生的配套福利、偏远艰苦地区经济补偿等方面。职业选择的向城倾向,反映了空间因素对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负向影响,限制了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空间视角以及不同学科中的空间理论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研究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