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间孔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分析

2022-04-08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7期
关键词:椎间盘腰椎研究组

秦 燕

(重庆东华医院骨科,重庆 400032)

椎间盘是位于两个相邻椎体之间的软组织结构,由外围的纤维环和中心的髓核组成。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对周围的脊神经根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和压迫,进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一种椎间盘病变。腰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腰椎管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从而引起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腰椎管狭窄症起病较为隐匿且进展缓慢。椎间盘突出若持续进展,可引起腰椎管狭窄症。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经皮内镜减压手术在椎间盘突出所致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5]。本文主要是探讨用经皮椎间孔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我院骨科收治的60 例椎间盘突出所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标准,且经CT 检查、MRI检查等得到确诊;存在腰骶部疼痛、下肢痛等症状;具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指征;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存在先天性椎管狭窄;对手术或麻醉存在禁忌证;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开展本研究;存在腰椎不稳或滑脱。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有患者30 例。研究组患者的年龄为52 ~74 岁,平均年龄为(67.25±10.25)岁;其中,女性患者有12 例(占40.00%),男性患者有18 例(占60.00%);病程为10 ~36 个月的患者有19 例(占63.33%),病程为37 个月~12年的患者有11 例(占36.67%);单节段腰椎病变患者有26 例(占86.67%),双节段腰椎病变患者有4 例(占13.33%);存在神经性跛行、单侧或双侧坐骨神经痛、背部疼痛症状的患者分别有21例(占70.00%)、19 例(占63.33%)、11 例(占36.67%);其中,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的患者分别有13 例(占43.33%)、5例(占16.67%)、3 例(占10.00%)。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53 ~75 岁,平均年龄为(68.14±10.35)岁;其中,女性患者有11 例(占36.67%),男性患者有19 例(占63.33%);病程为10 ~36 个月的患者有18 例(占60.00%),病程为37 个月~12年的患者有12 例(占40.00%);单节段腰椎病变患者有25 例(占83.33%),双节段腰椎病变患者有5 例(占16.67%);存在神经性跛行、单侧或双侧坐骨神经痛、背部疼痛症状的患者分别有20例(占66.67%)、18 例(占60.00%)、13 例(占43.33%);其中,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的患者分别有12 例(占40.00%)、5 例(占16.67%)、4 例(占13.33%)。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研究组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方法是:术前常规让患者禁食禁饮,并完善各项临床检查。术中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将其体位变为俯卧位,保持腹部悬空。用C 型臂X 线机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检查,明确其椎间盘病变和腰椎管狭窄的具体情况。在其腰椎病变严重的一侧入路,确定穿刺点并进行标记。用利多卡因对其病变部位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在标记的穿刺点处做一个1 cm 左右的小切口,用穿刺针进行穿刺。置入导丝和扩张器,将皮下通道逐渐扩大,形成工作通道。将病变椎体同侧的黄韧带和上关节突切除,扩大同侧椎间孔出口和侧隐窝区。经工作通道置入经皮椎间孔镜,在镜下用髓核钳或环锯摘除钙化的髓核,以解除椎间孔出口神经受压的情况。沿后纵韧带间隙将椎间孔镜从腹侧逐渐向对侧推进,在镜下将对侧突出的髓核摘除,充分减压。退出椎间孔镜和手术器械,放置引流管,缝合手术切口。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将其体位变为俯卧位,保持腹部悬空。在病变椎体的后正中部位做一个手术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保留棘上韧带。剥离症状严重一侧的椎旁软组织和肌肉,充分暴露关节突和锥板。将部分关节突、全部棘突、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锥板切除,对神经根进行探查及松解,依据实际情况对神经根管进行潜行扩大。在病变椎体的后外侧常规置钉(椎弓根螺钉)并植骨,用椎间融合器对植入骨进行融合。用钛棒连接椎弓根螺钉,安装横连杆。冲洗手术区域,留置引流管,缝合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的引流量、术后住院的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如脑脊液漏、肺部感染、神经根损伤、心力衰竭等)的发生率。手术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腰痛和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的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6]。VAS 的分值为0 ~1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腰腿痛越严重。ODI 的总分为10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腰椎功能障碍越严重。JOA 的总分为3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腰椎的功能越好。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炎性因子包括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35(IL-35)。上述指标的检测方法是:采集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对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处理,分离出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hs-CRP、TNF-α、IL-6、IL-35 的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用优、良、可、差评估其疗效。优: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其日常生活和工作恢复正常。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基本恢复正常。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差: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减轻,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优良率=(优例数+ 良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的时间和术后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其术中的出血量和术后的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s)

组别手术的时间(min)术中的出血量(mL)术后的引流量(mL)术后住院的时间(d)研究组(n=30)104.48±16.4779.36±10.1545.14±7.233.62±1.01对照组(n=30)136.16±27.20129.30±21.7281.76±10.336.58±1.07 t 值4.3036.9654.5413.182 P 值 <0.05<0.05<0.05<0.05

2.2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腰痛和腿痛的VAS 评分、JOA 评分及ODI 评分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腰痛的VAS 评分、腿痛的VAS 评分、JOA 评分及ODI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腰痛的VAS 评分、腿痛的VAS 评分和ODI 评分均低于术前,其JOA 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腰痛的VAS 评分、腿痛的VAS 评分和OD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JOA 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腰痛和腿痛的VAS 评分、JOA 评分及ODI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2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腰痛和腿痛的VAS 评分、JOA 评分及ODI 评分的比较(分,± s)

注:# 与本组术前比较,P <0.05 ;* 与对照组术后比较,P <0.05。

组别时间腰痛的VAS 评分腿痛的VAS 评分JOA 评分ODI 评分研究组(n=30)术前6.57±1.866.63±1.9510.44±2.8342.52±7.81术后1.96±0.21#*1.76±0.22#*25.01±4.13#*13.85±1.96#*对照组(n=30)术前6.53±1.356.61±1.8410.85±1.1342.14±7.31术后2.66±0.58#2.73±0.45#15.30±3.46#24.07±2.14#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90.00%(27/3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70.00%(21/3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4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IL-35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的水平均低于术前,其血清IL-35 的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对照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IL-35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 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血清IL-35 的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 s )

表4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 s )

注:# 与本组术前比较,P <0.05 ;△与本组术前比较,P >0.05 ;* 与对照组术后比较,P <0.05。

组别时间血清hs-CRP(mg/L)血清TNF-α(ng/L) 血清IL-6(ng/L)血清IL-35(pg/ml)研究组(n=30)术前11.06±2.9553.53±5.6115.59±2.75118.98±12.16术后7.47±1.93#*41.33±4.78#*12.10±2.83#*141.65±10.23#*对照组(n=30)术前11.30±3.0554.05±5.8415.57±2.65120.34±14.07术后10.84±2.92△53.08±6.23△16.21±3.34△128.28±14.05△

2.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1/30),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3%(4/3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椎间盘突出所致腰椎管狭窄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此类患者可出现腰骶部疼痛、双下肢渐进性无力、麻木(麻木可由脚部逐渐向上发展到小腿、大腿及腰骶部)、疼痛、间歇性跛行、行走困难等症状。目前临床上对椎间盘突出所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主要是进行手术治疗,目的减轻其临床症状,恢复其腰椎的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VAS 评分、ODI评分、JOA 评分、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手术的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这说明,与对椎间盘突出所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相比,对其进行经皮椎间孔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的效果更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此类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所做的手术切口较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轻,且在椎间孔镜下能充分显露下位神经根、出口神经根、硬膜囊、后纵韧带、突出的髓核组织、纤维环、黄韧带及对侧的神经根等,并完成椎间孔扩大成形、侧隐窝扩大成形、硬膜囊腹侧减压等操作,进而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预后[6]。

综上所述,用经皮椎间孔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且具有手术的时间和患者术后恢复的时间短、术中的出血量和术后的引流量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猜你喜欢

椎间盘腰椎研究组
老年人腰椎滑脱怎么办?
CT及MRI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
腰椎滑脱可以靠按摩恢复吗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半躺姿势最伤腰
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2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