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效果分析

2022-04-08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7期
关键词:横径射血半胱氨酸

刘 霞

(临沂市中心医院,山东 临沂 276400)

支气管扩张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此病患者可出现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等症状。研究指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病情若持续进展,可导致其肺功能下降,使其机体长期处于缺氧的状态,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导致其出现肺动脉高压,最终可使其并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2]。因此,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病情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是探讨用乙酰半胱氨酸联合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2 月至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标准[3];认知功能和沟通能力均正常;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合并有精神疾病、心肝肾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存在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中所用的药物过敏。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0 例。在观察组中,有男22例,女18 例;其年龄为50 ~85 岁,平均年龄为(63.66±7.63)岁;其体质量为42 ~77 kg,平均体质量为(58.89±4.32)kg;其病程为1 ~10 年,平均病程为(5.89±1.32)年。在对照组中,有男23 例,女17 例;其年龄为51 ~86 岁,平均年龄为(63.63±7.69)岁;其体质量为41 ~78 kg,平均体质量为(58.94±4.36)kg;其病程为1 ~11年,平均病程为(5.92±1.3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抗感染、祛痰、解痉等常规的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用乙酰半胱氨酸联合小剂量罗红霉素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罗红霉素(由石家庄市华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用法是:口服,每次服150 mg,每天服1次。乙酰半胱氨酸(由海南赞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用法是:经口雾化吸入给药,每次用药剂量为3 mL,每天用药2 次。连续治疗14 d 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用显效、有效和无效评估其疗效。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显示其肺部表现(如肺纹理增多、增粗,排列紊乱)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减轻,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显示其肺部表现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未减轻,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显示其肺部表现未得到改善[4]。(总例数-无效例数)/ 总例数×100%= 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右室射血分数、右室横径、Tei 指数及肺动脉压[5]。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分[6]、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7]的评分、咳痰量及病情急性发作的次数。mMRC 的分值为1 ~5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呼吸困难的症状越严重。SGRQ 的分值为0 ~10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VC、FEV1、FEV1/FVC 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VC、FEV1、FEV1/FV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VC、FEV1和FEV1/FVC 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VC、FEV1、FEV1/FVC 的对比(±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VC、FEV1、FEV1/FVC 的对比(± s)

组别FVC(L)FEV1(L)FEV1/FVC(%)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40)2.46±0.492.94±0.521.52±0.412.12±0.2561.51±3.1772.12±3.41对照组(n=40)2.45±0.482.53±0.481.53±0.421.67±0.2362.04±3.0466.35±3.61 t 值0.0923.6640.1084.6540.09610.584 P 值0.9270.0010.915<0.0010.924<0.001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右室射血分数、右室横径、Tei 指数及肺动脉压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右室射血分数、右室横径、Tei 指数及肺动脉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右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右室横径、Tei 指数和肺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右室射血分数、右室横径、Tei 指数及肺动脉压的对比(± 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右室射血分数、右室横径、Tei 指数及肺动脉压的对比(± s)

组别右室射血分数(分)右室横径(mm)Tei 指数肺动脉压(mmHg)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40)40.44±3.4748.25±3.67 34.84±3.84 29.18±2.53 0.64±0.130.40±0.0142.56±3.5533.95±3.27对照组(n=40)40.54±3.3641.84±3.23 34.87±3.25 34.11±2.39 0.68±0.080.47±0.0242.53±3.4139.74±3.21 t 值0.1318.2920.0388.9591.6578.4850.0397.992 P 值0.896<0.0010.970<0.0010.102<0.0010.969<0.001

2.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MRC 评分、病情急性发作的次数、SGRQ 评分及咳痰量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RC 评分、病情急性发作的次数、SGRQ 评分及咳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MRC 评分、SGRQ 评分和咳痰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病情急性发作的次数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MRC 评分、病情急性发作的次数、SGRQ 评分及咳痰量的对比(± s)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MRC 评分、病情急性发作的次数、SGRQ 评分及咳痰量的对比(± s)

组别mMRC 评分(分)病情急性发作的次数(次)SGRQ 评分(分)咳痰量(mL/d)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40)1.94±0.471.29±0.271.93±0.62 0.44±0.1157.52±4.27 40.53±3.26 54.68±3.5918.53±1.86对照组(n=40)1.91±0.511.64±0.311.95±0.63 1.26±0.2957.42±4.74 50.84±3.22 54.74±3.5530.41±2.81 t 值0.2745.3850.14316.7210.09914.2310.07522.297 P 值0.785<0.0010.887<0.0010.921<0.0010.940<0.001

3 讨论

支气管扩张症是指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出现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使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遭到破坏,进而导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的一种疾病。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咳嗽、咳大量脓痰、反复呼吸道感染、肺功下降、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临床上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主要原则是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避免其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维持其肺功能的稳定,预防其病情持续恶化,提高其生活质量。罗红霉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起到抗菌效果,其对多种细菌(如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乙酰半胱氨酸是一种黏液溶解剂,其分子中含有的巯基能使痰液中糖蛋白多肽链中的二硫键断裂,从而可有效降低痰液的黏性,使痰液易于咳出。研究指出,乙酰半胱氨酸可通过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气道黏蛋白MUC5AC 的表达产生抑制作用,使支气管腺体的分泌受到阻滞,进而可有效减少痰液的分泌[8-10]。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在对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进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用乙酰半胱氨酸联合小剂量罗红霉素对其进行治疗能显著改善其肺功能,减轻其临床症状。

猜你喜欢

横径射血半胱氨酸
更正
陈朝金教授运用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经验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能量消耗情况及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
怎样认识同型半胱氨酸过高
同型半胱氨酸究竟是什么
“三高”后的第四“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灰枣果实体积与单果质量的估算方法
二维超声Simpson法和M型超声Teichholz法测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心功能的体会
‘富士’和‘国光’苹果果实发育过程中生理指标初步研究
不同左室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患者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