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2022-04-08史俊康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7期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心室导线

王 坤,史俊康,王 磊

(1. 仪征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 扬州 211400 ;2. 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 南京 210008)

心律失常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所导致的心脏搏动频率和(或)节律异常。此病可分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性心律失常。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引起全身血液供应不足,导致患者出现乏力、头昏、心悸、胸闷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发生昏厥[1-2]。临床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是为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3]。本文将60 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用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及对其心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2 月至2021 年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 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且经心电图检查、药物激发试验、体格检查等得到确诊;存在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失眠等症状;年龄为50 ~78 岁;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合并有心肌梗死、严重的心脏瓣膜病或永久性房颤;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合并有恶性肿瘤或内分泌系统疾病;对植入心脏起搏器存在禁忌证。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30 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其年龄为60 ~78 岁,平均年龄为(66.36±5.27)岁;其中,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Ⅲ级、Ⅳ级的患者分别有2 例、12 例、16 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其年龄为60 ~79 岁,平均年龄为(67.13±5.15)岁;其中,NYHA 心功能分级为Ⅱ级、Ⅲ级、Ⅳ级的患者分别有1 例、14 例、15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用单腔心脏起搏器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在其左锁骨下方做一个小切口,将起搏器导线经此切口置入锁骨下静脉中,控制导线向心脏方向螺旋式前进,直至右心室。通过X 线检查确定导线的位置,确保心室电极导线植入右室室间隔。合理设置各项参数,连接单腔心脏起搏器。将起搏器植入到患者左侧胸大肌筋膜与皮下组织间的囊袋处,常规缝合并包扎切口。用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在其左锁骨下方做一个小切口,将起搏器导线经此切口置入锁骨下静脉中。控制导线向心脏方向螺旋式前进,将电极分别植入右心房和右心室。右心室连接1 根电极后在室间隔处对电极进行固定,右心房连接1 根电极后在右心耳处对电极进行固定。合理设置各项参数,连接双腔心脏起搏器。将起搏器植入到患者左侧胸大肌筋膜与皮下组织间的囊袋处,常规缝合并包扎切口。

1.3 疗效判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依据NYHA 心功能分级评估患者的疗效[4]。心功能Ⅰ级:患者无心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心功能Ⅱ级:患者无心绞痛症状,存在轻微呼吸困难、活动受限的症状。心功能Ⅲ级:患者在进行一般体力活动时会出现心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其活动明显受限。心功能Ⅳ级: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不能进行一般体力活动。总有效率=(治疗后心功能Ⅰ级例数+ 治疗后心功能Ⅱ级例数)/总例数×100%。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及血生化指标。心功能指标包括心脏指数(CI)、心排血量(CO)、左心房内径(LAD)、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生化指标包括血清肌钙蛋白I(cTnI)、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全血黏度(BV)、血小板聚集率(PAV)和血浆黏度(PV)。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6.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经正态性检验与方差齐性检验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40.0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治 疗 前, 两 组 患 者 的CI、CO、LAD、SV、LVEF、LVESD、LVEDD 相 比, 差 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CI、CO、SV、LVEF 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LAD、LVESD、LVEDD 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s)

注:t 值、P 值为治疗后组间比较的统计学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 ;* 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时间CI(L·min-1·m-2)CO (L/min) LAD(cm) SV(mL)LVEF(%) LVESD(cm) LVEDD(cm)对照组(n=30)治疗前 2.13±0.243.53±0.35 3.93±0.1231.11±5.7751.20±4.24 3.26±0.134.93±0.21治疗后 2.12±0.233.64±0.42 3.74±0.18▲ 43.71±7.72▲ 54.09±4.33▲ 3.01±0.22▲4.76±0.19▲观察组(n=30)治疗前 2.14±0.21*3.54±0.34* 3.94±0.13* 30.97±6.11* 51.21±4.18* 3.28±0.12*4.94±0.22*治疗后 2.57±0.28▲4.24±0.44▲ 3.50±0.10▲ 50.88±8.12▲ 59.91±5.34▲ 2.42±0.10▲4.10±0.15▲t 值6.8027.2046.3843.5054.63713.37214.933 P 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血清cTnI、CK-MB 的水平及BV、PAV、PV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TnI、CK-MB 的水平和BV、PAV、PV 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的比较(± 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的比较(± s)

注:t 值、P 值为治疗后组间比较的统计学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 ;* 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时间血清cTnI(ng/mL)血清CK-MB(IU/L)BV(mPa/s)PAV(%)PV(mPa/s)对照组(n=30)治疗前0.059±0.00239.22±4.491.94±0.1869.81±6.378.83±0.64治疗后0.029±0.003▲18.43±4.26▲1.82±0.14▲40.02±5.16▲7.39±0.53▲观察组(n=30)治疗前0.060±0.004*39.18±4.34*1.93±0.19*69.77±6.43*8.84±0.62*治疗后0.017±0.003▲13.35±4.06▲1.60±0.12▲31.26±4.52▲6.68±0.48▲t 值15.4924.7286.5356.9955.439 P 值<0.001<0.001<0.001<0.001<0.001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心律失常的发病率逐年升高[5]。这可能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发生改变、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等有关。缓慢性心律失常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多因心脏传导束支障碍所致,常见的类型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6]。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若长期处于心动过缓的状态,可造成心功能下降,导致其心脏射血功能减退及心脏的代偿能力降低,引起循环血量减少,从而可使其出现头昏、乏力、心悸、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晕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甚至死亡[7]。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仿生物科技的发展及心脏植入相关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心脏起搏器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8]。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是指将电子治疗仪器植入到患者体内,由脉冲发生器发送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传导至心肌,从而对心肌产生刺激,使其稳定激动和收缩的一种治疗手段[9]。本研究中为对照组患者使用的单腔心脏起搏器是一种非生理性心脏起搏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但仅能保证其心室的起搏节律,不能恢复其心室的充盈度,易导致其心排出量下降,从而可使其心脏的泵血功能受到影响[10]。双腔心脏起搏器为生理性心脏起搏器,较单腔心脏起搏器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与稳定期。为患者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时,通常将心房电极导线置于右心耳处,将心室电极导线置于右室心尖部,从而可使心房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还能同步、协调收缩心房与心室,管理起搏阈值,且能在自动模式转换时避免发生震荡,确保转换的安全性[11-12]。当患者心动过缓时,双腔心脏起搏器还会启动双腔模式,为患者提供与其心脏活动相匹配的心率[13]。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其LAD、LVESD 和LVEDD 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CI、CO、SV 和LVEF 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可有效刺激患者的心脏,使其心房与心室得到同步起搏,并维持其心脏正常的收缩频率,从而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研究指出,双腔心脏起搏器可根据患者活动量的大小不断调整起搏频率,还可将正常房室同步功能进行复制,使心房起搏时机与心室收缩前的时刻相呼应,并通过感知P 波使心室起搏能更好地适应窦房结的活动规律[14]。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TnI、CK-MB 的水平和BV、PAV、PV 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用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其血液循环,降低其血液的黏稠度。临床上常用cTnI、CK-MB 等指标来判断患者心肌受损的程度[15]。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后,可有效避免其因血小板聚集而引发血管内皮损伤及心肌细胞损伤,起到修复血管、保护心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综上所述,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显著,可使心房与心室得到同步起搏,并使心脏维持正常的收缩频率,进而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猜你喜欢

心脏起搏器心室导线
华南农业大学发现番茄多心室形成调控的新机制
起搏器周期性心室过感知现象
铝棒导线在汽车线束领域的应用
汽车导线性能和应用分析
心跳可“发电”
血液发电法确保心脏起搏器不停跳
控制心室率,有效疗房颤
全球首条大截面超高压碳纤维导线试验成功
晨风
供电线路用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