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 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
2022-04-08蔡志强
文_蔡志强
政治监督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性监督,是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实践形态。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紧紧围绕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开展政治监督,以党的自我革命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保障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事业发展要求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
(一)科学把握政治监督的内涵和要求
政治监督是指为保障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两个维护”,实现党的政治目标而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落实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而进行的检查、督促和改进过程,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实践形态。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要求始终维护并强化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党性,确保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权威性,通过完善党内政治生活、构建先进政治文化,做实日常监督、落实政治监督的各项要求,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监督的政治性和政治监督的必然性是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融为一体的。政治监督的内容随着党在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自身建设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会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始终与践行党的性质宗旨高度一体、相辅相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实现远大理想、共同理想必然经历的严酷斗争决定了党只有坚持铁的纪律才能葆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和战斗力、生命力。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就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组织原则,规定了严格的纪律。1869年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工党成立伊始即选举产生由11人组成的监察委员会,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第一个监督专职机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也明确我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同时将严明铁的纪律作为党的鲜明立场和重大原则。此后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懈奋斗中,逐步形成并完善了党的监督理论和纪法要求,通过整党整风、思想教育、对贪腐行为零容忍和无特权的惩治,通过构建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和监督机制厉行廉洁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形成发展了政治监督的新形态。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要求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强调加强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强调要加强对党内政治生活状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系统阐释了“政治监督”命题,他指出,“要强化政治监督,做实日常监督,靠前监督、主动监督,坚决破除空泛式表态、应景式过场、运动式造势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强化政治监督,确保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新时代政治监督的根本任务就是“两个维护”,具体就是围绕捍卫制度、落实决策、履行责任、行使权力情况进行监督。由此,必须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见效、督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保障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等方面强化政治监督。2021年底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第33条对政治监督的任务作出明确规定。
(二)政治监督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性监督
政治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是保障公权力正确行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禀赋和必然要求。科学规范的政治监督确保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方略落到实处,也强化了治理实践的人民性特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艰巨任务,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要求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坚持、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形成全面覆盖、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决定了构建党集中统一领导的“1+9”大监督形态对统合监督资源、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作为贯穿其他各类监督方式的主线,政治监督融入监督体系的全过程、各方面,在各监督子系统中发挥着有效整合监督资源,促进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一体推进,进而推动权力运行监督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政治监督权威的有效建构并固化为制度,保障了党的核心价值观和先进理论经由党的创造性实践变成科学制度和具体策略;实现了中央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哪里,改革推进到哪里,民生关切重点在哪里,政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保证监督利剑高悬,做到跟进监督、精准监督、全程监督,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确保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
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就是要同损害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破坏党的团结统一、违反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和现象作坚决斗争;加强思想武装,以组织优势和制度权威运行督促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强化了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委监督专责
在政治监督中,各级党委承担主体责任,是第一位的、全方位的监督;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监督的专责机关,必须把政治监督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两个责任”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是确保监督实效的根本和基础。由此,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强化思想武装,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能力,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发挥好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督促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捍卫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忠诚履职,践行自我革命战略思想,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有力有效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既要具体到重点问题、关键节点,也要实现政治建设、权力运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全覆盖,健全政治生态研判机制,完善预警机制。紧盯攸关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民生改善的重点问题,突出政治监督的把关预防作用,精准施策、靶向治疗,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纪检监察机关要协助党委推动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和纪法意识,不断增强制度严肃性、严密性和约束力、执行力。严格按照党纪和法律“两把尺子”,坚决纠正一切弱化党的全面领导、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阻碍国家制度贯彻执行、危害国家政治安全、挑战政治底线的错误行为;斩断权力与资本勾连的纽带,斩断“前腐后继”的代际传递。与之相应,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完善督查问责机制,加强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战略举措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聚焦“三新一高”、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等重大决策部署加强监督。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以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为重点带动其他纪律严起来;以全面巩固压倒性胜利为重点深化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把握“四种形态”的适用条件和运行标准,前移监督关口,精准运用“四种形态”。1992年10月—1997年6月,各级纪委共处分违反政治纪律的党员干部3700多人。1997—2002年,这一数字升至8000多人。2018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存在违反政治纪律行为案件2.7万件,处分2.5万人,其中中管干部29人。2021年1—11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发现并纠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力问题24.7万个。这些数字的变化反映了我们党对防止和克服蜕化变质的高度警惕和严密防范,表明了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历史必然。
二、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的政治要求
(一)深刻把握自我革命战略思想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阐明了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一是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给出的第一个答案—“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二是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给出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深入阐述了这一战略思想,指出勇于自我革命和接受人民监督是内在一致的,都源于党的初心使命。他深刻总结了以全面从严治党开辟党的自我革命新境界的“六个必须”和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九个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和革命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重要体现,科学揭示了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内在规律和运行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我革命重要论述指明了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的重点内容、基本遵循和实践路径。一是要从政治上看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中面临的风险挑战,着眼于反腐败斗争将伴随党的建设全过程的客观现实,不断增强历史主动,善于把握政治大局,创新正风肃纪反腐的方略方法,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输不起的斗争。二是依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锻造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检视自身,同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作斗争,克服围猎“腐蚀”,永葆生机活力。三是不断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确保形成纪律监督、巡视监督、派驻监督、监察监督有机协调的党内监督格局,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1+9”大监督格局,以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和制度的权威运行保障政治监督的有效性。四是科学把握监督和惩治、教育的关系。政治监督的效能与惩治的权威性和教育的有效性互为基础、相辅相成。失去了监督权威,惩治和教育都不可能取得长效;没有了严厉惩治,政治监督的权威性就难以确立;失去了教育引导,政治监督的效果也难以为继。换言之,政治监督要求纪检监察干部更多从党的政治目标的实现要求出发,以有效监督防止党的领导弱化,避免党的大政方针在执行中出现偏差。四是政治监督的具体化常态化与实现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互为基础和条件。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既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提升政治监督的规范化、专业化、法治化水平也是维护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塑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的创新过程。
(二)牢牢把握政治建设目标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注重政治上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其根本在于作为“灵魂”和“根基”的政治建设对党的其他建设具有统领提携、纲举目张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是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提出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切断利益输送链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19年2月28日)。这要求党委(党组)和纪检监察机关必须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聚焦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问题,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检查,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党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根本在于党有能力保持自身理论的先进性、组织的严密性和纪律的严明性,政治监督的政治性、革命性、先进性和实践性要求也由此展开。一是党和国家自我监督都具有政治性,但并非所有的监督都是政治监督。政治监督是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两个维护”、促使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的有力保障,是全党的任务,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二是政治监督不是普通的监督工作,是围绕党的政治建设,发现政治问题、校准政治方向、纠正政治偏差的政治实践,是重大的政治责任。它需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的基础上,以具体化常态化的监督推动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政府部门实事求是、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三是深入把握社会矛盾变化和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以及腐蚀与反腐蚀斗争的严峻复杂,强化政治监督的定向、引导、塑形、铸魂功能,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以政治监督的实效性促进党的政治建设水平更上新台阶。
(三)始终围绕人民至上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胜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形成并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立场。党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在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中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增强人民群众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通过人民监督对公共权力进行制约,有效防止权力异化,同时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一管到底、落地见效,惠民利民好政策及时完整送到人民群众手中。
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就是要牢牢把握人民的幸福线,完善监督体制机制和运行程序,细化监督内容,推动各级党组织把党在现阶段的目标任务、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要求具体化日常化的过程。同时,坚决防范和克服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侵害。党员干部是否真正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人民至上,绝不是口号和表态,而是付诸行动的改革创新过程,只有在思想上真正理解了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牢固树立了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政策制定和执行才会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为此,首先,必须把党员领导干部和其他公职人员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人民至上思想和党的宗旨意识是否牢固,是否围绕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创造性开展工作作为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的重点内容,督促党的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人民群众对身边的党组织和党员是否发挥表率作用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将群众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一环,畅通完善群众制度化监督机制,形成监督合力。最后,要紧盯一些地方和单位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把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科学明责、有效压责、严肃问责使政治监督更加精准聚焦、实化强化,通过具体化常态化监督消除监督死角、盲区,及时发现、解决党内突出问题。
三、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的实践路径
(一)完善监督制度,严格执行规纪法
提高政治监督效能,需要始终坚持以党章和宪法为根本,围绕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要求,结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政务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形成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的实践程序和措施,避免制度空转失灵,确保政治监督权威高效。例如,政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规定的12个方面的内容,监察法和监察法实施条例以及执行层面的监督执纪规则和监督执法规定,构建了以政治监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框架。又如,2018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关于政治纪律的规定从2015年《条例》18条增至26条,涵盖九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从纪律处分维度对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进行细分并提供了严格执纪的标准。这些规定的严格执行构成了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的权威标准和实践形态。当前,一方面,需要以完善制度推动党内监督有效延伸和拓展,实现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等的贯通融合,构建各类监督的信息共享机制,从而在法治框架内厘清各类监督边界,拓展监督功能,优化监督路径,强化监督深度广度,丰富监督方式方法,增强监督的前瞻性和预防性。另一方面,亟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纪法教育,提升纪检监察干部执纪执法能力,善于从政治与法治角度,对党的组织和党员在遵守党的纪律和制度规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行使公权力,履职尽责等方面的思想行为进行督察、约束和纠正。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建设先进政治文化
“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81页)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全面从严治党首先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也需要在长期坚持严的主基调中构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政治文化。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监督思想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监督文化、政德内容有机结合、创新发展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及时提炼总结党正风肃纪反腐理论与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监督文化,厚植政治监督的文化土壤,进而更好坚持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的思想觉悟、党性修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的百年奋斗构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是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重要精神结晶和文化品质,其有效传承和积极弘扬,能有力抵御封建文化糟粕和西方各种错误思潮对党的肌体的侵蚀。基于此,要以具体化常态化长效化的政治监督推动党的各级传媒及宣传机构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加强思想武装,尊重新闻传播规律,补足技术干部不熟悉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工作者不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短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宣介、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
(三)发挥政治巡视的利剑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政治巡视,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打虎拍蝇猎狐不停步,在伟大斗争中探索了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十九届中央纪委全会报告等都对深化政治巡视、强化政治监督作出明确规定和具体部署。十八届党中央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巡视全覆盖,十九届党中央进一步坚守政治巡视定位,坚持以巡促改、促建、促治,截至目前,已实现巡视覆盖率超过90%。省区、市县的巡视巡察覆盖率更是高达99%。这些重要实践有效提升了管党治党、政治监督的效能。当前,要依循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等制度规章,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的巡视巡察监督网,坚定巡视巡察政治方向,以“四个意识”为政治标尺,以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政治任务,立足被巡视单位的职能定位,形成查处政治偏差、纪律涣散、领导弱化等问题的具体措施,对各级党委(党组)和领导班子进行全面体检,更好发现问题,形成震慑;通过完善巡视巡察机制落实党组织主体责任,贯通融合各项监督资源,更好发挥巡视巡察统合功能,强化巡视整改,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确保巡视利剑永不蒙尘,政治监督常态长在。